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金融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2023-11-29张玉婷

中国商论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金融资产规模

张玉婷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2022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高质量充分就业仍面临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难题。从规模来看,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需求下降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的总体就业压力。从结构来看,供需匹配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求职者与劳动力需求技能层级不相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四五”期间,国务院把“提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我国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大量企业为了盈利开始涉足金融领域,金融资产占比和金融投资收益不断增加。企业金融化程度从金融资产持有率来看,200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中持有金融资产的占57.21%,2022年增加至77.11%。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上来看,200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金融资产平均持有量1.595亿元,2022年增加至7.359亿元,上涨361%。

金融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影响是就业,通过就业,金融化将影响收入分配,并最终影响共同富裕。一方面,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问题凸显。因此,研究企业金融化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四个维度的企业金融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调和金融与实体经济,合理引导企业配置金融资产,从而为企业健康发展及合理安排其长远经营策略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缓解目前的就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对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1 企业金融化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先后基于不同视角对企业金融化进行了界定,主要围绕金融资产渠道、金融负债渠道、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和金融投资收益渠道四个维度。(1)从金融资产渠道来看,Demir(2009)和张成思、张步昙(2016)认为,金融化是企业将绝大部分自有资金投资于金融产品,使得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占比不断攀升。(2)从金融负债渠道来看,孙平、侯风云(2019)认为,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增持与融资活动相关的金融负债,如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和商业信用等类型的债务融资,其逐渐成为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3)从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来看,Stockhammer(2004)和Orhangazi(2008)发现,金融化使企业经营策略由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逐渐偏向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通过增加股息支付和回购股票不断扩大金融资产份额,对金融资产市场依赖程度愈发加深,并在此过程中日益偏离日常经营活动。(4)从金融投资收益渠道来看,Krippner(2005)和Epstein(2007)将企业金融化定义为一种积累路径,企业利润的获得主要来源于金融渠道,而不是商品的交易和贸易生产。许莉、王欢(2021)认为,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已成为非金融企业改善财务状况、追求短期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利润更多来源于资本运作,如证券回购、获取利息及股息等金融途径,而非实体投资中的主义业务收入。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拟综合相关参考文献,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分别探究企业金融化的金融资产渠道、金融负债渠道、股东价值导向渠道和金融投资收益渠道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作用机制。

2 企业金融化影响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机制分析

2.1 金融资产渠道

随着金融领域的蓬勃发展,金融投资收益快速增长,而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高额回报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越来越多金融资产,导致企业对资本积累和生产性投资增速逐渐放缓。当企业将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高收益的金融领域时,会对企业的实物投资、生产活动和经营策略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

目前,大多数研究发现,企业持有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从金融化影响就业规模来看,当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企业会通过挤出实物资本投资、资本替代和改变经营策略,从而对就业规模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资源有限性理论,当企业在有限资源中偏向投资金融资产时,企业在实物资本投资方面的资金注入便会减少,鉴于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总是与劳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可知企业对就业的需求会随着实物资本投资的减少而下降,最终使金融化对就业规模产生负向影响。其次,从就业结构来看,金融投资高额的回报率使得企业将其资源更多地分配到金融领域,以追求短期收益,这会使得企业在经营性投资上分配较少的份额,导致企业在创新技术和培养发展人才技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技术改进的落后使得企业对高、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人才培养资金的减少会限制公司员工的技能发展。此外,企业金融化通过促进边际技术替代来取代低技能劳动力,使得企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就业人员,而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

2.2 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异质性

根据金融资产配置的异质性动机可将其分为预防性储备动机和投机套利动机。其中,预防性储备动机是指企业使用闲置资金配置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流动性较高的短期金融资产,从而储备流动性,拓宽资金渠道、缓解资金约束、对冲不确定性风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企业生产、投资和经营的连续性;投机套利动机是指企业为获得高额金融投资收益而配置投资性房地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等长期金融资产,不同动机下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异质性影响。

预防性储备动机驱动下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首先,预防储备型金融化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基于预防性储备理论,企业将闲置资金投向变现快且流动性强的短期金融资产,可以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并使闲置资金得到保值增值,增强企业快速变现能力。当企业内部现金流短缺时,可以通过出售金融资产实现内部融资,从而提高即时融资能力,缓解融资约束。此外,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会改善财务状况并修饰财务报表,良好的经营绩效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得企业获得再融资,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当融资约束得到缓解时,充沛的资金使得企业释放产能,增加实物资本投资,从而提高劳动力需求、扩大就业规模。另外,充足的现金流使得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和设备更新等活动的投入,增加对高、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其次,预防储备型金融化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维持业务平稳运行的作用。在企业经营和投资过程中,会遇到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等,短期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可以缓冲外部风险,减少资金在周转过程中的波动性,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平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起到正向影响。

投机套利动机驱动下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一方面,基于资源有限理论,企业为了获取高额收益进行投机套利挤出实物资本投资、缩减生产经营规模,使得企业生产无法达到最优程度,甚至无法保证成本,较低的主营业务回报率使得管理者进一步扩大金融投资,由此进入金融投资的恶性循环,不断挤出实物投资。金融化对实物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会不断减少企业生产经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就业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配置以投机套利为目标,不仅会挤出创新资源,估值压力和短视投资行为的双重效应进一步加速创新资源向金融市场的转移,导致企业对高技能、中技能工人的需求持续下降,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2.3 金融负债渠道

现有研究发现,金融负债渠道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一方面,金融负债渠道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随着企业金融债务的增加,可用资金在日常经营、规模扩展、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比重也将增加,相应的劳动力需求提高,从而对就业规模产生促进作用。另外,当企业利用金融债务资金扩大资本积累和再生产时,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创新研发资金也会增加,各技能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便会相应提高。从就业层面来看,不仅扩大了就业规模,还优化了就业结构。

另一方面,金融负债渠道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当企业的金融负债规模扩张加快时,既会影响企业经营和风险抵御,又会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当企业通过债权融资进行外部筹资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企业到期无条件偿还本息,即使资金出现短缺、周转困难等问题,企业也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期支付,如果未能按时履行债务偿还义务,债权人就有权向企业提起清偿诉讼。此时,企业因金融债务而承担的还款义务可能成为一种陷阱,对就业产生有害的“债务负担效应”。

2.4 股东价值导向渠道

部分研究发现,股东价值导向渠道的金融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具有积极影响。股东价值最大化使得企业股东只看重盈利水平,会一味地追求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进而对企业管理者施加压力,一些管理者会把股东压力转移到企业的制造领域和技术创新上。一方面,通过加大企业某个单品价值生产强度或使用价值生产效率,使得其成本降低进而带来更多收益,这一举措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挤出其他同类商品,从而提高市场份额,此时企业生产活动会相应地扩大,劳动力需求增加,对就业规模产生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将使企业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或更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来完成从技术研发到新技术的阶段,提高了高、中技能劳动力需求,促进了就业结构的高级化。

但绝大多数研究发现,股东价值导向渠道的金融化将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金融化重塑了股东、管理者和员工三者之间的相对权力,随着股东地位的提高,员工的弱势处境将加深。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中,为了满足股东期望提高经营业绩,许多经理会将原本用于研发和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扩大生产的公司资金投资于金融部门,以换取高回报,或利用股票回购来提高公司股价,使得企业留存的资金减少,企业未来发展也会因资金短缺而受限,从而阻碍企业实物投资和创新研发活动。金融化对实物投资和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必将降低企业对劳动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

2.5 金融投资收益渠道

现有研究发现,金融投资收益渠道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金融投资带来的高额收益使得企业可支配的流动性资金增多。当企业需要资金来扩大经营或技术创新时,便不用再依赖外部融资,其充足的现金流使得其进行内部融资便可解决资金问题。另外,较高的投资收益及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上升可使财务报表得到美化,表现出较好的财务报表会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行投资,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融资。缓解资金限制可以释放企业产能,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就会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对高、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高级化。

另有研究发现,金融投资收益渠道金融化会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金融投资收益渠道的金融化会使企业过度依赖高额的金融利润,逐渐缺乏竞争意识,导致企业资产过度泡沫。此时,企业将不会再把资源分配的重心放在其主营业务生产活动上,在预估能够维持原有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后,会将剩下的闲置资源全部投入金融领域,有时管理者甚至会不断缩减经营活动的投资而将这部分资金投向金融产品,使得企业原有的主营产品生产和销售不再受到重视,企业对生产、经营和销售等方面的劳动力需求也会随之减少。此外,金融资产的快速和高投资回报导致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导致创新能力下降和技术人才短缺,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

3 结语

本文从四个维度分析企业金融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企业金融化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机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金融资产渠道来看,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会负向影响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金融资产的增加将取代实物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投入,从而缩减生产经营规模,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抑制作用。第二,从金融负债渠道来看,一方面,金融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可支配资金增多,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创新等使得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金融负债到期时带来的高额利息会使企业想方设法地缩减经营性投资,此时会给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带来不利的“债务负担效应”。第三,从股东价值导向渠道来看,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压力促使一些管理者将重心放在生产领域和创新研发方面,这将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并提高对高、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促进就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股东价值导向会使管理者将股东价值最大化放在首位,从而增加金融投资,忽视收益较低的主营业务,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第四,从金融投资收益渠道来看,部分学者认为,金融渠道的获利带来了丰富的内生现金流,不仅缓解了融资约束问题,还会增加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等实物资本投资,进而扩大就业规模并优化就业结构。然而,有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投资的快速和高回报导致企业只关注短期利益,降低了企业创新能力,使技能人才缺乏,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

综上可知,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的金融化会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不同影响,同一维度金融化侧重点不同时,也会对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企业在追求高额收益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自身未来发展,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进而兼顾企业金融化对促进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作用。本文得到以下启示:(1)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的外部监管。中国银保监会应加强对非金融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门槛要求,对企业金融化进行适度性的强制要求,按照企业资产规模划分,不同等级的企业仅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金融投资,从而保证企业主营生产活动的持续发展。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融资使用范围的监管,规范企业融资资金使用,避免其为追求高额收益将原本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融资转投于金融领域。(2)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健全政策帮扶。不合理投资结构问题和市场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使得实体投资回报率不断下跌,我国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加剧。一方面,应加强落实“国内大循环”,使得实体企业可以提高其产品价值,回归主营业务,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应健全减税降费和政策性补贴,减轻企业的税负和费用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和创新,进而优化就业结构,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金融资产规模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