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门专业?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2023-11-29竹竹暴风雪

大学生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冷门社会学志愿

竹竹暴风雪

被冷门专业录取,大学就完了吗?

在刚刚过去的8月,“大学志愿”是社交媒体的讨论热点,网上出现了一种颇为形象的说法——大学志愿,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先婚后爱。大家还总结出这样一段话:

调剂——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强制爱;

调剂到一个不错的专业——上错花轿嫁对郎;

转专业——离婚遇到真爱;

转专业失败——离婚不成反被家暴。

2012年9月,我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录取。坐了一夜的卧铺,从东北小城来到北京报到。等待我的,是绝对的冷门专业——社会学。

开学第一课,我坐在台下,仰头看着老师。他开口问了第一个问题:“有哪些同学第一志愿是社会学?”

大家面面相觑,一共一百多位同学,举手的人稀稀拉拉,三分之一都不到。我没有举手。事实上,那时候的我连社会学是什么都不知道。

转眼11年过去了。我不仅读完了社会学的本科,还读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先后在两个知名大厂工作过,而后辞职做自媒体,工作的内容也总与社会学有关:在互联网公司,我负责知识区社科类短视频的内容运营;自己做博主后,我传播最广的视频内容之一名为《社会学是什么》。

回想起自己从录取时的一脸茫然到后来以社会学谋生,再到如今以“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身份自豪,我觉得自己应该就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典型了。想到很多同学可能正因被录取到了不理想的专业难过,我决定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丝安慰。

误入冷门专业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城。当年高考时黑龙江是估分报志愿,所有人都很紧张,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还不发达,像我这种普通家庭的孩子几乎就是乱报。妈妈执意要我报金融,因为听说这个专业赚钱;我虽然和她一样,根本不了解金融是啥,但听着就觉得它俗不可耐。我想报新闻或者中文——完全出于18岁的理想和冲动。

经过几次激烈的争吵、摔门、大哭,最终大家都累了,日期一到,真正填报上去的,第一志愿是一个不知是啥(但似乎和钱相关)的“对外贸易”。从第二志愿开始,都任由我随意填。

我高中时候喜欢王小波,因为他知道了李银河,知道了社会学,虽然不确定那是什么,但听上去感觉很酷。看到人大社会学在黑龙江有招生计划,我就随手把它填成了第二志愿。没人计较,毕竟也没人想到第一志愿会录不上。

结果录取结果一出来,分估高了,第一志愿没上去,我滑到了这个语焉不详的社会学系。

人一生可能有些比较重要的瞬间,身处其中的时候稀里糊涂,过去了才发现那些选择影响了之后的轨迹。比较积极且浪漫的说法是,曾经无意识漫步的足迹,回望时才发现已经成一条闪闪发光的线;比较中性且含蓄的说法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比较消极且扎心的说法就像樂队“康士坦的变化球”唱的那样:“没决定太多事就这样到了今天,然后接下来变成了硬撑的烂局。”

事已至此,接下来,可能真的全看心态了。

社会学到底是什么?

有些专业虽然听上去冷门,但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明白它是什么了;可社会学不一样,“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即使是教授,也难以用几句话解释清楚。

入学前的暑假,我上网搜,去书店查,折腾来折腾去,找不到简单直接的中文科普,一个暑假也没弄明白社会学是啥;开学后,看课表,我依然如坠云里雾里。

它和纯文科不一样,因为我们得学数学,学统计方法,学计算机统计软件;它和工科不一样,因为我们要学好多的理论,经典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社会学理论;它包含很多的分支,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性社会学……

不过,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不知大家现在大一的状态如何,虽然大学和高中非常不同,但我当时还沉浸在高考冲刺的“余韵”里。让我读书,我就读书;让我出去调研,我就出去调研。很多人说,社会学是“贵族学科”,是“只适合有钱人学的专业”,虽然能获得很多对社会、世界、人类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对谋生没用。出身普通的我,上学的时候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很“傻”,不过,这种“傻”反而让我有了意外收获——我根本不会想学的东西有没有用,而是像海绵一样吸取着所有能接触到的知识。每本书、每门课、每种理论对我都是眼界的开阔。

社会学包含的理论有太多分支,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它让我开始检视很多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以从未有过的思路去重新看待社会和自我。“一个一个单独的人为什么可以聚在一起做事?”“群体的目标是谁定的?”“怎么组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人为一个目标努力?”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里很少被认真交谈,但在社会学课上,却是可以尽情沉浸的思维游戏。

记得大一的时候,在老师的办公室参加研讨会,我认真提问:“现代社会是让人更自由了,还是更被束缚了?”现在想来,这个问题太大了,由一个本科生提出来甚至有些可笑,但这就是令我沉浸、令我困惑,也令我兴奋的东西。

除了这些近乎哲学的宏观思考,社会学还让我更加关注身边具体的人。大一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各自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并实地调研,形成报告。我们小组选择了去调研北京南锣鼓巷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否受到商业化开发的影响。虽然当时我们根本谈不上具有社科人的学术素养,但调研的兴致很高,纷纷深入到胡同里和大爷、大妈大胆搭讪。这对性格内向的我来说,原本应该是很大的挑战,但当时想着是为学术目的,莫名就来了勇气。虽然很难说这第一次调研得到了什么有意义的结果,但踏出这一步,是非常宝贵的体验。在后来本科和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曾在零下二十多度的老家街头访谈大爷,调查他们对东北供暖的意见;曾在上海老弄堂里,用普通话和一口沪语的大妈艰难交流;曾去美术馆里询问保安对展品的看法;在小城派出所待了两周,和警察、值班的辅警聊他们的工作……这一切都从最初的青涩搭讪开始。

可以说,社会学重塑了我的三观和性格。原本自闭的我,因为它“被迫”接触无数陌生人,它提供工具,帮我满足对世界的好奇;也提供空间,让我审视自己,甚至完成了很多和自己的和解。至今仍然记得,社会心理学课的第一次作业是写一篇名为《我》的文章,把自己有记忆以来的成长历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下来。那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回顾自己前二十年的生命历程,在书写中我发现了自己性格的几次“突变”。比如学前期非常“社牛”,上学后突然变内向,初中开始突然爱上学习等等。交上去的文章里有很多我自觉解不开的谜团,结果老师返回的批注,让一切不再神秘。学前和上学后的性格转变是因为我从农村的熟人社会搬家到了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带来的变化;初中时的突然发奋,与性别意识觉醒有关……

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例子,社会学带来的“人的觉醒”不都是这样直接的,近乎自恋的自我观照。更多的影响其实来自于一项又一项访谈和调研里积累起的对个人与群体的洞察;来自于各种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对我造成最大震撼的女性主义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

大学是人格重塑的一个重要时点,在本科和研究生的6年时间里,我的自我在与外界的交流里,在对理论和现实世界的思考中不断翻新。以至于研究生毕业时,我已经完全成为了社会学的“粉丝”,认为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社会学。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鼓励人们“稀里糊涂”的,但我觉得当一个人想要反思自己的处境时,是应当有权利获取思路和工具的——而这正是社会学的意义所在。从思维上说,社会学的种种理论可以让你从结构性的视角来理解社会,带你认识很多未曾想到的社会现象,改善偏见。视野的开阔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也许就能为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更实际地说,社会学的调研可以让你接触更大的世界,交到更多的朋友,社交圈的拓展说不定就会成为去往更大世界的敲门砖。

所以,对同样误入冷门专业的你,我也想说,先别急于否定你进入的学科。认真学过,才有资格说到底喜不喜欢。别人口中的冷门专业,说不定会成为你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就像我的故事一样,从最初被录取时的一头雾水,到认真学习后不断发现惊喜,再到四年本科之后完全爱上,甚至继续读了社会学的研究生——我不知道如果真的被第一志愿对外经贸录取,我会不会有这么奇幻的体验。我只知道,被调剂到社会学这个冷门专业,是我目前为止的人生里最好的事情之一。

冷门专业,如何就业?

大学专业除了丰富知识、增长技能以外,还被期待可以为之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很多人认为社会学没用,就是从“它直接对口的就业去向并不多”这一点出发的。但其实,如果真的对找工作非常在意,那与其为这个专业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担心,不如一边享受专业带给你的知识,一边多做点儿实习。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寬进”的岗位,招校招生的时候,不要求非得是特定专业,更看重的是你的潜力和技能方向。而你简历上最直接体现这些的,就是实习经历。

我从本科开始,陆续在IT外企、央属媒体、小编辑部、互联网公司、短视频mcn实习;也尝试了喜剧行业,上台讲过脱口秀,给喜剧厂牌翻译过舞台剧剧本;在宿舍里摆过零食货架,北京雾霾严重那阵儿倒腾过口罩,设计售卖过毕业纪念品……虽然很多都是小打小闹,浅尝辄止,但几乎每年寒暑假,都在外面体验不同的行业。小的原因是我喜欢赚钱,更大的原因是我确实好奇每个行业的人都在干啥。

很多事就是早体验早受益。因为年轻,试错成本足够低,世界也会对你足够宽容。我在那家IT外企实习的时候,实习工资很高,我待了两个月,攒够了本科毕业去台湾旅行的钱。但我其实能力并不足以支撑那份工作,和同事相处时也很自闭,最后是被劝退的。当时带我的姐姐和我聊了两个多小时,教了我很多道理,现在想来,多亏这第一次接触“工作世界”发生在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如果毕业正式工作了还这般浑浑噩噩,恐怕就不会这么被耐心地对待了。

而且,一切都是体验,一切都有收获。你不知道哪段经历以后就“有用”了。因为我的兴趣很广,所以我实习的领域跨度也比较大,结果这竟然成了我日后找工作时,得以和背景类似的候选人差异的原因。

比如一家学术出版社给我offer,竟然是看中了我曾经讲脱口秀的经历;最后我去了的那家互联网大厂,最看中的是我曾在体制内央属媒体实习过两三个月的经历……

记得在那家媒体实习的时候,同事姐姐问我多大,我说是94年生的,当时周围几个同事都惊呼:“这么小啊!我们真的是老了!”当时不以为意,但如今我也快到她们当时的年纪,才体会出年轻多么可贵。改变确实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机会并非均匀分布在人生各个阶段。大学相对于其他时间,就是机会更集中,努力也最容易获得回报的时间段。

所以如果你对找工作非常在意,就尽可能多地实习吧。专业本身,不会构成你去更大世界的阻碍。因为专业而一味难过和抱怨,压抑了自然流动着的对世界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才比较难办。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里写过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自由并非单纯的有机会任性而为,也不是单纯的有机会在一系列替代方案中作出选择。自由首先是有机会梳理出可以利用的选择,并加以探讨权衡,接下来才是有机会作出选择。”

我想这句话翻译得直白一点就是:除了环境以外,你的眼界也决定了你选择的范围。同样的处境,一个人有没有能力看到且梳理自己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手中自由的多少。很多时候,如果知道自己还有其他选项,人生就不会那么逼仄。

我的经历没啥奇特的。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让还在为专业难过的朋友宽宽心。被啥专业录取,没那么重要。打起精神,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你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我光是想想都要羡慕死了,真的。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冷门社会学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冷门继续
我志愿……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动物“冷知识”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