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活化视角下打造运城盐化工业遗址研究

2023-12-02王晓婷

科学导报 2023年82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历史文化

王晓婷

关键词:运城盐化工业遗址;历史文化;  保护利用

全方位打造盐化工业遗址是运城市委、市政府践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历史遗产的重要使命。盐化工业遗址是运城盐化工业生产历程的一个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情感价值,改造开发之后必将焕发新活力、展示新魅力,因此进一步挖掘盐化工业遗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打造鹽化遗址是统筹做好运城盐湖生态保护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运城盐湖汇集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旅游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盐湖考察时强调,“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1]当前,盐湖已进入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的新阶段,进一步打造盐化工业遗址,对工业遗迹进行修复保护和有效利用,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运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打造盐化遗址是提升运城城市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2]盐化工厂记录着几代人的城市记忆,其中蕴含的盐文化元素是运城特有的标识,是运城之所以成为运城的重要历史佐证。对于盐化工业遗产遗迹的科学恢复、修复和利用,可以延续城市记忆,为运城赋予独特文化魅力,将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盐化工业遗产,了解盐化发展历史变迁。同时,打造后的工业遗址可以与周边池盐博物馆、河东名人馆形成“串联效应”,使盐湖沿途美景常在、人文价值充分彰显,有利于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三)打造盐化遗址是推动运城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业遗产是经济转型的资源和基础,蕴含着独特的产业基因和技术积累。通过合理规划和活化利用,可以将盐化工业遗产转化为重要资源,打造成为新的打卡地,一方面可以推动现代产业发展、艺术创意和文化产业繁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运城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原有盐化工人以及社会人员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促进地区就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盐化工业遗址打造工作,2020年为贯彻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的重大决策,当年9月,原属于盐化的元明粉生产线停工停产,同时将原存放的水硝处理完毕。经过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整治,周边环境大为改观,盐化工业遗址区域已经旧貌换新颜。目前,从整体上看,区域既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保留有原有车间厂房、机器设备等设施,突显其年代感,同时进行了立面粉刷及修护,遗址园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提升了城市绿化整体水平。但与其他省市地区的工业遗址相比较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意识不足。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工业遗址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建筑物的表象,普遍认为工业遗址落后、陈旧、破落,对于工业遗址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没有高度认同和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工业遗址本身具有脆弱性和复杂性,进行改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要求相对较高,导致对其保护利用重视程度不高,保护理念、经验和意识需要提升。

(二)建设投入欠缺。一是遗址开发面积过小。区域内只是对部分地方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绿化,仍有大片土地环境较差,处于待开发、保护阶段。二是保护措施不够有力。由于厂房和设备长期暴露在外,部分区域已出现霉变以及盐析现象,影响了遗址的完整性。厂房内部也处于荒废状态。三是文化内涵挖掘甚少。对池盐文化以及原企业文化的挖掘缺乏,在区域内没有生动呈现,没有体现盐化工业遗址的内在价值。

(三)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盐化工业遗址进行了初步打造,宣传多数只是一些简单报道介绍,对其历史沿革、打造进程和功能作用等方面的介绍宣传不多,公众知晓度不高、游客更是少之又少,遗址利用价值与当前宣传力度很不匹配,其利用价值还远远未能得到发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资源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和学习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创新“文化+旅游+工业”发展模式,合力打造盐化工业遗址新地标。

(一)统一思想认识。打造工业遗址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增强政府执行度。政府各部门要提高站位、统一认识,围绕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这一原则,明确盐化工业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办法,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推动,确保有效执行和落实。二要提高社会参与度。通过组织展览、讲座、文化节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从思想上提高保护利用盐化工业遗址的社会责任感。

(二)明晰工作职责。打造工业遗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规划保护范围十分重要,要重点抓好人力和物力保障工作。一是成立专门的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负责盐化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机构和力量,形成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合力。协调解决工业遗址资产的收储、划转和租赁等问题,负责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资源保护、土地收储、景区景点开发等相关工作。二是成立工业遗址打造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包括具有社会责任感,对运城市经济发展、工业状况、转型发展趋势等系统了解的经济管理者和城市规划专家,认真听取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建议,真正将盐化遗址规划好、设计好。三要激发专业机构研究热情。探索出台一定的措施和办法,鼓励高校等一些专业机构和人员参与,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借鉴吸收省内外乃至国外先进经验,开展经验分享和交流,为盐化工业遗址打造提供有益做法。

(三)坚持守正创新。将工业遗产的价值真实、完整地解读,是遗址改造的意义所在,也是工业遗产更新的重要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守正创新、协同发展,在具备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人才支撑的基础上,具体建造实施是关键,而设计逻辑和形式语言则是灵魂。

结合一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化工工业遗址再开发转化为人文旅游景观主要模式有建造遗址博物馆、建设创业产业园区、开发城市主题小镇等。结合运城实际,考虑盐湖周围现已有池盐博物馆等因素,为避免同质化建设,建议将盐化工业遗址打造成为主题文化公园更为合理,更有利于统筹规划和发展。

一要坚持保护优先,保存原有工业整体风貌。进一步对遗留的厂房、管道、制造机具等设备等做好修缮和保护,更好体现原有产业风貌,记录城市记忆。二要活化利用,让“旧物新用。”对厂房的内部空间进行修缮和改造利用,通过还原以前生产流程、展览生产机器、数字影像模拟过去工人的工作场景等形式,更直观地感受盐化工业生产,寻求认同感归属感。三要深挖文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盐化工业遗址所在地--原盐化四厂,秉承“正派、务实、团结、创新、奉献”的方针,过去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打造盐化工业遗址,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深刻体现工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用文化的力量赋予遗址建设深厚内在价值。四要创新发展模式,焕发生机活力。引入商业办公、文化产业、艺术展览、科技研发、休闲娱乐等功能模式和文化业态,建造开发创意园区,通过功能创新、空间重组等手段,实现工业遗产“再生”,传统与现代融合,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增强城市魅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介质,邀请有关专家开辟专栏、开设专题节目进行介绍推广。通过构建盐化工业遗址旅游项目网站及APP小程序等新兴平台,加强网络宣传,提高社会认识度。

(五)培育良好环境。牢记“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加强流程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盐化工业遗址建设,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盐化工业遗址打造关乎运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好用活盐化工业遗址这笔宝贵财富,让“工业锈带”转变为“文化秀带”“生活秀带”,让文化软实力浸润涌动在遗址运城大街小巷,努力打造成工业遗存文化地标、创新经济产业高地、文化消费新领地,推动运城成为更有味道、更显活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参考文献:

[1]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05-18.

[2]秦洪衛.习近平关于城市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及时代价值.《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2-04-28.

(作者单位:中共运城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