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11-27王一多
王一多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自我管理计划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冠心病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1月- 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结果 自我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bA1c水平、冠心病风险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bA1c水平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略有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冠心病风险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冠心病风险小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冠心病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控制;生活质量;冠心病风险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3--04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1]。T2DM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持续高血糖会对多个器官产生损害,并且是心血管疾病及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冠心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自我管理被广泛认为是维持和改善患者行为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4]。自我管理是指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患者主动参与和管理自身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以及监测血糖水平等手段,实现对T2DM的有效控制[5]。自我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使患者成为疾病的主导者,激发其自我效能和责任感,提高血糖控制的积极性。本研究将自我管理应用于T2DM患者,观察对患者血糖控制、冠心病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改善T2DM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筛选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1年11月- 2023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 T2DM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被诊断患有T2DM至少6个月;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无法参与干预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1.2 自我管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标准糖尿病管理,包括常规的医疗指导和建议。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理论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干预6个月。首先组建由2名糖尿病医生、2名护士和2名研究助理组成的自我管理干预小组,成员均具有医学背景和丰富的糖尿病管理经验,并接受干预方法的培训,以确保他们对干预程序的理解和操作一致性。干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小组糖尿病教育会议(120 min)和4个小组讨论(90 min/组):教育内容涵盖了饮食计划、适当的体育锻炼、足部护理、正确使用药物、监测体征和症状的并发症、减轻压力的冥想技巧。在小组讨论中,患者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挑战,并从医疗专业人员和其他患者那里获得支持和建议。
(2)电话随访(45 min):在电话随访中,研究人员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管理的理解和能力。研究人员为观察组患者提供教育手册《与糖尿病共同生活》,以便患者在干预阶段内参考和学习。
1.3 观察指标
(1)HbA1c:在基线和干预结束时,通过实验室测试获得HbA1c的结果。HbA1c由实验室技术人员采集,并在同一实验室进行分析。
(2)冠心病风险:使用Framingham心脏研究冠心病风险概况估计患者的冠心病风险[6]。该风险状况基于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状况和糖尿病诊断等危险因素进行计算。
(3)生活质量:通过SF-36中文版生活质量[7]调查评估患者在基线和干预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36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統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bA1c比较
自我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bA1c水平明显降低,但对照组略有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HbA1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冠心病风险比较
自我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冠心病风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冠心病风险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冠心病风险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自我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上高,但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自我管理计划是一种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有助于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主动参与和管理自己的疾病,以实现有效的血糖控制,改善健康结果,提高生活质量[8]。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设定现实目标、行动控制、进展监测和目标调整,提高了参与者的自我效能。利用小组讨论推动行动计划的制定和技能的掌握。参与者接受了自我管理技能和糖尿病实践行动的培训。通过这些方法,参与者成功地提高了对自我管理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管理技能的提高可能是促进更好血糖控制的重要因素,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9],表明提高自我效能可以降低糖基化血红蛋白水平,并改善糖尿病管理。自我管理使患者获得全面的糖尿病知识,掌握血糖监测和调整饮食、药物、运动的方法。计划提供针对性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计划。此外,学习正确使用和管理药物,并关注心理健康,通过积极的支持和策略,患者得以更好地管理血糖[10]。
本研究通过应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计划降低了冠心病风险,即使在基线血糖控制不佳的观察组参与者中,完成该计划后,冠心病风险仍进一步降低,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11],这些研究发现结构化的自我监测和干预措施对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和BMI并无明显效果。本研究的干预措施则针对血糖控制、血压控制和血脂控制目标,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电话随访强化支持,取得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积极改善。原因在于该计划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等。
通过小组教育和讨论以及电话回访,参与者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执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这也是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的原因,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一致[12],可能也是由于本研究的参与者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更加有信心。
综上所述,糖尿病自我管理计划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在社区医院和初级保健机构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30(1): 2-51.
[2] 张秀燕, 范瑞杰, 于春华. 循证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 [J]. 糖尿病新世界, 2021, 24(16): 14-18.
[3] 余良梦, 杨巧芳, 辛菊花, 等. 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研究进展 [J]. 职业与健康, 2023, 39(1): 131-135.
[4] Fu D, FuH, Mcgowan P,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 in Shanghai, Ch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 81(3): 174-182.
[5] 陈蕾, 郝春艳.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价 [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8(12):247-248.
[6] Anderson KM, Wilson PW, Odell PM, et al. An updated coronary risk profile. 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J]. Circulation, 1991, 83(1): 356-62.
[7] 李鲁, 王红妹, 沈毅. 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2): 38-42.
[8] 胡佳琪. 糖尿病自我管理TPB预测量表的构建与信效度检验 [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2.
[9] 罗秋红, 佘秋民, 欧阳盛. 自我管理日记对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 34(11): 2.
[10] 王洪艳. 自我管理模式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BMI指数的影响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31 (4): 665-666.
[11] 韩高雷, 代旭亮. 血糖控制方式及糖脂代谢水平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预后的影响 [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0, 19(3): 451-453.
[12] 侯聪玲, 刘小楠, 段小凯. 基于循证的自我管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 24(5): 436-441.
[2023-07-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