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城市居家自理型老人延续性坐具设计研究

2023-12-01刘雪晖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0期
关键词:自理延续性居家

■刘雪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并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十四五”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高龄老人比重增加,老年群体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且个性[1]。据统计,超过80%的老年人仍将居家养老作为其首要选择的养老方式,不到迫不得已需要被人照顾,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老去。在城市居家老人中绝大部分老人具有较为良好的自理能力,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但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部分老人存在受外力因素而导致的能力受损,使得这部分老人不仅要面对自然衰老带来的不适感还需克服能力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面对这一困境,以动态思维思考适老家具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对延续性家具概念进行定义,通过行为分析挖掘老年人受年龄变化与能力变化产生的动态需求,提出延续性坐具设计建议与原则,从思维维度、方法维度、时间维度三方面构建延续性坐具“适老坐具—延续性设计方法—用户体验”一体化设计模型。充分考虑自理型老人衰老变化中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可能需求,优化自理型老人的坐具长期使用体验感,提出适老化坐具设计新思路。

1 延续性家具的定义与适老家具发展现状

1.1 延续性家具的定义

延续性指能够持续存在或继续发展的特性或能力。所谓延续性家具即以发展的眼光思考人体的衰老,充分考虑老年人年龄与能力的变化,为其长期安定生活而设计的适老家具。延续性家具与可成长家具、可持续家具在概念上有一定重合,均通过设计以期使家具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保持功能性与美观性,但究其本质而言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可成长家具旨在满足儿童不断变化发展的身心特征,协调儿童家具与儿童快速成长之间的不平衡[2];可持续家具更侧重于提高家具的使用寿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或倡导闭环式的生命周期设计[3];而延续性家具则基于可成长家具概念,旨在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变化的生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协调适老家具与老年能力不断衰退间的不匹配。延续性家具的目标在于以动态的视角对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可调节设计、模块化设计、功能附件等手段使家具能够长期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包括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实现家具更好地辅助老年生活。同时还表现出一种继承性:物质形态的继承性表现在家具使用功能满足用户长期且可能产生变化的需求;意识形态的继承表现在家具所承载的人文情感,家具可以是老年群体珍贵回忆的物质寄托(表1)。

■图1 城市居家老人所使用坐具种类分布情况

■图2 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种类平均使用时长(单位:小时)

■图3 老年人坐具使用行为分解

■图4 居家自理型老人用户金字塔模型

■图5 延续性坐具设计模型

表1 区别延续性家具、可成长家具与可持续家具

1.2 居家养老模式下适老家具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适老家具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市场单一、样式陈旧、功能尺度欠缺考量、缺乏人文关怀等诸多问题[4]。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始出现大量针对适老家具的设计实践,但多聚焦于失能失智等需要特殊陪护的老人,对于自理型老人的设计研究比较欠缺,存在过于适老或者不够适老的问题,并易将老人看作弱势群体进行特殊设计。然而事实上,老年学研究发现大部分老人是健康快乐的,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依然保持健康,直至百年归老都没有出现太大的疾病。除此之外,人的衰老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5],除了年龄上的逐渐衰老还有可能存在能力变化的风险[6],如肢体损伤造成其使用家具不便,因此,如何使适老化家具的设计能够更广泛多包容各能力层次老人的需求,提高适老化家具使用的延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和急切。

2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的衰老变化特征

2.1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情况概述

我国将老年人的起始年龄界定为60周岁以上,依据生活自理能力将其分为自理型老人、介助老人及失能老人。据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数据可知当前我国自理老人共2.23亿占老人总数的84%,所谓自理老人即日常生活不需要他人辅助可自主完成,拥有正常思维与基本活动能力的老年群体,不排除只需借助辅助型器具(如拐杖)即可完成基本生活的老年群体[7]。衰老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它却是一个连续不断丧失的过程,即便是自理型老人也仍然无法像过去一样依靠自身行动的自主性,面临慢慢失去对生活掌控力的无力感,而家对于每个老年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感到有掌控力的地方,正因如此,很少有老年人愿意选择离开家去养老机构度过晚年,这仿佛意味着放弃自己过去十几年为自己营造的生活。家具是“家”空间的延续,是老年人对生活掌控力的物质载体,家具的适老化与延续性设计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需要迫切地关注与思考。

2.2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的衰老变化特征

人的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可分为正常老化过程和非正常老化过程[8]。正常老化即随年龄增长符合正常老化规律而出现的身体机能的下降;非正常老化则指受外力因素而导致的身体机能的突然性衰退,最常见的有老年人摔跤导致的肢体受伤,需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进行生活。由此可见,在考虑老年人衰老变化的过程时,年龄的变化不是唯一因素,能力的突然变化也应充分考虑。基于此以动态的视角思考自理型老人的衰老,将其分为两条路径,即年龄衰退带来的变化和能力衰退带来的变化,以便更为全面地思考城市居家自理老人的延续性需求,即老年群体的现有需求与未来可能需求。

2.2.1 正常老化——年龄衰老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人体各系统及器官将出现不同程度功能衰退或减弱的现象,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都会出现功能退减,导致老年群体身体机能及感官行为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记忆力衰退、五感感知下降;骨骼肌力减弱使得反应迟钝与动作协调性变差,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2.2 非正常老化——能力衰退的变化自理型老人能力衰退大多由老年性疾病或突发性跌倒导致,以肢体损伤和五感受伤为主,其中肢体损伤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且占比更高[9]。他们虽然仍能够独立生活,但不同程度地需要医疗器械的辅助。肢体损伤依据受损部位可分为手臂受损、腿部受损及手指残疾,手臂受损的老年人双手难以一起使用,身体协调能力减弱;腿部的损伤使得老年人活动范围锐减,动作迟缓,且身体的移动需要器械辅助;手指残疾致使老年人抓握功能受损,生活中操作能力急剧降低;除肢体损伤外,五感受损也是导致老年人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如视觉受损带来的行动迟缓、协调能力降低、操作准确性降低及对尺度的判断能力降低。能力的突然变化导致此类老人不仅需要承受自然衰老带来的不适,还需要克服能力受损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造成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损伤。

3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坐具使用行为分析

3.1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常用坐具及主要用途

随着社交与生活范围的缩小,城市中居家养老型老人普遍在家时间长,对于各类家具的使用更为频繁,尤以坐具为主。坐具陪伴老年人日间的大部分活动,它是否可以持续地满足老年人变化的需求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0],因而对坐具的延续性适老研究尤为重要。

对不同年龄与能力层次的18户居家自理型老人进行入户观察(表2),将其使用坐具的种类进行统计得出图1城市居家老人所使用坐具种类的分布情况及图2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种类平均使用时长。由图1可知,沙发、餐椅、躺椅为居家老年群体经常使用的坐具。其中沙发占比最高,说明沙发是居家养老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坐具,使用时间最长,其主要用途是为居家老人收看电视、休闲阅读、居家接待等日常生活服务;绝大多数居家老人使用餐椅尤为频繁,在功能上餐椅承接居家老人就餐进食、处理食材等活动;躺椅和摇椅虽不是居家养老必备坐具但其使用时间长,部分居家老人选择在躺椅摇椅上午睡或阅读;高凳与矮凳使用率较低,在部分老年家庭中承担餐椅的职责,还可应付各种临时需求,如垫高台、脚架等;部分老年人在处理家务时使用靠背矮椅,如择菜、收捡物品等。

表2 部分入户观察坐具种类使用明细表

依据使用目的对坐具使用行为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任务性行为与休闲性行为。任务性行为以餐椅、高凳、矮凳、靠背矮椅为主,满足居家老人带有任务性倾向的日常事务,如就餐、处理食材、收捡杂物等;而休闲性行为则以沙发、躺椅、摇椅为主,满足居家老人社交娱乐,阅读小憩等休闲需求。

3.2 城市居家老人常用坐具使用行为需求收集

基于18名城市居家老人坐具使用行为的观察,将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的使用归纳为五个步骤(图3):(a)入座;(b)落座;(c)身体调整;(d)执行目标任务;(e)起身离开。对各步骤行为进行分解:入座时,相比于青年人老年群体需要更大的入座空间,空间范围与身体机能的衰退成正比,因此当座椅前有事物遮挡时(如餐椅受餐桌的遮挡),需要在入座前对坐具进行调整,通常将座椅后移以方便落座。在落座这一过程中,老年人腿部肌力的下降导致对力量的控制逐渐变弱[11],落座时受自身重力影响向下向后的惯性增大,因此在理想情况下老年人应有一处手部支点以缓冲过快的落座惯性,随着能力衰退,缓冲力量的支点在老年人落座环节愈发重要。落座后,老人会下意识调整自己的坐姿,选择舒适的坐深并将腿部放置在舒适的位置;此时由于先前入座需较大空间导致出现座椅距离目标事物较远的情况,老年人还会适当调整座椅位置,如就餐时将餐椅向餐桌挪动。对坐具及身体进行微调后,老年人开始执行目标任务,这一阶段老年人将保持长时间的坐姿形态,随着坐长的增加,腰部负荷增重,大多数老年人会对上半身重心进行前后调整以缓解腰部久坐的不适。起身环节,同样受身体肌力衰退的影响,老年群体起身时长随年龄递增;这一阶段,老年人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顺利起身,老年人会借助身体力量将座椅向后移动,腿部向座面底部空间后缩,利用手部力量辅助其起身。

4 城市居家自理老人延续性坐具设计建议

基于上述对居家自理老人坐具使用行为动态变化的分析探究老年群体使用坐具的动态需求(表3)。延续性坐具可由核心元件和功能配件两部分组成。图4为居家自理型老人用户金字塔模型,延续性坐具设计自上而下进行需求分析[12],以能力障碍型自理老人需求的满足为延续性坐具的最终形态——“核心元件+功能配件”形式,在此之上依次进行减法设计,将老年人未来需求通过潜伏设计进行功能预留。

表3 坐具使用各步骤行为分析

4.1 核心元件

核心元件是延续性坐具的基础形态,其设计应符合基本的适老化原则:造型简洁大气,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支撑与舒适性;色彩温暖舒适,能给老年人带来愉悦和安心的感觉,柔和的色调与自然的色彩更受老年人的喜爱;结构稳固可靠,能承受老年人的体重与使用压力;材料的选择充分考虑耐用性与易清洁性,方便日常维护与清洁;尺寸适中,不过于庞大,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支撑,座位宽度与深度能够容纳老年人的静态尺寸与动态尺寸,同时较高的坐高与扶手设计更加贴合老年人的起坐需求。

4.2 功能附件

功能附件是延续性坐具的关键构成,其设计服务于老年人能力退减所产生的变化需求(表4)。

表4 延续性坐具功能附件设计建议表

5 居家老人延续性坐具设计模型的构建

5.1 延续性适老坐具设计总体原则

基于以上针对居家养老老年群体延续性需求变化及坐具使用行为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在进行坐具延续性设计时的总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安全易用性原则

安全易用是延续性坐具设计的前提。年龄与能力的变化都迫使老年人的身体协调能力与控制力减弱,对外界的敏感度下降,这使得其在使用家具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延续性坐具设计时应尤为注重坐具的稳定性,包括核心元件自身结构的稳定及可调节功能、功能配件拼接的稳定。核心元件的设计应注重结构的稳定性,避免重心不稳而导致的不安全因素;减少核心元件的过度设计,留出更多的空间以便老年人的活动。拼接使用卡扣式结构,通过旋转自锁方式提高拼接稳定性,并合理隐藏卡扣接口以防夹手,最大程度确保老年人使用的安全。在核心元件与功能配件的组装上,操作的易用性至关重要,拼装需简单,拼接口应尽量做大易于老年人的拼接,可通过磁吸等手段辅助老年人的拼接。除此之外,还应兼顾老年人使用时的心理安全感,如坐具椅腿的尺寸可略微偏大,给人厚重稳定之感;减少尖锐造型的使用,多用曲线圆角给老年人柔和安全之感。

(2)健康舒适性原则

健康舒适是延续性坐具设计的重点。以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健康需求出发,在核心元件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人体工学,为老年人提供良好支撑与舒适度,避免久坐造成的不适感;材质应选择环保、无毒、无刺激性的材料,如自然亲肤的木材、竹材,具备良好透气性,避免滋生细菌和异味,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功能配件的设计上注重配件安放的位置,避免配件的添加影响老年人坐具的正常使用,增加使用的不适感。

(3)功能预设性原则

功能预设是延续性坐具设计的基础。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出发,分析其衰老过程中需求的变化,在满足其现有需求的基础上对坐具功能进行潜伏设计,以实现适老坐具的延续性。在坐具核心元件结构、材料的选择都需要进行预先的规划与设计,同时延续性坐具的外观与品质都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延续性设计提供基础支撑;在功能配件的设计上需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确实性,需直击老年人的痛点,减少不必要的功能及服务。

(4)积极引导性原则

积极引导是延续性坐具设计的关键。通过捕捉老年人使用家具的无意识行为对核心元件进行引导性设计,使核心元件具有丰富的可供性引导老年人使用坐具[13],提高其使用的幸福感,如椅背的镂空设计暗示老年人可将其作为扶手辅助其平衡身体,再如利用凹槽或曲线设计暗示老年人可将拐杖放置其中。除此之外,延续性坐具设计还应以老年人生活为灵感源泉,以提高其行为操作能力为目标,让坐具的设计更贴合其使用用途,帮助老年人完成其目标任务,提升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成就感。

5.2 延续性坐具设计模型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家具功能论设计方法为基础,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14],包括思维维度上的功能重要性遴选、方法维度上的蘑菇式倒推构建法及时间维度上的自理老人行为分析,综合考虑“适老坐具—延续性设计方法—用户体验”三方面,以此构建延续性坐具设计模型(图5)。

(1)思维维度:在延续性坐具设计中,功能是实现可延续性的关键要素,而家具的功能往往包括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两方面,这也对应延续性坐具的双重继承性即物质形态的继承与意识形态的继承;功能的多维性与复杂性要求设计师应在厘清功能、理解功能、分析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坐具功能延续性设计,能够从老年人生活行为分析中提炼需求及所需功能,对诸多功能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新分析—新综合……”以此反复,最终在分析中有效排除坐具的不必要功能,实现坐具良好的实用性。最后将功能分解与造型单元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坐具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

(2)方法维度:基于标准化设计思想中“蘑菇式”构筑模型[15],同样将延续性坐具设计分解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延续性坐具核心元件的设计——坐具的核心部分,该阶段的坐具具有基本的适老化,满足老年人群最为基本的使用;第二阶段是延续性坐具功能配件的设计——坐具的可延续部分,该阶段在适老功能遴选基础上将其与核心元件结合,满足自理老人年龄能力变化带来的可能需求[16-17]。但不同于“蘑菇式”构筑模型的不断增加,延续性坐具设计方法则是在做减法,从能力程度最低所需的延续性坐具出发,将其功能配件逐一减去,以潜伏设计的方式对其进行预设,从而实现延续性坐具设计[18-19]。

(3)时间维度:设计过程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基本包括研究分析、概念设计、模型设计、原型制作、测试评估、生产制造及上市反馈七个步骤[20]。在延续性坐具设计过程中,了解老年用户需求是第一要义,通过老年生活的体验,老年行为的分析与收集了解用户需求与痛点,再将其转化为设计概念与模型,不断对其进行评估与实验最终推向市场,在老年用户使用与反馈中了解延续性坐具的实际表现和改进空间,以此往复,最终以达到为老年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目标[21]。

6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适老坐具设计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坐具与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提高适老坐具的使用舒适度十分重要。功能是坐具设计的重要构成,从老年人行为需求出发,充分考虑老年人衰老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需求,可使设计更加人性化。本文提出延续性家具概念,倡导以动态的视角挖掘老年人变化的需求与特点,构建延续性坐具设计研究方法模型,希望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促进老龄化社会的良好发展。此外,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需求需要更加细致地设计和定制化服务,如何降低延续性坐具成本实现延续性使用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在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智能化赋能延续性坐具设计,帮助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自理延续性居家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自立当从“自理”始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