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3-11-29赵范珏
赵范珏
[摘 要]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趣味性科学实验有特殊情结。教师借助趣味性实验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形成学科认知。在科学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实验素材、创新实验形式、优化实验组织、延伸实验内容、实验生活对接等策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现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科学教学;趣味性实验;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7-0081-03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一些趣味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生活中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其实践内涵更为丰富。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如搜集实验素材、创新实验形式、优化实验组织、延伸实验内容、实验生活对接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
一、搜集实验素材,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科学学科有固定的教材,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发掘更多的趣味性实验素材;也可以在阅读和整理教辅材料的过程中,捕捉趣味性实验的设计灵感;还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设计出更多的趣味性实验。这样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实验操作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激活学习思维,完成实验操作任务。
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种子发芽实验》一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让学生在家里做种子发芽实验,要求学生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请家长予以协助。课上,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实验操作情况,展示种子的发芽过程和实验操作方法。学生有了实践经历,自然能够有条有理地介绍其操作过程。有学生介绍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等,还要有日光照射。可以先找一些废旧花盆和合适的土壤,做先期处理。然后将浸泡后的种子种到花盆中,每天放到阳光下晒一晒,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就可以确保种子顺利发芽。”有的学生带来饮料瓶子,里面有发芽的种子。教师让学生现场展示种子发芽的实验成果,并介绍其操作经验,学生讲解得更加详细。有的学生说:“这里有一个瓶子,里面有一些发芽的黄豆。做这个实验时,先准备一些合适的泥土,加入适量的水,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然后播种一些黄豆进去,通过太阳照射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些黄豆便能顺利发芽了。通过观察发现,黄豆先是在湿润状态下膨胀,然后开始缓慢转动,最后伸出根须向下延展,并将豆瓣顶出土壤。豆瓣在空气环境中逐渐打开,生长出更多嫩芽……”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介绍,梳理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
上述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种子发芽实验,给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学生对种子发芽实验比较感兴趣,参与热情自然高涨。接着,教师通过课堂展示环节,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课堂反馈可以看出,这次实验的组织是比较成功的。种子发芽实验带有趣味性,其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极为显著。学生将已经发芽生长的种子带到学校来,其实验操作体验是鲜活的、深刻的。
二、创新实验形式,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科学实验形式众多,包括生活观察、实物测量、手工操作、社会调查、信息搜集、模拟实验等,教师要创新实验形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采用多种形成进行实验设计,能够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实验操作环节。特别是生活化的趣味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材料展开相关的探索和操作,能够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其形成新的学习认知。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组织工作,以充分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蚯蚓的选择》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梳理实验程序,然后借助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在学生对实验流程熟悉之后,教師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实验材料—— 一些活体蚯蚓,自己则准备纸盒子、玻璃板、黑布、湿土等材料,准备让学生在课上进行实验操作。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找到活体蚯蚓。课堂上,教师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对实验流程很熟悉,自然能顺利进行下去。接着,教师深入各个学生小组,观察他们的实验操作情况,适时给出一些建议。为强化学生的实验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蚯蚓展开生活化观察:“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经常可以看到蚯蚓,你能够围绕蚯蚓设计一些观察实验吗?请详细记录下你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准备参与讨论活动。”学生对这项任务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实验设计阶段,很多学生都能够进行创新思考,展开有价值的探索。
上述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参与活体蚯蚓的搜集工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因为有前期对教材实验的梳理学习,又有多媒体动画加深印象,所以学生对实验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进行实验操作时就比较顺利。“蚯蚓的选择”是比较典型的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了鲜活的认知。实验流程不复杂,学生操作起来不存在太大难度,而且具有趣味性,这样的实验设计才是最合适的,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优化实验组织,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对实验环境和条件没有特殊要求,让学生进行的实验更为简单。教师要深入研究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实验互动等内容,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让学生有序地开展实验操作活动,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无论什么实验,都需要有秩序做保障。教师从实验组织的角度展开探索,让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能够提升实验操作的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教师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这样能够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积累,教师针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组织实验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实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体系。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解读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然后列举教材中的生物,如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等,让学生将这些生物建立不同的食物链。学生尝试将这些生物用食物链连接起来,教师深入课堂与学生一起研究,很快就建立起多条食物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推出了生活化实验任务:“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生物,将这些生物进行梳理,并组建成完整的食物链,看谁组建的食物链更科学。”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搜集生活中的生物资源,开展生活化观察和调查活动,并对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和梳理,建立了多条食物链。课堂上,学生纷纷展示自己建立的食物链。如昆虫→青蛙→蛇→老鹰,因为青蛙是捉虫能手,而青蛙的天敌是蛇,老鹰又吃蛇,这样就建立了一条食物链。又如,玉米→鸡鸭→玉米,由于鸡鸭的饲料中有很多玉米,而鸡鸭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施加到玉米地里,供养玉米生长,这是最为简单的一条食物链。教师对学生建立的食物链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找到更多的食物链。学生展开延伸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探索,对自然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上述教学,教师推出构建食物链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观察性的实验任务。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响应,在主动参与中提升学科认知能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给学生提供生活化探索的机会,自然能够获得丰厚的学习成果。
四、延伸实验内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适当延伸实验内容,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开展实验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认知内化。科学实验内容丰富,教师在筛选时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这样能够提升实验效率。教师抓住学生心理设计实验,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设计和制作生态瓶》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解读生态概念,然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验。准备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搜集生态瓶制作所需的材料,学生找到了饮料瓶子、塑料桶、小鱼、水、水草等。制作阶段,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再让学生对生态瓶做优化处理,确保瓶里的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健康状态,能让小鱼等生物健康成长。观察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态瓶,并进行适当调整,如换水、调节光照等。在学生对生态瓶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教师延伸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家庭环境下设计更多的生态实验,意在通过营造生态环境,使学生对环保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家庭条件具有差异性,教师推荐一些生态实验,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进行创新设计,确保实验活动顺利开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鼓励学生将家庭实验情况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投放到网络交互平台上,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
上述教学,对教师设计的生活化实验,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借助生活材料开展操作,并做好观察记录,对实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将科学学习向纵深推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生活化实验活动,这说明教师实验设计是比较科学的,能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不仅亲身参与实验设计和组织,还对实验数据做记录分析,由此获得的实验认知会更加深刻。
五、实验生活对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学生对生活化实验有深厚的兴趣,教师对实验内容做整合处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观察和学习,借助生活条件学习科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还能够给予学生启迪,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科学实验生活化,教师要对实验做深入研究,找到实验与生活的对接点,让实验与学生生活自然融合,这样学生获得的学习认知会更为鲜活。
教师设计实验时,做好实验与生活的对接处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验操作,这样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光》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影子,学生对此比较熟悉,都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教师推出“画影子”这一实验任务:“教室里有电灯光源,请一部分同学以墙壁为背景,在墙根站立,借助四肢做出一些动作,这样会在墙上留下影子。其他同学观察这些影子,用白纸画出来,并研究这些影子与光源之间的关系。”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参与展示的学生做出一些个性化动作,其影子呈现不同的形状。为延续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实验:“利用太阳光做实验,并将影子画出来。”学生对这项实验很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实验操作,从中获得了丰富的认知。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了解,对实验成果及时归纳总结与评价,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完成。
上述教学,教师设计的趣味化实验,用灯光作光源,让学生自行设计动作,在墙壁上留下影子,并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影子的轮廓。学生对这样的实验比较感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光源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是实验研究的内容,教师要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展开。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推出更多的趣味性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验操作中筑牢学科认知基础。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趣味性实验素材,借助多种辅助手段创新实验形式,优化实验组织过程,延伸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与生活的对接中建立学科认知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实验设计,借助趣味性实验展开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桂红.借实验之手,启有效教学之门[J].小學教学参考,2021(21):59-60.
[2] 姚祺凯.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探析:以《电磁铁》为例[J].天津教育,2021(17):67-68.
[3] 黄洁琳.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衔接研究:以小学科学实验“母鸡生蛋了”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1,38(5):65-66.
(责编 蔡宇璇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