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2023-11-27王红霞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牧草甘肃省草原

金 斌,魏 龙,王红霞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00)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的交汇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是甘肃省最大的生态系统,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多样性,造就了甘肃省草原类型和区系、牧草种类成分的多样性。在全国统一划定的18 个草原类中,甘肃省有14 个,可划分为25 个亚类43组88 个草原型。据统计,甘肃省草原总面积1 786.67 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 606.67 万hm2。2021 年,全省完成人工种草13.53 万hm2、草原改良13.87 万hm2。近年来,甘肃省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治理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落实草原禁牧面积666.7 万hm2、草畜平衡面积940 万hm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已达到53.02%,全省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稳步提升,生态整体趋好,局部地区退化问题逐步得到改善。但受产业发展规律和要素等因子的制约,甘肃省草产业面临产业迭代升级问题,要实现产业发展目标,促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分析草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理清草产业发展的要素情况、问题、思路、目标、路径和市场等,根据条件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

SWOT 方法是开展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的战略研究工具。宋乃平等[1]应用SWOT 方法分析了宁夏盐池县草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由分析矩阵将盐池县草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利用机遇、克服劣势的扭转型战略,提出了在夯实增长战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扭转型战略,将盐池县建成牧草产业区。张经荣[2]通过运用SWOT 模型分析法对我国四大地区的苜蓿产业分别进行了探讨,制定了我国四大区域苜蓿产业发展对策;侯留飞等[3]应用SWOT 分析法对青海省牧草种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青海省牧草种业的发展思路。李金林等[4]应用SWOT 分析方法,对我国发展肉牛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

甘肃省草产业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并存,本研究以甘肃省草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 方法分析了草产业发展的战略和对策,以期为甘肃省草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

1.1 内部优势分析

1.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甘肃省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气候资源有利于牧草干物质的积累,易获高产;复杂的地形和较大的纬度跨度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可根据各区气候特点发展适宜本区域的草产业。

1.1.2 良好的产业基础

甘肃省围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3 年倍增行动,大力发展饲草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具有悠久的牧草种植传统[5],在草种质调查、收集、评价、利用和草品种创新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培育出许多牧草种质资源。兰州大学已育成“兰箭”系列春箭筈豌豆新品种,甘肃农业大学已育成清水紫花苜蓿、甘农3 号紫花苜蓿、甘农9 号紫花苜蓿、中兰2 号紫花苜蓿、甘农12 号紫花苜蓿、甘红1 号红三叶、陇燕1 号燕麦、陇燕2 号燕麦、陇燕3 号燕麦、甘农2 号小黑麦等新品种。甘肃省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优质商品草储备供应基地[6]。除了饲草外,甘肃还拥有面积广阔的天然草原,甘南草原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辽阔的天然草地是保护黄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草产业和畜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1.1.3 优越的地理区位

截至2019 年底,甘肃省道路总里程为23.7 万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2 万km,目前已建成兰新高铁、兰渝铁路、兰州至张掖铁路等,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铁路网,为草产业发展特别是草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1.2 内部劣势分析

1.2.1 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气候是生产力最重要的支持因素。降水是影响草原气候和草产量最重要的因素[7]。降水量有限和蒸发蒸散强导致的水资源亏缺依然严重阻碍着甘肃省草产业的发展。全省自然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短缺,生态用水保障难度大,特别是河西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受水资源不足影响尤为突出,现有植被存在较大退化风险。

1.2.2 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依然繁重

全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挤占、破坏草地生态空间等问题仍时有发生。草原资源和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与新时代草原保护修复工作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草原鼠虫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1.2.3 草产业链条还不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足

当前全省草产业企业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缺乏精、深、细的加工途径,特别是满足高端市场的产品少。草产业龙头企业、以草经营为主的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专业户还不够多,带动能力有限,影响经济效益提升。

1.3 外部机遇分析

1.3.1 国家战略实施的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草产业,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是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要求。发挥林草优势,积极扩大林草面积,提高林草质量,提升碳汇增量,增强碳汇能力,减少碳库损失,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甘肃意义重大。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及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2 多样的政策支持

国家十分重视草畜产业发展,草、畜产品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全国《“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甘肃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都对草产业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草产业相关政策有: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等[8]。

1.3.3 丰富的下游产业

草产业与畜牧业、中药产业和旅游业结合紧密,有优越的条件发展产业链条以实现增值。从供需关系来看,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消费增多,导致畜牧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牧草产业发展。甘肃省形成肉牛、肉羊、牦牛产业带和奶牛生产基地[9],不断扩大的草食畜牧业规模必然要求草产业的支撑,这为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养宠物数量急剧增加,宠物饲养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以猫尾草为代表的宠物饲料需求量增加,理性价格下的宠物饲草供给市场开发潜力巨大[10]。

1.3.4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兰州大学有我国草业科学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甘肃省以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的草业科研力量雄厚,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工作在甘肃,科研优势显著。

1.4 外部挑战分析

1.4.1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草产业容易受到外界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影响,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春旱、夏旱、春夏连旱)、黑灾、白灾和暴风雪等。干旱对西部荒漠草原的影响最大;黑灾是指冬季无水草场而言,白灾是指冬季积雪覆盖草场,牲畜无法采食又缺乏饲草补饲,导致牲畜处于饥饿状态而成灾[11]。有研究表明,马鬃山地区缺水草场多,水利条件差,受黑灾的影响较为严重[7]。

1.4.2 品牌影响度不够,市场响亮度不高

甘肃省草产业没有在市场上树立起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品牌。大型养殖企业市场领地占有不够,未形成品牌效应[8]。

2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在以上对甘肃省草产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将SWOT 综合成分析矩阵。根据SWOT原理,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充分利用优势和机遇,弱化和克服劣势和挑战。由表1 可知,增长型战略(SO)对于实力与机遇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发挥产业优势需要加大投入等外部动力输入,加快产业升级。扭转型战略(WO)侧重克服劣势,从产业自身出发,激发内力,与外部机遇结合,打破“木桶效应”,将草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防御型战略(ST)利用优势,弱化挑战,是一种防御型战略。抗争型战略(WT)既要克服劣势,也要弱化挑战,是一种抗争型的战略,对于外部输入与内生动力激发均有很大的要求,综合考虑当前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不建议采用这种双向进攻型战略。甘肃省发展草产业的劣势不容忽视,而机遇特别明显,扭转型战略(WO)则利用机遇,克服劣势,较为符合甘肃省草产业当前现状,因此,甘肃省草产业发展方向应选择WO 战略。

表1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要素SWOT 综合分析矩阵

3 甘肃省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精准施策做好草地保护与修复

传统草食畜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场进行放牧,对草地破坏较大,甚至有乱采滥挖和破坏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天然牧场的保护修复力度,巩固原有的优质牧场。

一是开展草原禁牧、实施草畜平衡措施。以草畜平衡为落脚点合理控制载畜量,实现草原饲草生产量与放牧牲畜饲草需求量平衡。继续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对牧民实施草畜平衡措施给予奖励补贴。

二是实施草原保护与修复项目。实施草原围栏封育、退牧还草等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完善草原鼠虫等生物灾害监测网络,做好草原鼠虫害应急防治,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分类施策修复草原生态。“十四五”期间完成草原改良33.33 万hm2。

三是规范草原征占用管理。严格草原空间管控,依法规范养殖设施占用草原行为。严格草原用途管理,在保证不破坏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

四是深化改革,继续推进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草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草经营主体发展。不断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因地制宜地采取承包到户、联户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推进林长制的落实,为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责任提供机制保障。

3.2 平衡供需推动饲草种植加工

近年来,由于实施封山禁牧,饲草料资源严重匮乏、草畜矛盾加剧。因此,发展人工饲草料势在必行。

一是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对于全省15°~25°重要水源地、25°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按照国家批准的规模和范围,通过人工种草,恢复草原植被。利用“四荒地”扩大草场基地优势。

二是饲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牧草种质资源是筛选和培育优异牧草品种的基本材料和基因库,因而广泛搜集牧草种质资源是牧草育种的工作基础。在省内具备条件的区域,建立苜蓿、燕麦、红豆草、黑麦草、披碱草等适宜草种和乡土草种原种基地、草品种种质资源库,开展草品种区域试验和草种质资源保护,培育可在生产和生态建设上大面积推广的栽培草种。加快推进草品种审定、评价、推广工作。

三是扩大人工种草规模。优化草产业发展布局,巩固和壮大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草业经济优势区域人工种草基地建设。推进林草融合,大力发展林间种草、生态种草、绿化种草,加大退耕地和低产田人工种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品种多样的优质牧草生产。快速推行饲草饲料、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三元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扩大草料种植规模。利用甘肃中东部地区旱作农业“甘肃模式”,依托卯、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用山坡撂荒地、平塬弃耕地等种植抗旱牧草,并与天然林草地改良相结合。

四是大力引培草产业龙头企业。引进草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引领水平。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培育,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扶持,提高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挖掘发展潜力,提高产业带动能力。

3.3 探索新业态发展草原康养旅游

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更好的绿色宜居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草产业可充分利用草原资源,为发展草原旅游康养提供优越条件。草原旅游康养不仅有利于人们贴近自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群众增收。甘肃省要加快合作美仁、玛曲阿万仓2 个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打造一批以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军马文化·狼渡草原”甘肃岷县文化旅游赛马节等为代表的草原风光为主的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以草原文化、民族风情为特色的草原文旅产业和生态康养产业,推动草原旅游加快发展。

3.4 创新驱动提升草业科技水平

发展草产业要加快依赖创新驱动,解决草产业“卡脖子”难题。一是加大牧草良种研发。二是创新饲草种植、收储加工技术,提高大型牧草耕种收机械化率,种养结合,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推进“互联网+”与草食畜牧业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引入饲草生产环节;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提升草原监管水平,建设系统、完善、高效的天- 空- 地一体化草原监测体系[12],基于“3G”技术开展草原灾害调查与评价,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系统,实现草原调查与评价的一体化交互功能[13]。四是进一步提高天然草原补播改良技术等草地修复技术和毒杂草、鼠虫害、病虫害的防控技术等。

在积极落实扭转型战略(WO)的基础上,吸收防御型战略(ST)和抗争型战略(WT)可实施的优势,重视其中的问题。如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草产业发展同样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需要依靠效益与政策双驱动,靠品质、品牌提升价值,以质量取胜。发展避灾弹性草产业,提高避灾抗灾能力,发展小规模低风险草产业等。

总之,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发挥草产业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草产业在今后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需引起高度重视。在当前阶段,甘肃省发展草产业的劣势不容忽视,而机遇特别明显,根据SWOT 分析矩阵,认为扭转型战略较为符合甘肃省草产业当前现状,建议甘肃省草产业发展采用WO 战略,据此提出精准施策做好草地保护与修复、平衡供需推动饲草种植加工、探索新业态发展草原康养旅游、创新驱动提升草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策。同时,不同时期伴随不同机遇,遇到不同困境,在今后,根据条件重新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根据SWOT 分析矩阵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和建议。

猜你喜欢

牧草甘肃省草原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