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筛选
2023-11-28黄惠绿
黄惠绿
(角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福建 漳州 363107)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蘑菇科、蘑菇属真菌,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喜生长在粪草发酵料上,也称白蘑菇、洋蘑菇,是一种味道鲜美、栽培规模大且栽培范围广的伞菌。双孢蘑菇人工栽培发源于法国[1],目前欧美等国家的双孢蘑菇已实现生产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周期全年化、产业分工专业化[2-3]。我国的双孢蘑菇人工栽培起始于20 世纪20 年代,在60 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和出口国。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双孢蘑菇的主产区之一,传统菇房以高层架的砖瓦房为主,近些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漳州市着力开展工厂化温控菇房栽培双孢蘑菇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初步取得成效[4],如福建金明食品有限公司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目前国内利用温控菇房生产双孢蘑菇的栽培品种主要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W192 及引自国外的A15、901 等[5-6]。目前福建省工厂化温控菇房栽培双孢蘑菇均采用W192,品种单一,迫切需要新的备选栽培品种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引种是快速改良某一地区作物品种的主要手段,目前关于双孢蘑菇品种引进及适应性试验的报道较多。韩丽荣等[7]引进国内外品种(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于加工的F56,而AS2796 则适宜鲜销;于培海等[8]开展双孢蘑菇新品种比较试验,发现AS2796 最适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胡晓艳等[9]开展5 个荷兰双孢蘑菇品种与当地主栽品种258 品比试验,最终筛选到备选替代新品种7215 和7209;孔维丽等[10]开展9 个双孢蘑菇品种品比试验,发现棕色品种M-棕-2 出菇早、产量高;赵竹清等[11]开展双孢蘑菇抗杂试验,筛选出抗病能力较强的菌株F5113,其次是F258 和AS2796。刘明军等[12]通过品比和中试试验,发现W192、W2000 均表现出耐高温,死菇少,发病率低的特点,适宜在高海拔地区反季栽培中推广应用。
为改变漳州市工厂化温控菇房栽培双孢蘑菇品种单一局面,笔者引进国内外若干优良双孢蘑菇新品种并在预试验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中试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品比试验在漳州市新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温控菇房内进行,每平方米用料约60 kg,混播菌种,用种量为0.75 kg/m2;当地常规用红壤土覆土,覆土厚度3.5 cm。试验以菌株为单因素按随机区组设计,共3 个菌株,设置3 个处理,每个处理20 m2,4 次重复。
1.2.2 平皿配方、栽培料配方及发酵
供试菌株菌丝长势和形态用平皿观察比较,培养基配方为1 000 mL 常规PDA 培养基基础上再加0.5%蛋白胨。
栽培料配方为当地常规生产用配方,即金针菇菌渣25 kg,稻草14.125 kg,牛粪15 kg,过磷酸钙0.5 kg,轻质碳酸钙0.125 kg,石灰0.125 kg。金针菇菌渣要求新鲜,含水量为54%;稻草切段,长度3~6 cm,含水量为13%。原料预处理及发酵处理参考文献[13]、[14]。预湿:牛粪及稻草分别预湿2~3 d,可以一边打烂一边加水,以便让料最大程度浸透水分。为避免废水污染环境,应在料堆地势较低的一角设置废水收集池,将流出的废水收集起来二次利用,重新喷淋到堆上。预湿好后,停水2 d,即可建堆。为方便操作,建堆时可将过磷酸钙等辅料同时加入料堆,混匀,堆高以1.3~1.5 m 为宜,堆长依场地而定,建堆后间隔3~6 d翻堆一次,共翻堆3次,一般要求料堆有效发酵温度达58~67 ℃。料不黏手,稻草段有一定弹性和拉力时,表明料发酵腐熟可进床铺料,若料堆失水较多,可提前适当补水。
料进房后立即密闭菇房,由管道将蒸汽引入菇房内提升料温,二次发酵。二次发酵关键步骤包括:(1)升温:升温应尽量缓慢,20 h 后使料温达58 ℃即可;(2)保温:60~62 ℃保温8~10 h,不可超过12 h;(3)降温:保温后缓慢降温,12 h后降至54 ℃,不可少于10 h,之后54 ℃保持24 h;(4)低温保持:缓慢降温至50~52 ℃,保持24~36 h;(5)停火降温:低温保持后立即停火,自然降温至45 ℃,需4~6 h,甚至更长时间;(6)继续降温:45 ℃后可开窗降温至28 ℃(室温25~26 ℃)。播种前,查看是否需要补水,抓料面黏但不出水即可,含水量60%~62%。播种时料温最好在28 ℃,之后须确保低于26 ℃。播种后,可以不通风、密闭门窗24~48 h,之后酌情通风降温,目标是促进菌丝尽快吃料,但应防止料内高温烧菌。
1.2.3 栽培环境调控
栽培试验出菇管理参数参照对照菌株W192:发菌温度(24±1)℃,菇房空间相对湿度90%左右,CO23 000 mg/L 以内;覆土初期料温(24±1)℃,CO26 000 mg/L 以内,菌丝爬土后料温会上升,应注意避免料温升高过快导致“烧菌”;覆土层长满菌丝后,6 d 内梯度式降温至(17±1)℃,控制CO22 000 mg/L以下,空间相对湿度90%~95%,诱导原基形成;菇蕾期至采收期控制温度(15±1)℃,空间相对湿度85%,若子实体较多,应适当降低温度,避免出菇期CO2过高而出现畸形菇。
1.2.4 观测项目
观察记录试验双孢蘑菇菌株菌丝平皿生长状态,考察子实体经济性状及其他农艺性状,统计四潮鲜菇总产量。
1.2.5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WPS Office 2016 和DPS v6.0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菌丝长势及产量比较
由表2 可知,三个供试双孢蘑菇品种的菌丝形态均为半贴生型,菌丝生长旺盛,洁白浓密;福蘑78发菌速度相对较快;三个供试菌株的原基形成速度无差异。四潮菇单产最高的是福蘑78,为(18.85±0.774) kg/m2,其次是W192,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单产较低的是M623,为(16.21±1.238) kg/m2,与福蘑78 和W192 存在显著差异。M623 和福蘑78 为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新选育菌株,由于对其栽培管理特性还不太熟悉,出菇管理时参照栽培菌株W192 管理模式,此次品比试验条件下M623 单产偏低,而福蘑78 的鲜销比例偏低,表明新菌株的出菇管理精细化调控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2 供试双孢蘑菇菌株菌丝长势及产量比较
2.2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子实体经济性状
由表3 可知,供试双孢蘑菇品种子实体经济性状及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单菇质量最高为W192,其次是福蘑78,与M623 存在极显著差异;福蘑78 的菌盖最厚,为(2.46±0.070)mm,与M623 存在极显著差异。三个供试双孢蘑菇品种菇形均圆正,没有出现异常形状,但在同样管理条件下,W192 较易出现鳞片。W192、福蘑78 菌柄粗壮,而M623 相对较细长。
图1 供试双孢蘑菇菌株平板培养菌丝长势
表3 供试双孢蘑菇品种子实体经济性状及其他农艺性状比较
双孢蘑菇由于组织细嫩且菌盖无明显的保护结构,在采后贮藏和流通过程中极易因碰伤等损伤而发生褐变,从而导致双孢蘑菇子实体感官品质的下降,影响商品品质,影响销售。三个供试试验双孢蘑菇品种的子实体菇体紧实,菇质均较好,但抗褐变能力差异较大,W192 被划伤后较易褐变,而福蘑78、M623 抗褐变能力明显较好,比较符合当前鲜销蘑菇的品质需求。
2.3 示范栽培结果
根据品比试验结果,选择双孢蘑菇福蘑78 于2022年8月在漳州市新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示范栽培,栽培料配方、发酵方法、覆土处理与厚度等均同品比试验,出菇管理调控根据福蘑78实际生长情况略有调整。福蘑78 示范面积600 m2,对照W192 栽培面积250 m2。结果福蘑78 出菇比对照W192 早1 d,出菇均匀,丛生菇少,子实体紧实,鳞片少,菌盖厚、抗褐变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福蘑78 平均鲜菇产量21.8 kg/m2,对照W192 平均鲜菇产量21.6 kg/m2。同时经实地调查,福蘑78未见绿霉、疣孢霉等病害,子实体无细菌性斑点病,未出现螨虫等虫害。综上所述,福蘑78 鲜菇质量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综合性状优于对照W192。
图2 播种2 d菌丝萌发情况
图3 供试双孢蘑菇菌株出菇场景
3 小结与讨论
前期的预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在温控菇房条件下的出菇表现差异较大,尤其是原来作为季节性生产用种的品种,在温控菇房栽培条件下单产明显偏低,表明有些季节性栽培表现好的品种,并不一定适于温控菇房条件[3];M623 品比试验中表现一般,原因可能是不了解其特性,按照W192 栽培管理方法无法全面表现出其优良特性。观察发现M623 要求降温速度、耐二氧化碳能力、补水时机等与W192存在一定差异,而且不同批次试验M623 产量和品质也有差异。由此可见,推广双孢蘑菇新品前必须进行多年多点的出菇试验,基本摸清新品种的生物特性及环境调控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福蘑78 综合性状优于对照W192,可以作为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在漳州市进一步示范推广。
试验结果明确福蘑78 栽培特性:(1)适应食用菌菌渣基质,同时可添加一些提高基料透气性和保水性的原料,如稻草段、茶渣;(2)栽培料含氮量要求1.6%~1.8%,含水量65%~67%;(3)培养料上架后要适当压实,投料量50~70 kg/m2为宜;(4)对覆土材料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要求较高,建议用混合覆土材料,如泥炭土+红壤土或泥炭土+煤渣,覆土厚度至少3.5 cm;(5)原基形成阶段适当控制菇蕾的密度,以免长丛生菇和后期菇柄偏长;(6)小菇阶段,适当降低菇房内的空间相对湿度,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7)不耐CO2,后期应适当增加通气量,降低CO2含量,以促进菌盖的生长,避免菌柄伸长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