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告诉你中国如何“尊师重教”
2023-11-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进入九月,有关教师节的话题热度一路飙升。朋友圈里,老师们晒出一张张手绘贺卡,生动有爱,学生和家长接续点赞,把祝福不断延展。网络平台上,“致敬师恩”的相关话题后面,一段段深情回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穿透岁月的真挚情谊。爱心、鼓掌、点赞,一个个生动的表情包,一句句真诚的祝福语,让过节的氛围感拉满。
网络空间,已然足够温馨;现实中的一组组数据,更让人感到踏实:新时代十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去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5%左右,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今天,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基础较好,中西部地区的短板正在补齐;尊师重教、教育强国的理念,正在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含金量”展现在世人面前……
重不重视,看舍不舍得花钱
教育是“国之大者”,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个重大论断,是否落到了实处,看看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就一目了然。
教育部官网今年6月30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舍得拿出GDP的5%左右投入教育,是我国政府重视教育的最好说明。
事实上,新时代十年,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去年教育部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12—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
梳理资料发现,新时代十年,无论是总投入,还是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非财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钱,都翻了一番。
这些钱,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的同时,我国生均经费水平,同样也在大幅提高。
从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来看,总体上是三个“一半以上”:各级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各个地区间,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师正在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数据显示,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考人数,从2012年的17万多人次,飙升至2022年的1144万多人次,10年里翻了60多倍。这一巨大增长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追求,以及对教育的更加重视,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
更多好政策,已经在路上
2021年起,国家实施“优师计划”,就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依托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院校,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
前不久,教育部还出台了“银龄讲学计划”,计划2023年招募6000名讲学教师,补充基层优秀教师的不足。这些,都是从国家层面出手,着眼于解决乡村学校教师缺口、增加优秀教师资源的举措。而去年发布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聚焦基层教师的工资、住房、医疗等“急难愁盼”问题,都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不少地方也在积极试行面向乡村教师的职称改革,确保资深乡村教师享有“直接评聘为基层高级教师”的权利。这些好政策,有的已经落地,有的正在路上。总之都是好戏连台,力度空前。
相信,我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大多数人期待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等美好愿望,也会一步一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