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元词曲关系中的文学史观 —重读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2023-11-27张佳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元曲词曲宋元

张佳阳

一、宋元词曲之源流

关于宋元词曲之源流,大致有两种观点:词曲相承和词曲同源。

“中国古代歌曲,大分之有文人歌曲与民间歌曲两条脉络、两个传统”(李昌集《关于“词曲递变”研究的几个问题》),即雅与俗脉络。过往词史,多是雅词史,关于词曲相承的论述,也多基于雅词。然雅词的创作风格、题材与元曲天壤之别,“雅词在宋末由于内容趋于空洞僵死、徒留形式的雕琢而走进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赵成林、张忠智、庄桂英《词曲传承关系刍议》),难以成为曲的直接源头,从雅词的角度论证词曲相承是行不通的,必须从俗词入手。

任中敏认为,“固无一不种远因于词,无一不刍形于词,无一不从词中转变增衍而出者”(《散曲研究》),他在论述词的渊源时说:“唐之中叶,边地胡乐,渐入中土,当时所盛行之七言绝诗乐府,至是大受影响,混合杂糅,而令成新音,非七言絕诗之文字所能附,于是歌者咏者,均按新谱,多填实字,以传泛声,而长短句兴矣。”这与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词源于唐俗文学,并汲取唐诗艺术经验相同,可见词实源于唐俗文学,终宋一代始终沿雅、俗两条线索各自发展。

《人间词话》云:“唐五代北宋之词家,倡优也。”北宋之俗词甚兴。在宋金时期由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北曲,当与北宋俚词承递。曲对俗词的继承有二,即内容和语言。

在内容风格上,俗词多写风月、戏谑或日常琐事,回避深刻或重大主题。例如,欧阳修的《醉蓬莱·见羞容敛翠》、黄庭坚的《归田乐引·暮雨濛阶砌》、周邦彦的《红窗迥·几日来》三首爱情俗词,虽为文人创作,但都回避了严肃的爱情描写,转写轻松、戏谑之爱情,体现出鲜明的民间化特征。陈郁的《念奴娇·雪》亦可为一例:“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六,招邀巽二,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至今道是祥瑞。都恨鹅鸭池边,三更半夜,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关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暖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此词虽写牢骚苦闷,但轻松戏谑,无文人词之矫揉造作,可见曲的影子。

在语言上,则是口语化。一种文体,总是由口传到书面,或从民间到文人嬗变发展的。曲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而北宋俗词亦复如是,试看以下三例: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定风波

庾吉甫

思情迤逦秋来到,正露冷风寒,微雨初收,凉风儿透冽襟袖。自别来愁万感,遣离情不堪回首……你道是强似你那模样儿的呵,说道我也不能够。我道来胜似你心肠儿的呵,到处里有。

以上三首,分别是雅词、文人创作俗词,以及元北曲中的《定风波》,后两者虽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文人雅化,但仍有较明显的口语化倾向。由此可见,在语言风格上,北曲和俗词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综上,元曲似乎源于北宋俗词,但仅凭内容和语言风格相近,只能证明曲在发展中吸收了俗词的艺术要素。《定风波》作为词牌、曲牌,在唐曲中便已有。李昌集在《中国古代散曲史》中整理了大量唐曲、宋词、元曲中共有的词牌和曲牌。唐曲作为一种俗文学,其题材和语言风格都有明显的民间化、口语化倾向。因此,若溯词曲之源,当以唐曲为重。

元曲的真正源头是民间曲艺。在这个维度上,宋词与元曲实为类同,《宋元戏曲史》提及:北宋已有被称为“传踏”“转踏”或“缠达”的民间曲艺,它们“恒以一曲连续歌之。每一首咏一事,共若干首则咏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咏一事者”;又有“曲破”,“此在唐五代已有之,至宋时又藉以演故事”;“大曲”,结构复杂、体制宏大,常有数百解,是为叙事之便,“即有故事,要亦为歌舞戏之一种,未足以当戏曲之名也”。宋民间曲艺、民歌俗曲之兴盛,当为曲之源流;而同为俗文学的俚词,则可视为唐曲在宋元发展时俗文学一脉的分支或阶段,正如俞平伯在《词曲同异浅说》所说:“最初之词、曲虽同为口语体,同趋于文,而后来雅俗之正变似相反也。换言之,即词之雅化甚早,而白话词反成为别体;曲之雅化较迟,固已渐趋繁缛,仍以白话为正格也。”

词曲同源异流,并在雅和俗、文人和民间创作中同步发展,只不过在文学史书写中往往以雅为宗,而掩盖了俗。两者之别,实质上是词成型、兴盛、雅化在前,曲在金元时才逐渐兴起,至元才完全兴盛,让后人因时间先后而认为曲是承递词而产生的。

二、宋元词曲之相互影响及元末“雅正”文学观

宋元词曲,在源流上“同源异流”,在发展过程中亦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曲影响词的创作,文人词已出现了曲化倾向,这种倾向在明清更加明显,但在宋词中已能见其端倪。宋词的曲化有三个方面:叙事性增强;体例重叠歌咏;语言自由,有口语化倾向。欧阳修《采桑子》十首,回环往复,显然是对北宋民间曲艺的模仿;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亦复如是,“重叠此曲,以咏一事”(《宋元戏曲史》)。辛弃疾和宋末蒋捷的部分词作亦体现出口语特征。“抛却山中诗酒窠。却来官府听笙歌。闲愁做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新剑戟,旧风波。天生予懒奈予何。此身已觉浑无事,却教儿童莫恁么。”(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新春景,明媚在何时。宜早不宜迟。软尘巷陌青油幰,重帘深院画罗衣。要些儿,晴日照,暖风吹。一片片、雪儿休要下。一点点、雨儿休要洒。才恁地,越愆期。悠悠下趁梅花到,匆匆枉带柳花飞。倩黄莺,将我语,报春归。”(蒋捷《最高楼·催春》)可见,词曲在宋代已发生一定的交融,并影响了文人雅词的创作。

曲对北宋俗词的借鉴,前已论过,此处不再赘述。文人雅词同样影响了曲的创作,这是经由文人创作的元曲实现的。宋末以来,由于社会变迁等外部因素,连同雅词趋于僵化而无法承载“诗缘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的文学内部因素,文人更多转向元曲创作,推动了北曲的雅化。语言上,雅化后的元曲口语化程度相对降低,曲的格律和体例逐渐成形,改变了俗曲相对粗糙的艺术形式;内容上,亦出现了超越风月戏谑、关涉内心情感的作品;此外,曲还吸收了长短句、词牌等要素,迅速发展。

作为一种文体,曲的艺术成就在元初达到顶峰。例如,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别情(节选)》:“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从这两曲可以看出,元初散曲已呈现出明显的雅化趋向,也依然保留了“以俗为雅”的特征,舒畅淋漓,自由活泼,一扫宋末文坛之低沉压抑,展现了“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任半塘《词曲通义·性质》)的词曲之别。

北曲达到顶峰后,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走向衰落,这与元中后期以来“雅正”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雅正”论产生于南宋末年,由于文学内外的多方面变动,“雅正”在元中后期再次兴起,这在文论和曲艺创作中均有体现。

《中原音韵》中写道:“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彼之能遵音调,而有协音俊语可与前辈颉颃,所谓‘成文章曰乐舟也。”《录鬼簿》中写道:“盖文章政事,一代典刑,乃平昔之所学。而歌曲词章,由乎和顺积中,英华自然发外者也。自有乐章以来,得其名者止于此,盖风流蕴藉,自天性中来。若夫村朴鄙陋,固不必论也。”其中的“乐府”实为戏曲。可见,元中后期以来,曲论追求雅正风格的势头风行一时,而曲的创作也如此。例如,《倩女离魂》第二折的【调笑令】写道:“向沙堤款踏,莎草带霜滑,掠湿湘裙翡草纱,抵多少苍苔露冷凌波袜。看江上晚来堪画,玩冰壶潋滟天上下,似一片碧玉无瑕。”全曲婉转隽永,近于宋末清雅词。再如,汪元亨的【双调】《折桂令》:“二十年尘土征衫,铁马金戈,火鼠冰蚕。心不狂谋,言无妄发,事已多谙。黑似漆前程黯黯,白如霜衰鬓斑斑。气化相参,谗诈难甘,笑取琴书,去访图南。”此两曲已大不同于元初散曲,语言雅化,风格内敛,且多描写文人题材。以此为代表,“雅正”论下,元曲逐渐脱离了民间文学,改变了其原有的民间特质,雅化、文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风格、题材、语言等多方面向诗词等传统雅文学靠拢。从商业化、民间、市井中兴盛起来的北曲,在雅化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个雅与俗相对平衡的极盛时期,但一旦其完全脱离民间根系,那么它的衰落就是必然的了。

三、“一代有一代文學”背后的文学史规律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开篇说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其明确提出了“一代有一代文学”论。此论虽为王国维首先提出,但其思想亦经历了长期的积累。

元代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提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已将朝代和文体相联系,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的划分方法。而后持类似观点的学者,亦多为曲家,颇有为元曲正名之意。“一代有一代文学”论,就其源流来讲,源自曲论。

过往对于“一代有一代文学”论的批评,大抵将其所描述的朝代与文体的关系视作绝对、普遍对应的。实际上,王国维所描述的只是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创作总体上的主流,而非形而上的结论。

“一代有一代文学”论的真正问题在于—其只概括总结了既有的文学现象,没有揭示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学史规律。

由前两个部分可知,词与曲的发展都经历了俗文学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词与曲先后为文人所青睐,由民间进入文人创作,迎来了一个全盛时期,而后便走向衰落,但衰落只是相对于其顶峰而言的,无论词曲,在明清两代都有新的发展。

将视角前移,则可发现传统诗词大抵如此:《诗经》与乐府为文人采风改编发展而来;楚辞之创制是屈原等人吸收楚地民谣;汉大赋源于诗骚,小赋则承楚辞;五七骈语可被视为前代文学之融合发展,加之吸收南北朝民歌。以上种种与词曲之发展并无本质区别。明清戏曲与小说亦大致类同。

在雅文学史上,一种新体式的创成与发展总是源自民间,率先以俗文学的姿态诞生的。俗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文人关注,经由文人之手而雅化,在雅化的过程中经历极盛与衰落,此后以不温不火的状态继续发展下去。王国维的“一代有一代文学”论,真正想描述的正是各体式的“极盛”时代。

由此可见,俗文学的发展不得忽视。过往的文学史描述中,俗文学往往是被割裂的:俗文学雅化之后,原有的俗文学就消失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前两部分的论述中也提过,宋词的发展便有雅俗双线,而其他诗歌文体也大抵如此,只是由于资料的缺失和文学史的倾向而常常将其忽略,仅偶尔出现在视野中。它们在民间独立发展,偶尔吸取雅文学的艺术经验,为雅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素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余谓律诗与词,固莫盛于唐宋,然此二者果为二代文学中最佳之作否,尚属疑问。若元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宋元戏曲史》中虽看到了宋代勾栏瓦舍的文学创作,但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只看到了其作为雅文学质料的作用与雅化的过程。

猜你喜欢

元曲词曲宋元
我们这儿
走向辉煌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品读元曲
一定好好的
品读元曲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