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与法家国家治理思想比较
——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治理的历史逻辑探究

2023-12-01武普照吕凯迪

财政监督 2023年21期
关键词:法家道家思想

●武普照 吕凯迪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治理的历史逻辑, 必须回瞰中华文明思想文化的轴心时代, 比较分析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道家与法家的治国理念及其政策实践。 取其精华, 剔除糟粕,为实现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自春秋时期开始, 私人所有制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迅猛的发展, 成为封建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 随着井田制逐渐解体,大量农田被重新开垦,农业生产关系日趋复杂,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也逐渐形成并壮大,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创造了丰富的农产品,进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商业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形成了多元而活跃的市场经济格局, 这种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各个地域间的距离, 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同时,封建社会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巩固和扩展。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推行各种政策以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对各地的统治与控制,权贵阶层的形成,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著名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 不仅在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更在思想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多元, 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学说相互交锋,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争鸣, 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道家和法家被《汉书·艺文志》列入“九流”,这标志着它们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两个思想流派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深刻地影响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体系和社会文化。 道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不仅关注财政收入和支出, 更着眼于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共同致力于塑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这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不仅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而且在当代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梁启超先生所言的“读史者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则往往得新理解焉”,深刻指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重要性。 通过对道家和法家国家治理理念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掘古代智慧的瑰宝,并从中获得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二、道家和法家的治国理政思想与演变

(一)以老庄之学与汉初新道家为代表的道家治国思想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道家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养生保健的理念。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进一步发展道家的思想,提出了“自然无为”“逍遥游”等观念,主张个体应当追求心灵自由与自我超越。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晋时期,庄子与老子的思想被合称为“老庄”,并成为道家的代名词。而在西汉时期,黄老学派则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吸纳了阴阳学说、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 黄老学派强调追求道之自然,顺应天命,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与自我实现, 同时对社会秩序和治理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使得道家思想渐渐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1.老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与“德”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基于“道尊德贵”,老子认为经济的运行和管理也必须是以“道”的规律为指导的管理,即无为管理的思想。只要统治者能够守“道”“无为”,万物将会自发地归于和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反之,如果违背了“道”的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精神,人民就会饱经磨难,唯有不追求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真正的贤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的分配观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观, 反映了他对资源平均分配和社会平等的关切,这一观念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子认为应当从富余的地方拿出资源来弥补不足的地方,以维持平衡。老子认为,有形的财富是不能长久保持的,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是得不偿失的,从而主张“圣人不积”。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老子提出人要做到“无欲”“寡欲”,老子把过度的欲求看作是“祸”“咎”,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俭,故能广。”在消费上,老子主张“去奢”“从简”,他认为统治者的无度挥霍浪费同样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激化社会矛盾,所以要求统治者“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从而遏制浪费,积累财富。

2.庄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自然而不益生也”。对于治世的主张,庄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从事经济活动是很自然的, 统治者要对此要加以保护,“彼民有常性, 织而衣, 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因此,庄子明确反对统治者强取暴夺,认为统治者应该做到“无容私”,“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能有所艺者,技也”。 对于技术的态度,庄子反对“用力甚寡而见功多”的机械操作之说,对当时封建社会违反自然的工艺技术持否定态度,认为“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箴告人们不要务于功利机巧,而丧失自身的自然真朴。 反之,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故事中, 不管是庖丁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还是轮扁说他的甄轮“不徐不疾”,都表现了庄子对于“循乎天理”和“因其固然”技术的肯定。

3.新道家学派的治国理政思想。 新道家,一般是指“黄老之学”,是中国汉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 战国末期,人们对黄帝的崇拜逐渐增强,黄帝的思想和传说与道家思想有所关联。 这种崇拜促使了汉初黄老道的形成, 将黄帝的神秘力量与老子的哲学观点相结合。汉文帝时期,《淮南子》融合了道家、黄帝文化和其他哲学思想,推进了黄老学说发展, 对后来的道教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贾作为刘邦重要的谋臣, 对于国家的兴衰有着独到的认知和深刻的见解。 他对秦的覆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深知暴政与专制是国家走向衰败的根源。因此,他坚定地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即与民休息,减少国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干预, 从而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在经济方面,陆贾提出了重农、崇俭、轻徭役等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应该倾注更多关怀和支持,使农业得到发展。 同时,他主张崇尚俭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和浪费,鼓励节俭理念在民间广泛传播。 此外,他坚持减轻人民的徭役,减少对百姓的负担, 让人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和创造中去。 另外,他主张“损上而归之于下”,即减少上层的奢侈消费和浪费, 将资源和财富更多地回馈给底层百姓,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只有当人民富足幸福, 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能真正实现。

曹参作为西汉时期的无为贤相, 以其独特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他主张推行黄老政治,秉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则,意在化繁为简,回归自然,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的。在他担任丞相的三年任期中,曹参深谙黄老之道,强调“清静极言合道”。曹参奉行的政策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力图将国家治理的重心放在对百姓的照顾上, 推崇宽松政策,不过度干预民生。他深知过度征税和过度干预民生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 因此积极倡导减轻百姓负担,创造清静安宁的社会环境。这样的务实和民生导向的治理方式, 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这样评述曹参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参与休息无为, 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

《淮南子》 是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合著,是黄老道家的代表著作之一。本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客观规律不可违背,主张君王应当明智且仁慈,以无为而治的方式行事,依靠道德治理国家, 从而使事物能够在其自然规律的支配下顺利发展。 同时,倡导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中财富差距不要过大,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平衡。 此外,《淮南子》指出要通过实行节赋税的方法来保障农业生产的发展,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材”。

(二)以商鞅与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治国思想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多诸侯国相互竞争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 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秩序和增强国家实力。管仲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和法律改革的观点,为法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鞅通过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法治,最终为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韩非子对前人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 商鞅的治国理政思想。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最大的成就便是主持了秦国的社会变革实践, 使得秦国率先实现了制度变革,并走向国富民强。扩大财政收入来源是他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 其中体现了他丰富的财政治理思想。

首先是废除旧的封建贵族领主制, 将秦国建成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商鞅认为,虽然国富民富,但国富始终是要重于民富的。因此他改革户籍制度,“令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使人民摆脱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将全国人口直接置于国君控制之下,为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改革土地制度,废井田,收夺旧贵族土地,再加上国家原来直接掌握的土地和鼓励垦荒新增的耕地, 使得秦国国君拥有大量的土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废除井田制后实行授田制, 根据新的办法对掌握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使之成为秦国国君控制下的臣民, 农民取得的土地就成为秦国对土地征收赋税的基础。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鞅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推行一系列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从而富国强兵。具体措施上,他建议发布“垦草令”,奖励垦荒,使社会资源集聚于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价格,增进农民利益,改变“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的局面;提倡按人征收赋税, 地多者并不增赋,“舍地而税人”,以促进耕地面积的扩大;实行轻税免役办法,特准生产粮食多的农民免赋免役, 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鼓励农业增产;推行“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即按照产量征税,不仅能促进农民多生产粮食, 还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 另一方面, 为了使经济发展无条件地服从于政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商鞅抑制工商业过度膨胀。《商君书·垦令第二》就记载了“贵酒肉之价,重其租”“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通过征收重税调节农商关系,进而再次促进农业的发展。

2.韩非子的治国理政思想。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 却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主要继承的是荀子援法入儒的主张,其“富国强兵”的思想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富国”思想,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 在国富、 君富和民富三者的关系上,主张先富国、利君,而后才是富家。 韩非子认为,百姓足,国家不一定能得到治理。 一是人本性是“自利”的,且人的欲望无限,因此“足民”没有限度;二是人在满足“财货之欲”之后,可能会陷入奢侈和懒惰,反而会导致贫困。 对于如何富国,他主张“富国以农”,认为“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既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业,那么就要求发展农业,加强租税的征管。

“悉租税,专民力”,韩非子主张“重税富国”战略。 他发现赋税征收能调节贫富,“论其税赋以均贫富”,但却反对以赋税征收来“均贫富”,认为“今上征敛于富人, 以布施于贫家, 是夺力俭与侈惰也”,即反对利用国家赋税来赈济贫民。而主张“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将赋税收入主要用于“备战备荒”。另外,韩非子还主张集中税权, 将赋税的征收权和使用权牢牢把握在国君手中。

三、道家与法家的治国思想比较

(一)道法两派的财政治理差异

在国家治理方面, 道家主张“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认为,治理一个大国需要像烹煮小鲜鱼一样,需要细心周到、审时度势,需要适时的火候和调味,不能急躁,也不能过于疏忽。道家的无为,又可以称作“无不为”,想要做到并不难,但道理却幽深微妙。 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为减少统治者的强制性和干预性,与民休息,放任自由;而法家推崇依法治国,主张“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法家重视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通过法律的制约和奖罚来调控经济行为。以商鞅为首的法学家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来震慑惩罚民众,同时,通过一系列改革强化政府与垄断财权,以打造一个统治稳定、经济富裕、军事强大的君主专制政治体。为了避免国内市场经济过于发达,使政府丧失对国内经济的控制力, 他展开了土地改革,实行郡县制,使民众直接由国君控制,从而加强对全国财权的把控。同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其他的市场经济行为, 使民众只能发展农业生产,逐渐使民众丧失自由经济意识。

在财政收入方面, 老子认为征税赋税这种有为的做法明显是有违天道的,将民之饥、民之难治以及民之轻死的根源归结为税赋, 认为过重的税赋是民生凋敝的重要原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因此对于税赋,老子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而法家主张“重税富国”战略,强调国家应通过高额税收征收来积累财富, 以支持国家的军事、基础设施和政府管理,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对于非农业活动的赋税观点,“不农之征必多, 市利之租必重”,对酒肉之税甚至提出“令十倍其朴”。

在财政支出方面,道家主张节俭持简,反对奢侈浪费。 道家认为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导致社会动荡和资源浪费,因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推崇节约以保持财政稳定和社会和谐。 他们更关注个体修身养性,“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认为通过个人的道德提升和自我约束,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行为,进而实现国家财政的节制与稳健;相对于道家的个体修身,法家更注重国家的组织与管理。法家认为,君主应该依靠法律和明确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和管理财政。 他们强调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认为“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即财政支出应该主要用于公共事务、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的维护,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在法家治国理念中,财政支出是国家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君主应当掌握对财政的明确控制权。

(二)道法两派的治国共通之处

1.倡导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家和法家都认识到社会治理对于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非常重要。 道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通过减少政府干预,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去适应环境和他人, 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和纷争,使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法家则主张严明法纪,强调依法治国,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无论是强调自然无为还是强调法律约束, 都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序、 稳定与和谐的社会。

2.重视君主的领导作用。 在古代封建社会,君主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家和法家都强调君主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道家认为君主应该做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强调只有贤德能够感化民众,以德化人,从而使整个国家和社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法家则强调君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通过强大的中央集权,实现权力集中,使政令畅通,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对于民生福祉的追求。 虽然道家和法家的关注点不尽相同, 但都重视财政收入与民生福祉之间的平衡。道家主张节制奢侈和不必要的消费,以保持财政稳定和社会平衡, 同时关注人民的幸福和精神层面。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圣人或领导者应当关注人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过度追求华丽外表和昂贵的物品。他们应当关注民生福祉, 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暂的享受和奢华。法家则重视税收征收,确保国家财政有稳定的来源, 为人民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四、道家法家治国理念的实施与启示

(一)秦统一六国,二世而亡

司马迁记载, 秦的祖先为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之后。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为了奖赏襄公的护送之功,“赐之岐以西之地”给秦,秦始为诸侯。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变法后, 秦国力日盛,“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此后,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嬴政作为秦朝的创始者, 为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采取了一系列依法治国措施。 首先,废除了封建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派官管理, 实现了地方行政的统一;建帝制,设郡县,置官僚,行法政,“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其次,秦朝重视刑罚的威慑作用。“夫以重止者, 未必以轻止也; 以轻止者, 必以重止矣。 ”他们实行严酷的刑罚,对罪犯采取酷刑和死刑,以示威慑,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秦朝推崇实干,重视人才选拔,不拘泥于出身和门第,而是以实际表现和能力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同时对官吏基本道德作出规制和引导。 这种官吏选拔和考课制度促进了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此外,秦朝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修建万里长城、兴修宫殿和修建陵墓等。这些工程不仅展示了秦朝的国力和威仪,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的畅通。

然而, 尽管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依法治国的措施, 其过于苛刻和强硬的统治方式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民众的不满情绪和地方的反抗愈演愈烈,最终在公元前206 年,内部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上外部游牧民族的入侵,导致秦朝政权的崩溃。秦一统六国却二世而亡,其内在原因错综复杂,陆贾认为“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土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 王绍东等指出法家思想与文化的缺陷,是造成秦亡于二世的深层次原因。将秦朝覆灭的原因归结于法家思想影响下的严刑暴政。 然而,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法提出异议,王占通提出秦灭亡真正的原因在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大兴修建、肆意征伐导致繁徭重赋,远远超过了当时社会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 把人民推到死亡的边缘。 笔者认为, 秦之依法治国对提升其国力,进而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在如何长治久安、使帝业稳固的新课题提出后,法家的治国思想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改弦更张,这是导致其二世而亡的主因。

(二)无为而治,文景治世

汉初文景之治, 是西汉建立初期的一个昌盛时期。 汉高祖刘邦通过采取温和的政策,倡导和平统一。 避免过度军事扩张, 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文景二帝推崇老庄之道,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奖励生产,鼓励农田开发与运用;与民休息, 让民众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 这种以稳定为上策的治理方式,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即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干预,让自然和社会自行发展。

在社会管理方面,汉初的皇帝推崇宽仁政策。以仁爱和宽容为要, 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废秦苛法,汉高祖“顺民心作三章之约”,文帝“尽除收帑相坐律令”,废除“诽谤、妖言之罪”。 倡俭抑奢,汉初经济由凋敝走向复苏,奢靡之风日益增长,当时社会“取妇嫁子,非有权势,吾不与婚姻;非贵有戚,不与兄弟;非富大家,不与出入”,贾谊提出应当“去淫侈之俗,行节俭之术,使车舆有度,衣服器械各有制数”,如此“移风易俗”从而“使天下回心”。 此外,在治理的过程中,汉初皇帝也重视人才选拔。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就曾发布“求贤诏”,之后文帝“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朝廷因此汲取了大批人才,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文景时期,农业发展,文化繁荣,政治稳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汉书》记:“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对以后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秦亡汉兴的启示

从制度与政策的角度看, 秦朝的覆亡教导我们,在治理国家时应保持政策的稳健性。 过于苛刻和强硬的统治方式容易导致民生困苦和社会动荡,而汉初的文景之治则在政策制定上更加灵活,注重倾听民意。 因此, 政府需要谨慎对待政策调整,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在依法治国和宽仁政策之间找到平衡。 秦朝过于严苛,而汉初则采取了宽仁政策,二者都是治国的方法,但需要综合考虑,兼顾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此外,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文景时期,都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这表明,尊重人才和注重教育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五、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治理的启示

虽然道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实现社会稳定、强调君主领导作用以及关注财政收入与民生福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 这些共通之处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路径,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财政治理提供了启示。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问题时,可以从古代智慧中汲取经验, 寻找更加适合当代社会的有效解决方案。

一方面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强调顺应自然,避免过度干预。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人民的幸福最可靠的是通过宇宙的自然法则的和谐来促进。 ”政府在现代化财政管理中应尊重市场规律,不过度干预市场,给予企业和市场更大的自主权,让市场自由竞争,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此外,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构建“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 同时,谦虚的态度也适用于企业经营和政府决策, 政府在财政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因盲目自大导致的错误决策。

另一方面,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提醒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完善法律制度、强化产权保护、打击经济犯罪,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从而确保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要贯彻税收法治原则,全面推进税收立法工作,建设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实现税收征管的高效率与规范化。 同时,受法家的奖惩激励观念启示,在激励创新和进步方面,可以建立税收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奖励在政策推行中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他们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法家的实用主义倾向,对财政政策制定也有指导意义,政策应该立足于现实,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可行性,注重政策效果和长远利益,避免空泛口号,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传统的治国思想尊重自然、注重节俭、依法治国、奖惩激励等, 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实践中,应结合当代经济现实,秉承古代智慧,依循历史逻辑,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法家道家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漫画道家思想
小小书法家
漫画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