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平衡视角下学术数据库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博弈

2023-12-01罗西楠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7期
关键词:商业性学术期刊学术

罗西楠

(南宁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1 学术数据库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迅猛发展,然而,由于国内外期刊购买费用昂贵且检索效率极低,科研工作者们面临查阅资料的难题。为解决这一困境,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应运而生,由清华大学牵头建成,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知网。当初的知网类似于一所全国图书馆,以公益为导向,提供国内外宝贵的知识资源供读者查阅。如今,知网的地位无须赘述,然而它逐渐忘记了自身的本质。通过特许经营权和学术影响力,形成了实际上的垄断,并因此反复陷入“侵权”和“定价高”的舆论旋涡。尽管学生和老师们对知网的高价不满,但作为科研工作者不得不依赖于它,成为科研的必需品。2022年12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7.52亿元5%的罚款,计8 760万元。类似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商业学术出版机构不断扩张和兼并,导致学术出版物价格飙升。2011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研究生Alexandra Elbakyan创办了Sci-Hub网站,宣称其三大核心思想是“为所有人提供知识”“没有版权”“开放获取”。Sci-Hub不仅涵盖Elsevier,还提供Springer、IEEE等出版商的文章,覆盖范围广泛,几乎99%的付费文章都能在Sci-Hub免费下载。Sci-Hub面临多家出版商的围剿和持续的起诉,然而因其公益性而得到广泛支持,虽然被视为盗版,但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非法学术资源共享平台[1-6]。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科研单位已经无力承担高昂的购买费用,这导致学术界出现了新的“数字鸿沟”现象,形成了科学交流领域中的新壁垒。这背后出现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学术文献数据库之间的博弈,也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利益平衡机制出现问题的缩影。因此,必须厘清双方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揭示学术出版活动走向垄断的内在原因和开放获取的经济学基础。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学术文献数据库的公益属性与商业属性在市场中达成平衡,这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学术数据库商业性的经济学分析

2.1 学术数据库的商业性分析

知识产品是属于私人还是属于公众,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知识产权以信息为主要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无形财产。知识与信息一经公开就难以保护,这与私人物品在占有与使用上的排他性与独占性在底层逻辑上就具有冲突,且知识产权的使用没有边际成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对知识本身没有损耗,所以人们更加趋向于成本更小的传播方式。但如果创新的传播成本越小,那么创新的动力也将随之成正比下降。如果创新成为创新者的私人物品,创新者将会从该作品中获得百分之百的利益,创新动力也将大大提升,可这种对创新传播上的限制会使知识被垄断从而限制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法律允许创新者从作品中获利从而激励人们不断创新,但也限制知识的垄断,在垄断与分享之间创立一种微妙的“平衡”,使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减去限制知识传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后使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表需要经过科研机构或者学会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学术期刊的办刊资源主要来自学界与政府。学术期刊的质量高,被引用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便会在学术界掌握话语权,也就会聚集更多学术资源。但学术期刊各自为政,出版高度分散,尽管各个期刊也会线上提供开放的获取方式,但由于期刊种类太多,获取文献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是大量的,由此推动了商业性集成数据库的发展。单个学术期刊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创立集成数据库平台,由此将主动权拱手相让于第三方,借助于市场的大量资本建立商业性的数据库,将各家期刊涵盖统一开放获取,提供浏览下载服务,更加迎合了学术期刊想通过引用率提升自身价值的需求。在科研人员的心中,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更是一种有着科学规范、价值奖励的学术制度。在科研道路中既需要通过阅读学术期刊以了解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也需要通过学术成果的发表以传播自己的思想并得到同行的认可,体现自我价值,这也使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者对其产生高度依赖。商业性学术数据库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学术交流的高效与便捷,但商业化使学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垄断,在发展中所带来的利润空间是无法想象的,而垄断学术资源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是无法想象的[7-12]。

2.2 学术数据库的经济学分析

在学术期刊的市场中,商业出版社是生产者,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数据库的使用者,但往往不是学术期刊的消费者,因为学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性的服务,大多是由科研机构或高校免费提供使用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大批量购买学术资源,为出版商贡献了3/4的收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正因为这种使用者与消费者错位的特殊现象,导致使用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需求进行检索下载所需文献而无须关注文献价格是否变化,而消费者为了给使用者良好的学术环境与科研体验,也只能尽可能多地购买期刊使用权限,更不可能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自己的需求。学术期刊具有独创性、不可替代性,任何期刊、文献都不可被替代,即便是相同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的期刊文献也会因研究方法、角度、深度、结果的不同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即便是在海量的文献中有内容相近的文献,科研人员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阅读到更具有价值的文献,会更愿意选择质量更高、权威性更强的核心期刊进行阅读,而核心期刊更是独创性高、不可代替的。在经济市场中,商品因其具有代替品而具有价格弹性: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倾向于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种物品,从而更便宜地获得满足,称之为替代效应。当市场中对该物品的需求下降时,供大于求价格也会下跌,以此维持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对于学术资源来说,高质量高权威的核心期刊缺乏价格弹性,普通期刊拥有相对较高的价格弹性,商业出版社利用这一特点掌握市场主动权形成卖方市场,将学术期刊进行细分,分别定价使得收入最大化。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印刷出版行业遭受重大打击,学术期刊也开始采用数字出版方式,无需纸张、印刷、运输,这大大压缩了出版的可变成本。这意味着随着期刊销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资本总是无限制地追逐利益,商业性学术文献数据库以其自身便捷性与多年来形成的高社会地位,逐渐掌握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当大型商业出版商拥有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便拥有了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学术期刊市场就进入了寡头垄断阶段。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细分市场与产品,以捆绑销售的方式抬高价格,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不断获取更高额的垄断利润。

3 学术数据库的公益性分析

学术资源具有非竞争性,科研人员在使用该资源享受该服务时,不会排斥或者妨碍他人享受该服务,也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学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就是说学术资源面对社会大众使用的边际成本为零,无论使用者如何增加,使用成本也不会随之增加,使用人之间并没有利益的碰撞,不存在竞争的可能性。在技术上,无法因为个人或者某些机构拒绝支付费用而将其排除在学术资源收益范围之外,学术资源被使用而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个人、某个机构所私人占有,所以学术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在市场交易中,人们通常自愿地用货币来换取自身所需的商品或者服务,但还有很多相互作用发生在市场以外。航空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噪声,它们一般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的居民而向他们进行补偿;火车经过后为铁轨旁的农田驱赶飞鸟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也不会因此向运输公司支付一定价款。一个行动可能在市场交易之外有助于或有损于其他人的利益,即存在着根本不发生经济支付的经济交易。对外部产生效益却不发生经济支付的情形被称作正外部性,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就是公共品,其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并且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学术资源也有这样的特征,学术资源面对社会公众,只有在完全免费提供时才会使得效用最大化。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正外部性共同决定了学术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学术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对整个学术界产生外部效益的能量是巨大的,其知识资源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提高学者的学术水平。这些学术成果的进步和创新也会影响到其他领域,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进步和经济发展;并且它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合作。学者可以在数据库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更多人了解和使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知识共享和合作有助于避免重复研究,节约了资源,同时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无论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只要有网络连接,他们都可以访问到相同的学术数据库,获取相同的学术文献。这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学者之间的信息差距,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果忽略学术资源的公益性而强行市场化,必然会带来市场失灵,导致生产或消费的低效率。

4 学术资源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博弈

4.1 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倾斜

学术资源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博弈,是知识产权制度平衡个人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表现。根据不同时期二者受保护程度的不同,双方的影响力此消彼长。对于个人垄断利益的保护高于社会公共利益,学术资源的商业性特征会更加明显,与此对应,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体现的便是学术资源的公益性。无论是对哪一方的保护更高,都会产生利益不平衡的现象,当这种现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与之相反的力量产生作用,促使利益回归平衡。为了保持这样的平衡,知识产权法设立了合理使用、保护期限、法定或强制许可等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本身具有动态运行的特征,但现状并不是这样的。自20世纪后半叶,知识产权制度所体现的保护机制日趋不平衡,在学术资源方面,针对个人垄断利益的保护不断加强,由此牺牲的是社会大众使用享受学术资源服务的权利,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多股反知识产权思潮,学术资源不断高涨收费的问题也使公众对于学术资源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呼吁越来越强烈[13-14]。

4.2 开放获取的提出与隐患

开放获取一经提出反响便十分热烈,被认为是学术界破除垄断最有力的武器。开放获取可以分为免费、收费、混合3个模式,其中收费开放获取与混合开放获取需要作者支付版面费才能获得其学术成果在网上被获取的资格,而用户不再支付订阅费用。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仍然需要成本去维持运营,否则就无法生存延续,期刊出版商从服务读者,读者付费转向服务作者,作者付费是一种观念上的颠覆变革。当前,世界主流模式是由各国政府拨款资助科研,进行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也有高校与机构建立项目基金资助学者进行科研,对于一些研究机构和作者来说,的确可能会增加科研人员的经济负担。科研人员通常需要在研究项目中努力争取经费,以支持实验、调查和数据收集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预算来涵盖额外的出版费用。开放获取模式下,为了发布成果而不得不额外支付出版费用,可能会让一些科研人员产生抗拒心理。此外,付费模式的颠倒也可能影响学者对于学术出版商的选择。一些学者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收费期刊来避免支付出版费用,而非开放获取的期刊,这可能会导致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受到限制,影响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另外,在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需要自行寻找资金来源来支持其运营和出版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传统收费模式下,期刊的收入主要来自读者的订阅费用,而开放获取模式下,期刊需要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费用或其他形式的资金支持。这意味着期刊必须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可能包括出版费用、广告、赞助、捐赠以及政府或基金机构的拨款等。当期刊面临经济压力时,可能影响期刊对于文章的审核和筛选标准。为了吸引更多的稿件和作者,一些期刊可能会降低审核的门槛,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被发表。

4.3 开放获取的未来

基于目前开放获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要该期刊的影响力高,在学界具有一定权威性,科研工作者通常愿意接受合理的费用,以便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发布,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对科研单位来说,传统的收费模式下,科研单位需要支付高昂的订阅费用来购买学术数据库和期刊,这可能会对科研单位的经费造成压力。而在开放获取模式下,科研单位无须付出高额购买数据库的费用,可以转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产出。这将大大减轻科研工作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虽然在开放获取的初期,一些期刊的质量可能会有所下降,但自降“身段”抛弃声誉和可信度绝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开放获取期刊更应该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学术出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为之付费,为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高质量期刊具有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投稿。这些优秀的作者会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在传统模式下,大型出版商利用收购兼并等手段取得了垄断地位,使科研人员期刊订阅成本飞涨,导致期刊危机。而学术数据库商业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并非完全不可调和的,但任何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性学术数据库应当寻求新的生存模式,学术界应当拥有期刊发表的主动权,开放获取模式正是打造这样健康市场环境的有效手段。任何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在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向开放获取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但学术自由一定是大势所趋。我国更应当尽快认识到这一点并制定相应措施发展扶持国内期刊市场,鼓励学者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逐步建立开放获取的评价机制,创造更好更自由的学术环境。

猜你喜欢

商业性学术期刊学术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滥发垃圾短信最高罚3万元
对欠发达地区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与分析——以阜阳市为例
关于在商业性道路下方修建地下停车库的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