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2023-11-28王建梅黄真金
王建梅 黄真金
(1.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信息化时代是信息流通、知识共享、技术迅猛发展的新纪元。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讲授模式正在逐渐让位于更加注重互动、个性化和创新的教学实践,高校教师的角色也由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探索者和合作者。这一转变反映了教育的本质,也对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能的演变
1.1 信息化时代教育特点与趋势
首先,信息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线课程、远程教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形式使得学习变得更为灵活和多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偏好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这种自主性也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其次,数据化和智能化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工具,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可以实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帮助教师更加精准地调整教学策略;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智能助教和自适应学习平台,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1]。
跨界合作成为教育的新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为了培养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教育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实际和前沿的学习体验。但信息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面对面沟通能力下降,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教育者需要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技术真正为教育服务。
1.2 信息化时代教师技能的变化
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师需跟上科技的步伐,理解和运用新的教学工具,如虚拟实验室、在线协同平台等,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行业趋势和技术融入课程中,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其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和评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非仅传授固定的知识。其次,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发展,高校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合作精神,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提供综合性的教学体验。再次,教师需要通过社交媒体与学生和家长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更为灵活的教学互动和反馈;还需具备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了解如何通过数据来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以便更精准地提供帮助[2]。最后,信息安全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需引导学生合理、安全地使用信息,培养良好的数字公民素养。
2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能的挑战
2.1 技术知识和应用的快速更新
在信息化时代,技术的迅速演进给高校教师在教育技能上带来了明显的挑战,尤其是不断更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首先,高频率的技术更新意味着教师必须经常对自己的技术知识进行更新,这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强烈的学习意愿,还需要其具备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时间,但鉴于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多重任务,教师难以留出充裕的时间去持续学习技术知识。其次,新技术的引入常常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不仅要掌握新技术的操作,还要理解并掌握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跨领域的知识和深厚的教育背景,而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应用[3]。再次,技术更新还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失效,如一些与旧技术紧密相关的课件、软件或教学平台可能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不再适用,迫使教师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素材。最后,技术的不断更新还可能导致“数字鸿沟”问题的加剧,由于无法迅速适应新技术可能导致一部分教师与技术脱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2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变革
第一,数字化学习环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理念的冲突和实际操作的困难。第二,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教师需要在众多的在线资源和工具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将其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第三,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学生评估也是一项挑战,传统的考试和评价方式可能不再适用,教师需要开发新的评价体系,既能反映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学习进展,又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和素养[4]。第四,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如何批判性地分析网络信息,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网络安全等。第五,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变革还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接触和使用数字化资源,避免因硬件、网络或其他因素而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2.3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开发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要求教师能够识别和评估各种数字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确定哪些资源适合整合进自己的教学中,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对资源内容的专业判断能力,还要求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确保资源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匹配。数字化整合还涉及多元化的信息资源要素,教师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资源,如视频、文本、图表等,如何在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协同工作,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以及理解各种资源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5]。
教育资源的开发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创造和定制资源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还要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涉及知识产权、许可协议等法律问题,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其他学科的专家、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和维护资源库。
2.4 学生学习习惯和需求的多样化
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育环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其多样化和个体化需求成了教师教育技能提升的重要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这促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和自主,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在线课程和视频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偏爱社交媒体和网络社群的学习互动,教师需要识别和理解这些不同的学习习惯,并尝试将其整合到教学设计中。
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可能对学科内容、深度、互动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期待和需求。一方面,要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则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策略,以及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术接受度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需要平衡这些差异,确保技术的使用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不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排斥和边缘化[6]。
3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能的机遇
3.1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
在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与信息技术融合,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超星尔雅”平台提供了“翻转课堂”的实践场所,使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深度讨论。同时,“钉钉”作为教育管理工具,不仅助力于线上课堂管理,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
随着教学资源的电子化,教师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整合和再创作各种学科资料,“资源共享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在线开放课程的一部分,旨在整合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大众提供免费、高质量的大学课程。“资源共享课”平台使教师不必重复制作课件,而是可以直接引用或稍做修改后使用,这不仅极大节省了教师的准备时间,还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7]。
更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教学工具如“百度脑图”或“ProcessOn”等,都提供了流程图、思维导图、原型设计、组织结构图等多种图表的在线绘制服务。可以帮助教师以更直观、更有条理的方式展示复杂的学术概念或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信息化时代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帮助他们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与学生的互动和深度教学。
3.2 开放教育资源与共享平台
开放教育资源指的是可以免费使用、分享和再创作的教育材料,其涵盖了从教学设计、课程大纲、视频讲座到练习和测试等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支持。例如,“爱课程”是一个提供大量高等教育课程的在线平台,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众多的优质资源,这样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整合和再创作,以构建更符合当地教育背景和文化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筛选和评估的能力,确保所使用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另外,有一些共享平台如“教育部学习在线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全球化的教育视角和交流机会。在这些平台上,教师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与全球的教育者进行深度交流,拓展自己的教育视野和提升教学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整合关键知识的技巧。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教师还可以开展跨学科、跨学校,甚至跨国的合作项目,他们可以联合创建在线模拟实验,或者参与全球问题解决项目,与其他教育者共同探索、研究和实践。
3.3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支持
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意味着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轨迹、行为模式和偏好来定制和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许多在线学习平台(如“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智慧树”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行为数据,帮助教师洞悉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完成的课程模块、做题正确率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这些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哪些领域存在困难、在哪些方面有所突出表现,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除了基础的学习行为数据,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学生互动数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类数据通常包括学生在特定课程或主题上的讨论次数、提问频率和资源点击率。例如,教师在“学堂在线”上可以观察哪些内容或任务引起了学生的高度互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据此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这种数据驱动的环境下,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支持。这种环境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讲座、互动练习和模拟测试,帮助教师完成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上的工具和功能,如在线讨论、即时反馈和分组学习,创造更为丰富和互动的学习环境。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技能,以适应这个日益变化的教育环境。
3.4 跨学科合作与全球化合作机会
跨学科合作在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校教育的壁垒正在被打破,多个平台已经开始支持并推动跨学科合作,如“资源共享课”平台集结了全国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合作,进而形成跨学科的创新教学内容,各学科间的交融成为新常态。例如,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带来了生物信息学,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则孕育了数字媒体艺术,对于教师而言这意味着其需要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这种交融也提供了诸多教学创新机会,如实践导向的项目、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者,全球化的合作机会也随之增多,以“Coursera”和“edX”为代表的国际在线教育平台,使教师能够与全球的同行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这种全球化合作不仅仅是资源的分享,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文化视角的交融与碰撞。中外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平台共同开设课程,设计全球化的学习项目,如国际在线团队项目、跨文化讨论等。
这种环境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支持,不再局限于本校或本学科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开放、更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同时,跨学科和全球化的合作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4 高校教师教育技能提升策略
4.1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在高校教师教育技能提升的进程中,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策略扮演着核心角色,贯穿教师的终身学习和成长,以保证教师能够适应不断演变的教育环境,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首先,定制化的教师培训计划尤为关键,其需要针对教师的具体需求和背景进行设计,以保证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培训的内容需要与教育现实紧密相连,不仅关注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其次,专业发展则关注教师的长期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其包括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以及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深入反思和探索。此外,还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资源,以支持其在教育研究、领导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领导项目”为例,该项目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内容涵盖了教育领导、教学创新、学生参与和评估等方面,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了教师的实际工作,确保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项目还鼓励教师参与到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中,促进了他们在更广泛领域的专业成长。该项目的成功在于,其将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确保了教师在短期内得到必要的支持,同时也关注了他们的长期成长和职业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不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投入。
4.2 培养高数字素养教师
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能否熟练操作技术工具,更多地涉及如何将技术与教学结合,实现教育的创新和提质,要促进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必须采取多元化、系统化的策略。
首先,持续的技术培训不仅要包含基本的软硬件操作技能,还要让教师明白技术背后的教育原理和策略,以及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应用;培训内容还应根据教师的技术熟练度、教学需求和学科特点进行定制,保证其实际效果。
其次,构建数字学习社群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验、讨论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得新的思路和灵感,通过互动和合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数字素养。
最后,实践是提高数字素养的关键,高校应鼓励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工具和策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其数字教学技能。
以某大学的“数字教学研究所”为例,该研究所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工作坊,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其数字教学技能。更为特别的是,研究所还配备了一个“数字实验室”,教师在这里可以实际操作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游戏化学习等,探索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这种“实践中学习”的策略,不仅增强了教师对运用新技术的信心,也使其对数字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4.3 构建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技术体系
构建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技术体系是高校教师教育技能提升的关键环节,其不仅涉及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选择和配置,更关乎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协同、灵活的教学支持体系。
首先,高校应深入研究并识别教育技术的前沿趋势,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并探索将这些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方法,以达到教学创新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
其次,技术的选择和采纳应该是基于教学需求而非技术的新颖性,这要求高校制定明确的评估和选择机制,确保所采纳的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再者,技术的整合和标准化是构建统一、高效的技术体系的关键,高校应确保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之间的互通性和兼容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统一、简洁的技术环境。
最后,持续的教育技术培训和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包括基本的技术操作培训,还应涵盖技术与教学策略结合的深度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创新。
以某学校的“开放式学习实验室”为例,实验室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如智能教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还包含了多个学科的教学软件和资源库,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协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同时,实验室还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紧密合作,实验室不断对技术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使其更贴近教学实际,更有助于教育创新。
4.4 加强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
通过加强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不仅能提高教师个体的教学技能,还有助于构建更为开放的教育文化。
首先,定期的教学研讨会是促进教师间交流的有力方式,高校可以组织各学科、各教研组的教师,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成功案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扩宽视野、启发思维,从同行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其次,高校还可以建立线上教育交流平台,教师能够随时发布自己的教学心得、疑问或资源,其他教师可以进行评论、讨论和分享,相对于传统的研讨会,线上平台具有更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的交流需求。
最后,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反馈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的教学场景中获得启发,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以“清华在线”为例,这是一个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大量的在线课程资源,还设有专门的教师交流区,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经验,还可以发表教学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深度交流。
5 结语
随着科技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及其所需的教育技能不断地被重新定义。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教师不仅需要深化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与学生、同行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推动者、协作者与创新者。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升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