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与河北梆子创新性融合
2023-11-29祁凤霞祁悦王江艳
祁凤霞 祁悦 王江艳
伴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河北梆子面对现代化进程、多元文化冲击,探寻顺应时代发展形式迫在眉睫。推动以河北梆子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河北梆子的传承发展提供丰富的传播交流平台,激发受众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兴趣,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感、互动性、多感知的交互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与河北梆子融合可行性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简称VR,它由计算机生成,通过视、听、触觉等形式传递信息,借助交互式视景仿真系统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构造三维虚拟环境,用户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极大扩展了人类认识世界、模拟和适应世界的能力(《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研究——以黄梅戏为例》,向虎,《软件》,2021年9期,75页)。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跨学科、跨地域的交叉交互,有效提升用户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感、互动性及联想性促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受众不再受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限制,逐渐成为当下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类型。
河北梆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戏曲艺术,其传播方式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与受众群体审美需求的提升,而虚拟现实技术自身特点与戏曲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二者都强调受众群体沉浸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更强调突出技术,为欣赏者营造身临其境的视觉感知,戏曲艺术则更注重观众在演出现场感知剧目情节起伏发展的审美心理体验。其次,二者都存在与受众群体交互,观众欣赏戏曲时拍手、喝彩等与虚拟现实的交互性相一致,只不过虚拟现实技术强调受众与数字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发视觉感知体验,进而获得心理审美感受,并与自身环境产生积极互动,达到与戏曲舞台相似的欣赏状态。联想性是戏曲舞台的重要特性,通过程式化动作和表演技巧,戏曲舞台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空旷舞台策马行舟的舞台假想,激发观众对戏剧内容的想象力。虚拟现实中的联想类似于舞台观演,观众通过数字化内容结合自身审美经验进行构想进行全程感知、互动、体验。这些共同点为戏曲艺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以河北梆子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生机,成为新的生长点。
虚拟现实技术与河北梆子创新融合
当下,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旅游及各类艺术之间的交集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亦为河北梆子带来发展契机。在河北梆子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过程中,针对河北梆子虚拟舞台背景设计、虚拟现实IP打造、虚拟现实剧场以及河北梆子虚拟现实教学等进行多角度创新性融合思考,把握住技术和艺术的创新性融合,能够有效改变河北梆子传统的传播方式。
(一)河北梆子虚拟舞台背景设计
当前戏曲舞台装饰多为写实布景,河北梆子虽在桌围、大帐、椅披等舞台装饰及人物造型上装饰艳丽、绣作精巧,但在景物造型上仍依赖于“一桌二椅”的形式。布景过于写实,换景困难,不仅会限制演员舞台活动空间,还会破坏戏曲节奏的流畅度。2009年春晚舞台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舞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几乎铺满舞台的 LED 大显示屏和高性能投影灯,改变机械舞台布景转换,创造超现实时空转换,为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完美呈现传统戏剧的物理空间、表演空间、意象空间,河北梆子舞台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如在剧目《宝莲灯》中,借助全景拍摄技术,辅助三维建模与裸眼3D可触控全息投影技术,将剧目中华山、房屋等戏曲场景进行高分辨仿真式搭建,由“一桌二椅”的想象空间升级为仿真物理空间,再融合动作捕捉与识别、传感技术,演员在虚拟戏曲时空环境中表现采药、习武、劈山等动作,剧目场景与时间则伴随角色肢体动作进行移步换景,将虚拟戏曲舞台延伸至观众席,以视觉、听觉等多感知通道融合传达给观众,实现可感知舞台氛围,在仿真可交互的虚拟空间中近距离感受二郎神华山下压圣母与沉香劈山救母带来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观众与剧目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受众群体视觉上和快节奏的需求,又保存了河北梆子戏曲中“虚拟化”的本质。
(二)河北梆子虚拟现实IP打造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受众对文化的需求实现了从生理需求到高层次社交、情感宣泄以及自我实现的升级,而设计领域的交互更集中于人与虚拟形象的互动。各种属性的动漫IP从虚无缥缈状态到实现具象感知状态,不仅弱化了文化疏离感,更以生动有趣的形象赢得了受众追捧,在强调参与感与互动性的时代不乏为一条康庄大道。
河北梆子众多经典剧目中有很多扮相生动有趣的形象被大众熟知,借助这些经典形象的“明星效应”,以剧目角色虚拟IP带动受众对经典剧目的了解。如《钟馗捉鬼》剧目中,钟馗形象可以借助三维建模技术辅以虚拟现实进行IP搭建,融入沉浸式光影,將剧目中考场、面圣、钟馗愤然撞柱等环节进行立体化呈现,以虚拟IP带动、沉浸式场景烘托等方式将剧目片段还原在观众面前,营造一个可知可感的戏曲世界。同时,钟馗虚拟IP形象和相关剧目片段还可以制成二维码,印于该剧目戏票之上,观众通过微信扫描即可了解剧目相关图文信息。此外,河北梆子各剧目角色之间可以借鉴“盲盒”设计理念,将众多经典剧目中如钟馗、沉香、杜十娘等大众耳熟能详的虚拟IP角色进行趣味性夸张处理,线上线下联动,从而吸引观众成套收藏。虚拟化的角色IP形象使观众透过文字描述看到真实物体并接受虚拟IP,拉近受众与剧目距离,进而激发其对河北梆子进行自主、深度地了解、感知并产生兴趣。
(三)河北梆子虚拟现实剧场
观众通常仅限于戏剧舞台与演播厅直播观看戏曲演出,没有机会进入剧场后台进行基础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实拍方式,再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河北梆子虚拟现实剧场,使观众近距离体验舞台演员上妆过程,了解河北梆子剧目中角色扮相。如《辕门斩子》剧目中,可以分别对其化妆间、服装间、侧台口和舞台演出四个空间进行处理,借助特定装置,使观众在化妆间可以近距离体验穆桂英、杨宗保等角色上妆过程,解读《辕门斩子》剧目演员扮相;在服装间可以看到剧目演出前如何准备演出服饰,穆桂英作为武艺之美的代表,对其着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在侧口,受众对剧目中的道具,如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及杨家枪等进行认知。熟悉以上各项内容后再进入剧场,利用虚拟现实设备进行常规戏曲观看。整体分为四部分,将虚拟现实技术多空间、多方位与河北梆子相结合,使受众积极参与到河北梆子演出各个环节,立体化、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河北梆子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河北梆子戏曲虚拟博物馆
虚拟现实博物馆又名数字博物馆,是针对传统博物馆因场地限制、展品少、展示形式单一、接待访客数量受限等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功能融合进行网络再现的技术形式。有学者认为“在博物馆陈列中,只有将有形文物和无形遗产相结合才能賦予陈列以更完整、更饱满的文化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在戏曲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武昊然,《戏剧文学》,2009年5期,87页)。各类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解决传统博物馆问题的最佳措施。板胡、笛子、笙被称为河北梆子三大件,但对于河北梆子本身来说,物品展示为主的形式已不能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创建虚拟博物馆可以实现河北梆子由静到动的多维化展示,将河北梆子乐器以二维三维形式再现,按照年代与文武场类型分类,建立检索功能,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此外,根据研究文献记载,可以对河北梆子乐器的消失与发展历程进行多维度动态视觉展示,使受众直观了解与感受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河北梆子约有二百年历史,道光时期萌芽,经历多个朝代发展至今,主要在庙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出,曾盛极一时。可在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性基础上突破传统博物馆展览形式的局限性,借助虚拟现实、3D等数字化技术以多维度、多方位展示特点,构建河北梆子兴盛时期的演出场景,使观者在实情实景中沉浸式体验河北梆子繁荣时期的热闹氛围。
(五)河北梆子虚拟现实教学
全新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凝聚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河北梆子戏曲艺术教学,学生借助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教学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感,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传统戏曲教学注入新血液,焕发新活力。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学者可以任意选择角色、装扮、唱腔进行学习,如河北梆子特有的花秀老生(净生),素脸、白满髯的装扮加上花脸的程式动作,《庆顶珠》中的萧恩、《三击掌》中的王允等都是典型代表。教学中,可为学生打造任一剧目舞台场景,使其在虚拟化舞台中体验真实演出效果,从剧目本体出发对角色唱腔、演出形式和映射的文化内涵进行把握,对该行当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另外,虚拟现实戏曲教学由于其技术特性,可以对教师的身段、语言、演出的精髓要点进行保存,以供学生反复观看研磨。
数字化技术突破了人们对戏曲艺术固有的认知,以新理念、新思维、新层次引领艺术的传承,丰富了河北梆子戏曲传播渠道,有助于受众群体更好地认知、关注、体验、推进河北梆子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虚拟现实作为当前引领潮流的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艺术创新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创新性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相统一,是新时代传统艺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新途径。截至目前,已有许多戏曲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二者的结合必将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开启新的篇章。
(祁凤霞,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数字艺术系主任,教授;祁悦,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王江艳,河北传媒学院数字与动画学院助教。本文为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梆子在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创作研究》(编号HB20YS020)研究成果。)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