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与沈阳接管
2023-11-28郭宇陈锐
郭宇 陈锐
沈阳各界人民群众集会游行,庆祝沈阳解放,庆祝全东北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接管沈阳,意义重大。在陈云的领导下,接管沈阳的工作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快速平稳地恢复了沈阳的城市功能和工业生产,得到人民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在成功接管沈阳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为接管其他大城市提供了借鉴。
千里之外的运筹
1948年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取得胜利而告终。然而接下来的城市接管,恢复秩序,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验。早在1948年10月15日,党中央就电告中共中央东北局要准备接管沈阳,随即筹建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接管工作开始进行。
当东北野战军主力回师歼灭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廖耀湘兵团时,远在千里之外哈尔滨的东北局已经开始紧张地筹划对沈阳的接管工作。1948年10月26日晚,东北局在原法国领事馆南岗召开紧急会议,陈云、林枫、王首道、叶季壮、李立三、吕正操、汪金祥、张平化等参加会议。会上,陈云被任命为军管会主任。
中央决定任命陈云为军管会主任是经过慎重考量的。在长期的军事斗争环境中,我党并不缺少军事指战员,而经济管理人才则很少,特别是管理大城市的懂经济的人。陈云有财经工作经验,早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就有过“我们快由农村转到城市”的预见性发言。抗战胜利后陈云转战东北,对于东北的城市、农村和工业状况都有整体的了解。他提出:掌握工业,加强对工业的组织领导力量,要像下乡搞土改那样,来配备和加强从事工业建设的干部。因此,选择陈云负责接管沈阳是相对合适的人选。接收班底由东北局指定的伍修权、陶铸等军政干部和王首道、易秀湘等从事财经工作的干部组成。这样的接收团队既拥有长期革命经验,还擅长组织工作,又具备搞城市经济建设的能力。
陈云
10月28日,陈云主持召开军管会第一次会议。会上,陈云明确了军管会内设机构及工作分工:军事方面由伍修权负责,政權方面由朱其文、张学思负责,治安方面由陈龙负责,财贸粮食方面由易秀湘负责,铁路交通方面由刘居英负责,工业方面由王首道负责,房产方面由张学思负责等等。陈云确立了接管工作的16字原则—“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既要防止乱,也要保证快,各系统按源头进行梳理对接,“各系统有接收之权,无分配之权”。关于外事、外侨,要谨慎对待,处理得当。抓人、杀人也要力求审慎。陈云还指出:“私人银行不动,外国银行是否停业?票子是大问题,金圆券(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一种纸币)如何处理?压低25%收一些,然后停止使用。工人、公教人员、贫民先发维持费、救济费。本票如何占领市场?应有计划推出物资,采购商品,才能逐渐取得群众信任。”“警察下枪后,徒手上岗。一般中间报纸让出版,外国记者消息好好利用。除专职人员外,干部一律不准跟外国人接触。”
10月29日,陈云率领从东北各地抽调的4000名新老干部乘火车日夜兼程赶往沈阳。在路上,陈云昼夜不息商议、筹划、部署接管沈阳的各项具体事宜。10月31日,第二次军管会会议在火车上召开。陈云指出:如果沈阳的接收工作平稳成功,可以有力地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接收经验会为后续关内各大城市的接管形成有益探索,提供可靠的经验。他强调了一些细节问题,如电话要保持畅通,尽量集中住,不要分散住,一切物资、文件不得外拿,禁止拆开散落,地雷要扫清,注意警戒,没事一律不准外出,有事需两个人行动,不准乱打枪,公安机关不准杀特务,不准没收财物,采购统一归商业局管等等。会议明确提出:一切被接收单位都要受军管会监督和约束,接收要由军管会代表签字。为了防止进城后各单位争房子,特别规定房产分配权属东北局,任何机关无权占房子。针对粮食物价问题,会上提出要保护好敌留粮仓,奖励粮食进城。物价要高于解放区,不能造成物价暴涨暴跌,粮价要比铁岭高,若低了粮食就进不来,允许商人、农民进城购物。会议确定调三个师做卫戍部队,调高炮部队,防止敌机轰炸。卫戍工作划分卫戍分区,设立区分部,白天可以不戒严,但晚上必须要宵禁。要求对干部再进行一次入城教育,若发生问题,对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11月1日上午,陈云在火车上主持召开了军管会第三次会议,讨论解放沈阳应采取的方式,决定沿用哈尔滨方式,但不同点在于,沈阳是解放的标志,意味着国共两党军事及战略资源的对峙局势将要打破,对沈阳的接收必须上升到共产党新政权建设的高度层面。会上还强调了提前备好布告和《沈阳时报》,要求把各种驻地招牌都准备好。晚上,军管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根据消息,当晚我军有可能乘胜进入沈阳城中,要军管会同他们会合。军管会人员当夜下了火车改乘汽车,17辆大小汽车于11月2日凌晨浩浩荡荡到达沈阳城外围。
从解放区进入沈阳的党政干部在大和旅馆报到
到达沈阳城北文官屯附近的榆林堡时,陈云再次召开会议,向到会的陶铸、伍修权介绍军管会的组织情况及接管方针,并提出由朱其文召集商人摊集粮食,每天要准备15万斤粮,王首道负责解决电力供应,宣布戒严封城3天,调高炮队入城防卫,先恢复交通和消防。此时沈阳城已近在眼前,接管工作经周密部署后准备就绪。
11月2日下午5点,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解放,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我方接管沈阳的车队进入市内,解放军战士押着蒋军俘虏走向城外。军管会主要人员的车队开进位于沈阳市中心中山广场旁的大和旅馆(现辽宁宾馆)院内,这里暂为军管会的办公处。
大批党政干部入城后,即按准备部署组织机构工作。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陈云为主任,伍修权、陶铸为副主任。军管会为沈阳市实行军事管制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负责指挥沈阳的一切工作。刚刚成立的中共沈阳特别市工作委员会与军管会一同办公。同时,还宣布成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和沈阳特别市政府,并对外公布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员名单。
1948年11月7日,《东北日报》刊登以陈云为主任的沈阳军管会成立的消息及军管会发布的有关接收工作的规定
相对于共产党先前接管的其他城市,沈阳地区内没有经历激烈战斗,城市框架保存较为完整,但此时的沈阳仿佛停止了呼吸,所有的店铺关门,政府机构、学校医院、企业厂矿、电力交通等社会生活运转全部停止。加之全国战事还远没有结束,大众对共产党不够了解,对新政权的政策疑虑较深,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绝大多数人处于隐匿观望之中,混乱、惨淡、萧条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军管会进城后即刻颁布入城布告,传达新政权的声音,表达中国共产党对沈阳这座城市的期许和设计。其中对旧政权工作人员的包容和资产的保护,让旧政权机构中的原有人员和广大民众由惊愕转为钦佩,纷纷开始关注起共产党领导的这个城市新政权。接管中涉及的挽救工业、救济工人,恢复生产力,调动城市职员积极性和兼顾资本家利益等等做法,给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积累了极富价值的经验启示。
快速成功的接管
早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的陈云即做过领导接收和建立东北根据地的工作,后国民党军队进占沈阳,我党政军被迫撤离。1948年11月,陈云再次来到沈阳,他带领军管会进入沈阳开展接管工作时指出,能否成功接收沈阳的关键在于—平衡财政,平衡货币,保证交通。其关键点在平抑物价,让工商业开门,城乡融合。
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共产党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经济体系。解放区是粮食贱而布匹贵,国统区是粮食贵而布匹贱。平抑物价首先要针对在物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商品,当时想到其他地区的商人有可能进沈阳抢购棉布,沈阳当地商人囤积居奇,以致造成物价上涨。为了避免投机分子哄抬物价,军管会向民众宣传临近沈阳的其他解放区当时的物价,介绍新政权的物价政策,同时制定了沈阳的物价标准以安稳民心。各百货公司的商品买卖价格被公开后,商人能够及时了解行情,开展正常交易,稳定市场。沈阳解放前夕,原本2万多家的商店减少到7000家,而且都关门歇业,随着社会和市场的逐渐平稳,很多商店开门营业,城市经营开始活跃起来。
沈阳地区当年受灾,粮食歉收,沈阳工厂的很多工人只能吃白菜帮子充饥,有的还掺点糠,造成腹泻。另外,国民党军队已经将存粮抛售,导致沈阳民间藏粮远高于长春,政府储备粮却极少,城市的粮食供给面临着极大压力。为了及时补足粮食,陈云带领军管会在城内召集商户摊集粮食,在郊外借调粮食,从开原、安东(今丹东)等地抢运粮食,并规定粮价要高于解放区,从而吸引民间粮食从各种渠道进入沈阳,人民政府高价收购再择时低价向百姓抛售。为了保证运粮通道的畅通无阻,军管会立即部署维修铁路。经抢修,11月3日就修通了四平到沈阳的铁路,6日安沈路也开始通车。到11月下旬,每天有近百列客货车进出沈阳。另外,由于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金圆券,造成币值猛跌,给工人和城市贫民带来损失。为了关照人民的利益,军管会入城后立即规定停止使用金圆券,并提出针对性的兑换办法。军管会进城第四天,当金圆券与东北币(东北解放区的地方流通券)比价到1比100时,即由银行挂牌兑换,使金圆券迅速大量地流向国统区。针对九省流通券(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在东北九省发行的流通券)的兑换,当时规定按东北币1与九省券3000的比价兑换,通过这两项兑换总共兑出东北币2.35亿元。为了保证职工生活,当时向全体职工发放临时生活费10万元东北币,通过发放救济金,使东北币逐渐占领市场,挤走金圆券,加之沈阳周围都是解放区,规定物价之后,东北币能够快速流入,所以仅用20天左右时间金圆券就被清除,整个市场已被东北币占领。
沈阳市的管理、建设,城市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民生保障等,随着城市的接管同时展开。为尽快恢复送电,进城后接管人员立即组建沈阳地区电业管理局,通过发公告的方式通知民众电业政策。全体职工进入新的工作崗位后各司其职,积极恢复供电。沈阳的邻城抚顺,有一座当时东北重要的火电厂。陈云带领军管会迅速安排电业局进行抢修。同时按照供电计划检修完善城内的设施。入城的第二天,沈阳恢复供电,电灯亮了,电话通了,电车开动了,自来水得到修复可以使用,城市功能迅速恢复。
陈云认为,接好管好沈阳,就是共产党新政权比国民党旧政权要好,首先职工生活要好。沈阳解放不久,将至农历年底,广大职工普遍关注收入状况。因为解放前沈阳的粮价很贵,军管会认为职工工资不能按照折粮数旧的工资标准发放。接管当月,全市的公教职工给予临时工薪,按照折粮数每月80斤到400斤的标准计算,以一半货币、一半工薪券的形式进行发放。以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工资等级,工人、职员、技师按每月40公斤到200公斤计算,高级技术人员的待遇相对更高一些。另外,相应地调低水电费价格,看到接管后的生活标准比旧政权高出很多,大多数职工露出满意的笑容。
电台开始播音
早在1944年就有过“生产第一”表述的陈云,充分认识到一座重工业城市能够机器轰鸣、恢复生产是多么重要。他指出复工复产是保护厂矿、稳定民心、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的基础。他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视察了许多工厂,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将沈阳的八大工厂(即兵工厂、机车厂、橡胶厂、炼钢厂、汽车厂、桥梁厂、电器厂、机器厂)定为战略性工厂,指出首先应重视那些战略性工厂的恢复与发展。
军管会对八大战略性工厂进行全部原封接管,同时其他工厂也按部就班地进行接管。在接管主要工厂后,军管会开始系统地接收其所属分支机构,并要求能开工的要立即开工。当时对工厂的接管工作采用了几个办法:一是护厂。军代表到工厂后立即组织护厂委员会看管工厂仓库,禁止移动机器物资。二是点交。按照原有行政系统及原有底册,对资产档案人员进行有系统的接收。三是复工。通过复工稳定人心,保护企业,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四是清理和调整。通过军管会批准将生产管理局下属的某些小厂拨交沈阳地方经营。工业部在接收后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专业局及企业公司等新的管理机构。
沈阳的其他接管工作进展得同样顺利,社会秩序良好。通过收容遣散散俘,解决了社会治安问题。机关、厂矿、学校等机构的固定资产大都没有遭受破坏。到11月5日,全市基本完成清点移交和接收工作。军、政、警等系统全部接收,接管国营工厂97个,医疗机构18个,大中小学校59所,还接管了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和中央合作社金库。全市公教人员、公企职工到本单位报到的达8.5万人,占原有人数的95%。政权机关只撤掉了少数负责人(如厅局长等),工厂企业基本是原班人马。博物馆收藏的《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当时全国共存三部《四库全书》,在沈阳存的这部是最完整的。
陈云一直深知电台报纸的重要性,能够顺利接管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舆论宣传。中共地下党在沈阳解放前夕,就将电台设备完好无损地保护下来。11月4日下午,接管人员组织旧电台工作人员调试设备开始试播,播放内容除本市新闻外,主要是宣传中共的政令通告、战时评论、转播东北新华广播电台的节目及本市行情。11月5日,由军管会创办的《沈阳时报》创刊号出版,报纸印刷利用的是国民党《中央日报》和《前进报》的设备。创刊号的头版头条是由军管会主任陈云、副主任伍修权、陶铸签发的布告,标题为《确定沈阳革命秩序,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下半版登出题为《庆祝沈阳解放》的社论。让民众感到兴奋的是,11月9日起,沈阳11家电影院免费放映反映东北解放的纪录片《民主东北》,让这段艰难时光牢牢定格在民众的心里。为让大家享受到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沈阳卫戍部队也时刻警惕守护城市,应对敌机的骚扰。如遇敌机来袭,白天警戒人员立即疏散行人,指挥其就地隐蔽,夜间则通知所有机构立即熄灭灯火,不得暴露目标。
经验推向全国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刚发表不久,他就在西柏坡接到陈云起草的《关于接收沈阳经验简报》。经验简报中提到金融物价、社会治安、电力供应、媒体作用、干部配备等重要问题,具有极强实际操作性。显然,这份报告在全中国解放指日可待、中国革命进入又一个历史转折之际,来得十分及时。中共中央随即批转了这份“经验简报”,发送各单位用作夺取城市后的工作“蓝本”。
在接收沈阳之前,中共中央虽然已有一系列相应的接管大中城市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对接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该怎样处理。沈阳作为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中心,共产党进入城市后接管了大量国民党旧机构以及官僚资本的、买办资本的工矿企业,这些可为发展公有制经济、改造旧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之所以能够顺利接管,主要是实行了陈云提出的“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办法。保留原机构并保持原有系统,便于了解情况,明晰问题,使原有人员产生责任感,有利于设备档案等完整移交。原有人员各回岗位,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他们询问,容易组织恢复生产。按原建制接收,可以先稳定下来,逐步改造。接管工作统一于军管会的领导,各接管部门不许占有和支配档案与资产,打破了多头制与本位主义,避免了混乱,减少了损失。
沈阳接收经验是在新生国家机器怎样在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建立与运转的艰难条件下形成的,也是陈云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军管会工作中的运用成果。比如伪满时期汽车通令靠左行驶,来自哈尔滨及北满的解放军及接管人员的司机都习惯于左侧通行,而沈阳和国民党统治区过来的司机驾车时是靠右侧通行。两种行车规则同时上路极易出现交通混乱和危险。因为习惯不易改变,因此有些同志主张沈阳应像哈尔滨及北满解放区那样,规定汽车左侧通行,另外一些同志,尤其是负责公安工作的同志主张规定右侧通行,他们的理由是沈阳及国民党统治区的汽车均右侧通行,接管沈阳后近万名交警一般都留用,在街上指挥交通的就是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按照右侧通行指挥交通,如果改为左侧通行会引起混乱和纠纷。双方争执不下,而这个问题又必须迅速作出决定,不然,每天会发生大量交通事故。为此军管会组织大家集体讨论了两次,仔细听取了不同意见和各自陈述的理由。考虑到新式汽车驾驶室多数在汽车的左边,适合右侧通行。为避免交通事故频发,并和即将解放的关内各大城市接轨,结合实际,陈云在军管会会议上作出汽车一律靠右通行的决定,并由东北政委会发出汽车靠右行驶的通令,使这一引起争论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城市接管的工作内容中,最主要的是人事的接管。这不仅关系着城市接管的成败,也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在接管沈阳的过程中,原有社会组织与体系不被打乱,除去少数旧政权中的反动政客、顽固分子和侵犯人民的反动分子,其余絕大多数旧政权人员,经过感化教育都站到了人民一边,被改造为新政权的力量。从事公益事业服务的职工,只要本身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就是新政府管理体制下的社会劳动者,继续体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产业工人作为城市的中坚力量,在政治上享有更为广泛的权益。因此,当旧政权解体后,绝大多数原有人员获得新生,成为新政权组织下的受益者。沈阳的解放和接管,让民众感知到共产党新政权给人民赋予的权力及所营造的良好生存环境,进而理解共产党新政权的合理性、必然性、先进性。这让依旧处于国统区的广大民众有了迎接解放的期盼,给中共顺利入关、南下解放和接管更多的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平、天津的接管充分借鉴了沈阳的经验。在薄一波向平津出发前,毛泽东嘱咐他:接管工作要“原封原样,原封不动”,先让他们恢复生产,其余以后慢慢来。这是沈阳接管经验的核心思想,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工作的指导方针。东北局还从沈阳接管人员中选派二三十个骨干前往天津参加接管工作。随着部队战线的推进,每天都有新的城市被解放,急需接管干部。东北局以沈阳、长春两地的接管干部为班底组成两套班子,为南下接管工作之用,他们后来很受欢迎,大多数都成为骨干。
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接管工作同样借鉴了沈阳经验。中国共产党新政权建立面临的艰难与挑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陈云创造的沈阳接管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