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基因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景观设计

2023-12-01■金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汝城县道路设计驿站

■金 鑫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与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汝城县拥有众多革命文化遗迹与英雄事迹,县域内长征历史步道承载着红色基因文化,调研发现现有长征历史步道景观资源发展参差不齐,缺乏时代连接性,发展长征历史步道景观是对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因此长征历史步道景观更新性发展将有效地进行红色基因传播。

1 汝城县景观资源发展概况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宜章县,北连资兴市、桂东县,总面积2400.71平方公里,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

这里讲述和铭刻的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与温暖中国的半条被子故事,在国家长征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其历史步道作为赓续红色血脉的载体,讲好汝城故事,长征历史步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调研数据表明县域内拥有58处革命遗迹遗址、10处革命纪念设施、4处红军村、11处时代精神纪念地、6处长征故事及精神、5处长征文化活动及产品、14处长征途径地,众多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将为长征历史步道景观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表1)。

表1 汝城县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分类统计

2 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红色旅游游玩人次总数逐年增长,并成为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发展势头向好,目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旅游资源的载体和游客旅游的空间单元,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象之一[2]。另外随着欧洲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3]和美国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4]保护理念的引入,我国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大型线性遗产研究关注度快速提升[5]。市场的需求与理念的更新性认知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支撑条件,另外国家大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汝城县积极响应建设号召,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是长征历史步道景观,这就为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景观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图2 乡道村道道路设计改造后效果图

■图1 徒步线路主要节点活动示意图

■图3 乡道村道道路设计改造后效果图

3 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景观资源发展问题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景观资源发展参差不齐,缺乏时代性与创新性,具体问题如下:(1)曾经的长征步道有一部分保存较为完好,但有的路面已经消失或发展成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或村路等形式多样的路面形态,并且大部分的长征步道给大众印象中是枯燥、形式感单一、缺乏情境式代入感;(2)标识系统风格样式单一,现有场地内标识系统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品牌形象;(3)配套服务系统不完善;(4)步道活化系统不典型,县域内长征主题红色旅游大部分都是参观旧址、博物馆、遗址,基本是静态展示的景观,展览内容单一,展陈手段还比较陈旧,与长征步道景观联系较少,对参观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作用,特色项目、创意产品、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性有待加强。

4 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景观总体规划

地域文化是村落独有的元素[6],以党史为依据,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整合沿线红色旧址、人文景观、传统村落、景区景点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成风景美丽、底蕴深厚、故事生动、标识鲜明的史迹步道景观。

建设理念:围绕“重走长征路”的指导思想,秉承“红色传承、回归自然”的开发理念,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为基础,科学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红色教育与健身步道工程相结合,以步道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长征历史步道景观更新性设计围绕道路系统、标识系统、配套服务系统、步道活化系统进行展开。

4.1 汝城县长征历史步道道路系统设计

4.1.1 线路设计

依据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县的线路路径,重点考虑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旧址青石寨到“半条被子”发生地沙洲村,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尽量考虑依托山地等原生态环境还原路径,形成一主干、两支线,集主题徒步、史迹感悟、长征体验、生态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史迹步道。从步道实施上将之列为长征百公里徒步线路工程,将“半条被子,温暖中国”,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大湘南,打造成为国家长征步道(汝城段)示范段,并结合镇区、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点及沿线特色景区设置长征驿站等配套设施,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汝城段)联动、整体发展。

具体线路以尊重史实为基础,考虑依托山地等原生态环境还原路径,选择汝城延寿官亨村——青石寨(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杨家角——大丫头——城江村——上小坑——水库大坝——大源村——鹅形——槽头背——百丈岭——黄泥岭——复兴桥——长征小镇——沙洲村(半条被子),全程约30公里进行标准路段设计,并在重要节点策划出发仪式、户外拓展、兵站补给、坚持不懈、坚守初心主题活动,丰富游客的参与性(图1)。

4.1.2 长征历史步道分段设计

对长征历史步道乡村道路、农田道路、滨水道路、山林道路进行分段设计,依据现有环境结合历史沉浸式设计,以典型路段作为标准,形成可复制型长征历史步道景观,以下是不同路段设计手法与标准。

乡村道路设计原则:(1)保证人行安全的前提下,在路侧增加0.6m-1.5m人行步道,宜采用鹅卵石等原生态材质,颜色应与车行道有明显区分;(2)路旁无建设空间或车流量稀少地段可利用现有乡道作为人行道路,来往车辆较多路段设置车辆危险标识;(3)路面间隔500m镶嵌步道logo;(4)穿过村庄街道部分可结合周边建筑,在墙面上增加长征文化标语和长征文化壁画涂鸦,部分集市街道结合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为红军街;(5)沿途按合理服务半径,提供休憩、补给和环卫服务的二级、三级驿站;(6)以安全保障、科普教育为前提,沿途适度增加步道标识与解说牌。

乡村道路设计1号示范段设计要点:沿现有路面喷绘里程印记,增设墙面彩绘,丰富道路植物景观,增设步道标识指向牌(图2)。

■图4 农田道路改造设计后效果图

■图6 滨水道路改造设计后效果图

■图7 山林道路改造设计后效果图

■图8 全景导览立面图

■图9 历史解说牌立面图

■图10 服务设施牌立面图

■图11 步道导向指示牌立面图

■图13 线上打卡系统示意图

乡村道路设计2号示范段设计要点:对现有路面喷绘印记,丰富道路植物景观,增加历史解说系统、文化雕塑(图3)。

农田道路设计原则:(1)保留乡间、田间小路的自然乡土状态,减少干预,保护周边农田和自然风景;(2)土路路段增加铺装,避免雨天泥泞,材料就地取材,铺装材料宜选用石块、石板、卵石、木条等本地原生态材料,与周边环境相协调;(3)路面间隔500m喷绘地面印记、路边增设里程标识;(4)沿途布设驿站提供村民特产销售点,带动周边农产品和土特产经济发展;(5)沿途古树标记古树保护名牌;(6)以安全保障、科普教育为前提,适度增加步道标识与解说牌。(7)设置体验路段,提供穿雨鞋过草地,体验红军军旅生活。

农田道路设计1号示范段设计要点:对路面杂草进行清理,增设文化雕塑、步道标识系统,丰富道路植物景观,沿途布置休息驿站(图4)。

农田道路设计2号示范段设计要点:局部设置木栈桥,增设文化雕塑、文化历史标语,设计活动体验场地(图5)。

滨水道路设计原则:(1)水面清淤、清理杂草,增加乡土植物;(2)增设步道标识系统并区分于原有标识,重点增设危险警示标识;(3)在无法通过的水面设置桥体。

滨水道路设计示范段设计要点:水面清淤处理,增设历史文化雕塑,丰富道路植物景观,增加步道标识、安全警示牌(图6)。

山林道路设计原则:(1)以保护为主,维持步道原真性;(2)路面间隔500m镶嵌步道logo;(3)对路面和阻挡通行的杂草树枝进行梳理与清理;(4)山坳等雨水冲刷量较大的地方,在路边设置引水沟,防止因强降雨、洪水等因素破坏路径;(5)以安全保障、科普教育为前提,适度增加步道标识与解说牌。

山林道路设计要点:地面增设里程标识,危险路段做加固处理和设置护栏并增加安全警示标识,增加步道标识系统(图7)。

4.2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是展开旅游活动重要性指南,本项目根据旅游景观规划布局设计了全景导览牌、历史解说牌、服务设施牌、步道导向指示牌,选材以古村落墙体色彩、材质为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融合红色文化logo标识,与场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融合,具体选用耐候钢板、黄锈石整石材料,将耐候钢板按型加工,在钢板上刻-1.5mm文字阴刻,户外涂料勾缝,导览图面板材质采用304不锈钢板,无缝焊接,内置镀锌方管,混凝土预埋安装(图8-图11)。

4.3 配套服务系统设计

配套服务系统设计是丰富步道景观节点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汝城交通道路上根据不同服务间距设置不同等级的红军驿站,即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服务点),同时融合沿线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成为一条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骑行休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

4.3.1 一级驿站

一级驿站服务间距20 km-40 km,主要依托长征沿线红色古村落,按服务半径、日程设计、住宿要求及村镇集聚程度布局驿站,包含餐饮、科普、住宿、帐篷营地、公共厕所、停车等多功能服务的驿站,提供临时休憩、补给和紧急救援。

4.3.2 二级驿站

二级驿站服务间距5 km-10 km,主要结合现有长征步道沿线村落,依据合理服务半径进行设置,承担休憩、临时餐饮、旅客服务等功能,含零售点、餐饮、公共厕所、医疗点。

4.3.3 三级驿站

三级驿站服务间距1.5 km-3 km,主要根据现有长征步道、沿线村落,结合需求按服务半径进行设置,承担休憩、遮雨防晒功能(图12)。

4.4 步道活化系统设计

4.4.1 文旅融合设计

以地域自然风貌和地方独特文化为设计蓝本[7],有效利用沿线农村的果园、农庄和民宿,丰富长征历史步道内容,增设体验点,延长步行时间,切实“还原”红军长征“走走停停”、借住老乡家、帮助老乡干活、教老乡学习等历史情景,重走长征路。游客可以体验当年红军帮助农民干农活、自做红军餐、挑粮、夜宿民居,通过劳动换取食物或购买食物,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的[8],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振兴使文化的属性更加明显[9],加深参与者的感受。

4.4.2 打卡体系设计

当前,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增强现实、影像技术、智能智造等现代技术手段渗入乡村速度非常快[10],构建以线上线下打卡为特色的汝城智慧长征步道服务系统,依托长征历史步道,在长征一级和二级驿站设置打卡点,每个打卡节点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红色革命历史知识问答,才能完成该点打卡,打卡服务分为线上打卡和线下打卡两种方式,线上线下可以互相兑换,每天线下的运动步数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换为线上红军长征里程数,模拟当年红军重走长征路,同时在线上线路中每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地点也设置答题,完成整个过程参与者就可收获电子红色奖励勋章(图13)。

4.4.3 红培课程设计

■图14 红培主要现场教学点及活动内容

近年来,汝城县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建成以来,红色旅游游客直线上升,着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弘扬长征精神,面向青少年、社会公众、党政干部等不同群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打造一批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青少年研学基地等为主要功能的红色文化教研基地,汝城红培活动内容分为集结出发、休整野营、历史学习、沉浸场景、红军高歌、蜕变之礼几个部分(图14)。

4.4.4 数字化步道建设

数字旅游是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1-12],通过将虚拟数字人直播技术结合VR、AR、MR、三维立体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空间,以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沉浸式主题乐园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长征步道景观的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13],在实现整个长征步道设计过程中,运用科技力量赋能历史文化、文物,让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产品体现出教育性、科技性、游戏性和体验性,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起到拓展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作用[14],把“被动灌输”变成“主动体验”[15]。

5 结语

近年来,红色旅游得到迅速发展,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场所已成为社会旅游参与活动的重要文化空间[16-17]。依据场地环境与汝城长征历史背景对其步道系统、标识系统、配套服务系统、步道活化系统进行设计,以统一规划、情境化分段设计、标识系统肌理表达、文旅融合、数字化步道建设、红培课程设计促进汝城长征历史步道景观更新性发展,打造成层次丰富的时代性长征历史步道景观,丰富、延长参与者对革命空间场所的体验与感受,达到长征文化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18-20]。

猜你喜欢

汝城县道路设计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某码头大件运输道路设计浅析
基于道路设计中的选线优化设计研究
轨道交通疏解道路设计研究
汝城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省汝城县汛前为水库“体检”
汝城县水生态文明宣传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