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OOC发展评析与启示
2023-11-29王亦凡权灵通何红中
王亦凡 权灵通 何红中
摘 要: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强国,较早地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探索与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多种新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源起美国,近1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且以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优势重塑了教与学的形态。文章在回顾美国MOOC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MOOC对教育模式和学习体验的影响,并比较了中美MOOC发展的差异,进而提出了通过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参与度等路径促进中国MOOC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MOOC;教育;学习;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2-0089-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教与学的新形态持续涌现,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MOOC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开放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美国MOOC的发展与影响
(一)美国MOOC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MOO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肇始于远程教育,中兴于在线教育,成熟于MOOC,有力地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1]。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普及。随着教育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演进,MOOC在全球教育领域的作用愈加重要。
1.远程教育阶段(19世纪末—2000年)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邮政服务建立了可靠的远程通讯网络,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师和学生基于此往来教学信件、邮寄课程材料[2],开始了远程教育最早的应用与实践。随着视听技术、广播电视、电话会议、电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的远程教育出现了呈现不同技术特征的新形式,如异时异步的函授课程、定时定点的广播电视课程、单机个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等[3]。美国采用远程教育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也为教育迭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然而,传统的远程教育模式也存在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
2.在线教育阶段(2000—2008年)
作为在线教育的发端,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于1989年开始推行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学位计划,随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但在规模、内容、技术、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2000年,美国教育部在《教育技术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E-Learning”的概念,标志着在线教育正式纳入美国国家战略并进行整体规划和推动。此后,开展在线教育教学项目的开发机构、服务机构、商业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成长起来,参与学习的人数也呈井喷式增加。同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推出了第一个免费在线课程项目——Open Course Ware(开放式课程),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的资料上传网络,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这一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4]。在线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积累孕育出了MOOC两个维度的雏形,分别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s和行为主义知识传授的xMOOCs。
3.MOOC阶段(2008年至今)
(1)MOOC的萌芽期(2008—2012年)
美国MOOC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启动了“斯坦福无处不在的工程教育(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项目,是最早的MOOC实践之一。2011年,斯坦福大学A. 吴(A. Ng)教授开设了一门名为“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在線课程,吸引了数十万名学习者参与,成为MOOC的重要里程碑。随后,A. 吴(A. Ng)和D. 科勒(D. Koller)共同创建了Coursera平台,于2012年正式推出,该平台致力于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Coursera平台的成功引起了其他机构和平台的兴趣,如edX、Udacity等。Udacity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和谷歌前副总裁S. 瑟伦(S. Thrun)创立[5]。edX平台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联合创立,是重要的非营利性MOOC平台之一,与许多知名大学和机构合作提供在线课程[6]。
(2)MOOC的发展期(2012—2015年)
从2012年起,高校、社会教育组织等依托三大MOOC平台,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设了涵盖各领域多学科的在线课程,吸引了大量学习者和机构参与[7],这一年也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称为“MOOC元年”。MOOC平台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 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 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种种可能[8]。除此之外,MOOC平台还提供认证和学分授权的选项,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在线课程获得学分或证书,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和学术进修的机会。2013年7月,Coursera平台的注册人数达到400万人,到2015年底,Coursera平台已与12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拥有1 776门课程,注册人数已增至1 738万人,可见其发展之迅猛。
(3)MOOC的成熟期(2015年至今)
自2015年以来,MOOC平台不断扩大课程和合作伙伴的范围,越来越多的机构和教育者开始将MOOC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MOOC的发展促进了在线教育技术的研究,提高了在线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参与度。同时,MOOC平台也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为全球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MOOC平台还与企业合作,为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新冠疫情的暴发使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暂停线下教学,更多的人转向在线学习,使得MOOC平台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成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者。MOOC平台在疫情期间帮助各学段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也帮助社会人员实现了在职进修和培训,其将线下和线上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新高度[9]。
(二)美国MOOC对教育模式和学习体验的影响
1. 教育模式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通常以面对面的线下教学为主,而MOOC平台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MOOC平台的灵活性使得学习不再受制于固定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需求、兴趣和目标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向和深度。此外,MOOC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角色分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讲解者,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然而,在MOOC中,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探索者,教师则扮演着资源提供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学生通过MOOC平台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回答问题、提供反馈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MOOC平台的兴起还促使传统教育机构重新审视和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如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在MOOC平台上提供自己的课程,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开放的教育模式也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了跨学科和跨机构的学习。
2.学习体验的改进
MOOC平台在课程组织方式上实现了“翻转课堂”,在课程内容上实现了“多学科自由重组”,在课程学习方式上实现了“即时交互”,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实现了“多元化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MOOC平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场景和体验;同时,采用多种媒体形式,如视频、音频、文字材料和互动作业等,丰富了学习资源,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讲座视频、参与在线讨论和实践项目等方式,与知名教授和专家进行互动,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MOOC平台根据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发了游戏化学习模式,通过设置挑战、奖励和排名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生还可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和能力发展方向,选取同一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组合,也可对跨国家、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进行拼接,进而形成一人一策的学习计划。
三、美国MOOC的特色与优势及中美MOOC差异比较
(一)美国MOOC的特色与优势
1.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全球化的学习资源
在MOOC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依托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在有网络覆盖的场所随时随地按自己的节奏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在线直播课程,按照教学计划上课并参加考试,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便可取得成绩或者证书,学分互认课程将计入学生学习档案。学生通过MOOC平台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学和专家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也能通过课程与其他國家和地区的师生建立共享关系,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资料和科研帮助,如其他高校的图书馆馆藏,研究中涉及的实验技术、方法和材料等。2022年召开的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提出了4点倡议,为MOOC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2.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MOOC的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或社会背景的限制。无论是学生、专业人士还是自学者,都可以通过MOOC平台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开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消除了一些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MOOC平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使学习者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校园公共区域等场所学习,做到了处处能学,也可以在课堂中、课堂外、假期等时间学习,做到了时时可学,还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讨论论坛、实践项目等方式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互动,做到了人人皆学,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契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面向职业发展的学习机会和合作互助的社区氛围
为了搭建校园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弥合学生学和用的鸿沟,一些MOOC平台与企业和行业合作,针对性地提供与职业发展相衔接的课程和认证。学生通过MOOC平台提供的应用和实践的机会,提前掌握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职场挑战[10]。MOOC平台大多设有学习者社区,支持学生以发起在线讨论、创建合作项目和小组学习等方式实现高频次的实时交流,营造了一种鼓励合作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MOOC平台通常是免费的,学习者无需支付昂贵的学费,任何有网络接入的人都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变得更加平等和普惠。对于收费的课程,MOOC平台通常提供经济实惠的选择,相比传统的教育机构来说,学习成本更低[11]。
(二)中美MOOC差异比较
1.推动模式有别
美国MOOC平台及其他平台基本都是由商业公司单独或与相关高校联合发起的,以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进行建设和发展。市场竞争不断淘汰落后的MOOC平台,逐步形成高质量的MOOC教育体系。美国MOOC平台以灵活性、自主性、差异性的特点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占据了国际MOOC教育的大部分市场。中国在线教育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能够发挥国家体制优势,快速搭建起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中国特色MOOC教育体系,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对推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覆盖领域不同
美国MOOC平台首先角逐市场需求较大的学科领域,通过严格准入、动态调整等质量保障方式做强现有课程,待平台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向受众较小的学科领域推进,由强到弱、由大到小实现覆盖面的扩大。中国MOOC平台从发起时就由国家层面建立了整体发展规划,并出资主导建设了一批MOOC平台,对所有学科门类进行了全方位囊括,同时,在国家级一流课程等项目的推动下,课程的数量、广度和丰富度呈现出跨数量级的增长,为实现人人皆学创造了基础条件。
3.受众指向差异
美国MOOC平台的开发围绕发达国家的教育战略和目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以其所在国家的就业市场和职业需求为基准,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国情、社情、民情考虑较少。中国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教育供给特别是MOOC发展首先必须满足国内巨大的教育需求。在解决线上教育问题的同时,我国还主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发达国家免费开放MOOC课程,成为推动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公平的引领者。
四、中国MOOC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MOOC发展略晚于美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2012年是中国“MOOC元年”。中国MOOC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经过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教育体系,形成了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MOOC平台,为中国乃至全球学生提供了涵盖多个领域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形成自主特色的同时,中国MOOC也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和课程完成率低等问题,因此,中国MOOC应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以完善和优化,进而建设起质量和规模并重的全球MOOC中心。
(一)师生互动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与目前课堂教学倡导的“小班化”不同的是,MOOC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大规模”,这意味着课程的参与人数很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收获,也很难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在学生学习效果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12]。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适应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突然转向自律性要求很高的MOOC,可能会因缺乏教学监督和学习竞争而出现投入度不高,甚至“放羊”的情况。现实教学中能够完成整个MOOC学习任务的学生偏少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可持续发展乏力
中国MOOC规模庞大[13],不同教育机构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很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如果全面推行学分认证,学生可能选择教学质量低但容易通过的“水课”而不是真正的“金课”,相反,如果没有学分认证,学生在学习压力偏大的情况下,可能会舍弃MOOC课程而转向课堂学习。目前,中国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投入了大量的支持经费,以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建设MOOC课程。未来,随着专项经费拨款的减少,如何激发教师参与MOOC课程建设的热情和内生动力是一大难题,与MOOC平台如何处理好盈利和公益问题,共同影响了MOOC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三)学位互认制度不健全,区域发展失衡
许多学生希望通过MOOC课程的学习获得学位证书,以增加其就業竞争力。然而,目前大多数MOOC课程并没有建立学位授予机制,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动力,也弱化了MOOC的吸引力。同时,即使学生通过修读MOOC课程取得了学位,但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对其认可程度也存在不确定性。目前,虽然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有网络接入,但许多潜在学习者如老人和知识层次较低的人受技术能力和数字素养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MOOC的学习机会;此外,互联网未接入的区域和家庭则无法使用线上资源。MOOC平台从硬件上排斥了部分人群的参与。
五、对中国MOOC发展的启示
(一)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参与度
中国MOOC平台应对用户的学历、年龄、性别、学习规律、学习效果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每类群体的需求差异,按照可自选、可组合、可调整且能实时优化的原则,开发覆盖全部学科门类和专业门类的课程资源。此外,平台还要适应虚拟教学的趋势,研发支持在线实验的新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偏好。中国MOOC平台在做好教育普惠的同时,应通过课堂行为实时采集与分析系统,区分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诉求,由平台给予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对学习能力偏弱和存在困惑的学生,要辅以小组化、小班化的帮扶模式,保证全体学生都有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二)加强硬件建设,推动学分认证
抓住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积极推动贫困落后地区网络接入,打通MOOC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随着中国MOOC平台处理的学生数据越来越多,其需要完善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确保学生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此外,平台还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学生数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保护学生权益。中国MOOC平台应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MOOC纳入课程体系,建立学分转移和学位课程机制[14];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MOOC文化建设,提高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对MOOC培养质量的认可度,避免陷入高校之间不互认和用人单位不承认的窘境。
(三)提高教学质量,衔接职业需求
中国MOOC平台要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和认证机制,论证每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严格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其他教育层次对应的国家标准,对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计划、考试考核等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同一课程间质量实质等效。中国MOOC平台要主动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提供与毕业生和求职者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课程,缩短求职者的职业适应期。
六、结束语
美国作为MOOC的发源地,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相关经验和成就对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总结美国MOOC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MOOC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借此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并附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中国MOOC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2] 马俊,谢晋.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远程教育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53-56.
[3] 马晓玲,曹盼,邢万里,等. 远程教育:一个开放的新纪元:透视美国远程教育2013年会[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2):67-75.
[4] ABELSON H. The creation of Open Course Ware at MIT[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8(2):164-174.
[5] LIYANAGUNAWARDENA T R, ADAMS A A,WILLIAMS S A. MOOC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3(3):202-227.
[6] HO A D, REICH J, NESTERKO S, et al. HarvardX and MITx: The first year of open online courses, fall 2012-summer 2013[EB/OL].(2014-01-21)[2023- 08-10].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96649/SSRN-id2381263.pdf;sequence=1.
[7] 曾晓洁.美国大学MOOC的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 的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4 (7):32-40.
[8]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9] 郭英剑.美国“慕课”的历史、现状、问题与未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2):23-50.
[10] 王冉.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
[11] 褚旭.美国大学MOOC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12] HIDALGO J P F,ABRIL A H C,PARRA E G M. MOOCs: origins, concept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2012-2019)[J].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learning,2020(25):853-879.
[13] 王勃然,李月,田立莹.国内慕课学习者黏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 践),2023,77(3):28-31.
[14] 刘安然.中美高校慕课比较研究:以“中国大学 MOOC”与Coursera为例[J].高教探索,2021(9): 88-94.
收稿日期:2023-09-12 修回日期:2023-10-19
作者简介:王亦凡(1993—),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农业大学团委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南农特色教师思政教育与师德涵养体系构建”(NJAUSZ20212);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美一流大学本科教学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2019Z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