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策略
2023-11-29张力力赵婧屹程佳铭
■张力力,赵婧屹,程佳铭
VR 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分支;它利用计算机模拟原理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1]。近年来,许多学科基于VR 技术的教学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3]。在美术学科,尤其在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场景,运用VR 技术赋能教学的尝试也日渐增加。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4]。鉴于VR 想象性、沉浸性、交互性的特点,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索VR 在美术鉴赏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当VR 应用于教学时,能让学习者感受到现实中不能感受的作品或场景,因而能催生2D 媒介中缺失的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5],继而有效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6]。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使用VR 资源时通常能在学习场景中自主探究,因而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6]。通过VR 中的交互环节,学习者不仅能够获得虚拟体验,还能获取知识内容与即时学习反馈[7],实现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综上所述,“VR+”博物馆不仅能丰富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还能通过VR 技术呈现展品,打破时空限制,提供生动案例,赋能美术鉴赏教育。合理利用博物馆VR 资源有助于丰富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虽然VR 技术的教育整合已有不少成功的尝试,但现实中VR 资源开发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多数研究仍局限于个案研究,缺少一定的泛化运用。同时,由于博物馆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局限,已有案例普遍缺乏清晰统一的教学目标。基于我国实际国情,针对中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VR+美术鉴赏研究则更为罕见,因而“VR+”博物馆资源赋能美育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4],尤为鼓励运用虚拟/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并指出应充分利用与美术学科相关的资源网站、计算机软件和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的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4]。为此,本文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原点,聚焦美术鉴赏学习,提出五条“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策略。
一、搭建自由观察脚手架
在许多虚拟博物馆资源中,VR 的使用侧重于“内容呈现”,即用VR 还原美术作品的原貌,呈现作品的整体、特定细节和相关信息。此类应用有益于帮助学习者进行整体观察,既可缩小图形图像观其全貌,感受其造型、比例与色彩,亦可放大画面细看其材质、肌理等细节。若是雕塑艺术,一般也能支持360 度自由旋转,以多角度感受其独特的造型,了解雕塑所使用的不同材料和肌理效果。这类VR的运用可以让学习者更直观地观察物体,感受到平时无法接触的物体和事件,获得与平面观看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但许多VR 美术品缺乏对学习者独立探索细节的指导,因而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影响。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看”,学会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因此,VR 美术品除了呈现作品的原貌,还应引导学习者以多种角度和方法进行美术鉴赏。例如通过调节角度与光线,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物体的结构与光影关系[8]。另外,VR 美术品也可呈现作品内部结构,例如,建筑物的俯瞰图、艺术品的横截面图等,引导学习者直观感受对称、均衡、比例、统一等形式原理,强化其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在Kusajima 等人[9]的研究中,参观者可以通过头戴式VR 设备,模仿浮世绘画作中人物的动作,最后组成一幅完整画作,以进一步了解到整个画面的构成。此外,VR 美术品的呈现也应为学生开展鉴别、比较、分析和评价等活动创造便利。比如可以支持两个或多个美术作品同屏条件,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直观地观察与比较。在学习者进行分析时,也可提供图表类引导界面,帮助学习者从美术鉴赏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
二、还原真实文化历史场景
《课标》指出,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接触美术作品原作,增强学习活动的情境感,积累观看美术作品的经验。博物馆VR 场景大多还原了该场馆的陈设与布局,然而对美术鉴赏教育而言,这样的“虚拟博物馆”场景并未充分发挥VR 情境创设的优势。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要求学习者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为此,基于VR 技术进行的情境创设应当尽量还原该艺术品所诞生的文化历史环境,使其通过提供更逼真的文化浸润超越实地场馆。例如Zhang[10]等通过VR 还原秦始皇地宫世界,允许自由探索并设计小游戏(兵马俑上色、兵器识别)助力知识习得,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关于兵马俑的文化历史。
同时,《课标》还建议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了解美术与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VR 场景中还可为学习者准备多维度拓展材料,如阅读材料、在线资源等。此外,还可通过在学习任务单中提出一系列探究问题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进行信息检索,搜集各种资料,从文化的角度鉴赏美术品。如此,通过VR 重现真实场景,加之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资源,学习者才能在艺术品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三、平衡自由与结构化探索
常见的博物馆VR 多模拟真实博物馆游览的体验,引导用户跟随地上或空中的箭头进行有序浏览、参观。一些博物馆VR 也伴有文本或语音讲解,用户通过点击按钮或拖动滑动条即可阅览或聆听。然而此类功能还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促进其认知投入。
首先,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博物馆VR 的场景搭建应当允许学生自由探索,或是设置非线性的游览与探索路径。例如,在Day 等人[11]的研究中,当学习者戴着VR 眼镜体验白鹤舞场景时,可以自由走动获得不同的视角。只有当学习者对路径、方向、先后次序等有一定的选择权时,其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其次,教师需精心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除了交互式博物馆VR 环境场景,还应有配套的结构化探究及系列学习任务,也可适当运用游戏化策略。例如,在博物馆VR参观活动中模仿“密室”模式,学习者利用场景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打开更多的房间[12]。在兵马俑遗址的虚拟参观中,教师设置了检查点和规则,以便学习者能够一边游览遗址,一边使用考古研究的相关知识和历史在游戏中进行认知构建[10]。需要注意的是,VR 场景探索的自由度越高,越应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助学系统,以帮助学习者高效地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避免低效甚至无效探索,例如更为明确的任务及说明,更为丰富的互动点及互动方式,更为及时多元的反馈。在学生进行VR 探索之前,也应为学生准备充分的时间熟悉VR 系统,提供详尽的操作手册等,以减少技术困难对VR 教学活动带来的阻碍。
四、体验艺术创作过程
通过VR 进行“示范模仿”则是另一类美术鉴赏教育的有效形式。这类VR 运用一般先展示动作,学习者参与练习,最终实现自主操作甚至创作。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根据艺术家的工作和思维特点提炼出来的,重在让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4]。首先,VR 技术能有效再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不同于观看视频资源时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直接呈现,VR 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与虚拟工作坊中的材料、工具互动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如在Day 等人[11]的研究中,学习者可以戴着VR 眼镜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练习白鹤舞。在Park 等人[13]的研究中,学习者可以使用VR 进行雕塑制作,并体验工艺过程。这种VR 运用方式使得学生能在“做中学”,从而有效发展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
其次,除了实践,创新创造也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课标》指出,应逐渐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VR 技术不仅可以再现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可以提供空间与支架,辅助学生在三维空间进行构思,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此外,VR 技术更是可以使学生体验和创造常规课堂中无法完成的美术作品。例如,在某小学绘画课堂中,教师利用VR 绘画技术将文本及2D 平面作品转换为三维作品,以促进对学生跨模式创作能力的培养[14]。
五、促进交流与合作
合作与交流也是“VR+”美术鉴赏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例如,初级的美术鉴赏要求学习者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和观点;高级的美术鉴赏则要求学习者能搜集各种资料,与同学共同研究与讨论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如何影响美术作品的,理解并尊重他人对艺术现象的不同观点和解读方式。但现有博物馆的VR 资源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并未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为此,面向核心素养的“VR+”美术鉴赏教育应设计丰富多元的合作学习、协同学习任务,并为学习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空间及指导。例如在Pan[11]的研究中,基于VR 的绘画案例欣赏与作品绘制由教师和学生协作完成;学习者分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虚拟环境中,利用平台提供的绘图工具共同完成绘画作品,并通过平台中的合作模块相互交流展示。以雕塑鉴赏为例,学生可以以3-4 人小组为单位,按照小组学习任务单布置的任务与问题进行VR 探索; 再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任务,其中小组既可轮流或分工进行VR 体验(电脑端、手机端),也可分工进行文献检索以从文化的角度对雕塑作品进行赏析。
“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从内容和方法上扩展了美术课程的空间,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不仅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助力美术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也是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有效实现途径。
此外,“VR+”博物馆美术鉴赏教育的顺利开展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首先,用于美术鉴赏的VR 资源的开发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与设备。其次,大规模的项目开发需要与博物馆、科研院校、企业等单位的通力合作,更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与推进。再次,在实施中,信息化教室与支持VR 的软硬件设施的运用与维护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与此同时,一线教师在实践“VR+”美术鉴赏教育时也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或是与信息技术教师组建教学共同体。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与此同时,“VR+”美术鉴赏教育也能促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以及促进教师对美育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