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圆明园文化基因图谱
2023-11-29周晓雨
周晓雨
2018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成立后启动了6个项目,其中名为“圆明园文化基因图谱研究”的项目引起我的注意。大三时,我加入该团队,开启了自己的研究之路。
给“圆明园”做“索引”
项目之初,我跟着张野老师一起对圆明园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考察,包括现存遗迹,园内设施及当下的文创产品等,我们发现圆明园品牌形象的现状与“万园之园”地位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当时圆明园有一个标志,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圆明园3个篆体字,巧妙地组合成大水法的造型,采用“中国红”勾勒,展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但这个标志搭配的宋体字识别性不足,且使用不规范,有时被拉“胖”了一点,有时又独立出现,因此改变迫在眉睫。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决定围绕标志,做一套清代文化主题的图库,提升视觉识别系统的强度,助力未来的文创产品开发。通俗地说,我们要给“圆明园”做“索引”,制作圆明园文化基因图谱,有别于“历史文化研究”,也不是简单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圆明园最特殊的一点是“非在场”,所有地标建筑已经被烧毁,团队只能通过古籍、古画和前人研究成果,再加上合理想象去完成创作。
在对圆明园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后,我们将圆明园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分级,再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转化,最终形成一套准确、完整、实用性强的视觉识别系统,让受众了解它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知识。
图标、图案和图像,是我们项目设计部分的3个关键词。我们要把圆明园历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元素精简为简笔画形成图标,使其既能应用在导向牌上,也能作为手机App的按钮。图案的处理复杂一点,需要“有保留转译”。比如将有关圆明园的名画转化为风格更简洁、更现代的矢量图,可以印在T恤衫或者杯子上。
如果说图标、图案是再创造的产物,那么图像工作则是一个整理的过程。我们需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图案,并进行不损失信息量的色彩调整或裁切处理,最终形成具有文创价值的图案库。
用色与字体
在圆明园文化基因图谱的用色上,我们经过了层层筛选,通过观察、归纳和用户调研,分析了千颜百色,充分考虑色彩面积、输出频次以及色域包容性等综合因素,最终确定了冷暖各半的色彩。我们从《康熙帝画像》《圆明园四十景》等清代宫廷画作中提取了标准色为朱砂,暖辅助色组包括琉璃明黄、黄栌、红金、印金,冷辅助色由松花色、青碧色、黛绿色、宝蓝色、绀青色组成。
张老师告诉我们,清宫画作的色彩大多饱满丰富,但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呈现出迷人的降饱和度“褪色”效果。这种淡雅的古色符合当代审美,又有辨识度。
所有图中搭配的文字,也需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性,草书、行书虽然古意够了,却不好辨认。最终我们选定了康熙体作为圆明园标志的御用“标准字体”。这款字体古风十足,有充分的来源考据,且字形清晰端正,大部分人都能识读。
5类图谱图库
在图谱分类上,最初对于动、植物图谱,我们并没太多计划,大家觉得它没有圆明园特色,但在公园管理方的介绍下,我们得知圆明园每年有观鸟季,还有荷花节,很多鸟类爱好者会定期到园内观鸟。有了受众,就具备可视化表达的价值,于是我们便增加了这两个品类,但这也意味着有其他品类会被淘汰。圆明园的假山、叠石非常多,但是转化为图后,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概念,不容易被识别。除了专家,大多数普通人难分得清这是哪里,于是我们舍弃了园林。
在项目一期中,我们的人物类图谱主要做的是皇帝,清代有6位皇帝与圆明园有关——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每个人都有故事在这里发生。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刘捷老师,带着团队,通过了7次调研、阅读《三园图志》等6本相关书籍文献,又参考了《三山五园的历史变迁》等论文文献,再查阅样式雷文档和烫样,以及一百余张历史照片和画卷,最终选出最有故事的3位皇帝——雍正、乾隆和咸丰的形象,移交给我们,接力进行图谱的绘制。
与天马行空的设计创作不同,圆明园文化基因图谱的创作要严格尊重历史,从抽丝剥茧的真相中凝练出当下最时髦的表述。在雍正的图案创作草图中,我们让这位素以“工作狂”著称的帝王变得活泼起来,看云观山、庭院折桂、采菊东篱、秋林听泉,还会到深山刺虎、溪边泡脚,拿着桃子与猴子游乐,甚至会在秋景中放空一会儿。这些造型都有出处的,我们以《雍正行乐图》为创作元素,抓取了雍正在圆明园内生活娱乐的状态。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些线稿填色模态的人物图案,窥探到清代帝王的精神家园。
建筑圖谱的绘制也是一期工作的重点。张老师教我们用线描的方式绘制方壶胜境等建筑,结果做出来的效果风格更为现代,非常适合应用于文创产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基本建成了圆明园的5类图谱图库,分别包括人物、建筑、花鸟、文物和名画。我们通过这些图,让受众准确地解读圆明园300余年的历史文脉,学到知识。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