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家长主动型沟通中的积极应对
2023-12-02唐华英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小学
唐华英 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小学
2023年8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上海市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导师关键职责包括成为良师益友和做好家校沟通。”“导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真诚互动、相互支持、紧密合作的协同关系,通过家校沟通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全员导师制工作是新时代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通过健全全员导师制工作机制,建构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导师主动联系家长进行沟通;另一种是家长主动表达沟通意愿和内容。对于导师而言,“家长主动型沟通”会面临更多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需要导师进行真诚面对、快速反应和智慧解决。
作为导师,如何在“家长主动型沟通”中进行积极应对,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效能,融洽家校情感,凝聚家校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是导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家长主动型沟通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家长主动型沟通是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家长主动联系导师,表达沟通意向和诉求,期待导师的支持与合作,寻求导师的帮助与指导。这种沟通形式是当前导师在家校沟通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最能体现导师的育人能力和魅力。
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家长主动型沟通主要从五个模块落实以下内容(见表1)。
表1
家长主动型沟通包含的内容呈现个性化、随机性和复杂性,除了以上内容,可能还会面临家长的质疑和否定,需要导师进行具体的情况判断,沉着冷静、热情真诚、充满智慧地进行积极应对。下面就以“生活指导”方面“家长根据目前孩子面临的变化”而寻求导师指导的案例,感受导师的积极应对热情和智慧。
二、家长主动型沟通中导师积极应对的案例呈现
案例主题:转学后,我依然愿意做孩子的导师
转学前的支持安慰
一月初的一个午后,小音妈妈忽然给我发来消息:“唐老师,我们想给小音办理转学。”
收到消息的我非常诧异,小音是一个可爱而文静的女孩,各项表现都很不错,为什么忽然要转学呢?要转去哪里呢?
小音妈妈的下一个消息也接着来了:“我们住在A小区,考虑到接送问题,想让孩子上学近一点,转去刚开办的B小学,孩子走走就能到学校了,又方便又安全。”
我恍然大悟。的确,从小音家到学校有较长的路线,妈妈每天需要开车接送,有时候她没空,爸爸又不在家时,孩子就需要自己步行来上学,路上需要花近半个小时,还需要穿过多个路口,很不安全。如果能读家门口的学校,的确是更好的选择。
“其实,小音不太想转学,她比较喜欢这里的老师们,还有班里的同学们,她舍不得。”
“转去新环境,肯定会有点焦虑和担心,还会舍不得原来的小伙伴和老师们。需要一点适应时间的。但是没关系哈,到了新环境,会认识新的伙伴和老师,很快就会习惯哦。像小音这样的乖孩子,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会很快和她处成朋友的。”
“谢谢唐老师对她的鼓励。她最近在小区里新交了一个B小学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有了新朋友,她也愿意转学了。”
“有了好伙伴,转过去也不会孤单了。在家门口上学,既安全又方便,相信小音很快能适应的。”
转学时的指导帮助
“唐老师,接下来要进行转学申请了,我应该怎么做呢?”几天后,小音妈妈发来了咨询消息。
“小音妈妈,我们有专门办理转学的老师,我把她的电话发给你,她会告诉你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什么时候办理手续。如果后续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你再跟我说哦。”
“好的,谢谢唐老师。”
一周后,我又收到了小音妈妈的信息:“唐老师,小音转学的事情落实好了,明天她就要去新学校报到了。”
“好的,祝小音在新学校一切顺利。”
转学后的持续关怀
“唐老师,您明天早上在学校吗,小音说想来跟您说声谢谢,她明天要去新学校报到了。”新学期报到那天,我又收到了小音妈妈的信息。
“真不巧,我明天要出去开会,不在学校。这样吧,我后天下午正好要去B小学参加活动,我去看下小音。”
“那太好了。”
“先不告诉她吧,给她个惊喜哦。”
两天后的下午,我带着精心准备的玩偶小背包礼物,在B 小学的校园里见到了小音。孩子又惊又喜,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抱抱。我们也在她的新老师的镜头下,留下了难忘的合影。
“小音妈妈,听B 小学的老师说,小音适应得很好,老师们都很喜欢她。虽然小音已经转学,我依然愿意做她的导师,以后有需要的时候,欢迎小音来找我哦。”
“谢谢您,唐老师,能够遇到您,我们倍感幸运。”
三、导师在家长主动型沟通中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回应策略
当家长有沟通需求,主动与导师进行联系的时候,导师要及时予以回应,和家长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如果因为上课等各种原因未能及时看到家长信息,也应在不忙时进行回应联系,从而建立与家长之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让家长感受到导师对家长沟通事项的关注,提升对导师的认同度和尊重感。在这个案例中,小音妈妈发来信息后,导师及时地进行回应,并且就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安慰、解释和帮助,给予了家长情感上的支持,让家长更加尊重和信任导师。
(二)换位理解策略
导师要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理解与家长沟通时家长表达的主张和诉求,并产生同频共振,陪伴家长走过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小音要转学,对于非常喜欢她的导师而言,也觉得非常意外和遗憾,但是她理解家长的想法,选择家门口的学校的确更加方便安全,于是她便积极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没有因为小音即将转学、自己将不是学生导师而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持续地理解支持和陪伴关心。
(三)及时援助策略
当家长需要导师在情感上或者是问题解决上的支持时,导师就应该及时予以援手,帮助家长缓解情绪上的焦虑和处理事情中的困难。小音要转学,但是她“其实不想转学,舍不得老师和同学”,妈妈表示了担忧。这时,导师及时开导,从孩子的性格入手,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充满信心,也让妈妈缓解了焦虑。在家长想要了解转学手续时,导师将办理转学老师的联系方式给到家长,帮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省去了家长很多麻烦。
四、导师在家长主动型沟通中的应对原则
(一)维持日常沟通原则——建立信任的前置条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家长对于导师的信任,来源于日常点点滴滴的沟通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家长的需求,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日常的沟通联系,则应该成为最常态、最便捷、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导师对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日常的一两句聊天、家长有小疑惑时的解答、节假日的日常问候、当下教育话题的探讨等,都可以慢慢凝聚成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提升家长对导师的重视、认同、信赖。
(二)建构同盟关系原则——友好沟通的基础保障
学生、家长、导师,应该形成三位一体的“成长共同体”,在导师做孩子“良师益友”的同时,建构导师与家长之间的朋友和同盟关系,是促进家校友好沟通的基础保障。导师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家长之间平等友好互动,倡导家长也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家庭导师”,从而形成导师与家长的“阵地同盟”,共同从孩子的未来发展角度去携手同行。同盟关系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日常沟通,更可以在发生较大事件,如学生安全事故等意外事件时,更好形成共识,避免家校形成对立面而造成家校矛盾的产生。
(三)保持沟通延续原则——彰显导师真正的育人价值
导师真正的育人价值,就是陪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和同行者。对于已经转学或者毕业的孩子而言,学校进行配对的导师工作已经完成,但是如果导师与学生之间真正构建了“良师益友”的关系,那么就会有持续的沟通和情感的延续。一个真正成功的导师,就是当孩子离开了你,他却还牵挂着你,和你保持着联系,与你分享他在之后的成长路上的故事,在遇到挫折时向你求助,在获得进步时与你共享,让你继续参与他的成长历程。这样的导师,就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也真正实现了“育人育心、相伴成长”的育人价值;这样的导师,不仅仅是成功的导师,也是最受孩子爱戴、最有幸福感的导师。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导师与家长之间也应该是一种互相支持与互相合作的双向奔赴,当家长主动与导师沟通,作为导师也必须真诚以待、积极回应,用爱和真诚作为回应基础,把握好沟通的策略和原则,与家长一起共同谱写和谐美好的育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