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康养概念界定、内涵与理论渊源
2023-11-30洪峰肖亮黄丽
洪峰 肖亮 黄丽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内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广大民族地区也越来越重视健康产业与本地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藏族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健康养生文化思想,它深刻地渗透到藏族人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方面。木里作为全国藏康养的倡导者,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挖掘藏族健康养生文化精髓,明确界定藏康养概念和内涵,倡导人与环境和谐一体的藏康养理念,创新传承和融合藏医养生、藏传佛教养生、藏族起居养生、心性养生和慎微养生等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理论或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藏康养理论体系,为藏康养产业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康养产业;藏康养;藏族文化;产业经济;藏族养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R29;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4-0017-08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4.003
引言
发展康养产业,是民族地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其意义十分重大。“十四五”时期,我国康养市场进入了从规模增长到结构优化的阶段,康养产业细分市场日益丰富,而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大都蕴含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文化元素,因此,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康养产业呈现了快速成长的态势。
藏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藏族传统文化中持续传承了丰富的健康养生文化思想,它深刻地渗透到藏族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方面。2019年以来,以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为典型代表的涉藏地区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充分挖掘区域健康养生资源,加大藏族健康养生文化精髓挖掘凝炼力度,促进藏医、藏景、藏俗、藏物、藏食等藏族文化健康养生元素与康养的有机融合,创新提出了“藏康养”概念,积极培育“藏文化+康养”融合发展的藏康养产业,有力助推涉藏地区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一、“藏康养”概念界定
(一)“藏康养”概念的提出
2014年“康养”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以后,我国各地区康养产业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而“藏康养”的概念亦衍生于“康养”。“藏康养”概念最初源于2021年6月凉山州木里县与宁波市鄞州区结对开启对口支援,浙江省驻凉山工作队木里分队在开展木里康养服务业发展帮扶理论研究和项目援建工作过程中首次被提出,倡议通过深入挖掘涉藏地区康养资源,促进藏文化与健康养生的有机融合,开创适度海拔民族地区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构建藏康养特色产业体系,努力把木里县打造成为中国藏康养第一县的战略设想。
本文认为,“藏康养”是指以藏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健康养生思想、养生资源为依托,融入藏医治疗、文化体验、旅游休闲、运动养生、养老康复等健康服务新理念而形成的,具有浓郁藏族文化特色的康养概念,是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共生的健康产业综合体。“藏康养”可以看作是藏族文化特色健康养生的统称,是“以藏为理念、以养为手段、以康为目的”的活动,是结合外部环境改善人的身心,并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藏康养”共包括“养身、养心”两个维度。
养身维度,即应用藏族医药、起居、饮食、运动等的方法对身体健康养护,是针对“孕—婴—幼—少—青—中—老”等人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存在的“病患—亚健康—健康”等状态,致力于让人的身体生理机能回到或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身体健康是健康长寿的基石,科学养身有利于提升生命长度,改善生命质量,增强活动自由度。
养心维度,即涵养心志,保持心理平衡。通过藏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佛修服务等特色心性养生等方法,对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养护,保持人的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促进健康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二)藏康养产业的界定
本文认为,藏康养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全年龄段群体健康需求,以宜居宜养的适度海拔生态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藏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为基础,涵盖多种业态,为社会提供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的产品和服务的藏族文化特色健康产业体系。
基于藏康养服务对象的主要需求,可以将藏康养产业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养身的藏康养产业,如藏医治疗、藏医保健、药膳养生、森林康养、运动养生等;二是基于养心的藏康养产业,主要有文化体验、风景观光、田园养生、休闲度假、宗教旅游、禅修服务、安神养神产品等。由此可见,藏康养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集聚性强,涉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特点,符合“新经济”的内涵要求,市场潜力巨大。
二、藏康养的内涵
(一)人与环境和谐是藏康养的核心理念
藏族人民善于与自然沟通,他们生活在极具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海拔高、资源有限,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他们懂得利用大自然的恩赐,运用最天然的食物和药材来照顾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子民。藏康养的核心思想源于藏医养生理论,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各种影响,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等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居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当中,时刻都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因而,人的机体因此,藏族人民制定了独特的策略来适应这些条件并保持健康,其藏族传统健康养生思想的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追求和谐。藏族人民在生活中注重起居、饮食、气功和其他促进身体健康和平衡的运动形式,例如藏族人的传统服饰藏袍、藏靴、腰带等,这些服饰都是由羊毛、牦牛皮、麻等天然材料制成的,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温暖和透气性,同时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藏族人民还利用草药和矿物质等自然资源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总之,藏族人的健康养生习惯是一种集自然、健康、平衡、和谐于一体的生活方式,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精神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藏族人极具民族特色的养生理念及藏族人对生命各个不同阶段的养生方式构成了藏族健康养生文化,它深刻地渗透到藏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的诸多方面,为藏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健康整体观构成藏康养的思想基础
藏族健康养生习俗历史悠久、涉及面广,衣食住行、婚育丧葬无所不包,内容构成极为丰富。这些习俗大多源于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传统医学,旨在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灵平衡。但是,藏族健康养生的思想基础体现为整体观。我们认为藏康养整体观是一种关注人体整体健康的观念,它强调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藏族传统养生理论将人体整体健康养生机制归结为由“隆”(气)、“赤巴”(火)和“培根”(水、土)构成的三因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小天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以经络上下贯通、左右联系、前后相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认为构建藏康养整体观,应注重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的密切相关性,也要重视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健康的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同时关注这三个方面,才能达到全面健康的目标。
藏康养认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都是藏康养整体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环境是藏康养整体观中的重要因素,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量和充足的睡眠,同时学会正确的应对压力和情绪,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积极的社会参与,从而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
首先,身体的健康是藏康养整体观中的重要方面。身体健康指的是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和避免吸烟和酗酒等。其次,精神健康也是藏康养整体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神健康包括情感、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健康。我们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正确的应对压力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最后,社会环境也是藏康养整体观中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积极的社会参与,减少社会压力和孤独感等负面影响。
在藏康养整体观中,我们认为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量和充足的睡眠,同时学会正确的应对压力和情绪,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保持积极的社会参与,从而实现全面健康的目标。
(三)藏传佛教养生思想是藏康养的突出特色
大多数藏族群众信奉藏傳佛教,藏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宗教文化的影子。藏传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对藏族的健康和养生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传佛教通过转经、禅定、气功等佛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升华人超逸的处事态度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参与者的生命价值层次。藏传佛教弟子诵经礼佛、禅定持戒,在客观上吻合养生的原理。藏传佛教的核心是相信苦难源自无知和依恋。为了克服痛苦,个人必须培养智慧和同情心,并对现实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藏传佛教的实践,如冥想和正念,可以用来培养智慧和同情心,促进情感健康。这些做法也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减少许多身心疾病。
在藏传佛教的禅定、延寿咒、结手印、气—脉—明点修持法、坐姿、修持法、动功、修炼、六成就法、灌顶、数息—瓶息修持法、观想、补养法、饮空赎命法和食补法等宗教文化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健康养生思想和方法。因此,藏传佛教养生思想也构成了藏康养的突出特色。
三、藏康养的主要理论渊源
(一)藏医养生理论是藏康养理论的主要来源
藏医养生是以藏医学为基础的一种养生方法,它强调的是平衡身体内外环境,保持身体健康。根据藏医学理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饮食、运动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藏医养生注重调节饮食、锻炼、心态等方面,让人体保持平衡、和谐。首先,藏医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根据统计数据,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以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为主,以肉食为主,其中牦牛肉是最为常见的食品。同时,藏族人民也崇尚草本食材,如青稞、青海菜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利于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痔疮等肠胃疾病。其次,藏医养生注重运动保健。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密不可分,他们常常进行高原环境下的劳动和运动,如放牧、打猎等。这些运动不仅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保持心态平衡。此外,藏医学认为,各种气功练习也有益于放松神经、调节呼吸等作用,如《六字诀》《三补气》等气功都是藏民广泛传承的养生方式。最后,藏医学强调心态调节的重要性。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平衡身体和心灵的关系。藏医学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心灵不平衡,身体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调节心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藏民常常通过冥想、念咒等方式调节心态,让自己保持平和、淡定的心态,从而减少精神压力、提高抵抗力。
综上所述,藏医养生是一种注重平衡、和谐的养生方式,它强调饮食、运动、心态等多方面的调节,让人体保持健康、平衡、和谐。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藏医养生的理念,注重饮食、运动、心态的调节,让自己保持健康、平衡、和谐的状态。这一整套质璞而又科学严谨的藏医养生学体系是藏族构建强健体魄的重要基础,也是藏康养理念的内核和理论的主要来源。
(二)藏族起居养生理论是藏康养理论的重要来源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带,常年饱受寒冷和缺氧的困扰,因此,他们的起居养生文化十分注重保健和预防。正确的起居行为既可以有效预防疾病,还可以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1.秉承“起居有常”养生理念
在藏族养生理论中,起居养生是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内容。藏族起居养生理论主张养生术无须远求,只要在起居、行往坐卧之间,尤为重视补养血气、涂油润肤、沐浴延寿和动静结合等主要起居生活环节(见表1)。藏族起居养生通过日常调摄、规律生活和适度运动,培养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利于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是藏康养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藏族人民的起居习惯非常规律,一般在清晨5点左右起床,进行晨练、洗漱、烧水泡茶等活动。藏族人民喜欢进行户外运动,如骑马、爬山、打羽毛球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藏族人民也注重睡眠质量,晚上一般在10点左右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注重四季时令养生
日常起居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基础,但日常起居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要根据季节时令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由于青藏高原冬夏长、春秋短的气候特点,藏历将一年分为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和秋季六个季节。
藏族人认为,随着季节的更替人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每个季节养生都各有其遵循的原则。初冬、隆冬季节天气寒冷,需穿保暖的衣服,进食大量肉食品、酥油等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以补充能量;春季阳光温和,天气转暖,适合户外运动,多吃青稞面、蜂蜜、姜汤等含苦、辛、涩三味的食物;盛夏阳光强烈,穿衣宜薄,宜吃甘甜、清凉的饮食。夏季雨水丰富、空气潮湿,宜进食热性的食物。秋季宜食甜、苦、涩味的食物,多用冰片、檀香、马兰花等香草熏衣和喷洒居室。
3.“摄养生活”饮食养生
饮食是藏康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为适应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较低,干冷少雨的气候环境,相信饮食是养生的关键。早餐以牛奶、酥油茶、糌粑等为主,这些食物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为一天的工作打下基础。中午以饭、青稞面、肉类、蔬菜等为主食,晚餐则以清淡为主,少量进食,以免影响睡眠。
藏族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有“维命饮食”的古训,认为健康饮食是治病和身体调养的良方,是“健身的先行”,注重通过加强饮食实现身体的营养平衡。藏族人崇尚自然、简单的饮食方式,强调使用天然、完整的食物来促进身体健康和平衡,避免过度加工的食品,含有许多健康元素,形成了“摄养生活”藏族特色养生理念。同时,由于藏族饮食以高脂肪的酥油茶和肉类为主,这些食物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但也容易导致肥胖和高血压等疾病。因此,藏族人民注重饮食的搭配和平衡,同时也喜欢食用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食物,如青稞、牛奶、牦牛肉、酥油茶、红枣、枸杞等(见表2),这些食物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预防疾病。
4.运动习惯
藏族人大多生活在高原地区,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适合高原環境的运动方式,如跳舞、武术、赛马等。这些运动方式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自信心。
总之,藏族人民的起居养生文化独具特色,注重保健和预防,既强调身体的锻炼和充足的睡眠,又注重饮食的搭配和平衡,这些习惯和文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藏族心性养生理论是藏康养理论的关键组成
藏族的心性养生理论特别重视养心、养神、养性、养德,藏族的心性养生提出“心主神志”的观点,认为要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主张形神合一是人体健康的保证,通过将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调整到积极状态,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功能也达到最佳状态;反之,负面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会扰乱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会诱发一些相关疾病。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了一些心性养生的方法,如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中说“情志赤巴住于心脏间,心广自豪做事按意愿”“无故豁达丰美呈焕发”。强调要调理保养精神,避免情绪情感剧烈波动,防止气逆、气郁、气滞、气陷、气闭等气机逆乱病变,阴阳失调,以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达成身心健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保持平和心态
藏族人民非常注重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够保持镇静和冷静的态度去应对。他们认为,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让身体得到舒缓,消除压力,调整身体的机能,使身体健康。
2.注重自然疗法
藏族人民非常注重自然疗法,他们认为自然疗法可以让身体得到更好的修复和恢复,同时也能够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其中,草药疗法和瑜伽疗法是藏族人民最为喜欢的自然疗法,这些疗法可以通过调整身体机能,让身体得到更好的修复。
3.注重身心调节
藏族人民非常注重身心调节,重视精神养生的重要性,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冥想、修行、转经、祷告等方式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他们认为通过情志调摄,使心境平和,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可以使身体更健康和更强壮,进而达到百病不生。
总之,藏族人民注重心性养生,这些方法可以让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持和提升。我们应该学习藏族人民的心性养生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更好的修复和平衡。
(四)藏族慎微养生理论是藏康养理论的重要补充
藏族养生理论提醒人们要“慎微”(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慎微”源于《礼记·中庸》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微言,抑亦有道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小心谨慎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从小事做起,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加深厚的民德,也会更加有道德风范。藏族《四部医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43页关于日常行为的描述中说“坏止仍防好隐争发微,详察在先事后可为善,千言无凭善为作体察,万语先虑自我经要严”,也就是说人的一举一动和心灵善恶、言行都会影响到身体。甲拜衰桑在《西藏医学》论述说“要维持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总之,“慎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为人做事时候,要心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时刻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健康有益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呵护身心,获得健康的身心。
四、藏康养理论是对我国康养理论的有益补充
我国以中医为核心康养是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把人体看成一个精气神的统一体。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五脏六腑跟阴阳五行一一对应。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出具体的病因病机,然后辨证论治,采用中药、针灸、拔罐、食疗等方法,调理阴阳而使疾病康复。
而藏康养以三因学说作为理论核心,藏医在复杂慢性病比如肝病、肾病、高血压、睡眠障碍、心脑血管等病有相当好的效果;对于非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肠胃、风湿等疑难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疗效。健康状态下,藏医康养理论任务三因素在人体中是平衡的,三因失衡身体就会生病。藏医会通过望诊、问诊、脉诊来判断身体状况,然后通过调节体内三因平衡使身体康复。在治疗手段上有多种形式,除了服藏药外,还有放血、藏药浴、外科手术等特色疗法。比如切脉,中医切脉没有性别之分,都是先诊左手,再诊右手。藏医则不同,女子先诊右手,再诊左手;男子先诊左手,再诊右手。因为藏医认为,心脏尖端出入意识有一孔窍,女子的孔窍略靠右,男子的孔窍略靠左,所以有此差别。对比中医和藏医诊断,还有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差异、按度差异、脉象差异、诊脉时间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藏康养理论和藏医诊断治疗方法是对我国康养理论的有益补充。
五、结论
藏康养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健康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还能够帮助康养人群了解、体验和传承藏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藏康养中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等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以尝试一些藏康养的方法,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同时,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通过挖掘涉藏地区生态健康养生资源,加大藏族养生文化精髓挖掘凝炼力度,促进藏医、藏景、藏俗、藏物、藏食等藏族文化健康养生元素与康养的有机融合,丰富藏文化健康养生产品,全面加快藏康养产业发展,逐步打造成为藏民族地区经济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助推涉藏地区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丁玲辉,杨海航.藏医传统养生学的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1):55-59.
[2] 房红,张旭辉.康养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4):1-20.
[3] 丁玲輝.略谈藏医的心理与养生健身[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6-40+73.
[4] 张旭辉,李博,房红,等.新冠肺炎疫情对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2020(2):90-92.
[5] 贡波扎西.甘孜州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29(3):8-12.
[6] 罗十之.藏医学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C]//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论文集,2014:47-51.
[7] 桑吉才让.藏医养生保健学初探[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7):66-68.
[8] 杨卓玛.藏医起居养生观略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6):68-71.
[9] 李鼎兰.关于藏族养生习俗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5(1):46.
[10] 杨海航.西藏古代传统健身法的健身价值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83-87.
[11] 赵鹏宇,刘芳,崔嫱.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4):112-119.
[责任编辑:李仲先]
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Origin of Health and Wellness in Tibet
HONG Feng,XIAO Liang, HUANG Li
(Party Committee of Muli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Muli County 615800, Sichu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617000, Sichuan )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Initiative and the prosperity of domestic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the in-depth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and local ethnic culture have attracted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attention in Chinas vast ethnic areas. Tibetan culture inherits a rich cultural ideology of health preservation, which profoundly permeate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Tibetan people. As a pioneer of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in China, Muli fully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learly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and advocates the concept of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integrating th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harmony. Muli also innovatively inherits and integrates the health and wellness theories or ideas in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Tibetan medicine-based regimen, Tibetan Buddhism-based regimen, Tibetan daily life-based regimen, mentality-based regimen, and prudence-based regimen. 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Tibetan health, it will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and assist the coordinated,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ethnic areas.
Keywords: health and wellness industry; Tibetan health and wellness; Tibetan culture; industrial economy; Tibetan theory for regimen
收稿日期:2023-03-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项目“金沙江经济带康养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PXKY-ZD-202204);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项目“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下攀西经济区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PXKY-YB-202125);中国攀西康养产业研究中心项目“新时期攀西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PXKY-YB-202126);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藏康养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ZYZX-ZXYB-2203)。
作者简介:洪峰(1978—),男,浙江宁波人,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研究方向:战略管理;黄丽(1980—),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营管理。
通信作者:肖亮(1972—),男,四川泸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康养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