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宿舍生活区建成环境优化研究

2023-11-28王嘉赓谭皓天

大众文艺 2023年21期
关键词:生活区韧性宿舍

宋 岭 王嘉赓 谭皓天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激增造就了城乡人居环境灾害频发的现象。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洪涝、暴雨、干旱、极端高温和风暴等多种类型)在过去20年全球引发灾害总量超过7500次,共造成了超过2.5亿人次的伤亡,经济损失高达2万亿美元。同时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的也成为导致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当今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对全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以往。人居环境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如何在风险中保持系统的稳定成为研究的热点。

大学校园内现有人居环境的优化建设意义不仅体现在提升高校的抗风险能力和保障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同时也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密不可分。作为重要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机构,高校建成环境提升韧性建设、优化绿色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生活空间[1]显得愈发重要。

一、高校宿舍生活区韧性建设研究概述

1.高校宿舍生活区建设特点

高校宿舍生活区作为在校人员生活居住的区域,是校园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为满足学生的居住需求而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包括宿舍楼、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等。具体组成部分为:

(1)宿舍楼和房间布局:宿舍楼的建筑结构、楼层布局和房间配置。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私密的居住空间,合理分配房间大小和布局,满足其个人居住需求。

(2)公共空间和设施:包括宿舍楼内和周围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区、洗衣房、学习室、厨房、卫生间等满足学生的社交、学习和生活需求,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和设施。

(3)绿化和景观设计:宿舍生活区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绿化植被、景观元素和休闲设施的合理布局能够提升居住区的美观度和舒适度,以增加学生的生活质量。

(4)安全和保障设施:宿舍生活区应该具备安全性和保障设施,包括火灾报警系统、安全出口、监控设施等,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高校宿舍生活区韧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校园宿舍生活区的韧性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保障学生健康与安全,促进社交与人际交往,支持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校园宿舍生活区的韧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

二、高校建成环境韧性建设现状调研分析

1.实地调研

为了解分析当前高校宿舍生活区韧性建设现状,选取了以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的部分高校的建成环境,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目标点的生活区设计进行规划调研,整理归纳调研内容,总结了建成环境韧性建设存目前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与应急设施配置缺乏;(2)居住空间规划不合理,居住舒适度评价不高;(3)建筑物质量存在问题,建筑材料缺乏耐久性;(4)交通流线设计存在缺陷,户外空间可达性低;(5)建筑存在物质量问题,设施老化问题严重。

校园建成环境的韧性建设是确保校园在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突发性事故中保持正常运营的重要特性。从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宿舍生活区建成环境存在韧性不足的问题并且叩待解决。建筑设施和空间规划的缺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校园建成环境在面临突发性灾害威胁时难以处理,校园内的建筑、设施和人员将面临难以应对的威胁,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2.问题分析

根据调研对高校宿舍生活区韧性建设现状的总结,对其韧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随后通过韧性理论的特性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举措。

(1)设施配置

根据调研对高校宿舍生活区韧性建设现状的总结,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通过韧性理论的特性研究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宿舍生活区的基础与应急设施存在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某些院校学生宿舍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配置,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等),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访谈调研,其原因可能是规划和设计阶段冗余性的需求考虑不足以及设计建造年代造成的局限性,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缺乏设施配置的全面性考量。此外,存在预算限制或资源分配不当等问题也是导致无法提供充足配置的原因之一。

(2)空间规划

通过调研发现大学校园生活区公寓楼的内外部空间规划存在空间运用不合理的现象(宿舍内部的空间处理、U字型宿舍楼的连廊空间、建筑空间的道路流线设置、宿舍外部空间的草坪绿地规划等),其原因原因主要由于设计的局限性以及开发经济成本等限制,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和舒适度标准,导致了设计方案的不成熟表现。

3.高校宿舍生活区的韧性建设

韧性理论中的“韧性”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以不同的方式被定义,美国生态学家霍林于1973年首次将韧性的思想应用到生态系统弹性的研究领域,用以定义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后续研究中韧性理论在城乡人居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法学术研究成果,容志、赖天[2]提出了大学社区韧性由数字韧性、组织韧性、空间韧性、治理韧性以及文化韧性五部分构成;曾穗平[3]等人提出从创新生态视角以生态、制度、技术以及设施四个层面进行韧性校园的建设与治理;江利敏[1,4]则提出了韧性校园规划的五个维度(生态韧性、技术韧性、设施韧性、制度韧性、教育韧性)。基于前人对校园韧性内涵的理解,高校建成环境的内涵为从抵御、适应、恢复三个灾害发生的全阶段来提升高校适灾建成环境的韧性能力以提高校园面对突发灾害威胁时的整体免疫力。

通过对适灾韧性理论中对灾害的吸收与化为己用的特质,高校宿舍生活区的韧性建设应当对建筑设施的结构韧性、应急设施配置、水电供给等日程供应系统、通信系统、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及管理手段体系进行适度的优化改进。除日常配置外,注重加强韧性建设方面的建设,根据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整理的韧性理论的四大特性:冗余性,效率性,鲁棒性、适应性,结合校园建成环境调研现状总价的现状问题,为高校建成环境的韧性建设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设,从校园建成环境的生态建设、建筑设施以及技术韧性入手,建立高校宿舍生活区建成空间韧性优化体系(图1)。

图1 高校宿舍生活区建成空间韧性优化体系

三、韧性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建成环境宿舍生活区优化策略

1.空间规划:兼顾适灾韧性与人性化、可持续设计

(1)弹性利用冗余空间

灵活利用大学宿舍生活区的冗余空间(回字形、U字型宿舍楼的连廊空间等区域)。首先可将该区域进行多功能化利用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在区域内设置白天学习场所,晚上改作社交活动场地。其次可完善建设冗余空间的服务设施,如图书角、健身房等,满足学生日常需求,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如建设绿色屋顶、太阳能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当宿舍生活区发生疫情或其他突发性状况时,可将空间改为临时避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通过充分的空间规划,大学宿舍生活区的冗余空间可以成为充满活力、创新和舒适的场所,以提高区域适灾性和居住人员的生活品质。

(2)改善建筑交通流线

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和布局,确保主要交通路线畅通无阻,并设置合适的车辆和行人通道,避免交通拥堵和冲突;优化建筑出入口的设置,在人流量加大时(上下课时段与闭门前的阶段),通过放宽门禁等手段缓解流量压力;加强交通管理,合理安排停车设施,包括车位数量和停车管理措施,以满足学生和访客的停车需求,避免停车混乱和拥堵。在宿舍生活区增设休息区、观景点和绿化景观,使行人在交通流线上能够有更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体验;引入日常监测和评估交通流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不断优化大学宿舍生活区的交通流线,提供便捷、安全和舒适的流通环境。

2.环境设计:提高宿舍环境的使用舒适度与适灾性

(1)优化居住环境舒适度

通过设施配置等手段进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提升:完善基本生活设施和服务,优化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的调节、改善宿舍内采光和通风等;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检测和清洁,确保室内空气清新;引入智能化技术,如智能照明和温控系统,提升室内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在区域内适当增加绿化,确保空气净化以及空间使用的观赏性。

(2)改善环境适灾性

对宿舍生活区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了解区域内的潜在灾害风险,如火灾、洪涝隐患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建筑结构和设施的抗灾能力,保障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完善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通道设置,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撤离途径,并进行定期工作演练和设备检修,提高学生应急意识和能力;增加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能力,制定灾后恢复计划,包括修复设施、提供援助和支持等,以快速恢复宿舍生活区的功能和正常运行。

3.设施配置:构建模块化的健康校园生活圈

(1)完善卫生服务设施

绿色健康可持续的高校人居环境需要打造卫生舒适的校园生活圈。首先提高宿舍区域的卫生服务设施,提升健康水平。确保宿舍楼内配备足够的公共清洁设施,如卫生间、淋浴间、洗衣房等,并保持其清洁和良好的卫生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其次加强卫生管理: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机制,派遣专职人员负责宿舍生活区的卫生管理工作。包括定期巡查、清理垃圾、消毒和卫生教育等,保持宿舍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宿舍人员培养垃圾分类和回收意识: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并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和宣传教育。鼓励居住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与校内外卫生资源的合作:与学校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以及相关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外部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卫生服务,定期举办健康检查活动、开展卫生讲座。

(2)配置模块化设施体系

冗余空间的公共设施资源配置可适当引入模块化的设施配置体系,该思路来自朱怡周悦等人对韧性社区公共空间的设施规划建议:采取模块化的公共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由于兼顾冗余空间灾时的应急功能定位切换,因此在公共空间设施的布置上遵循着模块化、便携化的原则。宿舍公共空间的传统设施具有功能固定、设施老旧不易更换,占据空间环境等特点,因此在公共、私人空间中的利用率较低,同时降低空间布局灵活性。采取模块化的布置思路使得设施得以灵活应对需求变化,满足空间功能切换,同时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高效更迭。

(3)构建应急储备物资管理体系

在突发性的灾害事件影响下,构建与完善应急储备物资管理体系可提高高校建成环境应对突发情况时的适灾效率性。合理的物资储备和管理可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紧急救援和支持,为宿舍生活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靠的环境。可根据宿舍生活区冗余空间的规划利用合理分配物资储存空间;制定物资管理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物资的及时补充和维护;根据不同宿舍的空间与居住人群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明确应急储备物资(食品、水源、医疗用品、应急通信设备)的需求,根据相应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不同物资的优先级,确保关键物资的及时供应。

4.治理手段:多层次提升生活区适灾能力

(1)优化专业工作人员配置

宿舍管理人员作为与学生生活在同一处区域的管理人员,是宿舍生活区域的适灾治理体系的直接参与人,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优化人员配备,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把关考核,吸引具备优秀管理能力、融入学生群体的管理者加入专业化宿管团队。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有组织担当的特质是检验优秀管理人员的重要标准。

(2)健全灾害响应预案

综合性完善灾害(火灾、洪水、传染疾病)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对大学宿舍生活区的部门权责、资源配置、方案设计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发挥适灾体系各个部门的突出优势,将治理灾害的处理措施实行体系优势最大化,在面对校园重大安全事故时得以从容应对,有效处理。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适灾韧性理论在高校建成环境中宿舍生活区部分的探索,总结了提高其韧性建设的优化策略。从校园韧性空间层面、环境层面、实施层面以及治理层面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提议,从而为后续高校建成环境全局层面的韧性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借鉴。

本研究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理论与实地调研的数据缺少量化了分析;校园建成环境的韧性研究也并非独立的个体存在。后续将持续优化研究思路与研究广度,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研究思路相结合,扩大研究层面,优化校园建成环境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为广域化的韧性校园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生活区韧性宿舍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热得快炸了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学校到底是谁的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作品四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一个都跑不掉
偏远生活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某矿生活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