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下跆拳道技战术变化与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2023-12-02欧子岳徐国琴
欧子岳 徐国琴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0)
2000年,跆拳道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跆拳道在我国发展20 多年,跆拳道的规则变更了多次,每次变更都使比赛变得更加激烈[1-2]。2022年2月16日,世界跆拳道联盟变更了规则,这次修改使得跆拳道比赛节奏变得更加紧凑,对跆拳道能量供应能力要求更高。了解跆拳道新规则下的能量供应特点及变化,对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具有重要意义。跆拳道比赛攻击与防守之间的步法调整频繁,攻击时间短,次数多[3]。邱共钲[4]在研究中指出,跆拳道是由糖酵解和有氧代谢混合系统供能的。目前,关于2022年跆拳道新规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体能方面,而该文旨在探析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变化与能量代谢特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关于供能系统训练的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翁巴达那吉、李多彬和奥锡波娃等14名2020年东京奥会跆拳道选手的比赛视频与其在2022年春川跆拳道公开赛、2022年跆拳道世界大奖赛和2022年亚洲跆拳道锦标赛等比赛视频进行比较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察法
收集了349场比赛,包括使用旧规则的155场东京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和使用新规则的194场国际比赛,从中剔除存在退赛、犯规败和分差胜等特殊情况的比赛。筛选的比赛视频中,要求运动员都参加了新、旧规则的比赛,且都有比赛视频,同时,比赛的对手尽量相同或实力相近,要求比赛结果相似。经过上述筛选,从349场比赛中选出27 场比赛,共14 名运动员,通过观察录像,记录运动员新、旧比赛的技术使用次数。
1.2.2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不同规则、不同局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同一规则的前后局或不同规则同一局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规则三局使用单因素重复测试方差进行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
1.2.3 逻辑分析法
分析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探析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与能量代谢特征。
2 研究结果
2.1 新、旧规则前后每局技术使用次数的差异比较
对跆拳道运动员技术使用次数与能量消耗进行比较。
表1结果显示,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第1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显著多于旧规则下的技术使用次数,t=-2.302,P=0.039,95%CI为(-12.18~-0.39)。即新规则下第1局使用技术消耗的能量显著多于旧规则。
表1 新、旧规则第1局技术使用次数差异比较结果
表2结果显示,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第2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显著多于旧规则下的技术使用次数,t=-2.278,P=0.04,95%CI为(-11.55~-0.31)。即新规则下第2局使用技术消耗的能量显著多于旧规则。
表2 新、旧规则第2局技术使用次数差异比较结果
2.2 旧规则局间技术次数的差异比较和新规则局间技术次数的差异比较
表3 显示,旧规则第1 局、第2 局、第3 局比赛技术使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F=10.244,P=0.001。Bonferroni多重均值比较结果显示,第3局技术次数明显多于第1、第2 局比赛,第1、第2 局比赛技术次数无明显差异。即3局比赛能量消耗不一样,第3局明显多于第1、第2局。
表3 旧规则3局比赛使用技术次数的分析表
由于新规则采用局胜制,运动员获得两局胜利即可赢得该场比赛,故这里只讨论第1局和第2局。根据表4,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第1、第2 局的技术次数无显著性差异,t=-0.203,P=0.842,95%CI为(-5.00~4.14)。即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第1局和第2局使用技术消耗的能量无明显差异。
表4 新规则每局比赛使用技术次数的分析表
2.3 新规则每局比赛与旧规则第3局比赛技术次数的差异比较
表5结果显示,旧规则第3局和新规则第1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无显著性差异,t=0.432,P=0.669,95%CI为(-7.25~11.11)。即旧规则第3局和新规则第1局技术使用消耗的能量相差无几。
表5 新规则第1局与旧规则第3局技术使用次数差异比较结果
表6结果显示,旧规则第3局和新规则第2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无显著性差异,t=0.326,P=0.747,95%CI为(-7.96~10.96)。即旧规则第3局和新规则第2局技术使用消耗的能量相差无几。
表6 新规则第2局与旧规则第3局技术使用次数差异比较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新规则下的跆拳道比赛现状分析
世界跆拳道联盟于2022 年2 月16 日更改了规则,如表7所示。
表7 新、旧规则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旧规则中第1、第2 局比赛技术使用次数显著低于第3 局,其技术消耗的能量较低,第1局通常都是以步法调整为主,试探对手技术,甚至在快结束时会出现为保留体能放弃进攻的现象。周攀的研究表明,第2、第3 局比赛的心率明显高于第1 局,显示第2局比赛、第3局运动员的战斗更加激烈[5]。而在新规则下,每一局比赛都成为运动员获胜的关键,这要求运动员更加主动地进攻,攻击的次数大大提高。因为录像审议规则的改变,头部技术的得分难度下降,与此同时,旋转动作得分后倒地不作判罚,旋转动作丢分风险下降,运动员更愿意多使用高难度技术获得更多分数,但使用高难度技术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6]。同时由于消极条例的改变,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时间增加,对抗频率提高,步法间的调整和调动时间减少,能量消耗加大。
综上,新规则之下,每局必争,每局都是关键局。跆拳道比赛节奏更加紧凑,技术变化更多,难度更大,能量需求更高,要求运动员的能量储备更丰富,能量再合成能力更强。这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能量代谢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或许也是跆拳道运动员未来技战术变化的趋势。
3.2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变化与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3.2.1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在进行跆拳道运动时,ATP 是骨骼肌的直接供能物质,肌细胞内ATP 储量有限,大约为168 mmol,ATP的转换率极高,在短时间内,CP 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合成ATP[7]。除了CP 可合成ATP 外,2 分子的ADP 在肌激酶催化下,生成1 分子ATP 和1 分子AMP。ATP 和CP的再合成能力取决于酶的催化效率,如肌酸激酶和肌激酶[8]。
3.2.2 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在比赛开始时,磷酸原供能系统动用得最早,磷酸原系统的能量输出功率大,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强度较大的工作。在比赛过程中,需要施展技术击打对手得分,要求快、准、狠,同时击打对手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力量才有可能获得分数,所以选手也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力量素质。
跆拳道选手快速有力地完成技术动作,其核心就是良好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而在短时间内完成极大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是磷酸原供能系统,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由于肌肉中的ATP 储量少,在ATP消耗的同时,随即有新的ATP合成以补充肌肉收缩做功所需的能量[7]。所以想提高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和肌肉收缩速度,就要提高ATP的再合成能力。研究显示,存放在骨骼肌中的ATP 供给肌肉的最强收缩持续时间为0.5 s,而储备的CP能满足50次的肌肉收缩[7]。杨艺研究指出,跆拳道运动员赵帅在东京奥运会的4场比赛中的技术次数共380次[9],平均每场不超过100次,但也几乎是储备的CP能满足50次肌肉收缩的2 倍。这说明磷酸原系统中ATP、CP 的储量和再合成的能力对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
3.2.3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变化特征分析
新规则下高难度旋转动作的高回报和平分情况下胜负判法的改变,鼓励了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高难度技术获取高分值,技术呈现出频繁化、高难度化[10],而高难度技术一定程度上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骨骼肌中所储存的ATP 供给肌肉进行最强收缩的持续时间为0.5 s,储备的CP 也只能满足肌肉收缩50次[7],而根据表1 和表2 可知,在新旧规则中,第1、第2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是有显著性差异的,旧规则为33~42次,而新规则为40~50次,大约提高了17%,意味着新规则消耗更多高能磷酸化合物,运动的强度更大,相当于每一局比赛就能消耗完储存的CP。每次进攻或者防守的时间平均为0.41~0.54 s[3],按照新规则的技术使用次数换算,相当于全力运动了25 s左右,在极限强度的运动中,磷酸原的供能时间一般在10 s以内。同时,由于技术使用次数的增多,进攻时间增加,步法调整时间则相应减少,ATP、CP 的恢复变得更加艰难,在全力运动10 s 后,骨骼肌中磷酸原储备恢复的半时反应时间为30 s,而基本恢复则需要3 min[8,11]。因此,运动员糖酵解系统供能比例更高,乳酸积累增加。
综上所述,新规则下跆拳道运动员应该注重提高ATP 和CP 的再合成能力,而ATP、CP 再合成能力取决于酶的催化效率,如肌酸激酶和肌激酶。同时,日常训练时应结合高难度技术动作,并把握好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时间,以半时反应时间为间歇时间。有研究表明,适宜的力量训练能使骨骼肌中CP和ATP的含量分别增加5.1%和17.8%[8]。
3.3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变化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3.3.1 糖酵解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糖在无氧的情况下,经过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代谢,终产物为乳酸,并合成ATP。
在全力运动时,糖酵解供能时间为30~60 s,持续运动不超过2~3 min。全力运动开始10 s后,骨骼肌中CP大量消耗,在30 s~2 min的大强度运动中,糖酵解系统供能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的供能系统。此外,乳酸积累,肌肉和血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增加,pH值降低,糖酵解代谢被抑制,全力运动30 s,氢离子从肌细胞弥散入血液的半时反应时间为60 s,1 min 全力运动氢离子半时反应时间为3~4 min[8]。
3.3.2 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糖酵解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周攀研究指出,步法调整过程中运动强度接近甚至超过乳酸阈强度,进攻和防守对抗时,可达到最大摄氧量强度,赛后检测血乳酸值,达到9.36±1.69 mmol/L,远超乳酸阈强度,说明在比赛中,乳酸堆积,有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5]。
从运动时间上看,每局比赛时间为2 min,单纯的磷酸原供能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需要糖酵解系统的参与才能维持能量供应。在比赛中,运动员能量供应不断从步法调整到进攻防守对抗的节奏中转换[12],运动强度不断地达到乳酸阈强度和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员不断进行技术交换的时间可持续10 s 以上,这等同于全力冲刺跑持续10 s 以上,继而转为步法调整,但运动强度仍可能维持在乳酸阈强度以上。有研究表明,每次步法调整的平均时间为6.2~8 s,运动员得不到充分休息,继而又转为进攻防守,去对抗大强度的运动。在激烈的比赛中,ATP、CP 不断被消耗,同时也在合成,且合成的速率小于消耗的速率,骨骼肌中ATP、CP 的含量大幅下降,因此,糖酵解系统提供能量合成ATP的作用在此时展现出其重要的地位。
李帅研究指出,每局比赛步法调整的总时间为35~45 s[13],然而,全力运动30 s,氢离子从肌细胞弥散入血液的半时反应时间为60 s,跆拳道每局比赛2 min,局间休息时间为1 min,攻防技术交换和步法调整是交替进行的,所以,休息时间有利于运动员肌肉和血液中的氢离子弥散,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血液的pH 值,使糖酵解供能代谢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为后续比赛的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做准备,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3.3.3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糖酵解系统的能量代谢变化特征分析
旧规则中(5+5)s对峙不攻判罚原则,理论上可以争得10 s 以内的休息时间,加上运动员利用贴靠战术和借机整理护具争得休息时间。比赛如此断断续续,为运动员争得大量休息时间,特别是第3局比赛,运动员能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比赛断断续续的情况更多。新规则中,变成(3+3)s对峙不攻判罚原则,从10 s下降至6 s,缩短了跆拳道运动员比赛中步法调整的时间,而进攻和防守对抗的时间增加,则以大强度运动的时间增加,对选手的糖酵解系统有更高的能源供给要求。由表3可知,在旧规则中,第1局、第2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无明显差异,选手在第1 局中更多的是进行步法调整和试探性进攻,运动强度相对于第3局不大,甚至在比分相近时会出现为保留能量而消极比赛的情况。当比赛进入第3局,选手们的进攻节奏明显加快,特别是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根据表3 不难得出,第3 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比第1 局、第2 局显著提高(F=10.244,P=0.001),纵观整场比赛,选手们的能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策略的。根据表4分析可得,新规则下,第1局和第2 局的技术使用次数无明显差异(t=-0.203,P=0.842),反映了第1局和第2局技术使用所消耗的能量大致相同,同时比较表5和表6,新规则下第1局和第2局与旧规则第3局的技术使用次数分别都无显著性差异,证明新规则下第1局和第2局比赛与旧规则第3局比赛的激烈程度几乎相同。过去可以通过战术安排,在不同阶段分配不同能量,第3局着重发力。邱共钲[4]的研究指出,进行跆拳道运动时,机体是由糖酵解和有氧代谢混合系统供能的,其中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占60%~70%,有氧供能系统占30%~40%。但是,新规则落实后,每局比赛都类似旧规则的第3局,每局都是比赛的关键点,每局必争,运动员都希望争得第一局胜利,率先争得赛点,在第2 局时,落后的运动员会更加主动进攻,另一方则需要积极做好防守和进攻。如此看来,比赛会变得更加激烈,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所占的比率似乎会提高,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所占的比率有所下降。
3.4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变化与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3.4.1 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糖有氧代谢供能包括糖原氧化为丙酮酸、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有氧代谢系统,糖原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合成ATP[8]。
3.4.2 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供能特征分析
在跆拳道比赛中,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协助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供能。每局比赛2 min,强度较大,跆拳道比赛中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所占的供能比例相对较小。而且,糖的有氧代谢途径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最大速率仅为0.5 nmol/(kg/s),是糖酵解的一半,激烈对抗时,跆拳道运动的能量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14]。而每场比赛仅进行6 min,加上休息时间仍然只有8 min 左右,比赛强度较大,因此脂肪和蛋白质参与有氧代谢的供能比例极低。
然而,冠军运动员从初赛到决赛需要在一天内进行5~6场的比赛,每场比赛之间的间隔时间约为60 min,这对运动员的能量恢复能力要求极高,这时,运动员有氧代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3.4.3 新规则下,跆拳道比赛技战术以及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变化特征分析
从过去根据战术分配能量,到新规则比赛中的每局必争,跆拳道比赛有氧代谢供能特征发生了变化。
跆拳道选手在新规则下延长了进攻和对抗的时间,增加了糖酵解能量供给的比重。步法调整的时间和局中休息时间减少,有氧运动的时间减少,糖有氧代谢的比例下降。但对于一天的比赛来说,糖有氧供能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跆拳道供能以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为主,辅以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与以往的研究相吻合[15]。
(2)在新规则下,跆拳道运动员技术使用的次数明显增多,高难度技术动作和旋转技术动作使用率有所提高。这对运动员的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比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运动ATP、CP 的储量更多,ATP 的分解和再合成速率提高,提高了各种酶的催化效率。
(3)跆拳道比赛对糖酵解供能的要求提高,要求运动员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
(4)跆拳道项目的有氧代谢供能在一场比赛中的供能比例下降,而在一整天的比赛中仍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越往后的比赛,有氧代谢供能的作用越明显[6]。
4.2 建议
(1)进行无氧低乳酸高强度间歇训练,提高ATP、CP 的储量,加强各种酶的活性,提高ATP 的分解和再合成的速率。
(2)进行最大强度速度耐力的间歇训练[16],结合高难度技术动作和旋转动作的技术特点,目的是提高运动员脑细胞、肌肉等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防止过早抑制糖无氧酵解的效率,提高乳酸的清除速率[17-18],同时,锻炼在疲惫状态下保持动作形态的能力。
(3)注意合理的训练和休息,选取适宜的生化指标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后的身体机能作出评价,防止训练过度,引起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