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2023-12-01孙炳海武莹孙长康
孙炳海 武莹 孙长康
【摘 要】中小学生“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精准识别奠定了基础。依托跨部门联动、家校社协同获取的无感化、动态化数据是模型有效运用的前提,运用计算机算法智能化处理多维度、大批量数据是让模型发挥作用的关键;借助数字化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干预,实现心理健康闭环式服务是模型运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识别;“风险累积—正向支持”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43-0007-04
【作者简介】1.孙炳海,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心理学院院长,教授;2.武莹,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心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3.孙长康,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心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融合数字化技术手段采集、计算多维数据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成为导向。[1]依据中小学生群体特征,确定数据采集的维度,涵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系统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模型,精准、高效地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危机识别时的准确性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识别智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综合考虑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先天遗传和生理性因素,系统构建包含风险因子、保护因子、诱发因子的中小学生“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该模型强调环境中风险因素的累积对心理危机的促发作用,保护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支持、保护作用,诱发因子影响保护因子和风险因子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三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该模型有助于精准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识别、预警心理危机,为实现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奠定基础。
一、“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的结构维度
国外学者凯斯等人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理论,将积极心理品质和消极心理症状有机结合,该模型强调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迪纳等学者提出素质—应激理论,强调先天特质性遗传因素、生理性因素与后天消极应激事件相互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室根据以上两种理论模型统筹考虑了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个体先天特质性遗传因素和生理性因素,构建了包括风险因子、保护因子、诱发因子的中小学生“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见图1)。
1.风险因子的因素指标和作用机制
风险因子指社会生活中增加个体不良适应,阻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消极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创伤性抑郁和学习困难等指标。具体来说,学习焦虑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结果过于担忧的情绪反应,如恐惧、紧张、不安等。社交焦虑使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交往技巧较差,容易产生人际适应困难,产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从而增加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创伤性抑郁的学生经历社会危机事件、重大家庭变故等创伤性事件,情绪容易不稳定,易产生极端情绪。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采取一系列消极应对方式。
风险因子的累积增加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不同风险因子之间可能会相互促进或增效,对个体心理危机的促发远大于单一风险因素的简单叠加。[2]当前,中小学生在生活环境中面临诸多风险因子,如课业负担重,教师、家长的高期待值,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大、同伴关系不稳定、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各种风险因子并不是简单地影响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相互影响加剧学生的心理危机。如社交焦虑会消耗学生的心理资源,可能会引起学业成绩下降、学习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等。
2.保护因子的因素指标和作用机制
保护因子指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主观积极心理品质和外界支持性因素,主要包括学业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等指标。具体来说,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学业满足感。主观幸福感影响学生对生活事件的解释,高主观幸福感的學生对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高自我价值感的学生更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重视,拥有更强的积极情感体验。社会支持可以维持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进而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保护因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起支持作用,提高学生在抵御各种风险时的适应性,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中小学生作为受保护的群体,天然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关爱。大量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在困境中维持心理平衡。中小学生对自我效能、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理解与主观感受构成了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源。可见,具有强大正向心理资源支持的学生拥有更强的心理弹性,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会明显降低。
3.诱发因子的因素指标和作用机制
诱发因子指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天特质性遗传因素和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家族精神病史、重大生理疾病、饮食和睡眠质量等指标。具体来说,受到家族精神病影响的学生,自身各种精神障碍患病风险较高,易引发心理危机。重大生理疾病的学生长期处于身体不良状态,各方面心理机能受损,心理适应功能下降,增加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饮食和睡眠质量会影响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免疫功能,导致心理功能受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诱发因子影响个体保护因子的支持效果和个体对风险因子的抵抗能力。在保护、风险两因子对心理危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学生具备精神病基因,本身具备发病条件,该类学生在面临高压事件时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主观积极心理品质的保护功能减弱;消极事件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爆发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有重大生理疾病、饮食睡眠质量差的学生受自身生理因素影响,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差,保护因子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支持效果减弱,风险因子对心理危机的促发作用增强,加剧心理危机的易感性。
二、“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的应用基础
获取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化的数据,运用计算机算法进行大批量数据智能处理,是充分发挥模型作用,实现学生心理危机精准识别与系统性个性化服务的基础。通过跨部门联动获取无感化数据,家校社协同获取动态化数据,运用数字化计算方式构建智能化算法程序,高效处理大批量数据,测算学生的心理危机指数,精准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对风险人群分级分类,针对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个性化干预推送服务,实现服务闭环,切实为学生提供帮助。
1.跨部门联动保障数据无感化采集
获得学生全面系统的相关数据是实现心理危机精准识别的前提。[3]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的身体状况、就医经历、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与家长的反感,同时,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容易造成填报信息失真。公安、卫健等部门协同,进行数据共享能够无感化获取学生相关信息。跨部门联动的数据获取能简化数据采集流程,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数据采集全程无痕推进,避免学生对于数据采集的阻抗。浙江省乐清市开发的“关爱帮扶平台”,协调联动公安、卫健等10多个市级政府部门和单位以及25个乡镇(街道),依托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集成共享。
2.家校社协同动态化更新评估数据
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化评估的重要力量。数据高频率采集是数据动态化更新的必要条件。学生单一主体自我报告的数据采集方式容易产生练习效应,频繁作答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也会影响学生作答质量。通过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多主体协同报告获取动态化数据,能够实现较低成本完成多次数据采集,减轻学生单一主体提供数据的负担。一方面,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群体,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家长、教师群体认知发展水平高,可以呈现简易化测评方式,降低评估成本。如:家长基于数字化平台通过线上学生情绪打卡、事件记录等方式对学生的心情状态、行为表现进行简易报告;教师通过关键事件记录等方式提供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数据;社区工作者定期反馈学生的家庭氛围,家庭有无重大变故等。浙江省浦江县开发“心路e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采取多主体日常观察、线上记录,做到了学生数据动态化更新。
3.智能化算法精准识别学生心理状态
依靠智能化算法高效处理学生的大批量相关数据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依靠传统的单一量表评分的计算方式,无法综合多部门联动和家校社协同的无感化、动态化数据进行精细化计算。构建智能化算法通过各区域现有心理健康测评大数据平台测算每个学生的心理危机指数绝对值,并根据各区域的基本情况,测算中小学生各年级心理危机发生比率,确定每个学生相对值。结合学生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绝对值与区域同年级人群比较的相对值,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危机识别的精确性。浙江省龙游县开发运用的“区域同步—个人发展”心理健康指数算法体系就是这一理念的有效践行。龙游县面向前5%的高危学生提供个体辅导、咨询等专门性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侧重开展生命教育;对前15%的学生进行额外的心理服务,开展挫折教育、积极教育;对全体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家长工作坊等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
4.个性化推送实现心理健康闭环式服务
每个学生得到帮助、收获成长是心理测评的根本目的。在智能化算法精准筛查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危机严重程度对学生分级分类,运用数字化算法技术实现不同学生普遍性心理问题的共性分析与个别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分析,依托各区域现有心理健康测评大数据平台,针对性地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平台智能化教师端”面向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推送学生的共性、個性需求。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开展普适性讲座,针对个别学生提供符合需求的个别化辅导,确保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平台智能化学生端”定期推送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信息服务,如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符合学生不同需求的活动、讲座、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智能化家长端”帮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推送相关知识和简易干预策略。利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实现服务闭环,发挥多方力量消除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是“风险累积—正向支持”心理危机识别模型建构的初衷与运用的根本目的。浙江省桐乡市践行“互联网+教育”模式,基于大数据平台建设数字课程资源,个性化推送课程资源服务,帮助家长、教师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是心理健康闭环式服务的有效试点。[4]
【参考文献】
[1]任萍,汪悦,刘冬予,等.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的智能化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50-160.
[2]孙芳,李欢欢,郭玥言.“危”亦或“机”:家庭—学校—社区风险和资源的潜在剖面结构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J/OL].心理学报:1-18[2023-10-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911.b.20230829.1109.006.html.
[3]周炫余,刘林,陈圆圆,等.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动评估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8):72-78.
[4]路茂方,杨尔娟,吴晓璐.区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民族教育,2022(1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