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研究
——基于广西的考察
2023-12-02刘亚娟
刘亚娟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地处祖国边疆的民族地区而言,其地理位置特殊,民族习俗独特,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鲜有同类经验参考。据此,文章基于对广西的考察,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创新发展思路,以期为同类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一、调研区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广西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形地貌广布,境内有60 个县(含12 个民族自治县),312 个乡(含59 个民族乡),世居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12 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2],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
(一)全域性脱离绝对贫困的时间较短
截至2020 年11 月20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那坡县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至此,广西54 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序列[3]。换言之,广西全域实现整体性脱离绝对贫困的时间较短。
(二)地形地貌复杂,石漠化覆盖范围较广
广西地形地貌复杂,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境内分布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形地貌,石漠化土地面积153.3 万公顷,在全国居第三位,仅次于贵州和云南[4]。石漠化土地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三)亚热带水果种类较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有较大提升空间
广西的主要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盛产各种水果,但有些水果保质期较短。比如荔枝、芒果、火龙果等,这些水果大多数是以原生态果品的形式销售出去,主要采用在果品包装盒中加冰的方式解决远距离运输中的果品质量保鲜问题。目前对于果品的深加工全产业链开发力度尚显不足。
(四)部分传统民居存在安全隐患
广西农村居民住宅具有浓郁的区域属性和民族风貌。集中在桂中、桂西地区的壮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集中在桂北、桂西北深山密林地区的瑶族传统民居,则在生活生产区域就近取材,多为“人”字形棚居建筑;居住在坡度较大山岭地带的瑶族,多为“吊楼”式建筑;等等。这些受复杂地形影响顺势而建的居民住宅主要是依照农户自身喜好确定房屋建筑位置和朝向,布局分散,公共设施较为欠缺,一旦遭遇泥石流、山林火灾等灾害,其生活生产就容易受到冲击。
二、调研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的成绩
按照中央部署,广西于2021 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七个方面具体措施,聚焦乡村建设行动强调从九个方面开展工作,均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第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广西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自2021 年开始,广西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纳入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实绩考核[5],确保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据统计,2021 年广西全年粮食总产量1386.5 万吨,比上年增加16.5 万吨,增长1.2%。其中,稻谷产量1017.9 万吨,增长0.4%;玉米产量285.2 万吨,增长4.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32.44 万吨,比上年增长16.5%[6]。在粮食稳定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广西深入推进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制改革,持续加强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设,近年来高效完成17 批次价值7218.98 万元的中央和自治区应急物资调运任务,有力支援桂林、贵港、防城港、百色等地防汛救灾等工作[7]。
第二,农业种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广西属于低纬度区域,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作物品种。近年来,通过科研攻关和持续改良,广西累计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43 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目前已建成5 个国家级、28 个自治区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及相关材料8 万余份,保护活体水产种质资源100 多种;现有农作物种业企业414 家、种畜禽企业178家、水产苗种企业278 家[8],为农林牧副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2019 年6 月19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以确保全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完善保护措施,提高监管水平,逐步构建全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意见》从准确把握总体要求、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管理、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性保护、保障措施5 个方面[9],明确了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工作措施。2021 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29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9 万公顷,增长0.6%[6]。
第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蓬勃发展。广西各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是为集聚各类资源要素主动搭建平台。要做好平台服务工作,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联结模式,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试先行,打造百亿陈皮产业和万亩玉兰花基地、农文旅综合开发项目以及年总产值达2.1 亿元的乡村振兴果苗长廊示范带,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二是培育经营实体壮大引领力量。要让经济实体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培育出标杆性示范产业基地,南丹县的做法值得借鉴。南丹县着重由企业牵头打造绿色标准化基地,形成了种养生态循环、科技示范带动且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培育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成功打造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5 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 家,形成南丹巴平米、南丹六龙茶、南丹苞谷李等一批地标性特色品牌,年销售额达到10 亿元。三是纵横结合助推产业深度融合。要实现深度融合,就需要在产业链上做足拓展延伸工作。桂林市的产业融合工作具有示范意义。该市成功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体系,包括5 个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63 个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横向融合方面着力推进以农业产业为核心,集生态、文化、旅游、餐饮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体系。据统计,2021 年,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过3000 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60 亿元[10]。广西2021 年度新增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 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5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 个、农业产业强镇10 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499 家[11]。
(二)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第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广西是农业大省,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建设250 万亩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在道路建设方面,广西实施乡村建设项目1.16 万个,90.6%的乡镇通二级(或三级)公路。在网络建设方面,千兆光网基本覆盖广西乡村。此外,实施土壤污染防治项目50 个,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11]。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2021 年末共有乡镇卫生院126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4 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332 个,村卫生室19088 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0 万人,乡镇卫生院床位7.83 万张[6]。在便民服务方面,新建农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998 个,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76.7%[6]。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便利度,同时也增强了其生活幸福感。
第二,乡村风貌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截至2021 年9 月底,广西完成示范村屯农房风貌改造提升16.7 万栋,完成基本整治村屯5.56 万个,桂风壮韵风貌显现独特魅力[12],在给村民提供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让村屯展现出具有吸引力的乡村田园生活场景。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在周末和节假日前往乡村休闲游览,既可以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又可以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恶劣的刻板印象,这种城乡友好互动为城乡融合良性发展奠定了前期基础。
第三,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初具规模。城乡融合是对传统城乡建设理念的整合,也是对新型城乡关系的重塑,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调研发现,广西钦州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武利工业园试验区已经签署了落地中国亚热带种苗产业孵化基地项目,该基地以农业板块的总部经济为方向,带动农资、电商等行业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人才的支撑下,目前已经形成产业链闭环,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三、加快推进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着力提升的工作板块
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来衡量,还需要在以下工作板块加大推进力度。
(一)加大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属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硬件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否达标的重要物质基础。就调研区域情况看,一是需要加大村屯排污设施建设和改造。受地形影响,广西部分农户家庭自住房一般循着地形就势建造。同时,房子的朝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自身喜好。由此导致同一个村屯农户的房屋布局显得较为散乱,给村屯公共排污设施后期重建和改建造成较大经济压力和沟通障碍。二是需要加大村屯与耕种田地的生产道路建设。现代化、机械化生产对于生产道路的要求有更高标准,包括道路更加平整,更加宽敞,以便更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进而提高涉农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需要加大通信网络建设。比如实现5G 站点对广大农村地区全覆盖,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四是需要加大电商物流站点对农村的覆盖率。目前,广西部分农村地区仍是现代电商物流服务的盲区。
(二)吸引外出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既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又是农户家庭的财富创造者。吸引农村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返乡既有利于充实农村劳动力数量,也有利于构建村庄生机勃勃的生活景象。一是保持家庭活力和村庄生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但也因此在客观上导致老人、小孩成为农村的留守人员主体,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活力和生机。二是能够为民族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生产和加工具有独特的区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比如各民族传统服饰蕴含的民族感情、日常饮食体现的对气候的适应,再比如桂北、桂东北的油茶种植、生产和加工等,本土青壮年劳动力的加入更容易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三)全产业链发展亟须多种要素支持
农业产业现代化势必需要完成农业的全产业链开发和运营,目前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方向。一是加大力度进行科技研发。广西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从种类到品质都是同纬度地区出类拔萃的,但这些果品的特点是保质期短,不宜长途运输。要提高果品的经济效益,还是要从科技研发切入,对果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果品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培育本土化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要实现农业农村人才的现代化,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风俗习惯独特,培育本土化农村实用人才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农产品地理区域性强,微量元素含量高。打造“桂字号”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一是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意味着高质量发展,品牌美誉度能够稳定其消费群体,也能扩散其知名度,进而促使产品本身不断自我完善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品牌设计上凸显地域性、民族性,强化品牌辨识度。二是维护品牌产品高质量发展。严控品牌农产品生产诸环节,确保农产品绿色、有机、无污染,做到美誉度和知名度并重,以实现品牌农产品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议
基于广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研发现,其区域性特色明显,阶段性特征突出,稳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性工作不容忽视。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3]有11 个在民族地区,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对照分县名单,除了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其余11 个连片特困区域均在民族地区。以下针对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中央先后实施的两大战略,目的都是消除贫困、消除城乡差距,引导社会关注贫困群体、引导社会关注乡村发展。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圆满收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推进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其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义务教育和乡村医疗是农村需求最为广泛的基层公共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定期组织培训,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扩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供给,探索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的托底保障作用。
其二,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加强宣传教育。一方面,这能够引导农民树立主动参与的理念。作为世代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对家乡的情况比较熟悉,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宣传解读各项涉农政策能够增强农民自信心。政府可以选取乐意服务于农村工作的退休干部,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向农民群众宣讲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确保农民听得懂、能领会,逐步增强农民自信心。其次,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依托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当地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是较为理想的重点培育对象,需要对其进行系列课程培训。除了学习传统的种养知识,还要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通过打造研学基地试验田,邀请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强化实地操作,当场为学员答疑解惑。同时要对主动参与培训且学习成效显著的学员给予多种形式的支持奖励。最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立足提升农户的精神面貌,传承发展睦邻友好、勤劳朴实等为代表的优秀乡村文化,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推动开展移风易俗,组织农民进行文化活动,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逐步形成家风良好、民风质朴、乡风文明的新时代新气象。
其三,持续推进惠民举措,防止规模性返贫。多渠道拓宽就业渠道,可在县区大型工厂或乡镇等人群集中地现场招工,或由当地人社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联合制订招工计划,组织当地企业面向农民工开展专场招聘。对于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可根据其本人意愿,结合其身体状况和技能掌握情况,积极为其推荐就业岗位。
(二)加大力度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眼全覆盖、多渠道开展人才培训,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实践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
其一,着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首先,要重视培育农村管理人才。借助村“两委”换届契机,积极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座谈交流等多轮培训,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搭建高质量人才工作平台,吸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涉农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项目。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其次,要重视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创业者,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带头人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培训后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全力打造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最后,要重视培育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面向教师、乡村卫生健康人才、农村建筑工匠等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下乡服务,鼓励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员参与乡村文化体育指导志愿服务;完善乡村人才配套服务政策,吸引城市高水平人才参与乡村振兴。
其二,精心培育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挖掘民族性,凸显区域性,能够为民族地区开发完善全产业链和塑造特色品牌做好铺垫。民族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一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瑶族妇女充分利用油茶籽蕴含的有机养分,将其压榨之后的油渣作为清洗头发的辅料,用以增加头发营养使之更具光泽度。基于此,可以专门针对油料残渣进行深加工,将其打造成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油茶这一区域性油料作物的经济效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扩充农村人才队伍,还需要向外借力,即要破除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制度障碍,多渠道吸引外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助力乡村建设。
(三)用好用活东西部对口协作帮扶工作机制
对口协作帮扶能够直接、高效实现区域间的价值理念、高端人才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依托发达地区优势资源的强力带动,更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一,强化政府统筹,确保协作项目落地发展。一方面,加大地方政府在合作项目整体规划、配套土地、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调研发现,项目建设需要取得用地指标并进入挂牌程序才能实际获取土地使用权,这项工作也是项目落地形成实效产能的关键因素,需要强化政府统筹安排以破除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障碍。另一方面,抓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产业配套的道路、水利、生产车间、加工厂房、养殖棚舍、科研基地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并帮助购置引进生产、加工、冷链运输各环节先进设备,通过保障企业、合作社完善生产经营条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其二,发挥对口协作渠道优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入“快车道”。一方面,借助对口协作龙头企业创新活力,激发边疆民族地区涉农产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比如,针对广西负有盛名的荔枝、芒果、火龙果等特色果品,以原生态果品的形式远距离运输销售存在影响果品美誉度的风险。建议依托对口帮扶区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果品销售模式和果品终端产品形式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果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借助对口协作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培育涉农产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边疆民族地区部分农业产业企业存在规模小、科技研发能力低、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等问题。建议借助对口帮扶区域科技创新实力开发新产品,并进行批量生产,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系列涉农政策支持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和乡村振兴战略预期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夯实根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其次要花大力气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使之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最后还要善于借用外部优势资源,以便高效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