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会背景下浙江社区图书馆发展研究
2023-12-01吴维丽张成樑
吴维丽,张成樑
(浙江外国语学院 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23)
0 引言
当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引领性作用日益凸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浙江是社区图书馆建设比较好的地区之一,在摸索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杭州的“杭州书房”、温州的“城市书网”模式、嘉兴的总分馆体系“嘉兴模式”、台州的“和合书吧”项目等建设模式成效卓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的推进,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进入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智慧社会背景下,随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总结分析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快推进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进行思考,既可为浙江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可为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依据。
1 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概况
1.1 浙江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概况
相较于国外,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我国社区图书馆是在城乡社区建设推进的进程中发展而来的。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1],社区服务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搞好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城乡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带动了社区图书馆发展,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迎来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第一波小高潮。
2000年左右,浙江地区社区图书馆主要以文化馆(站)、社区阅览室的形式存在,尚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省会杭州,在全市已建成的365个社区中,拥有2 000册藏书,有一定文化活动设施的社区仅占12%,即40个左右[2]。这阶段,宁波走在了前列,2001年,宁波在全市社区开始创建社区阅览室,并出台了相关创建标准。2003年8月,浙江发布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做了相关规定。《办法》规定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3]。至此,从2003年开始,浙江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进入新阶段。至2005年,宁波社区阅览室已初步形成网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杭州启动实施社区(村)文化阵地扶持建设工程,新建一批高质量的社区图书(阅览)室。至2009年,杭州80%的社区建起了社区图书馆。随着书香浙江建设以及全民阅读工作的不断推进,浙江地区社区图书馆建设进展加快,出现了新的服务模式——城市书房。2014年,温州率先建成全国首家城市书房,并制定了全国首个城市书房行业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之后升为浙江省级地方标准。截至2023年4月,浙江省建成的城市书房已超450家。2016年,宁波发布了国内首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的地方标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4]。2022年,杭州开始探索社区图书馆发展新模式——邻里图书馆。
1.2 浙江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概况
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早于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图书馆建设就受到高度重视。1951年,国家提出:有条件的村、镇建立图书室,发展农村图书网[5]。浙江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以嘉兴为例,至1956年,嘉兴全地区9个县、206个乡、2 353个村,建立中心图书馆的乡有125个,约占60.5%,村图书馆或流通站有847个,约占36%[5]。至1958年,浙江地区出现了乡乡有中心图书室的可喜局面。
20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文化站建设普及,乡镇图书馆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出现了显著发展。1978年,浙江全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 049个,至1987年,全省乡镇文化站发展到3 526个。1985年3月,慈溪成立浙江省第一个镇图书馆——庵东镇图书馆。1989年,慈溪农村镇乡图书室普及率浙江省第1。1995年,浙江启动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东海明珠”文化工程建设,推动了乡镇图书馆的发展。
自2007年开始,农家书屋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浙江从2010年年底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起步虽晚,但加速快,浙江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浙江结合各地实际,将有关部门在农村建设的各类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统一纳入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体系,逐步形成了“一个公章、两块牌子、三项制度、四个本子”的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模式。2012年6月,浙江省24 179个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共建成农家书屋25 335个[6],实现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之后,浙江继续加大农家书屋综合投入,不断巩固农家书屋建设成果。2019年起,按照“建强一批、提升一批、维持一批、整合一批”原则,对现有农家书屋进行提档升级[7],逐步将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着力实现浙江省农家书屋图书馆体系化管理。近年来,浙江继续探索“农家书屋+”运营发展模式,引入新华书店管理模式,探索乡村书房建设新模式——“农家书屋+新华书店”模式,助力乡村图书馆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1.3 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的探索
浙江在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的探索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浙江打破了省馆、市馆及所辖县(区)馆之间,系统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的局面,实现了省内所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通借通还,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省域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同通还省份。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率先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开展图书借阅“一卡通”服务,促进县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充分加强农家书屋与县乡图书馆的对接联网。
从2003年年底开始,杭州开始“一证通”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市馆为中心,区、县(市)馆为分中心,街道(乡镇)为基层服务中心,社区(村)为基层服务点的四级服务网络。从2005年起,嘉兴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成了市、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形成了“嘉兴模式”,成为中国图书馆建设的典型。截至2022年12月,宁波已建成了市图书馆、区县市图书馆、乡镇(街道)图书馆、农村(社区)图书室四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6年7月,浙江发布了《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首个公共图书馆地方服务标准。《规范》依据各级公共图书馆不同的办馆基础,设定不同标准,形成了覆盖全省城乡、服务均等的五级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8]。2019年,浙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浙江图书馆为省级中心馆,地市级图书馆为区域中心馆,县(市、区)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为服务点,各类主题图书馆和“城市书房”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9]。
2 浙江社区图书馆调查内容
本次共调研了14个社区图书馆(含3个农家书屋),覆盖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台州、金华等9个地市,调研了基本设施、藏书情况、借阅情况、图书更新情况、管理员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见表1)。
表1 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
2.1 基本设施情况
此次调研结果显示,14个馆都有挂牌,标识清楚。11个馆,馆内桌、座椅、书架、空调、计算机等基本设施齐全,占比78.57%。1个馆主要作为社区还书点,未配有桌椅,1个农家书屋未配有空调,1个馆未配有计算机。2个馆配有自助图书借还终端设备,占比14.29%。
2.2 藏书及借阅情况
每个馆的藏书量差异较大,藏书量最多的拥有2万册藏书,最少的只有300册藏书。藏书来源大致有上级图书馆配送、自主采购、社会捐赠、图书馆的剔旧图书等4种途径。其中,上级图书馆配送是社区图书馆藏书主要的来源,11个馆的藏书来源主要是上级配送,占比78.57%。社会捐赠也是社区图书馆比较重要的馆藏来源途径,12个馆接受社会赠书,占比85.71%。2个馆的馆藏来源主要是社区居民捐赠。各馆藏书量较大的主要是文化类、文学类、少儿类、生活类等类别图书,各馆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类,藏书类别和借阅类别较匹配。借阅人群以老年人和学生为主,其中学生到馆借阅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9个馆都会定期更新图书,占比64.29%,其中3个馆有流动图书车来更新书籍。图书更新周期一般为一年一次或两月一次,其中一年一次居多。
2.3 借阅手续情况
借阅手续方面,10个馆已开通了“一卡通”借阅功能,并推出了“三证(卡)通用”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借阅证、市民卡、身份证中的任意一种借阅图书,占比71.43%;3个馆通过登记借阅的方式借阅图书,占比21.43%;1个馆图书不外借,占比7.14%。
2.4 开放时间情况
开放时间方面,7个馆全天开放,占比50%;7个馆中午时间段闭馆,占比50%。全天开放的馆:1个城市书房是24小时开放;5个馆是早上8:00或9:00开馆,下午5:00或晚上8:00闭馆;1个馆是晚上10:00闭馆。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动作、言语、情绪、敌对、妄想、性兴趣、幻觉等危险因素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在分析患者危险因素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及行为,从而避免躁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5 管理员情况
图书管理员方面,有专职、兼职、志愿者等3种形式的人员。其中兼职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兼职和普通兼职员工两种形式。5个馆是专职人员,占比35.71%;4个馆是社区居委员工作人员兼职,占比28.57%;3个馆是普通兼职员工,占比21.43%;1个馆是志愿者,占比7.14%;1个馆是24小时城市书房,不设图书管理员,占比7.14%。工资方面,每月工资一般在1 200~3 000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兼职的和志愿者不发放工资。在管理员继续教育方面,8个馆表示有参加相关培训,5个馆表示无参加过相关培训,分别占比57.14%和35.71%。
2.6 开展活动情况
在开展活动方面,12个馆表示有开展图书馆相关活动,占比85.71%;2个馆表示未开展相关活动,占比14.28%。目前,社区图书馆开展的活动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
3 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社区图书馆发展不平衡
总体而言,已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馆在藏书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开展活动等方面要明显优于未纳入体系的馆。虽然各馆内桌、座椅、书架等必要的基本设施齐全,但各馆基本设施差距感强烈,部分农家书屋以及城市社区图书馆的设施存在简陋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部分高质量的社区图书馆设施完善,如城市书房设计布局别具匠心,营造多元温馨的阅读空间。
《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要求,社区图书馆使用面积按服务人口计算应不低于20平方米/千人[10]。当前,浙江地区的各社区图书馆馆舍规模差异较大。被调研的馆,8个馆的每千人面积小于20 m2,最小馆的每千人面积只有1.3 m2。4个馆的每千人面积高于20 m2,最大馆是每千人54.54 m2。社区图书馆藏书总体偏旧,图书更新慢。部分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来源是上级图书馆的剔旧图书;大部分社区图书馆会定期更新图书,更新周期一般为一年一次。农家书屋藏书总量偏低,藏书质量不高。被调研的3农家书屋的藏书分别是1 200册、1 200册和1 500册。大部分农家书屋的实际藏书量只达到浙江省农家书屋建设要求规定的“不低于1 200册种1 500册”的最低指标,部分农家书屋的实际藏书量还未达标。农家书屋藏书无定期更新或每年更新一次,较城市社区图书馆藏书更旧且更新频次更低。
3.2 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浙江社区图书馆管理员大部分未接受过图书馆学教育,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员以兼职人员为主,由于管理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保障日常开放、借还等基本服务外,较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配专职管理员的馆,每馆一般只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学历普遍较低,对于活动开展主动意识不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团队的支撑,活动缺乏创新,效果不尽如人意。
3.3 开放时间不尽合理
多数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为上午8:00—9:00开馆,下午5:00—6:00点闭馆,中午有闭馆时间段,其实际开放时间十分有限。部分馆未能严格遵守开馆时间,开放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开馆时间与读者工作上班时间重合,中午闭馆,夜间不开放,导致部分读者无法使用社区图书馆。
3.4 宣传力度不足,知晓率低
社区图书馆的借阅人群以老年人和学生为主,受众面较窄。在调研中,有社区图书馆反映,使用社区图书馆的社区人口最多只有1/6。在与居民交谈中发现,不少居民不知道社区图书馆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所在的社区有图书馆。对社区图书馆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其影响面小,受众群体狭窄,违背了社区图书馆建设初衷。
4 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4.1 持续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网点管理
短时间内分馆、服务点数量激增。由于中心馆的人力和时间资源有限,如何对新增的基层网点进行业务规范与管理是很多中心馆面临的巨大难题。从馆藏质量、图书更新、管理员继续培训、开展活动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来看,总馆、中心馆对基层网点的监控力薄弱,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不断地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馆、服务点数量逐渐增加,所辖的中心馆要相应地增加相关工作人员数量,对基层网点进行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
4.2 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在建设模式、藏书、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来,浙江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自2017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书香浙江”以来,浙江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图书馆+”模式,通过共建、合作等方式,跨界打造了900余家各具地方特色的主题图书馆和城市书房。湖州吴兴区龙王山路的城市书房就是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城市书房,收藏包含“两山”理论主题图书2 000余册次,成为提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生态文明重要文献服务的公共文化场馆。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宁波十分注重挖掘本土资源,紧扣本地特色,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探索“农家书屋+”模式,给农家书屋植入“书屋+书店”“书屋+非遗”“书屋+民宿”“书屋+旅游”等不同运作模式,使农家书屋使用效率更高,更具活力。湖州、宁波等地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浙江地区现有的多数社区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建的社区图书馆总体占比低。2016年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特别强调了社区图书馆建设中机构、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各社区图书馆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模式。
4.3 加大培训,建立稳定、专业的社区图书馆馆员队伍
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是影响社区图书馆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要求,乡镇、街道图书馆(室)工作人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相较于省、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相应的专业知识要求[3],县级以下的乡镇、街道图书馆工作人员入职门槛较低,导致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首先应适当提高新招录工作人员入职学历门槛。其次要保障报酬落实到位,适当提高管理人员薪资待遇。就目前来看,工资水平一般在1 200~3 000元,其中1 000多元工资的馆不在少数,只达到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的推进,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进入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现代图书馆越来越“智慧” ,中心馆应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中心馆的作用,重视培训和教育工作,定期组织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4.4 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服务内容,强化与居民的互动融合
加强社区图书馆服务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平台,搭建与居民的沟通渠道。目前,很少有社区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沟通平台,社区图书馆可依托社区居委会公众号、街道社区公众号、上级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推介和营销。同时,把社区图书馆的宣传融入平日的各种社区活动中,通过在社区信息栏粘贴海报和现场宣传推介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及活动,引导更多居民使用社区图书馆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图书馆不仅能满足居民就近借书、读书、还书等阅读需求,还能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文化休闲场所。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优化功能布局,改善软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主题活动等,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服务,让更多居民走进社区图书馆。
4.5 加强调研,做好社区图书馆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2018年,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全省农家书屋的建设、使用、管理员构成、补贴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但浙江社区图书馆数据统计工作还比较薄弱,一直以来未开展过全省范围社区图书馆调研,导致相关基础数据缺乏,造成对全省社区图书馆的实际发展状况不了解现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等相关部门需要对社区图书馆数据统计工作给予足够重视,组织开展调研,有序推进相关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为各地提供参考和借鉴;强化互联互通,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交流会,促进各社区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和推进社区图书馆服务相关研究。
5 结语
社区图书馆作为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浙江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在社区图书馆建设模式以及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在城乡一体化图书馆体系的探索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随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全面推进社区图书馆建设,持续完善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将尚未纳入体系的社区图书馆稳步有序地纳入,加强调研,做好相关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馆员队伍,加强宣传,创新服务内容是提升社区图书馆服务水平、强化与居民互动融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