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

2023-11-29王荣欢马志君刘力萌景韵瑶

运动精品 2023年7期
关键词:芦笙表演者苗族

王荣欢 马志君 刘力萌 景韵瑶 赵 贺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

王荣欢 马志君 刘力萌 景韵瑶 赵 贺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际观察法等方法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纳雍县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历史沿革、运动特征、制约因素、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探讨该项目在“全民健身”中对人的身体机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在继续维持苗族特色服饰和传统动作、在苗族人民生活中融入“全面健身”观念、加大旅游文化宣传和各种传播媒介推广等发展路径中不断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使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为“全民健身”计划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苗族;传统体育;滚山珠;健康促进

贵州,古称“苗疆”,地处西南边陲,夜郎古国。由于贵州远离中央、草深林密、荆棘丛生、交通闭塞、民族复杂,其历史发展在许多方面与中原相比有所不同,表现出区域特点、历史特点和民族特点[1]。全省境内共有49个民族,17个世居少数民族,共有传统体育项目655项[2]。主要分为竞技类、娱乐类、节庆类,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使身心愉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集体性活动促进全面健康。传统体育健身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人数聚居较多的地区,尤以苗族传统活动最多,许多活动来源于苗族祖先艰难的迁徙和悲怆的战争。此次研究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为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苗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传统体育健身项目。

1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简介

1.1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历史沿革

相传,元朝时期实行恐怖的民族歧视,苗族也是被压迫的民族之一。当时,苗族人民联合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响应起义,被元朝军队残酷镇压和驱赶,被迫迁入毕节市的一支苗人在今毕节市纳雍县、赫章县及威宁县定居下来[3]。当时迁徙的过程中山路崎岖,直至黑洋大箐(荆棘树木丛生的森林),无路可走,四处遍布荆棘。苗族青年们为了自己父老及孩子能容易地穿过遍野的荆棘,一个接一个地用健壮身躯在荆棘中滚出一条生命之路,当大家看到“地龙滚荆”时,表演者腰部和腹部形成桥式悬空在对顶的碗上空,维持桥式旋转扭动,双手持芦笙边吹奏边翻滚,这就是苗族青年在为父老滚压荆棘的样子,这就是“滚山珠”经典动作的来源。“滚山珠”独特的民族传统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改进、逐渐提升,由单一的1人表演逐渐发展为6-8人一起表演,直到现在演变为多人、多动作、多难度的表演活动。

1957年该项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接见相关表演者。1984年、1985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先后在国内外进行表演并获得多项荣誉。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在国内开展多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4]。2011年在央视农民春晚、首届农民艺术节展演。2018年在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展演。2019年2月赴香港参加香港春节庙会演出。2020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参加“春雨工程”及第二届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延安艺术节。经过一次次的巡演、一次次地提升,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已走进学校、社区,传播至国内外。

1.2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特征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为“子罗夺”。表演时用6支长约30cm的铁制梭镖围成一个直径约0.7m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碗盛满水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为了表演方便现在多使用后者。表演形式为穿戴苗族特色服饰,头戴的帽子上插着箐鸡尾羽,模仿雄性箐鸡和雌性箐鸡(一种野鸡),双手持芦笙吹奏、躯体扭动、附加杂技动作于一体,同时进行。表演时双手持芦笙在吹奏乐曲时进行活动,活动进入高潮阶段,表演者头在圈内,脚在圈外,在对顶的碗上空脊柱向上拱起形成桥式,维持桥式旋翻转,双手持芦笙边吹奏边翻滚旋转,这便是典型的“地龙滚荆”,见图1,也是最原始的“滚山珠”。当前,“滚山珠”表演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

“滚山珠”为一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向前探路的动作为基础,前行移动的过程中交替小幅度踢腿并扭动身子,前行两步踢一次,交替进行,在前行中又向左右两侧横移或旋转,一侧屈膝蹲位或直立支撑,另一侧以支撑侧为轴心旋转,蹲—旋—行交替或同时进行。除传统的“地龙滚荆”外,在滚山珠发展中逐渐增加了“蜻蜒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轻轻摇摆;双膝同时自然向前嬗动,犹如蜻蜓点水。“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整齐排列交替左右踢腿并前行,步调一致、方向一致、边移动边吹奏,笙不离口、曲音不断。难度增加后有“双飞燕”:两人手持芦笙吹奏并面对面站立(一般为男生)提供支撑,另外两人分别踩在前面站立的男生肩上,单足站立支撑,另一下肢后伸上抬,头后仰,双手持芦笙前伸吹奏,形成“飞燕式”动作并保持平衡。现根据活动形式可有“四飞燕”“六飞燕”等。“腹上倒立”:见图2,A、B两人相对,分别形成头和足着地,胸腰隆起成拱桥样,C头接触A的腹部,足接触B的腹部,在A、B基础之上搭成拱桥,D以颈部、肩部、肘部支撑倒立于C的腹部,此为二层腹上倒立。“叠罗汉”:见图3,首先,A、B两人并排马步站立,A的左膝与B的左膝接触互相稳定、提供基础支撑,C、D两人分别蹬A、B两人跨向上踩在A和B的肩上,形成A、C和B、D两组“罗汉”;其次,一组已完成两人叠加的“罗汉”E、F,叠加到A、B相互接触的腿上,形成二次叠加;最后,G、H两人分别从A、B两人外侧腿上站立,同时G、H两人外侧腿外展至水平位,外侧上肢水平外展固定芦笙吹奏,内侧手牵拉中间E的手提供稳定。以上为“滚山珠”中常见常用的基本动作,随着演绎技术提升、动作优化、团队相互磨合,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将不断完善与创新。

图1 地龙滚荆

图2 腹上倒立

图3 叠罗汉

注:图片来源于《中华民族》寻遗毕节•遗韵Ⅱ乌蒙高原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滚山珠

2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发展现状

2.1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1 社会发展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苗族人民已经走出大山,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加入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出大山的人通过努力改变以往的穷苦命运,慢慢过上好日子,能够有相对较好的生存环境。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传承”与自我的“生存”,许多传承主体只能选择“生存”[5]。随着发展,电视、电话等娱乐工具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活动项目,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滚山珠”的表演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具有一定的表演技能,随着文化交融,苗族同胞减少依赖这种传统体育活动来祭祀祖先、表达情感、丰富生活,所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

2.1.2 文化边缘化

据研究,绝大多数寨民选择参加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而不是“滚山珠”[6]。现代体育项目易上手,要求简单,可以自由选择,且大多数青年都外出打工,练习“滚山珠”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当初与王景才一起学习“滚山珠”的王景香、王景群结婚生子后再也没有表演“滚山珠”,王学贵当了村支书,忙于工作也没有再表演,当时七岁在北京少儿歌舞大赛中夺得冠军的王景全也在县文化馆工作,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景才从始至终地进行“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王景才到各家各户去动员孩子来学习“滚山珠”,不收学费,始终如一坚守和传承。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这项非物质文化传承越来越边缘化,这项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传承受到巨大的挑战。

2.1.3 表演困难化

“滚山珠”具有“古”“土”“活”“难”“高”的特点[7]。“滚山珠”由古老的迁徙历程发展而来,沿袭了苗族同胞迁徙过程青壮年滚压荆棘的动作,其传授方式采用的是口传身教,保留明显的中国民族传承特色,不像现代体育活动有专业化的训练和统一评价标准。而“活”表现为出场的人数可多可少,按一定的顺序和要求进行组合。“滚山珠”因为其“高”“难”动作使很多学者望而却步,表演时间短,一般为7min左右,要在7min内,表现出“朝点”“双飞燕”“腹上倒立”“蜻蜓点水”“空翻”“叠罗汉”“地龙滚荆”等不同难度系数的动作,做到笙不离口、曲音不断,同时要求队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长幼搭配,需要长年累月地练习和磨合才能培养出一支能上台表演的队伍。这也是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发展传承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发展机遇分析

2.2.1 非遗传承

经过传承人的努力,纳雍县非遗工作人员的付出,“滚山珠”标志于2005年12月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被注册。2006年,“滚山珠”终于幸运地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迎来了新的使命,找准发力点,抓住“非遗”之魂,利用好非遗资源,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把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向着更高的方向传承与发展。

2.2.2 国家政策

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滚山珠”等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的保护、保存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在尊重苗族同胞特色的基础上,为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有助于促进各族文化和谐发展,为构建民族文化大团结奠定基础。2021年毕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第169号建议,同意在纳雍县城修建一个“滚山珠”博物馆。纳雍县人民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单独预算300万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经费。凡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传承的学生,纳雍县城各中小学给予方便入学。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团队到延安、香港、上海、重庆等地参加文化展演活动,各级政府多次组织其到各国各地进行表演。

3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3.1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平衡是身体维持稳定的动态过程。在“滚山珠”的表演中,“双飞燕”“叠罗汉”“腹上倒立”下位表演者必须提供稳定的支撑,上位表演者需要以下位为基础,立于其肩上,且必须两人或多人处于统一平衡状态,需要较高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依赖于神经和肌肉系统相互作用、视觉的补充和本体感觉的调整,在“滚山珠”表演中立于上位的表演者通常应用踝关节调节机制、髋关节调节机制来调整身体平衡能力,在注意身体平衡的同时,上肢又持一定重量的芦笙平滑准确地移动至口腔进行吹奏。因此“滚山珠”训练者能有效调控平衡维持机制使其在动态的支撑面上达到稳定平衡,所以练习“滚山珠”有助于提高人体平稳能力,降低摔倒的风险。

人体的活动是以骨骼为杠杆、肌肉为动力来完成,肌肉力量是完成灵活性、柔韧性、稳定性的基础。“滚山珠”是以下肢跳跃和支撑交替进行的表现难美型健身体育活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滚山珠”表演者相对普通人肌肉围度大、肌肉耐力时间长、下肢的运动速度快,有效地提升参与者下肢关节的肌肉力量。且“滚山珠”训练者能进行静力性收缩和动力性收缩快速有效地切换。经观察,参与者下肢的伸肌徒手抗阻力量比屈肌徒手扛阻量大,“滚山珠”表演者以踢腿动作和等长收缩提供支撑为主,与其运动特点相符。

“核心力量”特指人体中间部分力量生成系统即脊椎、骨盆及相关肌群[8],通常把附着点位于这些部位的肌肉称为核心肌群,核心部位的稳定主要依靠核心肌群提供支持,而核心部位又为四肢提供活动的支点,为人体运动协调、力量传导、保持平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滚山珠”的下位表演者需要足够的核心稳定性,为上位表演者提供稳定的支持,而上位表演者需要核心稳定来保证自己的重心投射到下位表演者的支撑面内,且和下位表演者的重心重合,同时落在同一支撑面上。上下位表演者重新搭配后重心重构,两人共同维持平衡,难度更高,需要表演者有良好的核心稳定。滚山珠表演者上位站于下位肩上,如下位提供的是一个不稳定的平面,有研究表明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无负重深蹲、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时,均显示出不稳定平面的躯干肌肉激活程度大于稳定平面[9]。因此“滚山珠”训练对人体核心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滚山珠”中,吹奏芦笙与表演动作同时进行,不断进行换气做到笙不离口、曲音不断,这依赖于呼吸肌和肺组织及完整而扩张良好的胸廓,为了得到持续有效的气体供应,吹奏者通常采用混合式呼吸,以提高有效通气量,由于芦笙的吹奏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断进行呼吸练习,呼吸肌力量增强,胸廓顺应程度也逐渐提高以满足吹奏的要求,随着练习的增多,神经调控更加灵敏,气体在肺泡交换的数量也明显增多。因此练习者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呼吸深度加大,呼吸频率相对减小,呼吸频率明显得到改善,有效提高呼吸功能,减少肺部疾病[10]。

3.2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影响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是一项身心结合的运动。深居大山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在刀耕火种的劳动生活中,居住在纳雍县猪场乡的苗族人民利用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来进行娱乐、文化交流、相亲等。在活动中表演者相互配合,有序开展各种表演动作,对表演者之间默契、智力、反应、体力、心理等产生积极影响。当受到称赞和表扬时,能极大增加表演者的存在感、幸福感,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变得积极乐观向上;能有效的增加彼此之间的人际交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不仅仅可以培养表演者良好情操和坚毅的意志品质,还可以提高表演者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心身健康。

4 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分析

4.1 融入“全面健身”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始终要把全民健康放在战略优先的发展地位,加快建设健康中国[11]。“滚山珠”是苗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之日就时时刻刻影响着苗族同胞的身体素质,在以往恶劣、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中使得当地的苗族人民依赖于“滚山珠”这一体育活动去祭祀神灵、祖先,缅怀本民族的英雄,愉悦日常的生活,在训练过程中强身健体。在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中,以全面健身为引导,构建符合苗族特点的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引导苗族人民科学地参与传统活动,改善和提高苗族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运用健身促进“滚山珠”的传承,通过苗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滚山珠”的发展来促进苗族人民整体健康水平。

4.2 维持苗族传统特色

“滚山珠”来源于苗族祖先迁徙过程中,“滚山珠”是小花苗支系特有的传承,在早年间甚至以是否跳“滚山珠”来区分支系,像“地龙滚荆”就是当年迁徙过程中年轻人滚过荆棘的写照,“叠罗汉”就是当年迁徙过程中年轻人举着老人、孩子渡过河流的写照。爱好狩猎的习俗促使他们获得雉鸡美丽的尾羽作为华丽的头饰。能猎获雉鸡,又能表演“滚山珠”的人,就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异性的青睐。因此在“滚山珠”传承中这些极具小花苗传统特色的动作及服饰不能缺失。

4.3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在“滚山珠”非遗传承人带领下、表演者的努力训练下和政府支持下,一方面,应当加大非遗资金申报力度,以助力非遗传承保护,搭建展演平台,对外推荐参赛,树立自己品牌。另一方面,借助乡村振兴和贵州旅游发展,推动“滚山珠”与旅游相衔接,与旅游景区结合,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推进“滚山珠”的系统发展。在九洞天风景区、枪杆岩旅游区打造专门的“滚山珠”艺术景区发展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根据苗族的传统节日以“滚山珠”为主题,在相应的旅游旺季定期举办“滚山珠”文化旅游节,在政府帮助下,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传递“滚山珠”会演信息,吸引相关投资商做好线上直播,吸引对“滚山珠”有兴趣的各民族群众前来旅游观赏,通过文化旅游以促进本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

5 结语

“滚山珠”是纳雍县小花苗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是当地人民的一块瑰宝,国家级非物传承人王景才、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祝英等为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滚山珠”训练者从小开始训练,增强了苗族同胞的身体素质,尤其在呼吸、平衡与协调、肌肉力量、核心稳定性、灵敏性、柔韧性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党的引领下、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在各位传承人的努力下,“滚山珠”的传承和发展必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苗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将达到更高水平,为全民健康贡献微薄力量。

[1]杨军昌.贵州民族人口数量的变动历程与分析[J].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6(Z1):3-17.

[2]陈炜,文冬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03):329-333

[3]李士祥,王红.浅谈贵州高原明珠——“滚山珠”的起源、特点与现状[J].品牌,2015(6):125.

[4]彭华.苗族“滚山珠”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0,2(1):62-66.

[5]陈欣.贵州民族特色舞蹈“滚山珠”的发展现状及思考[J].艺术评鉴,2021(1):11-13.

[6]徐旭.城镇化进程中纳雍县苗族“滚山珠”的保护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1):106-108.

[7]李跃.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生态与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8):165-166+190.

[8]孟跃华,李平.体育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田径,2022(8):12-13.

[9]刘嗣懿,谢永民.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测试的思考与反思[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能训练分会),2022:24-25.

[10]刘海迪,毛语诗.浅析体育运动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J].网络财富,2008(12):270-271.

[11]王洪斌.探索医联新模式深化医改惠民生——河东区人大常委会支持推进医联体建设纪实[J].天津人大,2017(10):29-30.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ao Traditional Sports and Fitness Project "Rolling Mountain Ball"

WANG Ronghuan, etal.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Heilongjiang, China)

王荣欢(1990—),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猜你喜欢

芦笙表演者苗族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妙猜两数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