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美术衔接策略的有效探索

2023-12-01陈梅霞

教育界·A 2023年3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美术策略

【摘要】幼小衔接是每一个儿童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成为近年来备受教师瞩目的热点话题。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采取生活化教学、趣味化教学等策略,帮助学生成功地度过幼小衔接期,使学生能够保持对美术的热情,主动地通过美术课堂释放自己的潜能。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美术;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幼小美术课程衔接的内涵建设与策略”(编号:PTJYKT2236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梅霞(1985—),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东甲中心小学。

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儿童如果在这一时期未能激发对美术的兴趣,将难以有效开发自己的美术创作潜能。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和小学已经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也试图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来打破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壁垒。然而,有的幼儿园或小学只是进行表面上的知识衔接,忽视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小衔接工作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对此,教师应当从幼小衔接的本质出发,做好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改进,避免为儿童日常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一、联系生活,促进艺术表达

许多幼儿园教师习惯于围绕生活元素,为幼儿创设学习活动,期望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懂得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精彩的世界。小学美术教师也要认识到,带领学生遨游美术殿堂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发现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美术的身影,用美术手段表现生活。可见,生活元素是幼儿园与小学美术之间有效的衔接点,利用生活元素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艺术表达[1]。

(一)开展写生活动

一些教师在组织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存在一个误区,即只要学生的画像临摹的作品,就说明学生画得好。显然,这样的想法违背了美术教学的真谛,也不利于教师发挥美术课堂应有的作用。美术学科的价值是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借助美术知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生活充满艺术气息。对此,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通过写生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繁忙的大街”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后续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做好准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大街上的人。在学生观察时,教师可以提出“大街上有哪些人?”“大街上的人在做些什么呢?”“大街上有什么形状、颜色呢?”等问题,让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在学生渐入佳境时,教师可以用“下面请你们拿起画笔,记录你们所观察的内容吧!”的话语鼓励学生将街景描绘出来。

在写生活动中,教师不对学生采用的表现方式做过多的要求,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美術创作,能促使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把握美术课程的本质。

(二)营造生活氛围

小学校园里的人和事对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是新奇而陌生的,在面对美术教材上的知识时,有的学生可能会持消极的态度。而利用生活元素这条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纽带,能够消除学生对美术课的陌生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入生活元素,营造生活化的教育氛围[2]。

例如,在“美丽的印纹”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尽可能多地收集表面粗糙的生活物品”的任务,旨在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准备充足的素材。接着,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用盆装着的颜料,并随机选择几名学生,让他们换上教师准备的鞋,利用鞋底蘸取颜料,在一张很大的白纸上行走。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颜料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记进行观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事先收集的生活物品蘸取颜料,对物品进行按压,在白纸上留下各种不同的印纹,并让学生找出印纹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印纹对应的图案和彩纸进行构图和创作。

生活中蕴含着教育的元素,在教育中也能找到生活的身影。教师让学生主动地收集生活物品,不仅能有效营造生活氛围,拉近学生与美术课的距离,让幼小衔接变得更加顺畅,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懂得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之美。

二、创新教法,带来新颖体验

采用过于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不利于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而表演式、游戏式的学习,则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捕捉到美术课的亮点,更加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步伐,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3]。

(一)进行表演式创作

初入小学的学生一般比较好动,喜爱内容有趣的动画片。教师为学生播放动画片,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幼小衔接的教学背景下开展活动时,教师不妨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再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的内容进行表演,基于自己的肢体动作、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来还原动画片中的场景。在学生进行表演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特定的情境展开联想和想象,产生更多新的想法,为后续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例如,在开始“下雨了”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描绘下雨的场景的动画片片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在正式开展教学后,教师可以将动画片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被趣味十足的画面吸引。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片段中描绘了什么场景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片段中的画面,并用语言进行简要的描述。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试着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片段的内容。”在学生主动、尽情地模仿人们在下雨天的动作、神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想象人们在下雨天还会做哪些事,从而让学生表演的过程变得更加精彩。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描绘相应的画面,往往能让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加生动。

表演式创作如同催化剂,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解放手和脑,展开更多联想,从而让艺术创作充满生机。

(二)进行游戏式学习

对幼儿和初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游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让他们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不过,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不同的是,在小学阶段设计的游戏活动需要搭建与课程内容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走入课堂。对此,教师既要提高对游戏的关注度,也要开动脑筋,将教学内容融入生动的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玩中领略美术世界的魅力与神奇之处[4]。

比如,在“我的新朋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如下:一名学生走到讲台上观察班上的同学,并从中挑选一名同学,使用绘画的方式将这名同学的样子画出来;之后,班级内的其他学生根据图画,猜测画中的学生名字。当学生了解游戏的规则、沉浸在游戏活动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有些同学画的图画很容易猜,而有些同学画的图画很难猜呢?”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以做出“看来,只要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就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样子……”的总结,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并说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学习观察人物、描绘人物特征的方法吧!”

游戏活动是美术课堂的“调味剂”,能让原本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也能让学生“食欲大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在美术课堂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

三、以生为本,实现健康成长

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在幼儿园阶段还是在小学阶段,儿童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倘若自己占据着主体地位,为儿童渗透知识,则难以让儿童发现美术课的精彩,难以有效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相较于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力度,并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建立合作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学会自主探究之余,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实现健康成长[5]。

(一)通过个性设计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观点,儿童如同花木,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只有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方式,才能够让花朵绽放、让树木生长、让儿童获得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差异会愈加明显,感兴趣的事物也会变得不同。小学教师倘若按照自己的节奏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势必会阻碍部分学生的发展,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活力。新课标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在对症下药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可供选择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灵动的学习中更快适应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学习。

例如,在“瓢虫的花衣裳”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瓢虫的图片,带领学生对瓢虫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瓢虫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做出回答。随后,教师可以提出“瓢虫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裳。如果让你们来呈现瓢虫的样子,你们打算怎么做呢?”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地说出“可以用橡皮泥捏出瓢虫的外形”“可以在白纸上画出瓢虫的样子”“可以用彩纸进行剪贴”等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橡皮泥、白纸、彩纸分别创设制作、绘画、剪贴等活动,并告诉学生:“请大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现瓢虫的特征吧!”学生自主进行活动形式的选择,有利于在个性化的设计中开发潜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尊重每一个學生的喜好,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更加平稳。

(二)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交流

许多幼儿园教师习惯于以合作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让幼儿汲取集体的智慧,共同攻破学习中的难关。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在面对美术课的学习任务时,可能会面露难色,或难以明确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的节奏。对此,为了顺利推进幼小衔接,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相互协助中共同走进美术殿堂,在集中探究美术学习任务中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之后的美术课堂上懂得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配合,提升学习质量。

比如,在“会滚的玩具”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玩具,并向学生提出“在观察这些玩具时,你有什么感受或者发现了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指出这些玩具是由饮料瓶、废纸箱等做成的。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发由球、轮子制作的会滚动的玩具,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玩具的制作材料,以及这些玩具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进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并让组员选出小组长。在分好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会滚动的玩具进行观察,了解玩具的制作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制作方案,并进行任务分工,从而在和谐的互动中完成会滚动的玩具制作。

又如,在关于纸偶制作的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要用到的材料,然后由小组长根据学习内容及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工,确定负责设计、负责画画、负责剪或粘的成员。在课堂上,各小组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可以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实现所有成员的共同提升。

合作活动如同美术教学的一剂良药,能有效解决美术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发展需求,主动地为学生搭建合作和互动的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习惯,让学生懂得与他人合作,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不安情绪,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逐步发现美术课程的魅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乐趣。如此,在以后面对难度更高的美术知识时,学生能够表现得游刃有余,从而在不断积累知识中释放自己的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华芬.美术活动游戏化 让美浸润幼小心田[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61.

[2]陈美颖.幼小衔接段“美术与生活”类作业设计策略:以浙美版《生活中的基本形》为例[J].少儿美术,2022(6):9-11.

[3]卞龙余.线上线下“巧”衔接 有效促进美术课堂教学平稳过渡[J].少儿美术,2020(13):36.

[4]王婉梦.幼儿园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衔接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2017(8):190,203.

[5]邹辉.“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华夏教师,2022(26):94-96.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小学美术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