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银环:让“特殊”的孩子不再特殊

2023-12-01卞文志

共产党员(辽宁) 2023年21期
关键词:银环特殊通州区

文/卞文志

李银环最大的梦想是特殊教育能够实现普惠发展

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特教教师李银环已连续三次当选党代表。她说:“这是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视。我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特教行业、特教老师,还有特教的孩子们。”和普通学校不同,通州区培智学校是一所以残疾人教育为主的十二年制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大部分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李银环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在这里工作,在特殊教育一线已耕耘35 年。她视残障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呕心沥血地帮助他们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知识与技能。通过特殊教育,许多孩子成功融入社会,在各自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有的还在全国特奥会上摘金夺银。李银环也因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的突出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

初出茅庐

1988 年,李银环被分配到北京市通州区培智学校当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她就被惊呆了。“有的孩子在地上打滚,有的互相打闹撕衣服,还有的在乱叫。”那一刻,初出茅庐的李银环失落、疑惑又迷茫。但与这些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后,她的想法就变了:“这里的孩子本质上与普通孩子也没什么差别。每一个都特别纯真,有理想、有追求,愿意学本领,也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残障孩子因身体缺陷导致不会表达、不会沟通,甚至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只有实实在在地去爱、去做,才能走进他们的心扉,才能换来教育的成功。”李银环深知特教老师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她从最基础的入手,就像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妈妈,给他们喂水喂饭、洗洗涮涮,训练他们上厕所,带他们看病,包容他们无心的打骂,帮助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有个重度智障的孩子,刚来时大小便不能自理,每天都要弄脏几条裤子。李银环一边不厌其烦地帮他清洁、换洗干净衣物,一边教他自己上厕所。一开始孩子不配合,躺在厕所地上又哭又闹。李银环就抱着他、哄着他,一次又一次尝试,始终充满耐心和爱心。半年后,这个孩子终于能自己上厕所了,还学会了不少汉字。

李银环的付出都被大家看在眼里。有家长专门来对她说:“您真是个好老师!”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这么朴实又很高的评价,李银环很开心,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坚定了她的职业选择。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天,一个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一见面就从书包里拿出个大苹果递给李银环。她高兴地接过来,发现是个已经坏掉的苹果。原来,刚放寒假时,有人给孩子家里送来些苹果,他选了个最大的说要送给李老师。家长告诉孩子需要等到开学后才能送,没想到他把这个苹果藏了几十天。那一刻,李银环的眼睛湿润了。她扪心自问:“我为这些孩子做了什么呀,能得到他们这么真挚的爱?我所做的不都是一名特教老师应该做的吗?”从那以后,李银环下定决心,要扎根特教岗位,让更多的“折翼天使”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育”见成长

1991 年,培智学校成立聋儿语言康复中心,李银环负责聋班的听力语言康复工作。班里的学生小的三四岁,大的十六七岁,都听力极差,且大多数入学前没有经过任何语言训练,有的还是聋、脑瘫加智障的多重残障孩子。没有适用教材、没有现成教学大纲、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李银环就想方设法去学习: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兄弟学校的老师学。她还先后参加了相关专业的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让专业知识变得越来越扎实、系统。

为了辅助教学,李银环总结出活动舌位图、无意识发音、身体辅助法等多种拼音教学方法。她让孩子们摸着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孩子们刚开始说话控制不了音量和音调,声音尖利又刺耳。作为老师,不仅不能表现出不适、烦躁,还要时刻充满热情,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很爱听他们说话、喜欢用口语跟他们交流,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多开口。当时一星期有20 多节课,平均一天五六节,李银环每节课都要用最大音量说话,有时还要用夸张的口型让孩子们看到发声部位。时间长了,她曾经洪亮的嗓子变得沙哑,甚至时常失声,嘴部轻微变形,耳朵也有些背了。她却毫不在意,也从未后悔。“孩子们进步越快,我就教得越有劲儿,这种成就感让我全情投入。”看到大部分孩子通过训练学会了说话、交流,有的还能到普通学校上学,李银环更是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仍有十几年前毕业的学生的家长给我发信息,告诉我孩子们的近况。作为他们曾经的老师,我感到特别自豪、幸福,觉得在特教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静待花开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5 年,李银环坚守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温柔的坚守中,静听花开的声音”的教育理念。她相信每个孩子都宛若一粒种子,用心培育就会发芽,即使他们身有残障,只要不放弃努力,终有一天老师会看到花开的一刻。

2010 年,李银环获得了北京市通州区首届杰出人才奖,她把奖金全部捐给学校,成立了培智学校的教师专项奖金“特教红烛”奖。2012 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后,她又把奖金捐出成立了学生专项奖金“白天鹅”奖。面对特殊的残障学生,她明确提出教学要向“学会生活”以及“个别化教育”方向转变,并担负起课程改革的重任,确立了以“生活化”为核心的三段五类课程,构建了系统的“个别化教学”管理体系,打出了通州培智“生活化”教学特色品牌。近些年,李银环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年轻教师的培养上,成立了李银环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徒结对、业务培训等方式,把经验倾囊相授。她费尽心血编写了《生活读本》《生活主题导引册》等教学资源,根据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带头改革创新,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一次采访中,李银环曾被问到“梦想是什么”。她笑着回答:“我最大的梦想是特殊教育能够实现普惠发展,让每一名特殊儿童好上学、上好学,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正是她多年来不懈奋斗的目标。正如她常说的:“我选择了特教事业,就是选择了为残障学生服务一辈子。我会无怨无悔地在特教这块土地上用爱耕耘,直到绿满大地,花开遍野。”

猜你喜欢

银环特殊通州区
南通通州区探索建立法制联络员制度
产改进行时——通州区总工会打造全覆盖分层次的三级培训体系
巧接银环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银环桥下的遗书
阿凡提的故事之巧取银环
小猕猴新传之巧取银环
立足特殊化,巧解数学题
档案见证基层民主在“特殊”选区的首次实践
怎样转化个别“特殊”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