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2023-11-27刘瑜

参花(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编目检索工作者

◎刘瑜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关注度与资源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以及民众对公共文化需求愈发强烈,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各大公共图书馆纷纷探索智慧化转型之路,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1]分编工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其工作内容受到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影响,如何迎合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促进分编工作实现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转型,已经成为新时期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鉴于此,本文将分析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分编工作的影响,并根据图书分编工作数字化转型的三大需求出发,提出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二、智慧图书馆发展对图书分编工作的影响

在当前智慧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在分编对象、编目格式以及岗位要求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分编对象

智慧图书馆的分编对象不再是纸质图书、文献或者报纸,而是数字化的信息,分编工作的本质转变为一种在动态且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数字化图书资源的描述与标引工作,编目对象来源众多、类型复杂,要相应匹配智慧化的分编手段。[3]

(二)编目格式

传统图书馆在分编工作中运用的编目理论为描述性编目理论,该理论运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然而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环境。[4]在智慧图书馆发展下,分编工作的内容实现了信息化转型,“元数据”取代了“书目数据”。[5]所谓的“元数据”不仅是一种可以提供某类资源相关信息的结构化数据,还作为一种数据结构标准,发挥着对图书资源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功能。这种转变意味着智慧图书馆分编工作不再以MARC作为机读目录标准格式,而是使用更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效率的元数据格式。

(三)岗位要求

智慧图书馆发展下,公共图书馆分编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样对相应岗位提出了下述要求。

首先,分编工作者应具备编目数据质量检控能力。当前时代,编目数据质量与用户体验密切关联,尤其在信息高度共享的环境下,用户通过对比各类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可以判断不同图书馆的编目数据质量,在此竞争状态下,公共图书馆编目数据质量检验与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编工作者必须具备编目数据质量检控能力,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其次,分编工作者应具备对不同数据类型的解读能力与规范转化能力。在智慧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格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此,分编工作者要掌握对不同数字化资源的解读能力,以规范的形式获取到对应的数字资源类型与书名页详情,为后续分编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最后,分编工作者要掌握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当前阶段,外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分编工作者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智慧图书馆加速了信息资源的跨域共享,再加之国际学术交流愈发密切,分编工作者若想提升馆藏资源的时效性,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从而可以快速检索到最新的优质数字资源,并将其转变为动态化的知识信息流,以供图书馆的读者使用与获取。[6]

三、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一)快速检索

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源于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适应要求,根本驱动力在于终端读者的潜在需求。目前,公共图书馆虽然采用了CIP 数据技术进行图书编目,然而分编后的信息检索工作效率仍然较低,难以满足终端读者对信息检索效率要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提高信息检索工作效率,在保证公共图书馆运营时效性的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与更加精准的搜索算法缩减读者无效检索时间,从而帮助终端读者快速、精准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模糊检索

目前,公共图书馆管理系统采用的信息检索架构虽然同样具有模糊检索功能,即通过搜索图书关键词可以获取到相关图书信息,但大多属于对图书浅层信息的核实,只有当图书的名称、摘要或者关键词中涵盖着检索的关键词,图书信息才能被检索到,这种检索模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与之对应的分编工作同样采用针对表层信息的编码模式,而无法针对图书的实质内容与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此时读者在进行检索时,若难以明确准确的图书检索信息,或者需求信息与既定的图书检索信息不相符时,将无法获取到需求的图书资源,从而影响到读者体验。因此,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应打造以深度分析为主的模糊检索方式,这也是突破当前图书分编工作困境的重难点。

(三)共享检索

公共图书馆若想实现更加高效的终端读者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高效的共享机制实现图书馆用户阅读行为数据的共享,这一点恰恰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无法满足的。用户在平台中向他人共享所阅读的图书时,通常仅是针对某段阅读信息进行共享,其中并不包含图书检索序号,甚至可能不包含可以检索到该书目的关键词,从而使这种共享行为缺失实质性意义,并未做到通过阅读分享体验行为帮助其他感兴趣的用户快速获取到该图书资源。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分编工作要开发共享检索功能,真正发挥出共享用户阅读行为数据的作用。

四、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一)适应性调整分编工作职责

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人,即分编工作者应主动调整分编工作职责,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明确分编工作者的基础工作职能。当前,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要迎合智慧图书馆发展要求,做好编目对象的拓展以及编目内容的创新工作。在编目对象拓展上,分编工作者要意识到智慧图书馆的编目对象多元化发展特征,按照数据来源的差异,将编目对象分为纸质文献资源、电子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文献资源三大类别,在上述一级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专业领域类别进行二级分类,并按照交叉知识领域进行三级分类,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化的信息服务。在编目内容的创新上,分编工作者要对原始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整序,并相应地跟进后续文献开发工作。具体而言,分编工作者要明确读者阅读需求,并结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优势,进行文献的采集、筛选、分类与整理,形成优质的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并充分发挥出图书分编工作优势,在数据库中做好分类与标引工作,使读者可以快速获取到特色馆藏资源。

另一方面,要加速分编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分编工作岗位目前正处于边缘化发展态势,但并不意味着分编工作岗位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相反,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更加决定了分编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分编工作者要适应性地进行本职工作的重新定位。首先,分编工作者应开展精细化的数字化资源基础数据制作、维护、修改与更新工作。其次,分编工作者应对外部书目数据进行全面的校验与审核,确保编目数据质量。再次,分编工作者应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找到价值性知识内容。最后,分编工作者应做好信息资源整合与优化工作,加强同其他部门间的协作交流,打造规范化的信息检索平台,做好用户信息检索的服务工作。

(二)积极构建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

公共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高度依赖数字化平台,即需要构建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推进分编工作全流程智能化作业。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的运行流程如下所示。

图1 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运行流程

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的运行目的为针对各种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客观著录以及内容主题分类标引,形成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书目数据,从而实现各类数字化文献资源的检索利用,其中关键点在于创建迎合用户使用需求的智能化图书分编模式。在前期工作中,平台需要采用传感器设备、RFID 技术对各类图书资源进行自动贴标,通过RFID 标签的识别可以快速获取到图书ISBN 号码、书名、出版社、作者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机器视觉与工业机器人技术进行精准的图像识别,同时借助算法滤波进行图像检测,完成图书的关键内容扫描存档与文本OCR 识别等图像处理操作,并直接与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对接,编目工作实现无纸化转型。一方面,分编工作者要对已有联机编目数据的图书进行重新整理,增加智慧化分编操作功能,包括编目数据自动化下载、馆藏信息智能化填充、索书号自动化分配等。另一方面,分编工作者要对没有联机编目数据的图书进行无纸化线上编目,利用RFID 标签进行图书信息的OCR 识别,将图像信息智能转换为文字信息,并与编目系统中的字段相匹配。编目员可以通过图书分编智能作业平台完成文献信息著录等操作,并将获取到的图书关键内容进行扫描存档,由编目员根据相关编目原则完成后续编目操作。在完成上述操作基础上,分配索书号,并根据索书号打印颜色书标,将馆藏的信息同步打印在书标指定位置,并覆上透明保护膜,最终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检验,实现图书分编作业的全流程智能化。

(三)实施图书精准分编模式

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做好终端读者的需求协调工作,为图书精准分编模式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当前阶段,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均面临着外部网络资源过载的问题,而在馆藏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若想提高资源建设效率,则必然要对终端读者的需求进行调节。以本馆实际经验可知,读者长期存在着特定的阅读倾向,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关键正在于推荐可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图书,此时,才能代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分编工作满足了终端读者的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分编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终端读者的需求,对此应做好用户需求调研工作与用户阅读行为分析工作,从用户阅读偏好特征中寻找分类编码规律,构建一套以终端读者需求为导向的书目编码路径。

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图书分编工作的核心控制渗透工作,为图书精准分编模式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面对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改变图书编码检索模式,要在核心控制层面进行渗透,实现对图书信息特征的分类归纳与交叉渗透,从而使知识边界更加清晰,从而实现图书编码检索的快速检索、模糊检索与共享检索三大核心功能。一方面,分编工作者要对图书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改变以图书简介为内容的检索模式,根据本馆的读者群体需求编制专业知识的内容标签。另一方面,分编工作者可以在图书采购前进行虚拟分编工作,并以终端读者的阅读需求反馈为衡量标准,判断此类图书是否有必要进行采购。

最后,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外部反馈信息资源的整合,促进图书精准分编模式形成闭环。公共图书馆若想构建完善的精准分编模式,必然要打造合理的图书分编工作评价与反馈体系。图书分编工作评价应考虑到终端读者与图书分编工作的适配性,在评价体系中融入图书借阅量、图书查询用时、客户反馈效果等,形成以终端读者为导向的分编工作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图书原始编码为统计单元,设置多重评价级别,使图书分编工作中的二次分编、多次分编工作均可以对接到终端读者的需求反馈,提高图书分编工作的细分程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图书馆发展下,图书分编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分编工作者而言,应审时度势,适应性地调整自我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创新分编工作思维,借力各类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提高图书分编工作效率,适应智慧图书馆对图书分编工作的影响,满足终端读者提出的快速检索、模糊检索与共享检索三大需求,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猜你喜欢

编目检索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