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以“特别”的兜兜为例
2023-11-28胡圣兰
胡圣兰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56)
一、案例呈现
笔者选择的观察对象为就读于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名叫兜兜。该幼儿身形偏瘦,经常戴着一副小眼镜,每当老师和他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他的眼神都会躲闪。在幼儿园中,老师常常看到他默默“逃跑”的身影,包括晨锻时、个别化区域游戏时、集体教学活动时等。只要老师稍微不注意,他就从班级中消失,引得老师着急寻找。这位“特别”幼儿的相关行为及表现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与关注,同时因工作需要,笔者临时任兜兜所在的班级里的代班老师,便对其进行了为期四次的观察。
(一)第一次观察
兜兜喜欢看书,一开始他进入图书区域时不会脱鞋子,翻完一本书籍后也会乱扔。在进行午餐时,他的嘴里会发出“建构乐园”等悬挂在区域中的挂牌词。当L老师指出娃娃家游戏中“化妆品”瓶身上的英文给他辨认时,他却能准确地念出隐蔽在瓶身一角的英文和对应的单词意思。晨锻时,兜兜在原地站着不动,眼睛看着远处;做操时,他会面无表情地“发呆”,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也会动一动,但很快又不在状态;升国旗仪式时,其经常在队伍里穿梭,或者蹲下来,或者要逃跑。当D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兜兜跑出去了,为了不让他跑太远,老师就让他围着一个圈跑,但是很快他又转移注意力,跑到别的地方去,为防止其乱跑,老师就试着让其边数数边跑圈圈,有时他可以一圈又一圈地数到大几十圈。
(二)第二次观察
兜兜认识一些词、数字,同时他会一直在重复说某个词语。从入园开始,他嘴里就多次自顾自地说“小心地滑”“注意安全”这样的词汇;如厕洗手的时候,他会严格按照洗手步骤操作,每次都会边洗边念;他很喜欢走圈圈,早上晨锻时边数数边走圈圈,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当他看到橱柜上的数字时会大喊道“橱柜188”,挨个“研究”班级里所有小椅子背后的数字条形码,在中午出去散步时也会对隔壁班级的小椅子或路过会议室时看到的椅子进行研究。此外,他还会用双手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无论是独自活动还是集体教学活动,他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只有在老师和奶奶的提醒下,他才知道与小朋友挥手告别,嘴里不时发出连续的“bye bye”的声音,但很快注意力又转移到门口的推拉门上了。
(三)第三次观察
兜兜在图书区拿到的书籍总是固定的一本或者两本,他会一页页阅读,其他小朋友会被他自言自语的读书声吸引,询问“后来呢”,他没有回应,只进行自我陶醉的阅读。他是吃饭“困难户”,每次喂两口就要离开座位,我便试图让他边看书边吃饭。当天J老师负责喂饭,菜是番茄炒蛋,他不一会儿便全部吃完了,当时书籍看到了第105页(他看书时嘴里念着105页)。于是,我决定第二天还采取这种方式使他吃饭,但因为第二天吃的是鸡腿,他不肯接受,直到后来我拿面包喂,他才愿意吃。因此,我得出结论,不仅要让兜兜看书,而且要让他吃能接受的食物才行。娃娃家游戏时,他只对玩具上的英文和文字感兴趣。此外,晨锻结束后,老师点名时,他反应迅速且声音响亮;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时,视频教学也只能让他专注一会儿;兜兜对陪伴过他的老师几乎全都能准确辨认出来。
(四)第四次观察
自从班级里开启了孵化小鸡之旅后,三只小鸡出生了,兜兜一直盯着小鸡看,兴奋之时会大喊“小鸡!小鸡!”在其他小朋友也要挤过来看小鸡时,兜兜拿出小手要去抓旁边的同学若若,D老师看见了就把他拉到一边,双手捧着他的脸说“抓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哦,再抓别人就不允许看小鸡了哦”,他点了点头。此时,我走过去将他的手放在了他的口袋里,他又跑去看小鸡了,并且手一直放在兜里,始终没有往外拿。音乐课上,兜兜被钢琴声吸引了,便跑到Z老师旁边,一会儿看Z老师在弹琴的手,一会儿看谱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便沉浸在音乐里了。音乐一停,他又去看小鸡了,他可以整整“一天”持续看小鸡。
二、分析与思考
(一)整体分析
查阅有关特殊儿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特殊儿童广义上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又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类型。
兜兜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他对于文字、数字及英文有极强的兴趣,但在与人的交往中存在一定障碍。在对兜兜进行了为期四次的观察和反复与专门研究特殊儿童的G老师、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L老师沟通,以及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之后,笔者总结了兜兜有以下特点:行为重复刻板、注意力分散、游离于集体之外、无意识记忆能力强,经常离开座位到图书区阅读书籍或跑出教室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字或文字。因此,兜兜在认知、语言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仍需要老师特殊提醒帮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兜兜的社会发展性较弱。(1)人际交往方面:不参与同伴的游戏;活动中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互动。(2)社会适应、规则适应(角色身份)方面:没有群体活动意识,尚不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从未积极主动投入老师布置的游戏。(3)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方面:老师介入后依然不能清楚明确地开展游戏及其他活动。
第二,语言发展较迟缓。兜兜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少,活动时不能回应其他小朋友的问题和想法,喜欢自言自语、念念有词。
第三,学习品质方面。兜兜对于阅读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看书较为专注。
第四,认知发展方面。兜兜仅仅依靠书籍获取知识经验,但是重复阅览频率高,发展较缓慢。
第五,身体动作发展方面。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较灵活,大多时候可以自己穿脱鞋子、自己系书包纽扣。
(二)原因思考
从兜兜的主班老师那里了解到,他的父母均在某研究所工作,父母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平日工作时间较长,有时周末也需加班,所以兜兜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均由奶奶一个人照护。作为主要抚育者的奶奶,平日一个人做家务来不及陪伴时,就让兜兜独自看书,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奶奶对孙子长此以往的“封闭”教养,导致兜兜有着异于普通儿童的“智慧”,造成他除了对文字、数字以及英文的兴趣外,对游戏类玩具毫无兴致。在和奶奶沟通过他的情况后,笔者发现,兜兜的奶奶及他的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特殊”,或者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特殊”,只是希望老师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
笔者在对兜兜进行第四次观察时,兜兜的看护者已由奶奶转为外婆。外婆以前是初中教师,对孩子的特殊行为表现极为关注,并具备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且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兜兜在外婆的照看下,已经取得较大进步,表现在开始对球、摇摇车等玩具产生了兴趣。晨间锻炼时,他再也不是呆呆地站在原地,而是渐渐融入小伙伴,并与他们一起开心地玩游戏。我和兜兜外婆深入交流后,了解到在平时外婆总是尽可能地多陪他聊天,并常带他到小区、公园等户外散步,帮助他和其他小朋友主动打交道,无形中改善了兜兜的社会交往状况。
三、教育建议
(一)社会应提供具有归属感的心理环境,真诚接纳,有效支持
实施融合教育的心理环境应该是平等的接纳的人文环境,只有在包容、轻松的幼儿园氛围中,幼儿才能够自由地发展。教师、家长及同伴都是创造无歧视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兜兜不是一个客人或者“隐形人”,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天分或者在某些方面又有突出的“特点”。创设融合教育环境的初衷在于让学前儿童掌握生活技能,以及提升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取得发展性进步,优点、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并获得安全、快乐,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笔者在发现兜兜的点滴进步及认真、专注看书时,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采取“抚摸”“拥抱”等肢体行为语言,提高他的心理安全感。同时,笔者建议老师采取个别化教育计划方式,比如进一步提高他的社会生活技能,支持他爱读书的好习惯。
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可以与当地高校(XX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既可以在幼儿园建立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又可以聘请高校内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领域专家专门驻扎在幼儿园,带领特殊教育老师及特殊儿童进行专门的感统训练,并着眼于特殊儿童的长远发展,为幼儿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支撑。
(二)家长应坦然面对孩子的“特殊”,积极配合,及早干预
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家长需要合理地从孩子的自身状态入手,去提高其言语和感统能力,而不是是盲目地训练孩子的学科知识,给别人展现出自己孩子也有聪明的一面。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期待或者宁愿相信奇迹发生也要选择逃避不去发现孩子的“独特”,可能会导致孩子错过最好的潜能“开发”时期。为避免耽误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分,笔者建议家长坦然面对、积极配合,千万不要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
现阶段,中国普通幼儿家长对于“融合教育”这一词汇较为陌生,提到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教育时,也许大多数家长的传统观念是让其进入特殊学校学习。但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在普通幼儿园的“落地生根”,家长则可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没有谁的一生可以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接纳、善待班级中“特别的”孩子,相信生活必将回馈给你们更多的善意。
(三)同伴可以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帮助支持,指导示范
从理论上来说,学前特殊儿童从心理上更亲近于同龄伙伴,同伴可以在保教过程中给予特殊儿童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可以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进行指导并起到示范作用,可以成为特殊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可以为兜兜选取一名生活“小助手”,在半日活动中找一位“哥哥”或“姐姐”(可以从兜兜午餐时所在的鸭鸭组选取一位同学)的角色对其进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的社会交往机会。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李泽惠教授曾在南京市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管理者培训的讲座中提到一位盲人女孩儿,介绍了她在普通学校毕业后是如何借助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顺利在南京经营十几家盲人推拿连锁店的励志创业经历,这个故事中的盲人女孩儿也可在作家毕飞宇的《推拿》一书中找到原型。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融合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拓宽特殊孩子的交往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其未来的就业机会。此外,我们应增加融合教育的宣传途径,比如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各类APP等多渠道进行理念的宣传;还应大力推进政府和教育企业及基金会等多方合作。例如,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引进优秀集团开展融合教育,并作为公益机构为当地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辅助性受教育机会。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观察,笔者真实看到了教育“特别”孩子的不易,涉及教师工作的压力、教师能力的挑战、普通家长的传统教育观等各方面。但“融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仅让特殊儿童受益,而且可以让所有孩子从小就有“在一起”的认识和经历。融合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期待的过程,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干预治疗的黄金时期[3]。幼儿园有责任在此阶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幼儿园教师要认真学习陈鹤琴先生对儿童个案研究过程中“科学的、立足于人文关怀的”观察,“从理解儿童的视角出发”。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认为我们要“传承陈鹤琴先生这种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生命世界,并持续、广泛、深入地与儿童生命世界建立联系的精神。教育者的生命就是这样被扩展和绽放的,并以此来实现教育者的使命与价值。”今后,我们会用加倍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尝试通过更专业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得到最适合的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爱的天空下茁壮成长,最终能自立、自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