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溪古村”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30廖向阳
廖向阳
摘要 本研究以璜溪古村为例,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开展主题大单元教学,制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艺术实践活动,展开立体式的美育熏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实现跨学科深度学习。
关键词 璜溪古村 单元教学 跨学科融合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们把璜溪古村作为主题单元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项目,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确立的。(图1)
二、“璜溪古村”主题单元实践课程设置
依据“新课标”中的大观念“美存在于生活中”“中国传统美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凝聚力”,思考研究“璜溪古村”主题内容,最终提炼、确立主题单元大观念:“璜溪古村”凝聚着历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对美的追求。以大观念统领“璜溪古村”主题单元(图2),将整个实践课程分成3个小主题,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在同一个班进行教学,以“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为起点,完成“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艺术实践活动。按照学生“知道—理解—做到”目标达成预期成效,逆向设计主题单元学习架构,强化课程分层指向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单元主题:“璜溪古村”。
大观念:“璜溪古村”凝聚着历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对美的追求。
基本问题:“璜溪古村”的哪些地方体现了历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对美的追求?
“璜溪古村”作为大美育课程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多种美术学科艺术实践活动为抓手,关联语文、信息技术、地理等学科,做到多学科融合,内容丰富,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课程设计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的,既能体现一定的学科性,又形成相互融合和联结的整体。具体课程设置安排见表1。
三、“璜溪古村”主题单元实践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和方法
(一)课前研学,实地走访
以问题为导向,根据课前要求,安排学生实地走访璜溪村,用相机记录发现眼中的璜溪之美。教师在课前集中布置具体的任务,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小组按照具体的任务要求在网上查找璜溪古村相关资料,现场实地走访,用相机拍照记录、写生、查看标志性建筑、拜访乡邻、体验美食,探寻璜溪古村之美。
(二)问题情境,驱动学习
主题单元学习任务是单元目标落地的保障,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主题单元教学,需要准确提炼美术学科大观念:“璜溪古村”凝聚着历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对美的追求,始终成为统领主题单元的坐标和红线。学生在此基础上,依据基本问题,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围绕分主题的小问题,自主发现和探究。学生们行走在璜溪古村现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激起了主动学习和持续学习的内驱力,这为培养他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奠定了基础。[1]三节课中,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以一位马来西亚籍华人千里迢迢回到佛山南海寻找他的家乡璜溪村的故事引入新课。华侨寻亲的真实故事和学生们了解璜溪、感受描述璜溪、共绘璜溪、设计璜溪海报一起构成了完整过程,整个主题单元做到了步步推进。
(三)学科融合,实践创新
以美术学科的游学艺术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古村研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将语文、信息技术、版画、科学、地理等学科实践活动统筹考虑,让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参加研学,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传承和推广优秀的璜溪古村文化。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寻找、拍摄、研究、绘画(速写、手绘)、语言表达等活动进行跨学科融合与思维迁移,同时注重艺术与自然及生活科技的關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学科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1.融语文,描述美
按照“新课标”内容和教学建议的要求,主题单元教学第一课时以“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为起点,主要分享了璜溪古村之美。在课程开始时,学生运用课前研学所拍的照片和学习单,与大家分享自己眼中的璜溪,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璜溪古村具体有哪些美的地方、古村的巷子排列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有哪些特征等等,再引导学生用文字描述璜溪古村之美,最后让学生品读感受璜溪古村之美。(图3)
2.融地理,找方位
在第二课时中,从美术学科“造型·表现”艺术实践活动出发,关联地理、语文学科知识,教师带领同学们重新熟悉璜溪村的规划,掌握找地标的方法,并引导同学们绘制璜溪古村的标志性建筑,最后以各小组合作的方式共绘立体式的璜溪古村地图。(图4、图5)
3.融信息,提效率
三节课中都使用了平板电脑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第一课时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课前到璜溪村研学时所拍摄的照片,学生们各自介绍了眼中的璜溪之美。有些同学为了展现璜溪村的美,不只是用照片简单记录,而是追求构图、光线和色彩,体现了一定的审美素养。在第三课时中,为了了解学生对海报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提前设计问题,利用平板电脑扫描二维码,在短时间内,教师对学生有关海报知识的掌握程度了如指掌,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作业设计,突出素养
作业设计既要体现难易度、科学性和选择性,更要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程度,帮助学生在体悟璜溪古村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情趣。在内容设置上,学习任务以欣赏、绘画、设计为主,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參与其中,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比如第一课时作业要求用文字描述璜溪之美,第二课时作业要求用绘画描绘璜溪之美,第三节课时作业要求以设计璜溪宣传海报为内容传递璜溪之美(图6),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习惯,从看、说、画到设计应用,将知识与技能嵌入其中,真正实现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转化与迁移,发展核心素养。
1.巧妙分小组,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中的第二学段学业质量要求:“能主动学习和探究,在交流、合作时,能尊重、理解他人的看法。”在课前,老师首先介绍本次活动内容,告诉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的合作形式和内容安排。老师先让学生自行组合,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在活动中,涉及语言表达、绘画、剪贴等各种艺术实践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要求和本人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这样既具有目的性又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艺术实践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以任务群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带着问题一起合作研究,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能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巧用工具包,提高课堂效率
主题单元教学中,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都运用了工具包,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工具包的设计体现了合理性、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课前,授课老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反复试验,设计出适合学生操作的材料包。
3.巧用学习单,突出核心素养
在第一课时“欣赏·评述”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分享璜溪古村之美和研究璜溪古村之美两个环节,经过赏析视频和对图片的视觉感知体悟,运用学习单形式,展开了对璜溪古村美的探究,完成了问题解析。这样促进学生形成了审美感知,有利于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引领,注重体验
在美育行动中,最好的策略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主题单元大观念统领整个课程推进的全过程,采用活动式、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等方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与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和较深入的研究,从而完成活动目标,并在活动中育人。
1.直观示范,难点突破
在三节课中,三位老师都运用了直接示范和板书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直接讲解和示范。在第二课时的授课中,执教老师一边板书一边讲解房屋的结构特征。到了第三课时,执教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海报设计的排版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又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这种直观示范讲解的方法,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更有成效。
2.成果展示,互动提高
学生们在课程中完成的所有作品,将通过精心布置的成果展览展示,并以项目主题形式布展。展览的各个主题分章节、篇章进行展示,展示的作品涉及参观篇、作品篇、成果篇、文创篇等。孩子们在互动展示中进一步巩固研究中的点滴,每一个内容、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课程研学中孩子们探访璜溪古村的过程,他们在创变艺术过程中传承着璜溪古村的故事(图7)。展览分为课中和课后,课中主要展示本节教学成果,课后主要展示课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四、“璜溪古村”主题单元实践课程反思
(一)乡土项目研究体现了国家课标理念
本项目研究基于“新课标”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主题单元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感受和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跨区域联合教研体现团队实力
“璜溪古村”主题单元古村落课题研究,首次尝试跨区域合作,集合了南海区、顺德区三位老师共上主题单元课,以工作室组织、团队共同研究、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为特点,以课题为项目的跨区域教研新常态,凝聚了团队的共同智慧。
(三)跨学科融合体现综合育人
本次主题单元教学以美术学科为切入点,融合了语文、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学通过描述璜溪古村之美、诵读璜溪古村之美、共绘璜溪古村之美、宣传璜溪古村之美等信息化的手段,尽显跨学科融合的丰富性,加深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四)研究中凝练保护古建筑建议
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让学生领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的关联,形成对文物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给市政府写信,对璜溪村长期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建议,让保护古村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责任与任务,让学生形成对国家文化的认同、理解与支持,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五、结语
本课题主要通过探索璜溪村历史文化资源,采用主题单元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沉浸式的美育熏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乡土主题单元课程体系,能实现跨学科深度学习,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宗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系广东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乡土文化美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为:2023YQJK2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彭吉象,项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四个特点[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