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OI数据的滨水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

2023-12-01佘宇钦莫尚昊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滨水荔枝活力

■佘宇钦,莫尚昊,沈 康

(1.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2.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通过的A/RES/70/1号决议,包含了“建设包容、安全、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Goal 11: Make cities inclusive,safe,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这一目标。其中第4和7项分目标明确了:“加大保护和维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力度,到2030年,普遍提供安全、包容和无障碍的绿色公共空间,尤其是为妇女和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1]公共空间在展示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市民的健康生活、交通出行、文化娱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通过获取POI指数梳理广州荔湾区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现状,据此对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有机融合和联动提升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解决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 滨水公共空间活力与POI概念

1.1 滨水公共空间与活力度

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我们有滨水而居的传统,对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陆域和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因其良好的自然景观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特质,成为重要且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2]。从类型上可以分为滨河、滨湖、滨海等三种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等属性,建构了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物质形态系统[3]。呈现出“空间围合度低、开敞性强”的特点,是人们体验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城市水系是展示城市内涵与生活形态的流动载体,其空间活力是延续城市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形态的必要条件[4],而“活力度”是设计滨水公共空间的重要指标,其外部条件取决于该空间的可达性和居民社区在空间周边的分布;内部条件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丰富性及空间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性,只有同时具备内、外两个条件,才能吸引人群主动参与空间活力产生的过程。

1.2 POI的概念

“POI”是“Point-Of-Interest”的缩写,可译为“兴趣点”,指地图上任何非地理意义的,尤其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餐饮、教育、医疗、出行、文体娱乐、企事业单位等实体。POI的出现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系统的功能价值,每个POI一般包含名称、地址、坐标、类别四方面属性。其中,兴趣点类别是对兴趣点语义的概括,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人文与空间系统,存在着多种类别的兴趣点。譬如,“餐馆”作为一个兴趣点的类别,其语义可以概括为美食、聚会、交流等。理解兴趣点的语义,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在特定区域内,从业者通过收集特定类别的POI数据并对其进行点密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阐明该区域内的总体活力特性。

在过去,传统的POI数据采集是一项极为复杂且艰巨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首先由地图测绘人员采用精密的测绘仪器获取信息点的经纬度并进行标注,再由专业人员对数据编辑进行分类。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POI数据通过专业地理数据平台,小红书、大众点评、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检索热度,百度、高德、谷歌等导航地图坐标拾取服务等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换言之,POI数据是一种基于位置服务的底层关键数据,记录了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关联性[5],是进一步挖掘人类行为活动、量化空间活力的有效工具,为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活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基于POI数据的广州荔枝湾涌现状分析

2.1 荔枝湾涌简介

荔枝湾涌是指广州城西一带纵横交错的水系。在古时,此地河道水系发达,因陆地遍种荔枝而得名。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区扩展、人口增多、工业生产等原因,多条支流被填平变成农田、街道、工厂和聚居地。为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再现岭南水乡的城市形象,广州市政府分三期进行了“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改造,重新开挖了藏于泮塘马路下的一部分荔湾涌、西关河道、西濠涌等地还水于民。时至今日,荔枝湾涌沿岸建有2.6千米的临水慢行道,形成一个狭长的、“Y”形线性滨水公共空间。珠江水的涌入串联起荔湾广场、陈家祠、文塔、荔湾湖公园、荔湾博物馆、粤剧博物馆等多个历史遗迹、文化场所和街区,是既有自然生态又有浓厚的岭南广府文化气息的都市型滨水公共空间,兼容了文化、生态、景观、交通、游憩等多重功能。

流域覆盖面积约4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七个街道级行政区划,含有78个社区、12所幼儿园、3处商业CBD,居民的生活功能十分集中。根据《广州市荔湾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的统计,约有常住人口74298人,其中零到十四周岁以及六十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各占人口的20%[6],老人与孩童的人口基数占比较大,是较为典型的老城区人口结构。

2.2 基于POI数据的场所活力特性分析

场所活力因人群在空间内的各种行为活动而产生。人群如何到达空间、在空间内的分布和使用空间内的何种功能,决定了场所活力的分布密度,而其中的各类兴趣点恰好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场所的活力特性。本文研究所用的POI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因为百度热力图数据具有易获取、连续性和动态性等优势,适用于城市滨水空间的分析研究[7]。本文采集了广州市逢源、龙津、昌华、华林、多宝、岭南、沙面等七个街道在2022年的5637条与公共空间活力特性有关的POI数据,将其分类、标准化(Normalization)以提高后期数据的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再通过ArcGIS Pro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网格密度计数分析法、点密度分析法和核密度分析法,据此量化产出研究区域内的人群、可达性、设施等活力特性要素的分布密度图,对公共空间活力分布的特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制定改造策略提供依据(图1)。

■图2 人群密度

■图3 道路密度

(1)人群

空间活力取决于人群在空间内的聚集,人群聚集程度是空间活力的内在指征,可将人群聚集密度作为评价滨水空间活力度的指标[8]。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是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人群密度分布较高的地区位于荔湾公园、恒宝广场、永庆坊、领展购物广场以及位于东侧的荔湾广场一带(图2)。这些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旅游和商业资源,但从密集度数量上可以发现,永庆坊历史文化街区、荔枝湾景区北入口附近的人群明显低于商业广场,呈现分布不均的现象。

(2)可达性

可达性作为反映公共空间的设施服务效能与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表示空间可穿行性与隔离程度,是利用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区位到达指定活动区位的便捷程度[9]。良好的可达性是公共空间活力产生的必要条件,而可达性与周围的交通系统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可以采取对场地周边道路分布密度和地铁、公交站点分布密度的分析,来揭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共同构成了滨水交通系统。外部交通指的是与滨水区相邻的陆地机动道路,而内部交通则是临水公共空间的慢行道。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外部交通体系较为完善,有大量城市路网穿越或覆盖,包括位于西侧的城市快速道路、中央的市区一级道路以及街巷社区之间的九级路,均拥有良好的车人通过性(图3)。周边被三条主要地铁线路和较为密集的公交站点覆盖,可达性较好(图4)。直接抵达内部岸线的交通以适合步行和骑行的慢行道路为主,沿线有多处高低落差的地段由台阶连接,缺乏无障碍通道,从而降低了该区域的整合度和连接度,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造成了部分空间难以识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空间内部的可达性。

(3)服务设施

滨水空间要聚集人气、提升活力,周边的生活服务设施必须达到一定的密集度。本文的POI数据收集主要针对餐饮、宾馆、旅游、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交通、医疗、政府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

社区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南侧、长寿路、黄沙大道、康王路沿线以及人民高架路(图5)。其中,活力聚集点在长寿路和康王路的社区,其与公共空间拥有相对较近的距离。生活服务设施多位于公共空间东侧,以三大CBD(富力广场、盛悦广场、领展购物广场)为核心,餐饮、商铺、休闲娱乐等设施沿周边街道散开,分布较为杂乱,总体密度偏低,由东到南呈现递减趋势(图6)。空间内提供给居民的休闲健身场所和设施较少,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逢源社区和华林国际周边密度稍高,整体较为均匀(图7)。拥有较为突出的医疗资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荔湾区中医院分别位于公共空间的中部和东部;政府机构分布密度较低,集中于华林国际一带;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则分布均匀。

3 广州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通过POI数据分析,在宏观层面掌握了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的总体活力特性。结合田野调查、借助统计学手段,在对活力提升优化策略的设计指标进行权重评估之后,笔者发现活力产生的基础是公共空间的连贯性和公共设施的完善度,而人与空间文化的联系则是公共空间的内在精神,并且也是公共空间吸引外部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这三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针对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区位与周边的历史文化属性和活力特性,根据使用者的内生性需求从空间活力、文化活力、设施活力三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提升空间形态特征的吸引力。

■图4 公共交通站点分布密度

■图5 社区密度

3.1 完善空间连通性——提升空间活力

空间的连通性在视觉、体感方面对使用者的体验会产生很大程度影响,直接决定了人群对该空间的基本“认知”——第一印象。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是周边居民生活框架的基础构成,也是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荟萃之地。对于周边居民而言,决定了他们今后会不会将该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日常使用的场所;对于外来游客而言,决定了他们对公共空间所在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印象。

视域连通。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空间内部的植被进行统一规划和整饰,在视觉上保持低、中、高的树木分布,对较为高大的树冠进行人为干预控制覆盖范围,在保证对滨水步道遮荫面积的同时,做到不阻断人群的视线廊道,解决视线亲水“不可达”的问题。

慢行道贯通。步行环境的营造和慢行交通的建设是提升活力的重要举措,将空间内部原有道路进行分离重构,做到全线行人与车辆(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打造具有空间秩序感的临水慢行道,做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贯通”。并在主要交通节点处设立缓冲区,创造良好的慢行环境,减少人行流量对地面交通的影响,提升交通安全性[10]。

3.2 重构地域文化特性——提升文化活力

历史人文景区对外来人群活动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梳理荔枝湾涌公共空间蕴含的水文化和广府文化资源,重视空间内外的文化链接,增加人群对空间文化的感知,促进整体活力的提升。

完善滨水公共空间内部对周边名胜古迹的导视系统。针对主要交通节点与景点附近的道路,可通过增设电子地图信息版和周边通行导视牌,从两个维度对场地周围的景点进行宣传,提升区域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广府特色文脉的互通性,重塑物质文化空间的整体观,形成场地周围景点的活力链。

增加文化类公共艺术品。公共艺术作品为人与社会、人与时空的相遇及互动创造了更为生动的媒介[11]。采用水的视觉符号化手段和渗入型宣传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如以文字解构的方式,进行字群地景化、笔画功能化、尺度变异等方法对体现荔枝湾涌地域特色的水文化进行具象的视觉表达,合理利用周边的历史文化叙事资源,用有意味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与人群产生共鸣,加强空间记忆,提升社会价值。

3.3 加强公共设施多样性——提升设施活力

公共设施是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对场地内部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并影响着潜在用户的数量。公共空间功能较单一,往往因为不能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居民的使用热情逐渐衰退而导致闲置[12]。因此,有必要对荔枝湾涌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进行多元化、实用性地拓展,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增强游憩体验,推动活力的持续产生[13-14]。

增加健身、休憩、无障碍等公共设施。对滨水公共空间尚未利用的微小空间重新布局,将城市家具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增补个性化的公共设施,提供休闲、健身、娱乐、休憩等多样的服务体验。场地内的高差地势在由原有梯阶进行解决的同时,增设无障碍绿化坡道,为特殊人群提供更多便利,提升公共空间内部设施的人文关怀[15]。

增设口袋公园和广场。公园与广场是人群主要的聚集、社交场所,是提升环境气质的重要条件。将荔枝湾涌滨水公共空间的几处空间化零为整后可以作为口袋公园和广场,提取有特色的文化元素,结合本土材料,构建视觉统一、功能完善的设施体系,打造成本地居民和游客相互交汇的景观节点,改善空间体验感的同时加强文化记忆[16]。

4 结语

■图6 生活服务设施密度

■图7 公共服务设施密度

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涉及空间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在宏观把握全局的基础上,深入展开调研,根据场地自身特性和周边环境的实地属性,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优化策略才能产生实效。由于广州荔枝湾涌内部路网较窄,减弱了可达性和人群的流动性,本文运用POI的大数据分析,掌握了场地的总体活力特性。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后,从空间、文化和设施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完善空间连贯性、重构地域文化特性、加强公共设施多样性的优化策略,从而打造空间使用的连续、开放和舒适,营造地域特色,促进多功能的有机融合。本文认为,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需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收集兴趣点,能在研究前期作为快速地掌握场地及周边活力总体情况的一种手段,为后期微观层面的探索做好充分的准备,能精准、便捷地把握人群的需求和场地痛点,从而获取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优化策略的指标方向。

猜你喜欢

滨水荔枝活力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活力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荔枝熟了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改制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