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电子文件领域期刊发文现象探究

2023-12-01彭思敏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30期
关键词:发文学者学术

彭思敏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400)

0 引言

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电子文件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形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电子问政、电子档案、数字档案馆等研究热点的背后都离不开电子文件管理的内核支持。在此背景下,利用CiteSpace和CNKI可视化分析,在知网上选取年限为2000—2022年11月,对国内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电子文件管理核心期刊的发文现象,并试图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从而更好地捋清电子文件管理的学科脉络和看清学科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和分析处理工具

文章内所有数据均来自CNKI全文数据库,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电子文件”AND“主题=电子文件管理”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在来源类别中选择核心期刊,时间选取集中在2000—2022年11月。通过对文献进行人工筛选与处理后,分别得到857条中文文献,研究数据利用知网可视化分析和CiteSpace软件进行宏观整体分析。

2 发文现象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应激式发展

2.1.1 年度发文量分析

文献数量的多少是研究者对某一领域内研究主题关注情况的直接反映,有助于直观地把握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总体情况和趋势。从CNKI里导出的2000—2022年20多年来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看,近20年的年度发文量呈波动趋势,整体呈阶段式爆发,年度发文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05—2014年,后续在2017—2021年迎来小高峰,但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处于受外界刺激而发展的应激发展状态。

2.1.2 具体阶段分析

第一阶段为2000—2008年。在《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和原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等政府部门联合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建设[1]的基础上,从2001年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开展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开始,2002年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及2003年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的颁布都刺激了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研究的产生。至此,年度发文量快速增长,并迎来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年度发文高峰。在实践方面,银行、烟草等行业率先配套相关政策开展实践并开始提出双套归档的要求。

第二阶段为2009—2016年。2009年发布了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总领文件《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让电子文件管理领域迎来了年度发文量的最高峰;2011年的年度发文量仅次于2009年,这一年发布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规划(2011—2015年)》都在顶层设计或总体上对电子文件的建设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后者更是明确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我国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和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定位[2]。此后,基本保持平稳,于2016年降至最低点,2016年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十三五”阶段,提出了电子档案单套单轨管理试点的实践要求。这一阶段电子文件管理更多的是在实践层面的政策文件和要求,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发文也相应同上述行业实践结合出现了新的分支,如电子政务等。

第三阶段为2017年至今。2017年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开始回升。2017年的《质检总局“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2019年的《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等政策延续了2016年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在政务服务中的规划要求,开始逐步完善电子政务文件的整体布局和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文件的具体实践。

2.2 期刊发文量呈下降趋势

通过CNKI可视化可知,发文量前14的期刊,如表1所示。以下这14种期刊的发文量均在5篇以上,这14种期刊总共发表810篇文献,占总体样本的94.4%,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相关核心文献的主要发文阵地。由表1可知,刊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相关论文比较多的期刊有《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浙江档案》等。其中,《兰台世界》刊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相关论文数量最多,达157篇,占样本数据文献的18.98%,其最近5年(2010—2014年)发文量分别为12篇、15篇、20篇、13篇和12篇;《档案学通讯》最近5年(2018—2022年)发文量为4篇、4篇、7篇、2篇和1篇;《浙江档案》最近5年(2017—2022年)发文量分别为7篇、5篇、5篇、4篇和2篇。据此可知近5年来电子文件管理的期刊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表1 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发文量5篇以上)

2.3 学术合作较少

2.3.1 作者合作网络较少

通过作者分析,快速定位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有助于快速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已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CiteSpace中将Node tupes设定为Author,时间切片为一年,其他不变,运行后便得到“N=537、E=278、D=0.001 9”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说明在本样本中共涉及537位作者,连线有278根,密度为0.001 9。其中,连线越粗说明他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概率越高;节点字体越大表明其发文量愈多,同作者发文量表数据一致,连线则代表两者之间有合作。根据表2可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刘越男和张正强,发文数量均为19篇;第二是于英香,13篇;第三是毕建新、安小米、冯惠玲、李泽锋,9篇。综合来看不难发现,其中节点最大的学者为刘越男、张正强。刘越男从2003年开始到2014年,基本保持每年至少一篇发文,高峰期为2011—2014年,其间平均每年2篇,最近至2021年发表了最新成果,其研究具有一定持续性。此外,合作网络中联系比较密集的学者依次为冯惠玲、周文鸿、安小米和刘越男等。以冯惠玲为首构建的合作网络是图谱上最显著、最密集、连线最多的。冯惠玲是电子文件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代表学者之一,2000—2021年不断有研究成果产出,研究的持续性强。除以上学者建立了较为集中的合作网络外,其他学者虽存在一定的网络连线,但合作网络较少且分散。综上,我国学者在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持续性较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已基本构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学术交流合作网络,但其他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仍比较少,处于比较零散孤立的状态。

表2 前15作者发文量

2.3.2 机构之间无学术合作

通过机构在知识图谱上的分布形态来分析机构合作的密切程度,是否形成了成熟的研究团队;通过机构的发文数量可以看出机构的学术产出、学术影响力等方面。通过机构分析便可得到“N=477、E=0、D=0”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其中,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现有机构有477个,但都为点状分布,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根据表3可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高校和档案局,说明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既有理论上的成果也有具体实践的产出,互相促进发展。其中,发文量第一的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有128篇文献;第二是南京政治学院的63篇;第三上海大学的31篇。档案馆方面,浙江省档案局13篇,国家档案局12篇。综上,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发文机构间学术合作并不密切,呈分散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档案机构参与其中,但研究成果明显少于高校等科研成果的数量,还需要积极纳入更加丰富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机构和单位,促进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创新发展。

表3 机构发文量排名(发文量1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

3 原因分析

3.1 科研写作和需要学科特性

不论是论文写作本身的要求,还是对论文期刊而言,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一个新的政策文本出台,不仅代表着政治上的指向,还可能是一个新领域。以这个为指向既不会脱离实际需求,又可能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全新的成果。比起前面学者耕耘已久的成果丰硕的领域,后者给研究者的发挥空间和收益更为可观。

电子文件管理并非一门纯理论研究的学科。电子文件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现代技术的发展,既要适应实践信息管理的需要,也要最终落实在应用上。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发文量随着国家政策文件的发布而波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学科属性。电子文件管理领域的论文成果要指导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那势必不能脱离现实情况下电子文件管理的政策环境、现实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现实基础因素。此外,实践层面,政策文本和要求办法的发布,也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文本配套材料来更好地解读内容文本,辅助其实施。政策等更多是大方向上的主导作用,细节和具体实践展开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理论上的描补和具体实证调研的修缮。

3.2 教育招生政策和科研难度的攀升

科研群体人数的大幅增长带来了空前的论文发表需求。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专任教师1 844.3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8万人,增长6.14%[3]。随着我国硕博、教师队伍的壮大,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单位评职称、硕博士毕业、本科生申请奖学金或高校硕士,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高低。2010年,中国学者(生)在北核期刊人均发文0.21篇,但在空前的发表需求下这一数字到2021年仅为0.14篇。不仅中文期刊如此,外文期刊也是面临着同样的压力。由于语言、标准和体系等方面的不同,国外期刊本身就会将一部分的人拒之门外,即使如此,外文期刊也同样面临着大量的论文投稿,2000—2021年,由SSCI和SCIE两大科学索引收录的中国大陆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了近21倍。论文绝对数量在增长的同时,外文期刊的人均发文量也在快速上升。2010—2021年,SSCI/SCIE期刊论文中由中国学者(生)发表的论文比例由21%上升至61%[4]。

论文发表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论文供大于求,这带来的便是论文发表难度的大幅提升。一方面,大量的论文产出与有限的期刊版面,势必会带来同质性科研产出的优劣比较,期刊出于学术和发展考虑,只能对投稿论文进行择优而录,其评选标准和要求也会相对于以往更加严格。在期刊后续的录用上,在论文作者中就会形成所谓的“剧场效应”,只有比之前的论文和其他潜在竞争者更加具有独创性和更高质量的论文才能有被采用的可能。另一方面,国内期刊论文流程不断演变成熟。如今的期刊基本上都有一套完整的从投稿、审稿、录用到出版的一系列流程。如部分期刊在审稿环节除了要通过刊内主编和专家的认可,还会有外审的环节,邀请外部的权威专家进行兼职审稿,通常外审专家还不止一个。而专家评审时长和观念之间的协商等都会增加论文出版的时间成本,一般而言,非常顺利的论文见刊也至少要半年。目前,期刊并不缺乏好的稿源,现在的CSSCI期刊更倾向事先选择一批目标群体对其进行特定主题或不固定主题的论文写作意向的稿件约谈。此外,核心期刊现在对于作者职称或单位的要求不断提高,甚至更愿意接收有课题或基金的论文,因为本身有基金和课题,就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作者或团队实力水平的保障。

3.3 期刊生存的竞争压力

《中国发表生态报告(2021)》指出,2012年至今,约有70%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在减少期刊发文[4]。中文核心版面供给的逐年减少是所有学科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其实社会科学类期刊整体发文量降幅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其期刊发文量降幅超过30%。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出于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持续被CSSCI收录或成为领域核心期刊是人文社科领域期刊的头等大事。因为入围并被收录进CSSCI不仅有力证明期刊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而且在期刊后续的稿源、审稿上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核心期刊的主要评价手段就是影响因子的高低,影响因子是根据前2年被引次数除以这2年文章数得来的。因期刊无法控制分子“被引次数”,期刊为了保持或入围,只得通过控制分母“近2年的发文数量”来着手提升影响因子,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力、保持期刊实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外文期刊选稿的优势挤占了国内中文期刊的发展空间。单从中文核心期刊的版面供给数量上来看,这几年的期刊版面供给整体来看是上涨的,但面对同样甚至更快增长的论文发表需求,这个上涨就显得杯水车薪了。学者出于对更广阔学术交流平台的向往、规避国内漫长审稿流程等多方面考虑下,更愿意向外文或国际化期刊进行投稿。在以上2方面的利益驱动和发表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国际大型期刊对于国内大量且质量优异的论文稿件的吸稿已经逐步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外文期刊在选稿和审稿上的优势,让其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在同样的期刊发文数量下,掌握了更多主动权的国际外文期刊拥有更多的选择。在学术影响力上,国际期刊的影响范围也比国内中文期刊更加广泛。

3.4 文化背景和科研常识的限制

自古我国的文化中就存在“文人相轻,武人相重”和“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文化思维。其次,费孝通[5]在《乡土中国》中曾说道,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也就是“熟人社会”。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池塘,只有离得最近的波纹才起伏得越剧烈。国内外学者合作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合作的基础不同——国外的学术合作是建立在学术需要的基础上的;国内学术合作更倾向选择该领域内熟悉的学者。其实质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根据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出于对人际关系“内部”亲近人员的信任,人们天然地相信通过“内部”的学者来组建相应的学术网络,能比陌生的学者更能保证自己的学术利益。

科研合作基本规则常识的缺乏也是国内科研人员间不易开展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国外更为密集和广阔的学者合作网络,国内的学者合作网络显得稀疏很多。因为合作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你有我无,我无你有,而往往恰恰需要对方有的,这才构成了合作。而国内的学术合作更多的是资源的一种分享,在缺乏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科研独立性基础上,合作的双方也难以达到平衡,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合作的一方若存在着“搭便车”的想法和行为,出于人际交往的对称博弈心理,另一方可能会采取相对的措施或防备措施来进行回应,合作便难以维持下去;其次就是出于对大环境下学术诚信的不信赖。不局限于电子文件管理,在很多领域、很多方向已经开始趋向成熟的研究,同质性、同类型的成果很多,更何况学术圈也不是没有学术不端和造假的人存在,很大程度上很多研究拼的就是发表时间的先后。出于以上考虑,国内学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尚未公开出版之前,基本上是不会拿到公开场合和合作网络中进行分享的。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因为该软件无法具体分析同一机构下的作者合作关系网络,不同机构间不同作者之间的联系还可以通过作者共现图谱进行分析,但对于同一机构内的学者,对其内在的合作网络密切程度、合作网的多少等无法进行分析。

4 结语

在信息时代,信息电子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电子文件管理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研究环境。通过基于知识图谱对电子文件管理方向国内期刊的可视化,可探究大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发文量略显疲软、学术合作略显单一等原因。但限于数据和软件等因素,无法对同一机构内的学术合作密切程度进行深层次分析。但总的来说,在未来的电子文件领域,不同机构间的学术合作和大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是大势所趋。

猜你喜欢

发文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