《满江红》:“非遗”与电影的交互影响
2023-12-02黄永林张恩荣
黄永林 张恩荣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非遗”资源为题材进行创作,《满江红》就是以豫剧音乐、民间传说等“非遗”资源为素材,以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传递为主线的电影。“非遗”可以从内容上构造丰富的资源库、在形式上提供多重叙事选择、在情感上激起文化共鸣,电影的发行则有助于“非遗”的活态保护、自我革新和传播。电影和“非遗”交互影响的路径有扩充编剧资源库、政策监管“非遗”电影创作、增强编剧的“非遗”资源利用意识等三个方面,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满江红》;“非遗”资源;电影编剧;交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电影行业带来内容红利,释放文化魅力,电影则回馈给“非遗”传播影响,增强“非遗”传承力。不少学者都使用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也分为两大方面:一种是电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促进作用。许思悦以三部动画电影为例,详细分析中国电影对于“非遗”从“静态模式”到“活态保护”的途径1。王婷婷缩小电影范围,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电影中的传播策略2。另一种是电影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自我革新。孟醒、王芳雷聚焦蒙古族“非遗”,着眼于“非遗”在电影中不脱离本真性的前提下进行文化重构,使之更具有故事性和大众性,有助于“非遗”的进一步传播3。郭雨桐详细阐述了电影促使皮影艺术自我革新4。电影和“非遗”相互影响的实践已逐步成熟,但理论研究仍有较大不足,还有很多学者对电影促使“非遗”转型升级进行探究,但是“非遗”如何促进电影繁荣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将以张艺谋导演的贺岁悬疑喜剧《满江红》为例分析“非遗”和电影之间的交互性影响。
一、电影中“非遗”要素的现状透视
从21世纪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中的应用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电影的灵魂,不仅内容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更多的电影还选择用“非遗”元素进行创作,“非遗”对于中国电影的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电影的上映和宣传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相得益彰的影响。冯小宁导演的以蒙古族长篇叙事歌为题材的《嘎达梅林》、吴天明用民间音乐表达的如泣如诉的《百鸟朝凤》、张静初主演的《花腰新娘》以彝族舞蹈为主线、陈力导演将寿宁北路戏重新展现在《爱在廊桥》、2010年东北二人转撑起来的《贵妃还乡》等,无一不表现了新时代“非遗”在电影中的丰富多彩。随着电影实践的逐步丰富,电影中“非遗”应用的研究也循序渐进。
《满江红》是一部讲述岳家军后人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诙谐悬疑春节档电影。电影以一封密信为线索展开,讲述南宋年间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在坊间流传,不少部将后裔为他报仇雪恨,用小人物来凸显大情怀,由此上演了一场密宅剧本杀。《满江红》运用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古城墙上疾步而行时相伴的豫剧、故事背景使用的民间文学、军队交战使用的传统武术,无一不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不少电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停滞不前的,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海纳百川,在不同的时代体现不同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电影的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枢纽,能够使中国人产生强烈共鸣,也使得世界各国人民被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所吸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电影的因素对于电影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内容上构造丰富资源库
《满江红》电影的故事背景来源于南宋岳飞遭受陷害去世后,岳家军为岳飞报仇雪恨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为主要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文学,包含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史诗等分类。民间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内容资源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的来源本身也有故事,有人认为是岳飞北伐准备赢得胜利,却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要求撤兵返回杭州,被秦桧陷害死在风波亭之前写下的,也有人分析是在和金兵征战沙场时感慨而发,还有人分析这首词不是岳飞本人所著,因为岳飞的后人整理的岳飞遗作中并没有这首名满天下的词作。电影《满江红》的编剧陈宇取材于岳飞的这段往事,是岳家军及其后人给岳飞报仇雪恨的民间小故事进行合理联想,编排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合理来源。
源于此,电影的猜想也就顺理成章,陈宇以岳家军后裔的视角切入,尤其是小人物的角度使人更能直观感受到岳飞精神带给后世的影响深度。小人物的命或许在历史上微不足道,像电影中的张大、孙均、瑶琴、丁三旺、刘喜等都是小人物,在史书上没有姓名,但是小人物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也能使得历史趋势发生质变,就像电影中的小人物一个一个地慷慨赴死,换取了《满江红》的名满天下。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思考,他们需要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做了一盘大局,决定让秦桧苟活于世,于世人看来是秦桧自愿忏悔,也算是对九泉之下的岳飞灵魂的体面道歉。
电影中,乌鸦的出现是在暗喻宋高宗对于秦桧的怀疑。秦桧想要立文人高风亮节之形象,可惜这一封密信本身并没有太多含义,可以是空白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密信内容可能是秦桧和金人勾结的证据,这本身产生了戏剧效果,本身也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满江红》电影以民间文学为背景进行还原和续写,将岳飞的爱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陈出新。
不仅仅是民间文学,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转化成电影的内容资源库,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注入中国电影,使中国电影独树一帜,彰显自身特色。使用唢呐贯穿全片的《百鸟朝凤》、具有京剧独有特色的《定军山》、展现民族风情山歌的《刘三姐》无一不体现出“非遗”对于电影内容框架的构建以及类型题材的丰富完整。
(二)形式上提供多重选择
判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是剧情的跌宕起伏。电影叙事中,为推动剧情发展,往往会穿插各种配乐。《满江红》大胆尝试将豫剧、曲剧和摇滚结合,配合人物在大院疾走的动作,将小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韩红曾说过制作《满江红》音乐的心路历程:“看了三天的本子,我在想是用常用的管弦乐煽情,还是说我要让一部分年轻人也觉得它带劲儿。因为它有喜剧成分,我要让它幽默;因为它有悬疑成分,我要让它酷。因为它有烧脑部分,而且它的拍摄上来第一个镜头非常像游戏,我应该把这个戏配成什么样的一个戏?”1
韩红邀请豫剧名家张晓英、河南豫剧院首席胡琴师李洪超以及河南洛阳斑马深林乐队联袂创作电影的主题曲,她将《包青天》《包龙图坐监》《五世请缨》《探阴山》《包公辞朝》《穆桂英挂帅》《十保官》等选段重新编曲改词,首次将豫剧和电子音乐结合。张艺谋导演和创作人韩红选择豫剧作为插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河南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岳飞是河南汤阴人,而豫剧某种程度上是河南特色,选择豫剧作为插曲具有代表性。二是包公的《下陈州》主题是惩治贪官恶吏,《穆桂英挂帅》讲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也告诉我们精忠报国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男子,女子一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包公、穆桂英这些北宋的功臣名将也在暗讽南宋时期奸臣当道的朝廷政治。
影片最开始,板胡一响,张艺谋导演用一个长镜头配上豫剧的堂鼓、梆子和小锣演奏的配乐凸显金国使者被刺时的紧张感。每一次节奏停顿,表达喜剧效果时,梆子的音色总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镜头下每次疾走查案的带头人物都不同,人物的站位是根据身份和地位来设计的,在短短两个时辰内查明密信的内容,出现了多次的反转和惊喜,而每一次的配乐相得益彰地隐喻了人物的身份。每一次疾走的配乐根据剧情在不断变化,孙均最开始算是底层中的大人物,决定张大等人的生死命运,在得知张大知道密信内容后,赶往秦府,这个时候孙均在前面走,张大侧身站位在后面小跑。在相府面见秦桧之后,张大和孙均的地位发生变化,张大负责查案,但是这时两人似乎还没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两人的命运也没有完全联系到一起,基本上张大稍稍前位,孙均半个侧身位,两人不紧不慢地去找领舞的瑶琴询问线索。再后来,两人从瑶琴那里得知打更夫的线索,再到找到后厨刘喜,查案疾走的背景音乐都是《下陈州》选段,一个一个线索去寻找,就像当年四国舅欺压百姓不肯放粮,但是一层一层报官惩治贪官恶吏,呼应了电影中想要表达的张大作为小人物布下的这个局。瑶琴作为全片唯一一个女性角色,一出场和她刺杀何立时的配乐都是《穆桂英挂帅》,暗喻她是一位女英雄,送审瑶琴的配乐都是《包公铡美案》,表达了商女亦知亡国恨、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气概。瑶琴面见秦松时用的是《十保官》,暗讽秦桧的老奸巨猾。
豫剧作为影片的基调,在最后假秦桧被孙均用刀指着站在高台上朗诵岳飞绝笔,全军齐诵伴随着高亢的唢呐声配上管弦乐的演奏声,把剧情推进高潮部分,让人热血沸腾、情绪高亢。作为流传了几百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豫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带给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同样的精神食粮。
中国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界有一席之地,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在《功夫熊猫》中,人物的剪影借用皮影戏艺术展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象得到较大满足。在该片中,皮影戏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能在电影中放光彩的独特之处1。《霸王别姬》使用京剧揭示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多舛命运,《百鸟朝凤》用唢呐展现老手艺人技艺传承的困境,《大红灯笼高高挂》里豫剧、秦腔、茂腔以及“非遗”民乐将深院高墙中女性的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张艺谋的成就离不开他一直坚持使用“非遗”的恒心,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影》,再到今年的《满江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形式在电影中的展现,促使中国电影进一步转型升级,“非遗”在其中的重要性不可磨灭。
(三)情感上激起文化共鸣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之所以变成文化符号源于其中的情感纽带。人们也就是因为情感羁绊才会自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也在影响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需求2。非物质文化遗产跟人们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电影想要票房大卖并被观众认可,一定是靠情感释放观众的经济实力。
笔者在不同电影场观看《满江红》电影时,发现观众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张大背后展现出“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时候,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呼,瑶琴假意杀死张大结果使用鬼刃杀死何立时,现场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而后又感受到快意恩仇,在孙均用刀指着假秦桧逼其在全军朗诵《满江红》时,观众有的已经泣不成声。在网页搜索豆瓣评分7.1分,短评中广东的R4n9(网名)评论:“刚开始以为红的是血,看到一半发现红的原来是樱桃,但到结束才醒悟真正红的是心。”广东的哪吒男(网名)评论:“原来戴着镣铐是可以跳舞的,原来记忆就能杀人,敌人狡诈狠毒,我们共诵一首歌即可杀他。”3《满江红》背后的岳飞和秦桧之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但是依然在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电影的复现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精神。
三、电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积极价值
电影反过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有着显著影响。电影是新媒体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电影将“非遗”元素和现代新技术结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一)有助于“非遗”的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从先前的文字储存、著书传承这样的“静态保护”方式慢慢转向民族志纪录片、口头访谈影音存储等形式的“活态保护”。静态保护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整体性,但忽略了原真性,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保护”。国家越来越关注“非遗”的活态保护,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生态博物馆等,在特定区域内最大程度地保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现在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电影层出不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于电影中,就是动态的、连续的、发展的保护形式,这和“非遗”活态保护的原理是一致的。
《满江红》电影采用传说改编,使岳飞的故事再次被提及,引起民众讨论,豫剧也重新进入年轻人的视野,大放异彩。“非遗”的活态保护无非就是使“非遗”在生产、生活中都能见到其身影。电影的播出,为文旅行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太原拍摄基地有很多年轻人还原电影情节,有的景点甚至背诵《满江红》就能免票。电影中豫剧的使用,唤醒了当代年轻人对于“非遗”的好奇,引发了各地新型livehouse(戏剧舞台)的大量涌现,原本濒临消亡的戏班起死回生,并且场场爆满。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类型,许思悦将其简单分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群众口耳相传的、需要在特定的“民俗场”流动的“非遗”,大多分布在乡村。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民俗所依托的建筑载体逐渐年久失修,虽然有些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也已不适宜人们久居。口头讲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本身就具有夸张性,和动画电影的幽默、诙谐、夸张互相呼应,在电影中使用口头类“非遗”能够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例如,1985年的《女娲补天》就将“非遗”进行了首次改编,这不仅是将文字进行复述,而且是进行二次创作,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其次,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本身就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例如,木偶戏带给电影的启发就是“逐帧拍摄”,《阿凡提》的制作就使用了这种拍摄方式。最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窗花、剪纸、皮影、泥塑等融入电影中,提高了电影的美学和鉴赏能力,使得“非遗”真正用起来,也用到实处1。
(二)有助于“非遗”的自我革新
电影在融入“非遗”元素的时候,需要进行二次创造性加工,需要考虑当下的热点问题以及电影情节的结构框架,吸取精华,进行自我革新。《满江红》中的豫剧得到了男女老少的欣赏和喜爱,是该电影的成功之处,这归功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度创作。一个东西能够得到不断的传承,经过数千年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其文化内核的强大,也在于其在时代潮流中不断与时俱进。《满江红》电影的整体构思也是岳飞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电影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永远都是年轻一代,所以结合时代热点流露出来的情怀才能真正地影响大众消费,帶来经济收益。
张艺谋的作品都暗含“非遗”元素,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执导的首部电影《红高粱》就拿到电影界权威的金熊奖。他在这部电影中创造性地使用三十只唢呐、四只笙加一架中国大箭鼓,多声部运用,构筑中国传统民乐的盛典。他的作品重构“非遗”元素,将“非遗”准确契合电影情节,不生硬,反过来又促进了“非遗”的自我革新。
(三)有助于“非遗”传播
《满江红》电影中查案的形式,采用豫剧的紧张节奏配合人物的疾步,引起了人们在抖音上争相模仿。张晓英所代表的河南豫剧也正式出圈,尤其促进了文旅行业文化消费能力的提高,不少人怀着一腔热血去唾弃秦桧跪地的雕像。
目前从电影角度分析“非遗”的文献较少,多是从市场利润角度进行评析。融媒体对“非遗”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电视剧、纪录片、APP、综艺以及游戏,电影有着长时间的沉浸环节,音画同步、3D观影还有各种特效制作,故事情节比较能够在短时间传达给观众,产生较深刻印象1。通过语义分析研究“非遗”电影中观影者的感知,发现观影者可以在观看电影中感知到电影角色、电影故事、电影主旨和“非遗”传承人、“非遗”空间、“非遗”价值之间具有相关性,影响正面评价的往往是价值观,而负面评价受到电影题材、“非遗”的使用情况、宣传方式等的影响。在感知程度上,电影完整的叙事情节使得观影者对于“非遗”有了深刻的印象和了解2。总之,电影是能够让大众了解“非遗”,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
《满江红》电影让人们重新审视南宋和金之间战争的处理模式,由此引发网友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思考。不少语文教师看了电影后将《满江红》传说当作课外故事讲述给更年轻一代听,使他们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看来,电影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但是所引发的文化传播则是持续的。电影引发了蝴蝶效应,促进了“非遗”的新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增加了“非遗”的知名度,对“非遗”保护更加有利。
四、增强电影和“非遗”交互影响的路径
基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电影交互影响因素的分析,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电影产业发展的目标,笔者提出以下增强电影和“非遗”交互影响的路径。
(一)扩充编剧资源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结合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发现新的“非遗”资源,扩充编剧资源库,以此为基础编写新的电影剧本,用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产品来讲好中国故事,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不但增强我国电影产业的实力,还可以据此传播主流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政策监管“非遗”电影创作
目前国家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性保护,是源于“非遗”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在特定的区域促进“非遗”自我传承和发展。电影想要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进行创造性转化。许多电影带火了“非遗”,吸引观众到“非遗”的传承地参观,刺激了“非遗”传承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监管,会使得“非遗”的生态保护区遭到破坏,反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元气大伤。电影对于“非遗”具有宣传作用,例如《满江红》火了豫剧、太原古城,但是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将秦桧和他妻子的雕像进行羞辱,这样做虽然快意恩仇,但确实给文物造成了伤害。除去旅游业上的危害,“非遗”也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像梁祝的爱情故事、伯牙子期传说、花木兰传说等都曾被网友胡乱编造,使得很多不了解“非遗”的民众十分迷惑。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普及,我们要保护性利用,真正使“非遗”活起来。
(三)增强编剧的“非遗”资源利用意识
影响“非遗”融入电影行业的,不仅仅是资本、企业家,最主要的因素在于编剧,在于编剧能否用“非遗”资源转化创作剧本,能否灵活运用“非遗”资源,将其融入人物角色、电影插曲中。优秀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它能够让电影人物活起来,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身临其境。据《满江红》的编剧、北京大学教授陈宇介绍,以张艺谋导演为代表的主创团队,最初希望创作的是一部与空间高度相关的影片,为此在山西专门搭建了一座完整的大宅院。影片追求极为紧凑的节奏和极高的情节力度,力求满足戏剧舞台的“三一律”叙事准则,即影片围绕一个时辰内一座宅院中一场谋杀案的破解展开讲述,中间通过采用富有中国戏曲元素的配乐进行转场,令该片场景转换颇具特色1。一个善于转化“非遗”元素的编剧并不是将各种“非遗”文化简单相加,而是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元素,当然也不是将“非遗”原封不动照搬,而是将“非遗”和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释放“非遗”活力,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最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的编剧善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元素转化到电影创作的脚本中,《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错爱一生》《生活启示录》的编剧王丽萍认为,剧本需要沉下心来反复打磨,用心用情用功书写2。我们可以考虑对科班出身的编剧进行培训,培养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作电影剧本的意识,促进“非遗”进一步融入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