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探析

2023-11-27黄士慧

国际公关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

黄士慧

摘要:教材在提升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文化因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总结分析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特点,对如何在初级中文课堂中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文化因素

2021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了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标准》根据学习者中文水平高低分为 “三级九等”,并在初等汉语水平中描述学习者应 “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所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对于中文学习者,尤其是海外学习者来说,中文课堂是他们学习感知中国文化知识、认识中国、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教材作为教学的三要素之一,承载着教学内容。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创造出来的符号体系,反映了该民族的方方面面,那么,国际中文语言教材中一定含有文化因素,并且,这些文化因素对于培养和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与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从字面上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维度:态度、知识、技能和批判性文化意识,那么,在这四个方面引导学习者就能有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霍尔认为语言是一切文化的主线;萨丕尔在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顾嘉祖在阐释隐蔽文化时指出 “即使是最隐蔽的文化观念也会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即在语言中留下痕迹”。[2]所以,一种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隐蔽文化,折射了他们的心理、价值、生活方式等。赵金铭认为文化因素 “主要是隐含在目的语的结构系统和表达系统中,反映该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取向、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定文化内涵。具体来说,这类文化因素体现在目的语的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和语用系统中,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着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规约作用”。[3]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直白呈现的文化内容,如 “北京”;隐性文化是需要分析才能挖掘的文化内容,如 “哪里哪里”。不管是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都反映了说话者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心理。刘珣认为 “语言的文化因素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制约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际误解和障碍”。[4]所以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帮助学习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样,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促进目的語的学习和掌握。当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能力提高后,他们和中国人的交流变得更顺畅,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情绪上更加积极,那么,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动力也会增强。同时,跨文化意识增强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会得到调整,由开始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对比、归纳,继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果学生理解了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在词汇比例中占大多数的原因后,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即使遇到了没有学习过的词汇,也能够划分句子结构,根据语素语意推测陌生词汇的意思,从而减轻阅读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二、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的特点

笔者通过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后发现研究者主要对初级阶段 《跟我学汉语》 《发展汉语》 《汉语教程》 《HSK标准教程》 《乐在中国初级汉语阅读》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除了 《汉语教程》以外,别的论文作者主要是根据张占一的 “文化二分法”把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为 “知识文化”和 “交际文化”。经过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素比例失衡

如表1所示,除了 《HSK标准教程1》中两种文化因素比较均衡以外,另外五本教材中的两种文化因素差距都不小,尤其是 《跟我学汉语1》中,交际文化因素是知识文化因素的两倍多,《乐在中国初级汉语阅读》中的交际文化因素差不多是知识文化因素的七分之一。《汉语教程》的作者根据文化项目分类,对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统计后发现,《汉语教程Ⅰ》和 《汉语教程Ⅱ》中社会交际的文化因素占比分别是37.44%和19.20%,由此可见,知识文化因素的比例高于交际文化因素,而且,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交际文化因素呈下滑趋势。如果交际文化因素太少,学习者即使具备语言知识,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也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如果没有知识文化背景因素,那么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会因为缺少内容而无从交谈。所以,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应该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平衡。

(二)文化因素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

通过比较后发现,这些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主题多样,大类包括中国国情、风俗习惯、饮食与服饰、人物事件、科技与思想、文学与艺术、文化禁忌、隐私交际观念等。这些文化因素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存在于教材的各种板块中,如 《HSK标准教程》中的呈现方式有:课文标题、课文内容、练习、注释、图片、生词、文化板块。

三、教材中文化因素教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目前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几个特点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维度,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为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教学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设氛围,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文教学课堂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场所,学习者是一个或多个文化团体,教师是另一种文化个体。当教师在介绍文化因素时,由于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在理解时就会出现快慢不一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讨论、交流文化,最后让学生总结,并形成一个结果。这样,既能创造并增进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甚至三种语言之间知识点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

国际汉语教育初级阶段要强调语言因素的学习,但也必须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课堂交际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去运用语言知识和知识文化因素进行交际,最大可能地让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行交融。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情景教学法、[10]“体演”式教学法让学习者增强交际的意识,减少对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畏难心理,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的消极情绪。

(二)探索共通词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许光灿指出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角度看,词语可以分为共通词语和文化词语,而且认为共通词语不仅可以表达跟民族文化无关的思想,也可以诠释民族文化及文化词语本身。[11]由于共通词语的共通性,所以教师可能会忽视它们背后的文化因素,若能深度挖掘这些共有的概念,那么不仅能够引起初级阶段学习者的兴趣,也能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中国。比如,在解释 “桌子”时,很容易通过翻译法、图片法和实物法进行展示,让学生理解其含义,但是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并展示桌子背后的价值理念。除了方桌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展示中国人饮食时使用的圆桌。此时,圆桌既是大家聚集在一起时使用的工具,隐含了中国古人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象征着家庭的团团圆圆,同时,圆桌上的每位参与者都拥有平等的机会,不会出现使用方桌时的对立情况,这也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倡导的 “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比如,“医院”也能让学习者对中国现状有更多的了解。虽然都是救人治病的地方,但中国的医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仅有西医院、中西结合医院,也有中医院,教师在引导零基础初学者时,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挖掘这一点,让学生对中国的医院有更形象、全面的了解。

(三)深挖漢字和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

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学生要学习汉字的笔画、偏旁及独体字和合体字,了解一定的汉字文化知识。在进行汉字讲解时,教师可以对不同的文字符号体系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人造字时不仅仅是基于对事物最初的认识,而且汉字和别的文字符号一样,都是由最基本的符号构成的,有简有繁。那么,当零基础的学习者了解了中国人最初使用汉字记事的目的以及造字的哲学本质后,就可能会基于汉字背后的理念而减少对学习汉字的畏难心理,从而更好地理解汉字背后的主观认知方式。

印欧语系的初学者由于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方式状语时常常出现偏误。教师在语法讲解中,若解释中国人以事情为出发点的表达方式,并说明汉语内部隐性的时限性特点,[12]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因素,则有助于语言点的学习,以 《标准教程HSK1》第十五课的连动句 “我坐出租车去饭馆”为例,中国人的认知思考方式认为整个事件中出现了内隐时间顺序的两件事情:“坐出租车”和 “去饭馆”。

(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

图片可以直观展示中国人的交际方式、饮食习惯、物质生活面貌,但是如果教师不加以说明和扩展,学习者可能会忽视或误解图片中呈现出来的跨文化交际信息。如 《HSK标准教程1》中第一课的图片展示了两位着装正式的中国人打招呼时握手的交际情形,如果教师对图片进行挖掘和处理,那么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1.打招呼时是否握手与场合有关;2.中国人打招呼时更多的肢体动作。

四、结束语

国际中文教育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增长一定和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有关。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对初级阶段常用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了教材中文化因素丰富、呈现方式多样、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失衡的特点,并基于这些特点,就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共通词语、图片、汉字、语法后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并在课堂中创设氛围,减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畏难情绪,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融为一体,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初级阶段的文化目标,并为中文学习者中级阶段更好地学习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2]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02): 54-61.

[4]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5] 马静莎.《发展汉语·初级综合》中文化因素及其教学设计[D].重庆:西南大学,2022.

[6] 万唯唯.《跟我学汉语》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7] 陈宇冰.《HSK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

[8] 杨晓颖.对外汉语初级阅读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9] 邹依阳.对外汉语教学初级综合教材中文化能力内容的研究:以 《汉语教程》为例[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20.

[10] 郄洪欣.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44(1):92-97.

[11] 许光灿,何琳梅.汉语国际传播中隐形文化词语教学之必要及实施策略[J].文化与传播,2022,11(1):81-87.

[12] 郑庆君.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2(6):106-110.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能力提升研究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