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卓越教师的自我创化

2023-11-30刘思遥

理论观察 2023年8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刘思遥

摘 要:创新是全球卓越教师的共同特质,但教师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能力、行为等可观测外部变量上,还体现在内心世界的革新。自我创化是教师在创新历程中内心世界的演化,是实现内心世界革新的必经之路。本文探讨由创新思考、批判思考以及教师信念所组成的自我创化系统的运作及特征,以此呈现卓越教师创新历程的内部景观,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创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8 — 0148 — 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回顾我国近二十年的创造力教育发展历程,我们把主要的精力聚焦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但随着卓越教师计划的开展,教师的创新能力逐渐受到各界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也就是说创新能力并列于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成为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要求。

虽然创新不完全等同于卓越,但创新是全球卓越教师的共同特质[3]。卓越教师处于“骨干教师”与“教育家型教师”之间,其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尚有广阔发展空间。2021年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的卫星会议系列活动上正式发布的《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勾勒了卓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行为样态,从本质上说是卓越教师的外部画像[4]。但卓越教师的成长需要内外兼修,卓越教师需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创新,以带动并实现内部的自我创化(autopoiese)①,完成一般到卓越的蜕变,真正的做到教师生命的重构。鉴于此,本文在系统论的背景下阐释卓越教师的自我创化,用以呈现卓越教师在教学创新过程中的内部景观。

一、卓越教师自我创化模型建构

在古希腊语中,系统意为由部分构成整体。整体性、开放性、目的性、层次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和相似性等均为系统特性[5]。大至宇宙、生物界,小至一所学校、一棵小草都能通过系统的观点进行阐释。演化(evolution)最早起源于生态学领域,演化创造了星球、生态系统、人类智慧以及社会文化。演化历程强调三个机制循环作用,即:变异—选择—保存。正是由于这三个机制的循环运作促使符合时代需求的事物得以存留并发展。演化是系统的基本规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等人以演化历程为基础提出创造力系统模型(The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用以诠释创新的生成机制[6]。创造心理学家詹志禹教授又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系统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一般教师的自我创化模型,展现了一般教师在教学创新历程中的内部景观。

詹志禹教授提出一般教师的自我创化,体现在三个成分的演化与循环:创新思考(承担变异机制)、批判思考(承担选择机制)和课程与教学信念(承担保存机制),并指出一般教师的自我创化不仅有助于教学创新,更能帮助教师创造出崭新的自己,达到教师生命的重构[7]。在原模型中,承担保存机制的课程与教学信念主要是指向具体的课程内容与教學方法,同时三个成分对应的相关系统限制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未能周延至社会文化层次。但我们对卓越教师有更高的期许,卓越教师是能够担当“领头雁”和“风向标”作用的典范教师,其教学创新与内部的自我创化需要上升到社会文化层次并在整体上体现出卓越特性。鉴于此,我们针对卓越教师的情境脉络重新结构自我创化,形成“卓越教师自我创化模型”(见图一)。

三个成分及其相关系统包括:创新思考(相关系统图中:知识系统)、批判思考(相关系统:教学系统)和教师信念(相关系统:社会系统)。知识系统对创新思考的形成起决定作用,隶属于认知层面;批判思考虽同样是心理活动,但其发展需要跳脱内心世界,进入现实世界进行教学实践,以获取批判的依据,与之相关的系统主要由参与教学的自然人组成,包括学生、同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承担保存机制的则为教师信念,教师信念正式建立于师范专业学习,延展于整个职后生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投入社会生活后实现的,因此应关注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组成的社会系统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主要成分及相关系统

(一)创新思考及其相关系统

创新思考意指发挥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技能,针对教学活动提出创意、规划和假设,这些创意、规划和假设可被视为创新思考的产品,需要具备两个关键特征:“新颖”和“价值”[7]。新颖意指创新思考的产品相对之前的教学来说,鲜少采用过的;价值意指创意、假设和规划是能够适用于教学情境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里的新颖和价值往往具有两个层次,即:个人层次的新颖和社会文化层次的新颖;个人层次的价值和社会文化层次的价值。对于卓越教师而言,其创新思考的产品自然是要达到社会文化层次的新颖和价值。

影响卓越教师创新思考的相关系统主要来自知识系统,因此他就不能局限某一领域的知识。知识系统中即可包括舒尔曼(Lee S.Shulman)所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类教师知识[8],还可涵盖教师个人所掌握的所有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包括人文学科(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社会学科(政治、经济、法律等)和自然学科(天文、物理、数学等)的知识[9]。从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异质的知识对创新的生成能起到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可被认为是异质知识的重新组合[10]。就像李吉林老师在意境说和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的基础上建立了情境教学理论。意境说源自美学,情境认知源自教育心理学,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融合成就了情境教学理论与操作体系的诞生。卓越教师需储备多元、异质的知识形成丰富的知识系统,以此为发挥创新思考形成创意、假设或规划提供多种可能。

(二)批判思考及其相关系统

批判思考是一种理性和反思的思维,旨在决定该相信什么或做什么[11]。批判思考能力强的人具有某些相似的特质,比如对批判标准(例如:精确、清晰、有效等)有强烈的渴望;对可能妨碍批判思考的障碍(例如:自我中心注意)十分敏感;在态度上诚实、开放、善挑战、求真;看待证据和观点有逻辑、观点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等[12]。在自我创化历程中,卓越教师同样需要发挥这些特质去进行批判思考,过滤出优质的创新。

批判思考的运作大致需要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需要与教学系统互动方能实现。

批判思考的要点在于“决定”,决定需要有一个好的“理由”支持这个决定[11]。但理由必须要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有些批判思考能够以一种思辨的形式仅在头脑中进行,比如教育哲学问题,但教学创新活动中的批判思考则需要在“实践”中寻求“证据”。例如:混龄教学这个规划在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否可行?音画共感教学策略能否提升学生的创意倾向?能够证明此类创新可行的证据只能通过观测学生的实际表现获得。当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创新确实有效,它便被纳入教师信念系统予以保存。整体看,批判思考包括四个步骤:教学实践、得到证据、形成理由以及作出决定。事实上,教学系统并非仅由自然人组成,还包括教学信息、教学材料、设备等等,但这些系统要素相对间接,而学生、同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则能够直接的、及时的对创新予以反馈,因此我们重点关注教学系统中的学生、同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

(三)教师信念及其相关系统

教师信念往往被如此定义:“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且信以为真的观念”[13]。此种界定便于量化且易于观测,但教师信念的内涵不止于此,俞国良教授提出:“教师信念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积极的情感往往有利于把观念转化成为信念[14]。在卓越教师自我创化历程中,教师信念的革新意味着观念和情感的共同升华。当观念和情感的升华配合相应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意义时,则完成了教师生命的重构。

教师是以社会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叶澜教授深入探讨过教育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教育与自然生态、教育与物质生产、教育与社會政治和教育与社会文化[15]。在卓越教师自我创化的历程中,社会系统对教师信念的影响同样可以追溯自上述几个方面。首先,卓越教师计划建立在政策引领的基础上。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追求卓越已经成为教师群体的共同目标深刻的植入了教师信念。此外,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助推教学改革成为现实。为应对这种趋势,教师需要在传统教学方式和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重塑教师信念[16]。此种改变的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对教师信念的间接影响。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均能对教师信念产生直接的影响[17]。人民教育家李吉林、于漪等“大先生”的教师信念,无一不是建立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社会文化基础上的,才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倾情投入,把教学与生命融为一体,成为卓越教师的典范。卓越教师的教师信念在自我创化的历程中需要持续与社会系统进行互动、更新以及调试,才能符合时代对卓越教师的期许。

三、卓越教师的自我创化历程

(一)创新思考实现变异机制

创新思考在整个自我创化历程中承担变异机制,其实现有两个途径:挑战原有教师信念以及为批判思考输送“变异”,这个变异即为创新思考的产品(创意、假设或规划)。但教师信念作为一种夹带情感的、信以为真的观念,轻易不会被动摇。当教师发挥创新思考对现有的教学形成了新的创意、假设或规划后,原有的教师信念受到挑战,具有了革新的可能,甚至做好革新的准备。2019全球教师奖获奖者,来自印度乡村小学的兰吉辛·迪塞尔(Ranjitsinh Disale),在其刚入职时发现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不是母语,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他产生了一个创意——采用QR码嵌入教科书中,让学生能够阅读有声诗、视频讲座、故事和作业。此时,尊重教材的信念便受到了挑战,对教材以及对教学方式的教师信念具备了革新的可能。

批判思考的运作需要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创新思考形成创意、假设或规划。创意、假设以及规划是否真正的、同时具有新颖和价值两个特征,是需要通过批判思考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指出:“创造性指挥制作、产出的过程,批判性则指挥评估和判断的过程”[18]。创新思考产出的这些创意、假设以及规划,输送给批判思考往往会有两个结果:通过了批判思考的过滤,确定其新颖也有价值,则被选入教师信念进行保存;如果未能通过批判思考的过滤,被判定为不具有价值或欠缺新颖性,则被退回给创新思考继续寻找出路或直接淘汰。无论是否被选择,创新思考形成的这些“变异”都启动了批判思考,开启了自我创化的历程。

(二)批判思考承担选择机制

批判思考在自我创化历程中承担选择机制,负责选择那些符合标准的创新输送给教师信念,同时还要为创新思考提供方向。首先就是要把创新思考的产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以获取各方反馈。经实践,如果创新思考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价值性而缺乏新颖性,那么批判思考提供给创新思考的方向则是追求新颖性。例如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游戏教学法,并自认为是一种创新。尽管游戏教学法能起到提升学生动机的效果,但殊不知由蒙特梭利所倡导的这种方法在当今的教学实务中已经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使用游戏教学法相对于某些教师个人来说新颖,但对于同行教师来说并不新颖。另一种情况,创新思考的产品具有新颖性,但缺少价值性,进行教学实践后丝毫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仅具有一个创新的噱头,那么批判思考给予创新思考的方向则是继续挖掘价值性。

经批判思考确定创新同时具备新颖性和价值性,则被选入教师信念系统。这个选择不仅能够革新卓越教师自身的教师信念,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或革新教学系统中他人的教师信念,如:同行教师。因为在与教学系统互动的过程中,同行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均以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他们也在不由自主的批判思考。至于哪种程度创新能够动摇重要他人的教师信念?那自然是具有社会文化层次的新颖和价值的创新。

(三)教师信念完成保存机制

教师信念在自我创化的历程中负责保存机制。体现在不断地积累由批判思考选择出来的优质创新,用这些优质创新替换受到创新思考挑战的信念,进而在观念和情感上形成结构式的改变。至于教师信念如何实现保存机制,则体现在激励创新思考,以及为批判思考提供标准。与观念认识相比,情感更有利于激励创新思考。就像于漪老师秉持信念——“站上讲台,就是用生命在歌唱”“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在饱含深情的信念激励下,切实做到了“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19]。情感能够触动最深层次的内在动机,尤其在教学创新这个情境脉络,内在动机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能够开启创新思考并在创新思考遇到瓶颈时,维持其继续运作[20]。

教师信念要为批判思考过滤创新提供标准。尤其是价值性,其判定标准往往来自教师信念中相对内隐的观念。这种内隐的观念很少被清晰地意识到,但确实在时刻的影响教学创新[14]。提出“六步教学法”的卓越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我没有根本的创新,我的根与本始终是领着学生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他并非没有创新而是在

其观念中认为对于任何一项教学创新来说,“新颖”和“价值”缺一不可,这是一种全面、完整的创新观的体现,是教师信念择高而立的表现。

(四)成分之间的牵引与制约

三个成分之间存在牵引的关系。教师信念激励创新思考,可视为一种牵引;创新思考为批判思考输送变异,能够有效激活批判思考,同样可被视为一种牵引;经批判思考过滤,把优质的创新输送给教师信念,此时的批判思考牵引、带动着教师信念的革新。这三次牵引步步深入,逐渐地撼动原有的教师信念,使其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逐渐的丰富与升华,以至于形成质变的教师信念将会再次激发创新思考,去促变教学完成新一轮的自我创化。

三个成分之间又存在制约关系。创新思考受批判思考制约,批判思考为创新思考提供方向;批判思考受教师信念制约,因批判的标准来自教师信念;教师信念受创新思考的挑战,要求其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革新以至于形成结构性的改变[7]。三个成分的牵引与制约,促使自我创化形成一个联系的动态整体,不断地进行卓越教师内心世界的循环与自我组织。每一轮教师信念的革新,都代表着一种成长,成长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生命的重构,与“卓越”的距离更为接近。

四、卓越教师自我创化的系统特性

(一)整体性确保自我创化完成生命的重构

创新思考、批判思考和教师信念三个成分构成了卓越教师自我创化的整体,单独一项成分的发展无法形成自我创化。试想一个只具有创新思考而缺乏批判思考的教师,在其教学生涯中将充满不确定性,极易成为一个冒进型的教师;一个批判思考强势而缺乏创新思考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会缺少活力最终成为一个保守型教师。这两种类型的教师都无法有效地更新其教师信念实现自我创化,距离卓越相差甚远。但当三个成分作为一个整体协同作用时,互相之间便存在了一种内部的联系与制约,不但能够确保各成分有效地发挥功能,还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功能——重构生命的同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进而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二)开放性助推自我创化步入社会文化层次

自我创化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成分(创新思考、批判思考和教师信念)与相关系统(知识、教学和社会)的互动。卓越教师的创新思考可以从多元的知识系统中获得支持;批判思考主要从学生、同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系统中获取反馈;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从事教育活动,其教师信念自然受社会系统的影响,三个成分及其相关系统以开放的状态不断调试。尤其是在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过程中,“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以及“大先生”等新时代对教师的期许,均将鞭策教师信念要择高而立和与时俱进,以此促进其教学实践与内心成长。同时,以教师信念为切入点,这种新时代的期许将透过系统的流动间接地影响创新思考和批判思考。

(三)层次性促使自我创化可被形塑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思考的实质是一个结果,形成新创意、假设以及計划的历程中还涉及诸多的心理活动,例如:抽象思考、想象、类比,等等[21]。因此创新思考可被认为是一个次级系统。同样,批判思考(分析、应用以及综合等)和教师信念(创新观、课程信念、学生观等)也可被视为次级系统,这促使自我创化形成了层次性。以教师信念为例,在自我创化系统中它作为主要成分发挥保存功能,但它同时又是创新观、课程信念等够成的整体。因此,虽然自我创化呈现的是教师创新历程中的内部景观,看似抽象难以捕捉,但事实上是可被培养的,被形塑的。即需要在对创新个体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干预。

(四)优化引领自我创化止于至善

演化是系统的基本规律,但演化并不一定就是进步的,优化体现演化的进步方面[5]。自我创化是优化的演化。以往研究从未对卓越教师的级数进行划分,以于漪先生为代表的人民教育家同参与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优秀青年教师,在卓越程度上具有本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量上,也呈现在质上。教师只有不断组织创新思考、批判思考和教师信念,促使三者持续优化,方能步步逼近真正的卓越。

五、结语

一名新教师要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历程是自我创化的历程,一个卓越教师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历程是自我创化的历程,这期间不仅包含能力的跃迁还包括情感的升华,是教师由慌乱走向沉着,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喜爱走向热爱的蜕变。卓越教师在实现自我创化的历程中,内心世界以演化的模式持续革新,最终将成为“促变教学”的创变型教师、“自助式”的终身学习型教师以及“大先生式”的教育家型教师[22]。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习近平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2022-10-16)[2022-10-17].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5.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2-07-1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刘润锌,王洁.全球卓越教师有何特质——透视“全球教师奖”获奖者的秘密[J].上海教育科研,2021(11):22-27.

[4]中国网.为胜任核心素养教育的卓越教师画像——《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发布[EB/OL].(2021

-12-18)[2022-1-1].http://edu.china.com.cn/2021-12/18/content_77939074.htm

[5]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1-208.

[6]Csikszentmihalyi M, Wolfe R.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M].The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 Springer, Dordrecht.2014,https://doi.org/10.1007/978-94-017-9085-7_10.

[7]詹志禹.课程创新与教师的自我创化——系统演化的观点[J].教育资料集刊:教师专业发展专辑,2003:145-172.

[8]Shulman L S.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01):1-23.

[9]栾栋.三大科学群方法问题沉思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4):85-90

[10]Mannucci P V , Yong K.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knowledge depth and knowledge breadth on creativity over individual care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8, 61(5): 1741-1763.

[11]大卫·A. 亨特. 批判性思维实用指南:决定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M].伍绍杨,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7 :2-5.

[12]格雷戈里·巴沙姆等.批判性思维[M].舒静,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4-29.

[13]Pajares M F.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3):307-332.

[14]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21(05).

[1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98.

[16]董琪,董蓓菲.教师信念国际研究前沿及知识基础探究——基于2000-2020年国际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1(06):116-130.

[17]董海霞.论教师教育信念的文化性格[J].当代教育科學,2019(03):56-58,96.

[18]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3.

[19]教师司.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于漪[EB/OL].(2021-05-11)[2022-8-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shideshiji/202105/t20210511_530839.html

[20]Amabile T M.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J]. High Ability Studies, 1996, 2.

[21]Beghetto R A. Creativity in teaching[M]//

J. C. Kaufman, J. Baer, & V. P. Gl?veanu(Eds.).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1-28

[22]邓祯钰,易凯谕,钟志贤.卓越教师特征画像研究:质性分析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22(05):64-7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中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