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计
2023-11-28昌倩文
[摘 要] 作业是调节、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力“杠杆”。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统筹谋划作业,整合实施作业,用媒体助推学生作业,并加强对学生的作业管理等。要让学生的作业有计划、有效果、有品质、有动力。“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研发设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不断优化学生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过程、作业效果。“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要成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媒介,成为驱动学生数学创新的动力引擎。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双减”背景;作业设计
基金项目:苏州市“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作业设计与管理的研究”(“十四五”Sjh[0227])。
作者简介:昌倩文(1990—),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双减”政策、意见的出台,要求教师要自觉地、理性地对学生的作业“减负”“增效”“提质”“赋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作业的研发、设计,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体现数学作业的育人价值。要秉持以“学生”为本,以“数学”为根,以“作业”为载体、媒介的原则[1],要突出核心素养发展以及学习能力提升的导向,强化数学作业的精准性、针对性、选择性、层次性、趣味性、多样性、结构性和系統性。通过对作业的设计研发,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自觉、更高效!
一、统筹谋划作业,让作业“有计划”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统筹谋划,让作业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布置作业往往具有随意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的一种作业布置,让学生的作业没有针对性、实效性。统筹谋划学生的作业,就是要让学生的作业走向高效。
统筹谋划学生的作业,要注重讲练结合,从而实现作业的指导性。在作业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照数学学科知识本质,更要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这样,作业才不是机械重复的,才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进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具体学情,设计研发一些分层性作业、阶梯性作业,从而让作业因材施教。甚至,要为学生的个性化作业量体裁衣,充分利用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研发了层次性的作业:一是基础性作业,主要从“整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以及“分数比的化简”三个角度,来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从而总结出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的相关方法;二是发展性作业,主要从“混合比(即比的前项和后项既有整数、小数还有分数)”的化简以及“有单位的比的化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一比的前项和后项的重要性”;三是提升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鼓励学生在化简比的过程中积极创新。这样的作业,层次清晰、指向明确,对于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统筹谋划作业,就是要让学生的作业有的放矢,就是要让学生的作业具有指向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盲目地布置作业,更不能给学生设计机械性作业、重复性作业,让学生陷入作业的泥潭之中,让学生简单、机械、盲目地刷题。那样,作业就不是学生学习提升的重要载体、媒介了,而是钳制学生思维、绑架学生想象的“绞刑机”。作为教师,要摒弃“熟能生巧”的传统观念,树立“熟能生笨”的现代作业设计新理念。
二、整合实施作业,让作业“有效果”
实施作业管理,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通过整合设计作业,让作业“有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学科边界,用一种领域性思维、认知,将相关知识整合。在设计研发整合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数学”为本。整合性数学作业,让作业具有一种“综合味”。在数学作业中,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发展学生的“跨界思维”[2]。
跨界思维是一种整合性、迁移性的思维。在整合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相关的思想、方法等。比如教学“垂线和平行线”后,教师设计研发了“怎样滚得远”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其融合了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这一实践性作业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将其他的相关变量设置成完全相同,将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设置成一个可控的变量,如30°、45°、60°等。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融入,让学生的数学跨界作业完成得更有效。通过实验,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不同,物体滚下的距离就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搜集、整理数据,应用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多种方法,积极实践。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仅是获得科学的结论,还有获得科学结论的实验过程。这样的实践性、整合性、跨界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在整合性、跨界性作业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注入创新因子、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整合实施作业,可以对相关的作业“变形”“换脸”“化妆”,从而让作业“改头换面”,进而让作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形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作业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设计研发,让学生对作业进行主动的规划、决策、选择。
三、媒体助推作业,让作业“有品质”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是纸笔作业。这样的一种作业形态,由于司空见惯,往往让学生生厌、生恶。现代互联网社会,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应用媒体、网络等,辅助作业的设计研发,从而让作业凸显个性、彰显特色,让作业有质量、有品质,让作业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味、有意义[3]。
借助媒体助推作业的设计研发,追求智教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突出数学学科本质、数学学科知识关联。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作业“天天练”,搜集学生相关的“错题集”,引导学生反思、审视。通过网络、媒体等,将学生的作业多样态化、多媒态化。比如可以将线下作业与线上作业相结合,纸笔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将听说读写作业相结合等。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课堂教学时空有限,教师应在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用倍拼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在课后设计研发了这样的作业:尝试用剪拼法、分割法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等,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学生已经在倍拼法中积累了相关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对于这一作业的完成兴趣、积极性都很高。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自主画图、推导,借助班级的数学微信群、QQ群等展开深度研讨、交流。在微信、QQ等媒体、媒介的助推下,学生展开深度的交流,并将彼此的推导方法共享。这样的一种作业,不同于传统的纸笔作业,它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互动、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学生深刻认识到,多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将未知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通常需要应用剪拼、倍拼、分割、平移、旋转等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在媒体、媒介等的支撑、支持下,学生的作业成为其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学生彼此构成了一个“作业共同体”。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纸笔作业不再是作业的唯一形式。在作业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探索、实践。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相关的学习任务,研发设计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等。通过作业,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诊断并治疗学生数学学习的痛点等。多媒体的作业,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眼界。
四、管理优化作业,让作业“有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作业管理。但是在作业设计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作业布置往往比较随意。因此,“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对作业进行研发设计,要抓重点、强措施、求实效。要在作业的质量上下功夫,在作业的監管上下功夫,在作业的评价促进上下功夫,在作业的激趣上下功夫。要通过实施作业研究、作业公示、作业签单免做、作业评价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学生的作业样态,让学生做作业有动力。
管理优化学生的作业,就是要让作业走出“量大质低”的现状。通过作业的管理优化,让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变为教育形态、生命形态的知识。优化学生的作业,就是要通过对作业的管理,让学生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目标。在管理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调节等功能,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彰显作业的育人价值。比如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对作业进行团队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教研组长规划—学科领导审批—科任教师实施—年级组会商—学生家长监督”的方式。对于完成作业质量较高的学生,由科任教师签订免做单,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激励。同时,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挑战。如对学生较为熟练的作业按下“暂停键”,对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作业,鼓励其完成。比如“百分数”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对于能够较熟练地完成相关的百分率、利息、折数、税率等纯粹计算的一些学生,教师可以研发一些实践性作业,从而开辟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比如可以让学生种植黄豆,通过观察黄豆的发芽情况,统计并计算黄豆的发芽率;比如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去银行调查利率,去存自己的压岁钱;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相关的优惠促销活动,货比三家了解相关的促销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去税务局了解相关的税务知识等。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纸笔数学作业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作业管理,就是让作业超越传统的机械性、重复性作业样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超越传统的纸笔数学作业、书斋数学作业[4],将作业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延伸。让作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理论智能,更能发展学生的实践智能。通过作业的管理优化,让作业激发学生的火热思考。“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考量的不仅是学生纸笔运算能力,还有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实践等能力,以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是调节、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力杠杆,它必须挑起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大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作业的“牛鼻子”,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优化学生的数学作业方式、作业过程和作业样态。“双减”背景下的数学作业研发设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让作业成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媒介,成为驱动学生数学创新的动力引擎。
参考文献:
[1] 方臻,夏雪梅.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王月芬,张新宇,等.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余昆仑. 中小学作业设计与管理如何有效落实[J]. 人民教育,2021(Z1):34-36.
[4] 朱全中. 落实“双减”,切实破解教育现实问题[N]. 江苏教育报,2021-1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