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大变局、霸权货币衰落与中国应对
2023-11-30保建云
【关键词】国际金融 美元 霸权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也不断提速。作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变显著表现的国际金融大变局的出现,以及霸权货币衰落导致的多国去美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上升,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为非西方国家货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际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要求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如今,“一美独大”的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逐渐失去拥趸,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国际金融秩序合理化,成为世界共同的期待。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国际金融领域作出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分析国际金融大变局及霸权货币衰落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多国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及中国应对等问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理论价值。
国际金融大变局:理论内涵及特征分析
国际金融大变局,是对国际金融格局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秩序的大规模、广范围、高深度的急剧变化的概称,突出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结构、国际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和国际金融市场结构的急剧变化。国际金融大变局不仅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急剧变动和加速演化的产物,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综合表现。国际金融大变局不仅加速动摇旧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也为新世界货币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当代国际金融大变局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金融大变局表现出以下四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国际货币体系剧变。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但以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协定》为标志,表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已名存实亡,1976年建立的牙买加货币体系也使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虽然欧元的诞生使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冲击,但美元的国际主导储备货币地位没有被取代。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肆意滥用货币金融霸权,动辄实施单边金融制裁,随意冻结别国政府和国民的储蓄财富。美元及西方国家货币成为金融制裁工具,这种将西方国际储备货币“武器化”的做法将直接导致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出现三方面急变:一是美元及西方国家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信用持续下降,西方国家储备货币的系统性风险积累破坏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二是美元及西方国家货币的“武器化”损害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可靠性、自由交易性和货币中性;三是人民币影响力与日俱增。人民币已经成为非西方国家的国际储备货币新选择,最为典型的是俄罗斯、巴西等非西方国家增加人民币储备。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剧变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多极化和去美元化。去美元化不等同于人民币替代美元,毕竟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货币。但美元霸权衰落导致对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需求上升,客观上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
第二,国际汇率体系剧变。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超级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现象,特别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大幅度加息政策导致美元汇率上升的同时大多数非美元货币汇率下降,破坏了国际汇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诱发国际汇率体系产生四方面剧变:一是美元周期性贬值与升值导致国际汇率体系的急剧动荡和风险积累,国际汇率体系周期性动荡与非周期性随机冲击叠加效应显性化和扩大化;二是稳定汇率的锚货币出现替代性选择,实物黄金、稀有贵金属、大宗商品、能源、关键原材料和重要制造业产品成为锚定汇率的新选择,美元、欧元及西方国家货币的锚货币地位整体下降;三是非西方国家新兴货币成为稳定国际汇率体系的新锚货币,出现了锚定货币的替代性选择效应;四是数字货币特别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对国际汇率的形成机制产生数字化冲击,国际数字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并对传统货币汇率体系产生替代性效应。
第三,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缺陷显性化。国际社会中任何成员国或者经济体如果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国际收支总差额长期顺差或逆差,对应储备资产持续上升或下降,说明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状况有待改善,此时需要平衡国际收支的金融工具、组织机构及国际机制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部分西方国家而言,仅仅依靠本国或者本经济体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平衡国际收支的,还需要借助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目前,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货币稳定,帮助成员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机构主要是战后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但现存国际收支市场调节机制存在三个突出缺陷:一是组织缺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二战后由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国家主导建立的,主要体现西方国家的利益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脆弱国家如果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易出现国际组织缺位及救助不到位现象;二是组织失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能够为成员国提供平衡国际收支的能力相对有限,不具备扮演完全救助者的充足资金规模和高效金融工具;三是西方国家操纵,组织决策机制的西方垄断化,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占有最大股份和垄断性最终决策能力,非西方国家缺乏决策权和影响力;四是组织机构的意识形态化和教条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把本国的价值观乃至意识形态嵌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之中,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国际金融机构成为推行西方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工具,甚至成为干预非西方国家内政的工具。
第四,国际债务及金融危机常态化与长期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2022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超过30万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5万亿美元左右,前者远超后者,截至2023年6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经突破32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呈现持续增加状态。2023年3月10日和12日,美国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先后倒闭,2023年5月1日美国第一共和银行倒闭,显示出其金融体系存在着风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债务及金融危机表现出常态化和长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西方国家金融资本过度膨胀诱发金融资产泡沫,特别是美国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以及垄断资本对非垄断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和实体经济相对弱化,不仅削弱了美国普通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产生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泡沫;二是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崛起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新兴经济体不仅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贸易比较优势,而且是西方國家制造业和贸易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三是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固有缺陷导致金融投机和债务违约频发,金融资本在追逐利润时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则必然会诱发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及党争诱发的政府债务赤字和债务违约现象表现出周期性和长期性特征。
第五,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空间性、结构性和数字化重组加速演化。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调整、转移及重构,必然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活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及空间分布、金融产品及金融交易、金融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结构性和空间性重组,突出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空间结构重组,西方国家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下降,非西方新兴大国中心城市和国际化港口城市成为新兴国际金融中心,例如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东南亚城市国家新加坡、海湾地区的迪拜等逐渐成长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等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同时,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倡导成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
简言之,国际金融大变局是国际金融格局的规模大、范围广和深度高的调整与变迁,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和国际汇率体系的急剧变化是突出表现,国际收支平衡机制缺陷的显性化、国际债务及金融危机的常态化和长期化损害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主导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中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霸权货币衰落:美元武器化与多国去美元化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新兴经济体崛起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国际金融大变局产生的根本原因,以美元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霸权货币的衰落则是国际金融大变局的重要原因和具体表现。美国为了维护本国霸权,把美元作为经济及金融制裁的工具,美元成为打击和削弱竞争对手的武器即美元武器化。以俄罗斯、巴西等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利益,选择以人民币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货币替代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贸易投资货币便成为必然选择,由此形成全球非美元化浪潮。
霸权货币衰落意为霸权国家货币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霸权国家货币在国际社会的发行与流通规模和范围相对收缩、信用及影响力下降。目前,美元仍然是国际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国际储备、交易与投资货币,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货币工具,但其信用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已经显示出衰落特征。美元作为霸权货币的相对衰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干预能力的相对下降。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把美元作为进行全面制裁的武器化工具所诱发的多国去美元化浪潮,加快了美元霸权货币的衰落。以美元为代表的西方霸权货币的衰落,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动因及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美元武器化的信用反噬效应。美元武器化损害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信用基础,产生反噬效应。国际货币具有跨国公共产品的属性,能够在国际社会的跨国经济活动中扮演价值尺度、支付工具、交易媒介、投资工具和价值储存的职能。美元武器化是指把美元作为攻击、损害、恐吓和威胁他人的武器。美元武器化基础是依靠美国的国家信用和美元的国际货币功能。美元武器化从五个方面弱化美元信用:一是美元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背离公允性和公平性;二是美元的全球支付可靠性和支付功能受到限制;三是美元的交易便利性和交易职能受到约束;四是美元的投资功能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五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流通范围和流动规模受到约束。
第二,多国去美元化的霸权货币弱化效应。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特别是具有霸权地位的国际货币,美国是其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基础和主权信用来源。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元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货币成为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的工具,非西方国家持有美元的风险上升,为了分散持有美元的风险,广大非西方经济体特别是非西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采取减持美元和美元资产的行为,由此形成全球范围的去美元化浪潮,最为典型的便是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大规模减持美元资产并抛售美国债券。多国去美元化从四个方面弱化了美元的霸权货币地位:一是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体系中地位下降,弱化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功能,削弱了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垄断性乃至霸权性影响;二是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流通范围和流通规模下降导致美元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降;三是美元的国际投资功能下降,美元在全球范围的投资功能及投资杠杆效应弱化;四是美元对去美元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和干预能力下降。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替代效应。人民币作为新兴大国货币,具有坚实的国际货币信用基础和强大的国家制度保障,已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同等程度发挥国际储备货币、交易货币和投资货币的职能,正在成为受世界各国人民喜欢的国际储备、交易与投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国家崛起、硬实力和软实力刚柔相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并保持经济持续强盛的重要支柱和国家工具。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美元武器化受害国规避国际货币风险的替代性选择,并且多国去美元化也为非西方国家货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空间,出现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中不同货币流通规模和流通范围的结构性重组。从长期来看,以美元为代表的西方霸权货币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比重表现出下降态势。
第四,国际货币体系的金融数字化、多元化效应。数字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方面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技术及工具成为国际货币职能的替代性选择,产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效应,对以美元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货币职能产生部分乃至完全替代,形成新兴数字货币对传统主流国际货币的竞争性局面。国际货币体系的金融数字化、多元化效应突出表现为:一是数字货币的出现,增加了国际市场中的货币品种和类型,形成不同品种和类型货币之间的多元化竞争与多元化组合;二是新兴数字金融产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投资与资产组合的新选择,压缩了以美元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货币的投资空间和资產组合选择空间,弱化了传统国际货币的金融投资职能;三是新的数字金融交易工具的出现,一方面对传统国际货币交易工具产生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则开拓了国际经济交易和投资的新领域,对美元等传统国际货币的金融市场拓展与渗透产生抑制效应,甚至产生逆向逼退效应。
第五,金融霸权主义的货币挤出效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对国际货币及金融市场产生系统性影响和大范围冲击,推动着世界数字货币体系的构建,对霸权货币产生挤出效应。突出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本身就是不同国际货币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削弱传统霸权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国际汇率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必然会动摇霸权货币的锚货币地位,新的锚货币成为新汇率体系构建与稳定的基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也是一个霸权货币的去中心化的过程,失去中心地位的传统霸权货币会逐渐向非霸权普通国际货币演化。
简言之,美元武器化与多国去美元化是导致美元霸权货币衰落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特别是其经济及金融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的相对下降,动摇了美元霸权的国际信用基础。数字金融化等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国际货币选择提供了新的方案,成为加速霸权货币衰落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治理中国方案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是SDR创建以来首次纳入发展中国家货币,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金融业改革开放成果的充分肯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42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了31家人民币清算行,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金融大变局和霸权货币衰落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必然结果,国际金融格局调整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冲击及风险,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妥善应对之策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主要的货币及金融大国,中国将展示其作为负责任、守承诺国际大国的形象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能力。
第一,積极贡献中国方案,展现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大国担当及责任。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一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完善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切实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增长;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坚实的国家信用作为稳定国际金融之锚,为国际社会提供以大国信用为基础的非武器化的国际储备货币,推动世界储备货币体系改革;三是推动世界汇率体系治理改革,构建对冲机制,以应对霸权货币通过周期性贬值和升值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价值转移乃至价值掠夺的“薅羊毛”行为,稳定国际汇率体系及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规则存在一些问题,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势在必行。一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可以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作为确定全球金融治理变革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和共治的基本原则,把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稳定、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秩序作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直接目标;二是充分发挥中国在金融相关人才方面的优势,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影响力;三是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尤其是中资银行收入结构、合规意识、海外业务本地化经营等方面。
第三,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更平衡地考虑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之间平衡的、互利共赢的关系。人民币具备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信用基础和数字货币技术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和新兴数字技术大国等地位因素,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信用和技术支持。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一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及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便利化优势,促进国际储备货币的数字化发展,根据储备货币发行国信用对储备货币篮子的货币币种结构和规模结构进行数字化动态调整;二是打破霸权国家和霸权货币在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增加非西方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数字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形成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储备货币组合体系;三是根据各国综合国力和信用基础,对储备货币币种结构和规模结构进行跨时动态调整,打破传统储备货币体系的周期性固定和长期性的霸权货币主导与垄断现象。
第四,降低对霸权货币的依赖,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寻求更公平贸易、更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霸权货币衰落必然引发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对传统国际汇率体系产生破坏性冲击效应,需要构建新的稳定各国汇率的锚货币组合,这其中,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关键。一是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支付和国际金融合作中增加人民币的比重;二是推动人民币尽快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充分发挥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综合比较优势,建立人民币与黄金、全球通用制造业产品和大宗货物贸易商品组合的稳定价值挂钩关系,使得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汇率稳定之锚;三是完善多边国际协调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公平竞争、高效合作和多元化、民主化的全球货币生态体系。
第五,组建新的国际金融组织,创设新的国际金融工具,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最大的缺陷就是当非西方国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因为平衡组织缺位、平衡工具不足和国际组织救助行为的西方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导向,不仅得不到及时救助,还会引发系统性及非系统性的债务及金融风险乃至危机,加深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金融依赖。对此,可以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成立世界金融稳定组织,由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及广大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作为新的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组织,承担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责任,弥补现存国际金融组织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能力不足、功能缺位和西方意识形态导向等问题;二是由世界金融稳定组织成员国共同出资,建立世界金融稳定基金;成立世界金融稳定银行,承担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直接责任,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变革;三是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跨主权信用为基础,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或者新组建的世界金融稳定银行发行新的国际储备货币——金砖币,作为金砖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工具,对霸权货币及其武器化进行有效应对,以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
简言之,面对国际金融大变局、霸权货币衰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乌云笼罩、贸易保护主义破坏国际规则和信任的情况下,中国始终秉承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有担当的态度展现着负责任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金融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霸权货币衰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能、失效、解体及为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所取代是当代国际金融大变局的典型表现,美元武器化和多国去美元化则推动着国际金融大变局加速演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全面参与乃至引领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不仅能够对西方国家货币武器化产生对冲效应,而且对霸权货币衰落和多国去美元化产生迭代加速效应,已经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元武器化削弱了美国国家主权信用的同时也必然诱发多国去美元化浪潮,加深美国的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主权信用危机,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及新兴大国货币的崛起则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新的储备货币基础,数字技术发展、数字产业革命、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则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为推进全球金融治理变革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球和地区金融治理机构密切合作,增强地区金融治理的能力和秩序稳定。
(作者为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世界经济专业博导、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新疆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西北边疆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D202201)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5JZD037)、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规划项目“国际关系与政治学博弈论及大数据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6XNLG11)的资助】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2万亿美元》,新华网,2023年6月17日。
③保建云:《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经济学与历史政治经济学——历史自信及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④保建云:《统一大市场维护、长臂数字管辖与国际数字垄断治理》,《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⑤保建云:《分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年。
⑥保建云:《人民币世界化与世界数字货币体系构建——分布学派的理论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⑦《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区域化合作成人民币国际化推手》,中国青年网,2023年7月5日。
责编/贾娜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