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稚化思维

2023-11-28陈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再创造小学生

[摘  要] 稚化思维可以激发师生的思维同频,可以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可以孕育学生“再创造”能力,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授业解惑”。研究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稚化思维的方法,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同频的乐园。

[关键词] 稚化思维;再创造;小学生

作者简介:陈燕(1992—),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传输”,而是教师在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上,通过感染和熏陶等途径,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与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主要是“授业、解惑”,如何“授业”、如何“解惑”成了一线教师致力研究的重点课题。尽管新课改之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令人可喜,但是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无法俯下身去“授业”,而是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去授业,将结论与结果生硬地“抛”给学生,使得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惑”。

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的“教”把握好了,学生就能成功地“学”。这实际上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是对教学关系的浅显理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从来就不是线性关系。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可能就是人类的学习过程,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者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同一个学习者在学习不同内容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因此,有教育家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这并不是说教学没有规律。教学的规律就是无论怎样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支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牢牢把握学生的思维,那么教学就会表现出高效性。基于这样的思考来理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教学的过程,教学要把握住学生的思维。

基于这样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运用稚化教学的艺术,适当地稚化思维,可以促使师生的思维同频,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孕育学生“再创造”能力。

一、“稚”趣:想学生所好,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稚化思维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降低到与学生思维相同或相近的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真正地将自己的思维水平降低,而是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与学生思维水平相近的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但是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维高度,并且在这个思维高度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直觉和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稚化思维,就意味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要让自己的下意识行为脱离自己的习惯,要向学生的思维实际靠拢。从教学目标实现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当教师建立起稚化思维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就更靠近学生的实际。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准确地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准确地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又会怎样去分析这些问题。当教师有了稚化思维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更近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有可能用更好的方法去想学生所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与好奇心是引领学生认识事物的活力因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深入探索,获得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喜好甚多,一个游戏、一场比赛、一个场景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稚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稚”趣,投学生所好,使其产生学习的需求,引发创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案例1  找规律

师:今天我们男女生来进行一场比赛,如何?

生(齐):好!(学生热情高涨、兴致勃勃)

师:老师分别出示由12个数字组成的数据,看看男生、女生代表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记住并准确说出数据,比一比誰的记忆力更好!请快速选好参赛代表,马上开始比赛!(片刻后学生准备就绪)

师:男生请看数据“163435764810”,并记忆。(教师课件出示数据,并记录时间,男生代表很快完成了任务)

师:男生代表用时35秒,非常好!现在女生请看数据“123412341234”,并记忆。(教师课件出示数据,并记录时间,女生代表更快速地完成了任务)

师:哇!女生代表仅用了10秒,太棒了!

生1:这个比赛不公平!(更多的男生大呼“不公平”)

师(装糊涂):一样是12个数字,怎会不公平?(教师同时呈现两组数据)

生2:女生的12个数字由3组4个相同顺序的数字组成,我们这组的数字顺序却是乱七八糟的。(男生叽叽喳喳地描述“不公平”的缘由,教师笑而不语)

师(恍然大悟):哦,女生这组的数据的确存在着规律,确实不公平!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具有一定规律的现象随处可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它。(出示课题“找规律”)

比赛总是会让学生热情高涨,案例中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有趣,欣喜之中又陷入深思:为什么女生能赢?她们的数据有没有问题?学生产生了要“弄清真相”的好奇心,自然就激起了深层思考的欲望,并在思维碰撞中发现了暗藏的“玄机”。整个案例,从比赛设计到比赛进行,到男生质疑,教师一直巧妙地稚化自身的思维,表现出自身思维的薄弱,以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稚”思:错学生所错,催生学生的创造情感

拥有稚化思维的教师会将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所有表现视为“合理”。所谓合理,是指认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表现的背后都存在着逻辑,这或许不符合成年人的思维,但是一定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认同这种规律性,并且能够发现其中的逻辑,然后去实施教学,这样就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视作教学资源。虽然“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新课改下已经逐步被摒弃,但是部分教师仍然会保留“倾囊相授”的做法,这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习任务完成低效。教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倘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小学生好胜心、求知欲强的特征,牢牢把握住稚化思维的时机,自导自演出“稚”思的场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涌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再创造”能力,极好地习得知识和生长智慧。

案例2  认识分米和毫米

师:今天老师看到一篇日记,觉得甚好。下面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连连点头)

师:早晨,我从2厘米的床上一跃而起,拿起我那只13米的牙刷,迫不及待地挤出1米长的牙膏开始刷牙。匆匆忙忙吃完早饭,我走了90厘米远的路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回到教室,立刻打开长2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认真学习。(学生捧腹大笑)

师(故作吃惊):啊,写错了吗?哪里不对?你们可以帮忙修改一下吗?(此时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瞬间被调动起来,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

以上案例中,教师尽可能地将自身的思维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状态,设计出一个可以让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深层领悟的教学情境。这样的巧妙稚化,很好地引领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体验、交流、对话、碰撞中完善了新知学习,促进了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稚”说:想学生所说,让学生自主建构

课堂对话于数学课堂而言十分重要,教师的稚化思维不仅体现在问题设计之中,还应充分呈现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之中,教师需要通过富有童真的语言和思维俯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建立起和谐、轻松、平等的对话关系,让学生敢于表达和阐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案例3  圆锥的体积计算

活动素材: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各1个、一些沙土。

探究活动:在1个空的圆锥容器中装满沙子后倒入空的圆柱容器中去,看一看需要几次才能刚好装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探究)

生3:我们组用了3次刚好装满了,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故作疑惑):好奇怪啊!老师用了两次刚好装满了,所以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课本中的结论难道是错误的吗?

生4:老师,你把你的实验做给我们看一看吧。(教师再次动手操作)

生5:老师,你选用的圆锥、圆柱的高与底都不相等,所以才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应该选用等底等高的容器。

师:哦,老师竟然没有发现这个错误,你们太厉害了,看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以上案例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易犯的错误巧妙地稚化思维,从儿童角度以一个典型错误让学生彻底明白“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试想,倘若教师只是在言语上进行强调,学生只会暂时记住。正是教师的“稚”说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才使得冰冷的结论变得有趣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这一数学规律。

四、“稚”学:惑学生所惑,唤醒已有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解惑”,对于学生的“惑”,倘若“解”得不够及时,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理解性困难和学习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智,充分稚化自身思维,做到“惑学生所惑”。教师要适时利用好“疑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使其创造性地完成新知的学习。

案例4  观察物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拍照”的活动。请每个小组的4名学生从各自所在的位置为小猴拍照片,之后在信封中找出你拍的照片。完成后依次再到其他位置拍一拍,找一找新照片。为了更好地推进活动,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要求与流程。(教师播放课件,要求按照选位置、拍好照、仔细想、选照片四个环节开展活动,5分钟之后开始汇报交流)

生6:我们在活动中发现前、后位置拍照时很容易选对照片,左、右位置容易产生争执。(其他组的学生也纷纷点头)

师:该怎么办呢?老师也发现左、右两侧的观察不易区分,我们一起分别从左和右两个侧面着重观察,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表现出的一筹莫展的样子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开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生7:左侧观察时我们可以着重看小猴的左耳、左手与左脚,右侧观察则反之。

……

以上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疑惑为稚化的起点对学生巧妙地点拨,并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难以甄别的情形。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融入和自身的创造性,准确而快速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获得了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真正带着稚化思维去实施教学的时候,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能够发现学生更多的思维闪光点。与此同时,教师要少用自己的思维去替代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出现因为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节奏而批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小学教师要想真正拥有稚化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充分的预设,要梳理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并且能够沿着这个逻辑进行一定的推理。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的心智特点,合理地稚化思维,想学生所好,错学生所错,想学生所说,惑学生所惑,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探索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当课堂教学有了效率的时候,学生的创造力就有了生长的空间。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下,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在分析問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创造特征。教师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实现了用自身稚化的思维去孕育学生“再创造”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再创造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目的论视角下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再创造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广告翻译探微
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中学数学“开放式多循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