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益智玩具交互设计研究

2023-12-01张红颖张宗登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儿童玩具益智感官

■张红颖,刘 暄,张宗登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增进认知、激发联想,拓展思维,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1]。益智玩具是玩具的一种类型,能促进使用者的智力发展,具有明显启迪智慧的要素(如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情感思维、符号思维等)[2]。韩志毅(2004)的《益智玩具》较为系统地梳理了50种益智玩具制作方法[3];此后,学者们从益智玩具的发展趋势、产业状况、研发方向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从益智玩具的发展脉络来看,儿童益智玩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家长育儿观念也发生改变,他们愿意在儿童娱乐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二是信息化、智能化的益智玩具逐渐取代传统玩具,家长越来越注重儿童玩具的交互方式与体验感受。三是家长更加青睐寓教于乐的益智玩具,如体验游戏类玩具(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才艺拓展类玩具(绘画、阅读等),音乐启蒙类玩具(乐器、儿歌等)等。近年来,随着感性工学、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层次理论等受到更多关注,儿童益智玩具在创新性和效用性方面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广泛使用,益智玩具的交互体验得到增强,部分玩具可以提供眼动交互、人机交互、体感交互等多种互动方式。新技术的融入,有效提升了玩具的娱乐性,但玩具的教育性并未得到显著加强,游戏过程中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因此,如何围绕儿童接受益智教育过程的反馈要素,开发出符合儿童心理、认知、教育及健康成长需求的益智交互玩具,更好地帮助儿童智力发展,成为设计师急需解决的难题。

1 学龄前儿童的基本特征

“儿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的规定,0-18岁都属于儿童的范畴[4]。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对玩具的需求也是截然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开展设计分析,本文的用户群体界定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意识逐渐增强,语言能力不断提升,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想象力,能开展简单的游戏与学习,其生理、认知、行为、心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

1.1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分析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骨骼、肌肉、身高、体重、神经系统、协调能力等得到快速提升[5]。这一阶段的儿童能使用筷子、画画等简单的动作,但动作完成的精准性、灵活性稍有欠缺。由于骨骼与肌肉的快速发育,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显著提升(表1),骨骼弹性大、硬度低,肌肉发育不平衡,承受力较差,易受外力损伤。

表1 3-6岁儿童体重/身高发育情况

在设计玩具时,需充分考虑儿童身高、体重,以及身体发育情况,玩具的尺寸大小、承重能力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儿童的各身体部位均处于发育阶段,设计定位时还需考虑儿童的体能负荷,高强度的运动速率与频率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3-6岁是一个年龄区间,儿童的身高体重在这个区间存在较大的变化,玩具的尺寸尽量可以调节,以便充分考虑儿童的成长性。

1.2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分析

人类的感觉分为内在感觉与外在感觉,内在感觉有渴、饿、晕等,外在感觉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玩具通过外在感觉与儿童产生联系,设计构思时需将外在感觉作为设计要素之一。学龄前儿童的视觉系统与成年人相差不大,能够识别基本色,区分色块的大小与形状,还具有自主调整色彩明度与饱和度的能力。学龄前儿童听觉敏锐,协调性强,对环境中的听觉刺激,能形成完善的听觉记忆。触觉、嗅觉也发育完整,能清晰分辨空气中的气味,活泼好动。

知觉是人脑感知外在世界的综合反馈,知觉可以分为形状、方位、时间等类型[6]。在形状方面,3-6岁儿童的认知是渐进提升的,最开始可以识别方形、圆形、三角形,接下来能识别半圆形、梯形,最后识别椭圆形、菱形。学龄前儿童的视听觉已基本具备上下左右等方位识别能力。学龄前儿童能认知短期的时间顺序,如昨天、今天、明天、上一周、下一周等,更长的时间区间(如一个月、一年)很难理解和形成记忆。学龄前儿童注意力尚未发育完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成人合理的引导。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能清晰表达一些简单的话语,喜欢模仿他人言语。

■图1 感官联觉效应示意图

■图2 玩具对儿童吸引力指数

■图3 设计草图构思

1.3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分析

学龄前儿童的动作行为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一般3-4岁的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跳、跑、自由行走等动作完成度欠佳。4-5岁儿童行动更为灵活,动作控制能力提升,能独立完成跳动、吃饭、系鞋带等动作。5-6岁儿童神经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明显提升,能独立完成精细手工,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动作(表2)。

表2 3-6岁儿童动作发展情况

学龄前阶段儿童的社会化行为有明显发展,社会适应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与同伴共同完成某个游戏,将喜悦分享给同伴,同伴遇到困难主动帮助,对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等等[7]。社会化行为可以提升儿童的语言、协作、想象能力,掌握必备的社会技能,娱乐方式逐渐从独自性游戏向联合型游戏和合作型游戏转变,游戏设计时,可以设置互助、谦让、协作等环节,正向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4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

学龄前儿童对周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不熟悉的事物习惯向身边的大人请教,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这一阶段儿童对事物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不够,需要大人给予正向引导与反馈。他们的行动容易受到环境与情绪的支配,碰到困难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在情绪低落时需给予鼓励,适当给予负面教育,以提升未来应对困难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受限于语言表达、记忆发展、感知能力的不完善,其想象力具有感性无规律的特点[8]。这一阶段的儿童无意想象占主导,由于儿童的关注点容易变化,其思维方式容易受环境刺激,思考方式比较杂乱,想象的内容碎片化、随意化。玩具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加表象信息和物化素材,以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2 学龄前儿童玩具交互设计模式

玩具的交互行为发生在儿童与玩具的互动过程中,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感官联觉、动作行为、情感体验等交互方式,促进儿童的身体、语言、认知、思维、想象和情感的发展。随着感官交互、情感计算、多通道交互等新的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儿童玩具设计也更加智能化、情境化、形象化、多元化。

2.1 感官联觉交互模式

“联觉”也称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旨在通过联想,将人体的五官(视、听、触、嗅、味)感受连接起来,实现感官关联与互通,进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人类的五官感觉在生理上称为“本觉”,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五大感官通道在解析过程中,出现不同通道之间的互连或互通,并产生认知融合和心理映射,从而在心理、思维、情感等层面产生联觉(移觉)体验效应(图1)。

常见的感官联觉交互有三种类型,一是感官互通,主要发生在两种感官之间,二者相互映射或迁移的现象,如:视—触”“视—听”“听—触”“视—味”等。二是多感官叠加,即一种感官反应触发多种感官联觉的感官体验。多感官叠加是感官互通的衍生阶段,但感觉体验相对而言更加丰富,包括多种感官的连结与互通。三是意象迁移,即用户的感官反应能够引起其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意向迁移是用户情感与产品之间达到心灵融合,用户的情感体验在所使用的产品身上找到共鸣,也是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在设计儿童益智玩具时,不同感官之间的融合与叠加,能促进儿童与玩具之间的交流互动,丰富儿童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起儿童的心理共鸣与反思,达到教育启蒙的目标。当然,不同儿童在认知、思维、情感体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使用玩具时,所产生的的体验效应和体验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9]。

2.2 动作行为交互模式

智能玩具的行为交互包括学龄前儿童、家长、玩伴以及玩具等多个角色的互动,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智能玩具能识别不同的动作,并作出相应的反馈[10]。玩具的大小、尺寸、形状、重量等要素的确定,要依据儿童的生理、认知、心理、行为等特征开展,力求符合人体工效学。学龄前儿童的肢体、肌肉尚未完全成熟,手的握力与控制力有一定局限,玩具设计时尽量减少操作难度与操作负荷,简化交互方式。在产生交互行为的部位,尽量设计操作比较简单的交互行为,按键、动作、语音比较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导儿童迅速进入娱乐状态。

■图4 益智磁吸积木玩具设计方案

学龄前儿童动作行为的完成度不够,操作方式以粗犷的动作为主,尽量少设置比较细致的动作行为。肢体触碰是智能玩具的常见交互方式,与语音、图像交互相比,肢体交互拓展了人机交互的范围。儿童接触玩具后实现人机交互,玩具能产生声音、灯光或振动反馈,可以在无形中增加儿童对玩具的兴趣。玩具的开机/关机,音量控制,语音对话,媒体播放等按键,大多通过肢体碰触来实现,按键设置尽量降低难度,简化交互程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关键的步骤需要有明确的操作反馈,如声音反馈、灯光颜色提示等,以减少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时间,激发儿童的使用积极性,确保使用过程的趣味性与友好性。

2.3 情感体验交互模式

情感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主观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外在事物的经验性感受,强调体验过程与情感内容的一致性[11]。情感体验包含外显体验与内隐体验两种类型,外显体验的变化一般能够被设计师明晰发现,内隐体验属于无意识的情感意志,较难清楚地发现。不论是外显体验,还是内隐体验,个体出现情感体验时,会有特定的情感表现,并给个体发展带来一定是价值,如表3所示。

表3 个体情感体验的类型

学龄前儿童与玩具之间的情感交互,是玩具设计的较高阶段,设计师通过可视化、趣味化、图形化的功能元素和形式语言,向儿童传递出温暖、真诚、友爱、诚实的情感元素。儿童与玩具交互的界面或结构需简洁、易于操作与识别,可采用扁平化设计理念,去除多余的装饰要素。玩具的交互窗口可以创造性地营造出夸张、幽默的氛围,将儿童对玩具的好奇心转化为美好的使用体验。色彩在唤起用户情感方面具有独到的效果,色彩所产生的的视觉神经信号能迅速传递到脑神经,并与大脑中的色彩感知经验发生关联,让用户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与共鸣。儿童玩具一般使用明度与纯度较高的暖色,如红、黄、橙等,鲜艳的色彩能带来高兴、欢快、乐观、激动的情感体验,增强互动过程中的专注度与益智效果。

3 学龄前儿童玩具交互设计实践

交互设计的实质是让产品更好地服务人,满足人的功能需求。简洁的交互功能可以让用户带来新奇、独特的使用感受,并产生人性化、亲切的情感体验,人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2]。在学龄前儿童玩具交互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形态、色彩、功能、图形、结构等交互要素,还要依据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需求、成长经历、文化元素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合适的设计方案。本文以“益智磁吸积木玩具”为设计对象,开发一款符合学龄前儿童使用需求、认知习惯、行为方式的益智交互玩具[13]。

3.1 用户需求分析

本次设计对象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玩具一般由家长购买,而玩具的使用者是儿童。为了更好地掌握用户的需求与信息,明确设计任务与目标,围绕交互式儿童玩具的偏好与不足,课题组对3-6岁儿童的亲属开展了问卷调研。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经统计获得有效问卷206份。问卷填写者身份为:爸爸占比38.8%,妈妈占比54.4%,其他亲属占比6.8%,填写问卷的家长大多有大专以上学历。

家长们普遍认为,目前市面上的儿童玩具存在:玩法单调、操作难度大、颜色过于艳俗、材质安全性不够、外观没有吸引力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关于玩具的交互特性,家长们提出很多具有参考性的设计建议:61%的家长希望玩具的交互方式更加多样,22%的家长指出玩具的交互过程要增加趣味性,11%的家长认为玩具交互过程中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7%的家长希望简化玩具的交互步骤,还有部分家长认为玩具交互方式要易学习、易操作,最好能实现多感官的情感体验交互体验[14-15]。

在问卷调查中,围绕儿童与玩具的交互方式,设置了形态、材质、色彩、灯光、趣味、声音、其他等7个要素,玩具对儿童的吸引力指数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知,家长在选择儿童玩具的时候,形态、色彩、灯光、声音和材质等几个要素的吸引力占比较高。在玩具交互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外观形态、智能语音、色彩搭配、灯光设置、材料质感等方面的互动机制。在交互玩具的娱乐方式方面,家长更倾向于培养儿童的数理思维、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艺术审美素养等[16]。

3.2 使用情景模拟

为了更好地定位儿童玩具交互设计要素,解决设计的痛点,依据3-6岁学龄前儿童的特征,课题组模拟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典型情境(表4)。依据生活情境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分析玩具购买者对儿童玩具的相关需求,并对玩具的功能提出了相应的设想。

表4 学龄前儿童生活情境模拟

儿童与玩具的交互过程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包括玩具自带的互动功能、儿童的动作行为、玩具使用的环境等因素构成。家庭是父母与儿童亲子互动的主要场所,玩具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儿童的自主性与父母的参与性。在社区公园、文化空间、亲子乐园等公共场所,可以通过多感官的交互设计,增强玩具的体验性,激起儿童探索环境的好奇心。

3.3 设计定位及方案

依据使用情境模拟中的用户需求,玩具类型定位为儿童最喜欢的积木搭建类玩具,并融入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诉求,将玩具结构定位拼搭、磁吸积木玩具。玩具的颜色采用简约化的单色进行设计,不会有视觉疲劳和颜色对视觉的污染。选用鲜艳的橙色和白色来吸引儿童对颜色敏感的心理,同时家长也更愿意选择。玩具的形态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何形态,主要是立方体和四面体,在保留基本几何形态的基础上尽量美化造型,关注到儿童愈发提高的智力需求,设计恰到好处的复杂度,尽可能的延长使用周期。玩具的功能定位为:模块化拼搭+语音交互+磁吸积木。

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磁吸积木的形态借鉴了乐高积木的拼方式和几何造型,大量使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拼接组合,从中找灵感,草图平面化,更能够简单有效地表达设计语言(图3)。在单体拼接的过程中,融入了数理和逻辑思辨,考虑将模块的拼接方式与教育学习的功能结合起来,同时简化拼搭的流程以便提升拼搭的效率。

此次的产品设计是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益智磁吸积木玩具设计,也是一种模块化方法的儿童益智玩具(图4)。这款玩具的设计特点如下:参考模块化产品优化方法、交互方法、人机尺寸规则对益智玩具进行重构和升级,达到造型美观,颜色艳丽,玩耍简单,服务简单化智能化的要求;造型设计结合积木类玩具的形式,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学习基础达到益智的效果;通过结合“NFC通讯控制模式”和磁吸技术对儿童玩具进行的优化,从而达到与时俱进,让技术服务生活的期望;以造型大方、颜色鲜艳美观为造型设计要求,以益智、激发创造力为理念,以“NFC通讯控制模式”为智能技术指导,设计一款能够适应时代技术特点,且对学龄前儿童真正有益智的交互玩具。益智的功能实现通过磁吸积木拼搭和主模块的语音教学对话,磁吸积木的拼接简单,模块无限制,变化多便于操作,自由度更高,具备通用性和趣味性。而且内植入了单机简单交互模型和大量的适龄儿童知识,进而实现在玩耍的同时达辅助学习的目的。

4 结语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认知、情感发展黄金时期,在玩具设计过程中,需兼顾感官联觉、动作行为、情感体验等多种交互方式,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益智与娱乐的平衡,一直是儿童玩具很难抉择的难题,文中依据学龄前儿童的多方面特征,开发一款模块化、多功能、智能语音的磁吸积木,为儿童玩具的交互设计提供实践支撑。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物的交互,不可能替代人与人的交流,因此儿童与同伴、亲人之间的交互交流,对其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至关重要,后续将在这方面开展更多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玩具益智感官
儿童玩具包装的延伸功能设计分析——以学龄前儿童玩具为例
基于交互体验的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
警惕!不要让儿童玩具成为孩子的“安全隐患”
益智故事会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益智大比拼
远离打针恐惧的儿童玩具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