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3-11-30房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文旅

房红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攀枝花市确定了“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同时,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实施“一三三三”的总体发展战略,又对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梳理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优势与短板的基础上,选取攀枝花有代表性的康养项目,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若干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包括阳光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模式、阳光康养与旅居养老融合发展模式、阳光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等,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康养产业;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文旅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3-0034-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3.004

一、引言

“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为康养产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初,党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攀枝花市提出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2022年1月,中共攀枝花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对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康养的研究始于2009年,自2014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12月首届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第一次提出“康养产业”的概念,但目前对于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现有文献大多聚焦于概念界定和产业发展实践,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研究,如“健康产业”“养生产业”的大量研究出现在近10年,“养老产业”“老龄产业”的大量研究出现在近20年,其中相对成熟的是对“养老产业”的研究,学者们从社会学(李雅诗等,2021)[1]、人口学(穆怀中等,2021)[2]、管理学(杨立雄等,2019)[3]等学科角度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养老服务管理、养老政策、养老模式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外没有“康养产业”的概念,而是称“健康产业”,其概念界定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侧重于健康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医药卫生领域,与国内研究有很大区别。

对于“康养产业”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康养产业是健康与养老产业的统称,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继瑞,赖昱含,2017)[4];分为“健康”和“养生”两个方面(李后强,2015)[5];包括“健康”“养生”“养老”三个维度(何莽,2019)[6]。康养产业的特征包括公共性、差异性、生态性和人文性等(程臻宇,2018)[7]。

对于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不少学者认为康养产业具有复合型特征,融合发展是其发展趋势(张胜军,2017;周永,2018;刘战豫等,2019;何莽,2020,等等)[8-11],包括旅居康养和医养结合模式(何莽,2020;石智雷等,2016)[11-12]、康养旅游模式(何彪等,2018;谢晓红等,2018;任宣羽,2016)[13-15]、“康医养”模式(唐亚林等,2019)[16]等。其中,张胜军(2018)分析了森林康养产业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包括森林医疗型的德国模式、森林保健型的美国模式和森林浴型的日本模式[8];周永(2018)对康养产业融合机理进行了研究,包括以资源为基础的主动融合机理、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互动融合机理、以技术渗透为基础的被动融合[9];石智雷等(2016)总结了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12];谢晓红,郭倩,吴玉鸣(2018)认为特色小镇康养旅游模式主要包括乡村田园康养模式、森林康养模式、阳光康养模式、温泉康养模式、文化康养模式等[14];唐亚林等(2019)提出中国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的发展模式正从以医疗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型[16]。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康养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较为少见,目前有限的研究只是对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缺少对于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

三、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一)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独特的气候与环境优势。攀枝花市是冬暖夏爽的阳光城和康养地,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拥有特别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和湿度,年日照27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气温20.3℃,冬季温暖、夏季凉爽,森林覆盖率达61.85%,空气质量优良,PM2.5值常年低于35微克,是避寒、避暑、避霾的理想胜地。芒果等水果成为旅游者心中的标志性产品。

第二,人才储备优势。2016年12月,由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政府、攀枝花花舞人间实业有限公司合资共建的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攀枝花、四川乃至全国有了培育康养产业人才的“摇篮”。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医学护理为基础,涵盖老年照护、康复理疗、健康养生、旅游康養、休闲运动、养老地产等与健康养生养老相关的专业。攀枝花国际康养学院对康养产业的人才培养也是为攀西地区的康养旅游储备人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该学院的学生将直接为攀西地区的康养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康养旅游的良性发展。

第三,一定的康养品牌优势。近年来,攀枝花市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在全国率先发布康养产业地方标准,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10强地级市、20强地级市、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阳光康养”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者对攀枝花现有的康养环境、康养设施、康养消费、康养产品、康养服务五个维度的体验价值的满意度在满意及以上的整体达到60%以上,形成了一定的口碑。

(二)攀枝花市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短板

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短板,成为产业发展的桎梏。一是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不足,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康养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并存,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难以满足;二是“康养+”融合发展的深度不够,产业链的前后延伸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效应。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项目产生的示范效应有限,康养产品开发不足;三是科技支撑不足。钒钛开发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康养+工业”产品少、产值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康养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对于外来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对标“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定位,发挥攀枝花市康养产业比较优势,集中力量补齐短板,构建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攀枝花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

依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特征,选取攀枝花有代表性的康养项目,打造具有攀枝花特色的若干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

(一)阳光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的,“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田园综合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拓宽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融合产、游、居、食、养、娱、学7大共生要素[17]。因此,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这种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模式与康养产业具有内生的融合性,打造攀枝花的“阳光康养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就是在攀枝花的某些适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乡村,以发展“田园综合体”为平台,将阳光康养产业的养老、旅游等产业嵌入产业体系构建中,形成通过阳光康养产业发展带动“田园综合体”打造,以“田园综合体”打造促进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以昔格达村为例,该村作为“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攀枝花“美丽乡村示范村”,提出打造“康养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目标,适合应用阳光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模式,在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体验观光农业的基础上,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阳光康养产业发展。

(二)阳光康养与旅居养老融合发展模式

旅居养老,指老年人在居住城市行政区域以外的地方进行生活居住,享受到“旅游+居家+度假+养老”的居家生活式的旅游养生度假,提高生活质量[18]。阳光康养与旅居养老融合程度高,阳光康养资源对于广大老年朋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进而成为推动旅居养老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以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为例,该村通过探索“全权托管、加盟经营、联盟管理”的工作思路,引入康养运营机构老易养公司,托管15家康养机构,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服务。目前拥有10000余张床位,年接待来自成都、重庆、黑龙江等地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了“组团旅居”。建成康养步道2.3公里,提升乡村风貌。目前正在打造二期规划47亩,计划建设康养医疗和山地公园。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四川康养村落”20强“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生活富裕村”等荣誉称号,是具有标杆效应的康养旅游新村和“网红村”。目前,贤家村已建成各型康养、餐饮、住宿酒店和农家乐230户、近10000个床位,阳光康养产业已成为贤家村的第二支柱产业。

(三)阳光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原始性、民族性、民俗性、纯真性、异质性等特征[19]。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形成的少数民族特色文旅产业,近年来成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阳光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能够丰富阳光康养产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文旅产业的竞争优势,取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以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为例,该村是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村,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由暖至冷,除了梯田外,这里还有万亩杜鹃、千顷松涛、苍茫云海等景观。近年来,新山村以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投资800万元建成博物馆、傈僳族梯田、酒店项目等,拥有床位300余个。新山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走出了一条阳光康养产业与少数民族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成为新晋的“网红村”,荣获了“四川省最美古村落”“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四川省就业扶贫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被列为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五、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的推进路径

(一)阳光康养与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模式推进路径

一是在现有的“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四川康养村落”20强“四川百强名村”“四川生活富裕村”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突出阳光康养特色,积极申报四川省“美丽休闲乡村”“美丽田园”;二是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挂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推出各种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游和劳动教育活动;三是开展全面的乡村环境整治活动,打造整潔美丽的乡村风貌。利用丰富的阳光资源设置太阳能设施,提供清洁的太阳能;四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出和丰富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酒店、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天然阳光吧、娱乐场所等,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五是提升阳光康养与田园观光旅游产品层级,丰富自然体验、研学教育、特种旅游等新型业态,不断丰富相关产品,提高竞争实力;六是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口碑相传的宣传方式,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宣传效果。如邀请一些网络名人或者知名专家前来参加完整的康养体验游和田园观光游,并由他们在体验过程中实时通过直播短视频或者社交媒体分享感受。对参与直播或者评论的观众发放消费券,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阳光康养与旅居养老融合发展模式推进路径

一是深入研究阳光资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系统阐述阳光资源对于养生,特别是老年人养生带来的益处,同时扩大对于该方面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吸引外地老人前来旅居养老;二是充分利用阳光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出阳光散步道、阳光浴场、阳光菜园等;三是针对医养需求非常高的老年人,积极整合医养资源。应借助攀枝花成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契机,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涉及跨区域的政策需要,积极向中央和省委争取试点,以有利的政策促进攀枝花市康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积极争取扩大跨地区异地就医医保费用结算的政策范围,争取将部分康体、养生、疗养项目纳入医保费用结算范围;四是推出点状供地等土地政策,解决养老企业用地难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点状供地的项目类型上主要围绕康养产业、乡村旅游、乡村公共服务以及乡村公共智慧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20]。深圳市、东莞市、郑州市、济南市、广州市等陆续推出支持新型产业发展用地的指导意见。攀枝花市“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发展康养产业过程中,对土地需求量较大的康养项目,特别是农村康养项目承载能力有限。为加强康养产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建议在以上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积极推广点状供地政策;五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吸引养老企业入驻投资。认真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川辦发〔2020〕9号)文件精神,将推动养老服务发展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供给;加大公办养老机构新建和维修改造的财政投入,利用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继续实施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不区分经营性质同等享受运营补贴,入住老年人按规定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将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重点购买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机构运营、社会工作和人员培养等服务;落实减税降费支持政策,养老服务机构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享受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免征增值税,实施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按照税额的50%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免征印花税。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等政策。

(三)阳光康养与少数民族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推进路径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阳光康养资源,在傈僳族民族节庆日基础上,推出“阳光采摘节”“阳光赏花节”“阳光歌舞节”等节庆活动;二是深入挖掘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的傈僳族民族文化,包括宗教、绘画、服饰、饮食、礼俗、建筑、歌舞等文化资源。新山傈僳族民俗保存良好、非遗数量众多,目前拥有5项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和11项县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包括新山村傈僳族的“约德节”、舞蹈“斑鸠吃水”、织布技艺、刺绣技艺、葫芦笙舞。新山村已列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三是按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的原则,对新山傈僳族民族特色文化实施“发展式保护”。制定傈僳族民族特色文化保护方案,加大对于傈僳族原始民居的保护力度;四是开发、生产和促销旅游商品,将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的歌舞文化、织布刺绣技艺打造成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新山村傈僳族文化影响力;五是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2017年将米易命名为“傈僳族祖居圣地”为基础,开展研学旅游,吸引相关学者来开展相关的研究;六是加大对于万亩杜鹃花海、千亩米易梯田等自然原生态景观的宣传力度,吸引相关游客;七是针对目前新山村交通不便的现状,积极改善进出新山村、主要康养产业项目之间的城区交通设施建设,使景点与景点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连接高效、转移便捷。

参考文献

[1]  李雅诗,黄茜茜,刘步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能否提升老人幸福感?——来自CGSS的证据[J].深圳社会科学,2021,4(1):152-159.

[2] 穆怀中,范璐璐,陈曦.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养老金保障风险与政策回应[J].人口研究,2021,45(1):3-18.

[3] 杨立雄,余舟.养老服务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J].湖湘论坛,2019,32(1):24-38+2.

[4] 杨继瑞,赖昱含.中国西部康养产业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35(1):113-116.

[5] 李后强.生态康养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1.

[6] 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

[7] 程臻宇.区域康养产业内涵、形成要素及发展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141-145.

[8] 张胜军.国外森林康养业发展及启示[J].中国林业产业,2018(5):76-80.

[9] 周永.康养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分析[J].产业经济,2018(26):160-161.

[10] 刘战豫,孙夏令,石佳.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以焦作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7):20-22.

[11] 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31-35.

[12] 石智雷,杨雨萱,蔡毅.大健康视角下我国医养结合发展历程及未来选择[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12):30-32.

[13] 何彪,谢灯明,蔡江莹.新业态视角下海南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南海学刊,2018,4(3):82-89.

[14] 謝晓红,郭倩,吴玉鸣.我国区域性特色小镇康养旅游模式探究[J].生态经济,2018,34(9):150-154.

[15] 任宣羽.康养旅游:内涵解析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6,31(11):1-4.

[16] 唐亚林,张潇.国家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模式的转型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3):1-13.

[17] 张祖磊,文军.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J].农业经济,2022,42(20):162-165.

[18] 成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旅居康养模式的实践创新研究—以河南省 TS 村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22.

[19] 洪叶,段宏源.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开发路径研究[J].中国果树,2022(11):117.

[20] 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24-12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pulsion of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n Panzhihua

FANG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 617000,Sichua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Chengdu-Chongqing twin city economic circle, Panzhihua se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 of Sunshine and Health” and “Tourism Resort of Sunshine and Health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as it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Moreover,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Panzhihua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full scal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ing one primary objective, three concrete strategies, three developmental focu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economic circles, which present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or its development in Panzhihua, this paper selects representative health and wellness projec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few developmental paths of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and the complex of the rural gardens,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and migratory bird-like retirement plan for the aged,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and cultural tourism highlighti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Accordingly, it puts forward their resp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s .

Keywords: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sunshine-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industry integration;Pastoral complex; migratory bird-like Tetirement plan; cultural tourism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