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关联,助推学生美术素养发展

2023-11-29于淼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美术教学

于淼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美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活动体验、现实生活,以彼此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习得美术知识,形成美术技能,发展美术素养。教师可创设关联性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明晰关联性方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阻碍;拓展关联性空间,助力学生建构认知模块。通过深入关联性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深入关联;美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7-0048-03

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相互依存的,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对于新知的获取或者能力的形成,不是对信息机械生硬地吸收。生命个体运转自己的思维,将学习的新知识贮存在思维意识之中,并根据具体的情境和任务灵活运用。人之所以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原因在于其与生命个体的原始认知体系,形成了逻辑紧密的内在关联,不再是一个单列的部分,而是与原始认知体系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只有将新知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和认知结构之上,他们所学的知识才能在意识深处落地生根。对美术教学而言,原理相同。因此,教师要基于美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活动体验、现实生活,以彼此关联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习得美术知识,形成美术技能,提升美术素养。

下面,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深入关联性教学,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关联性情境,激发思维活力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如果知识单独呈现,就是机械的任务,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将这些知识放在鲜活的情境中,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绝不能机械生硬地将情境看成是物理学层面的气氛,而应以一种超越思维认知的方式,与课程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悄然地发生着化学反应。情境与匹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使情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学要关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要创设鲜活而可感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所学的美术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关涉学生整个的美术学习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创设的关联性情境,就可以成为学生展开关联性学习的诱因,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基础。如《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教材对二方连续纹样概念进行了直观、通俗、形象的表述。由于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这就意味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原始认知体系中有着能够与之对应的连接点。因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展开学习,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先关注的绝不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是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以主动迎接、悦纳的姿态,积极包容和拥抱全新的知识。

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相机提出一系列问题,推动学生的思维朝着体系化、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如问题1:“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教师不急于向学生展示带来的东西,而是卖个关子,在故弄玄虚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问题2:“大家认真观察这个彩陶盆的沿壁,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展示图片之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而是将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的权利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借助这个契机,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3:“这些图案中的小人在干什么?”随着猜测、观察和发现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这种激活不是思维的凭空运作,而是在自身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与教师设定的导入环节相得益彰,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从教材编排的内容来看,毫无疑问,原本要学习的原始社会的文彩陶盆与学生的原始经验和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如果教师无视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和生活实际,直接向学生明确或者揭示教学内容,学生在不知所云中会产生“与我无关”的错觉,自然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即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状态,也都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让其主动学习则完全成为一种奢望。因此,在观察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彩陶盆与学生生活中較为常见的白色搪瓷盆进行关联,借助情境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至此,美术课程的这一学习内容也就回归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纹样外显出来的有序之美,同时认识到:哪怕是一件非常普通的生活用品,只要经过艺术化装饰,照样可以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通过激活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全新知识的学习中,与自身的品位、审美体验进行有效关联,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设置任务驱动性问题:“相同的图样究竟可以怎样排队呢?”这一问题是在导入环节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度升级,同时也需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蓝本。在学生自主发现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试寻找更为丰富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式。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背后所蕴藏的思维逻辑却是复杂而多维的。只有充分借助情境,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进行关联,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上述问题的设置,能够密切生活性问题和美术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这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关联,组织学生开展一场竞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样装饰花瓶。这种活动性极强的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积极运用,凸显了运用美术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的理念。

上述案例,教师创设鲜活可感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新知。

二、明晰关联性方向,突破思维阻碍

美术,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美的技术或者艺术。美是一个综合性、多维性的元素。生活中的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而存在。“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基于这样的审美常态,美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果美术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与美学理念相悖或者关系不大,这就意味着教师未能真正理解编者对教材内容编排的真实用意,更无法唤醒学生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积极探寻教材内容与学生现有认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解读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中探寻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美学元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如教学《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时,教师紧扣教学主题,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下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知识信息的吸收方式和路径呈现出多维化、立体化等特点。学生在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的影像资料中,早已接触过各种不同的图案和花纹,这些都是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石。如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的在旅游时已经随着父母一起饱览了长城的雄姿;有的通过图片和视频对长城有了整体性的认识。鉴于此,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寻找相同的图形,并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通过观察图片,有的学生发现长城每隔一段城墙就会有垛口、瞭望口、烽火台和射击口;有的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发现城墙垛口的设计是绵延不断、重复排列的;还有的学生通过这样的纹样排列,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壮观、雄伟之美。于是,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一幅古代希腊陶瓶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这种重复性的排列方式,不仅我国很早就已经使用,希腊文化中也早就出现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发现了纹样连续性排列的特点,再一次感受到其内在的序列之美。

由此,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让学生认识到艺术创造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的人物和动植物都可以单独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图案,依照有序的规律排列,就可以用来装饰自己的生活。比如,看似普通的树叶,依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排列,可以变成各种有趣而充满美感的图案。于是,有的学生将树叶尝试按照倒立的顺序排列,有的学生将树叶尝试按照正反的顺序排列,这样排列出来的队形非常奇妙,也展现出了不同的节奏和秩序之美。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学生的思维认知上,引导学生经历“赏析—探究—洞察—分析—提炼”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把握知识的联结点、生长点和提升点,让学生在积极的审美体验中形成思维判断。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了多样化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递进,使学生在积极探寻和自主发现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拓展关联性空间,建构认知模块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联性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广泛而自主的活动空间。这就意味着美术课程教学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寻美术知识。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关联学生的个体感知,引导学生在思维判断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认知。

鉴于此,教师可以设计活动目标明确、进阶思维鲜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在第一次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探究出连续排列图样的规律之后,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连续性紋样,这是学生内在经验和全新知识的连接。但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进行图案纹样的排列尝试,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内在的认知性体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因此,第一次学习活动可以设置在教师排列出相关图案之后,让学生尝试形成自己的排列组合,继而把握这种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特征。由此一来,学生就经历了这样的认知过程:从单个图样到类同图样,再到相同图样的迥异排列。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感受到不同排列方式所产生的迥异之美。

在第二次学习活动中,教师进行直观性讲解和形象性示范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们能不能猜一猜,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小鱼呢?这里面有什么寓意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猜测,有的学生认为鱼一定与过年时常说的“年年有余”有关。此时,教师由己及人,提出问题:“那么,你们想要剪什么图案呢?剪这个图案是为了表达什么含义呢?”这样,学生对图案的选择不再是人云亦云,有的选择小树苗,寓意自己能够在幸福的生活中快乐成长;有的选择小鸟,寓意自己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有的选择怒放的鲜花,寓意自己能够像花朵一样尽情绽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在感知美、悦纳美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后,教师出示创作的要求,让学生先自主选择一种大小合适的彩纸,尝试裁剪自己喜爱的图样,再运用相同的图案装饰花瓶。这一探究活动与本课所要着重教学的内容不谋而合,且带有鲜明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此止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借助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运用裁剪和张贴的方式,将花瓶进行了装饰,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两种方式呢?如果不是,我们还可以运用怎样的方式来装饰花瓶?”很多学生想到了“添画”的方式。教学至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解放,形成了深入实践和积极探究的动力。在整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从情感体验的层面,罗列出运用不同纹样来装饰花瓶的方式,从而认识到花瓶的装饰不仅是人文性和艺术性的活动范畴,还关联情感性主题。

总而言之,美术课程中的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相应的层面和维度上与其他课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依托关联性的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美术教学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开放课堂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研究
创新美术课堂?体验学习乐趣
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音乐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