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写生实践融合于高校中国画课堂教学*
——美育与德育并举
2023-11-27杨俊显
杨俊显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视觉形式表现的代表。学习中国画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最好实践方法之一。美术专业高校学生前往革命老区写生实践,通过听、看、访、记、画等形式学习来表现革命老区的人文风貌及地理环境,不仅可以了解相关地区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还可以通过实地写生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法,既弘扬革命文化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精神意志受到洗礼的同时又能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审美与教育:传统艺术诠释红色革命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心情也随之浮躁不安。当代大学生在承受学业竞争压力外还要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就会使他们愈加迷茫、烦躁,加上当下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社会上很多负面信息非常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加强德育协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符合中国人民独特哲学思想的审美标准与审美教化。追求“静”“慢”“淡”的艺术风格。“静”即是指作者心境的静,既而体现在画面上表现为意境、神态、情趣的静。学习传承中国传统绘画有利于炼化心境,祛除浮躁。“慢”是指绘画过程中行笔润墨要慢,体现在画面中则表现为“拙”,不似投机取巧,不似娇柔之油腻,偏现“拙”味,隐露大巧之妙,加上作者通过慢来磨炼的心性与耐性,最终使画面经得起推敲。而这种慢的练习有利于绘画者减轻生活快节奏的压力,养成“不合污”“独善身”的性格。“淡”则是指用墨用色之淡,是画风高雅的体现。追求这种艺术效果,必要修炼淡泊豁达的心态,正所谓画品即是人品的体现。以上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标准无形中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学习修养,有着春风化雨的浸润影响。
学习红色革命文化,对于学生了解革命奋斗历史是有莫大帮助的。红军长征体现了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畏艰险,克服万难,忘我牺牲的坚强意志与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学习生活环境是稳定安逸的,学校和家长给予的物质条件是优越的,被安逸的校园生活温暖着,这就致使很多在校大学生缺少奋斗精神,缺乏体力与意志的双重磨炼。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是当代高等学校教育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对于中国画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讲,前往革命老区进行实地考察写生,不仅可以学习红色革命文化,体悟红色革命精神,还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法。
红色革命老区写生创作: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实践融合
红色革命老区的写生实践,使得艺术作品彰显出红色革命精神,同时红色文化资源又为艺术写生与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两者融合碰撞,相得益彰。写生是创作的必经之路。高校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法主要通过赏析临摹、写生与创作四个阶段。赏析与临摹皆可在教室里进行,赏析品读传统佳作,有助于学生提高眼界,增强审美素养。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查阅所赏析作品的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及其作品的风格演变,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具体地品读画作,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画家的笔墨技法、布局构图、意境营造等专业知识。临摹是建立在赏析品读作品基础之上的学习行为,学生通过前期对所要临摹的作品及作者的深入了解,对临摹作品的学习把握性更牢固,所临作品不仅更贴近原作,还使学生提高学习自信,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临摹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为例,李可染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巨匠,他的许多画理画论影响着当代中国山水画画坛,尤其以重视写生、写生与传统相融合为主,他将西方绘画中表现光的技法引用到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画风黑、满、重、亮,给传统的山水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影响着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同时,他也是一位红色革命题材绘画创作大家,尤以毛泽东的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诗词作为创作主题,描绘出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意境浑厚广阔,创作出了一批经典佳作,如《百万雄师过大江》《长征》《韶山》等等。而《万山红遍》则是其中的巅峰之作。《万山红遍》取材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先生以朱砂为墨表现出旷古未有的“万山”与“红遍”,整个万山红遍系列的创作,色墨交融,庄重浑厚,满幅构图,气势撼人,将西方绘画中的逆光法与中国山水画中的积墨法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山水画的变革,同时也将自己的红色革命题材创作推向了高峰。我们学习《万山红遍》,不仅被它所表现出的祖国壮丽山河之气势所震撼,更被它所展现的笔墨技法所吸引,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取材红色题材,如何表现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同类型的优秀的中国画创作作品还有石鲁的《转战陕北》、刘文西的《幸福渠》、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册》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而写生则是专业技法提升、形成新的笔墨语言的必要手段。学生从教室的二维平面临摹转移到实地全方位立体写生,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转变。这不仅体现在学习的视觉变化上,还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变上。写生可以纠正绘画时程式化的笔墨符号,更客观地描绘所见实景,使用更具体的笔墨技法表现物与景,这对于形成新的笔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传统画作中,山石的各种表现技法大多以麻披皴、斧劈皴等皴法为主,抑或是勾勒填色的青绿山水画。但以上技法都无法具体表现贵州山川植被茂密、连绵起伏的特点。如何体现出贵州山体的特点,是写生的一个关键难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动手实践。而面对具体客观的树木时,也不能一味套用临摹得来的夹叶树等表现方法,要根据实际看到的树的外形、种类进行具体的刻画,特别是成片的树林,更是需要认真仔细琢磨表现方法。而画面中的建筑等点景物体,也需要客观体现。综上几种写生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实践后,不仅可以形成新的笔墨语言,还使画面所描绘的景象更具生活气息,即:笔墨当随时代。
前往革命老区进行写生实践,学生亲临红军当年经过的革命战斗遗址,胜于在教室里坐着了解相关红色文化。首先,亲身前往革命老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实地学习,考察当地的红色文化与风土人情。例如:走访调查当地土著居民,特别是拜访年老的一部分人群,他们对当地红色文化掌握的更多更丰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很多历史上没有记载的革命人物与故事情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日后创作的题材。其次,亲身前往革命老区,学生可以实地观察、触摸、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与地理环境,对于提高写生技法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各类物象,特别是对于有红色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与建筑,便于更加突出创作主题。最后,亲身前往革命老区写生,不仅是一次艺术提升之旅,也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磨炼之旅。
在写生过程中,写生地点经常会选择较为偏僻的山区,学生需要起大早背负画具走很远的崎岖山路,很多时候脚上会磨起血泡,到达写生地点后,通常会顶着烈日与饥饿画上一整天,有时遇到半路下雨又会觉得湿冷无比,但是这些恶劣条件并没有击退学生的求知欲,这或许也是受到革命先烈那不畏艰险、克服万难的英勇精神所感染。在娄山关写生的印象格外深刻。初到娄山关景区,刚下完大雨,雨水冲刷了浊气,整个娄山山脉被清新的空气和灵动的云雾所围绕,同学们一下车便被这美妙的景象所吸引,纷纷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感叹大自然之壮观。随后大家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对娄山关地区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环境做了大致的了解。后面的几天时间,分别在娄山关中的横担山、娄山关景区内进行实地写生。在横担山山顶,俯瞰那一带的景象,气势恢宏,既有雄伟壮丽的悬崖断壁,又有高耸连绵的奇峰;既有飞挂崖壁的清瀑,又有深隐山林的流水人家。此番景象形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每处皆可入画。同学们怀着激昂的迫不及待的心情打开画包开始写生。由于是山区,气温逐渐下降,单薄的衣衫已不够抵御山风阴凉的侵袭,但是大家也都无暇顾及,只怕错过壮美又变幻莫测的云山,仍然咬牙坚持,满载激情地写生。无论是此类景象激发的创作灵感、绘画激情,还是专业技法的运用与提高,都是单坐在教室里学习无法体会和得到的,经过三天在横担山上的写生,学生们在专业技法实践上进步很大,这正得益于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刺激,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效率非常高,专业技法水平的提高也非常快。横担山写生之后,我们进入娄山关景区继续实践学习。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年红军的战斗遗址,当我们背着画具画包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时,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学生们纷纷感叹:“我们才走了这么一小段路,就已经累得走不动,当年红军收到指示可是跑步两个多小时到达娄山关,然后继续参加战斗,这是怀着怎样坚强的意志才做到的。真是令人万分敬佩!”我们在小尖山战斗遗址、大尖山战斗遗址、长空桥、娄山关关口等处都进行了写生实践。展望四周,皆是万峰矗立,莽莽苍苍,雄浑磅礴,巍峨险峻。每到一处,都要学习相关红色革命故事,实地感受娄山关的巍峨壮丽,近距离接触革命红军战斗遗址,亲身实践,有助于磨炼学生体力与毅力,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洗礼。
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长空桥桥头石碑上的那一段关于开国中将钟赤兵英勇战斗的故事。时年21岁的他,以三次截肢为代价率领红三军团12团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凭着不屈的意志最终取得战斗胜利,而钟赤兵却经过三次截肢失去了整条右腿。他对来看望他的彭德怀说:“军团长,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队。无论如何,我不离开红军!”钟赤兵仅靠一条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单腿爬过环境极其险恶的雪山,单腿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拄着拐杖,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万里长征,最终到达陕北。他对信仰的坚守,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铭记。我们要传承先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长征路”,攻克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娄山关”,为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拜读完钟赤兵的故事,大家怀着久久难以平复的敬仰之情在长空桥附近开始写生。面对雄伟壮丽、重峦叠嶂的娄山关,怎样将如此宏大的场景安排在四尺三开大小的宣纸上,是写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接下来如何运用具体笔墨语言表现具体景物的技法问题是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则是如何通过营造意境与刻画对象来突出作品的红色主题。解决以上三个难题,长空桥写生这一阶段就会学到很多东西。首先要解决构图问题,长空桥桥长一百米,离地面约60米,连接大尖山和小尖山,长空云扬,铁索连桥,在桥上可纵观娄山全景,如此宏大的壮景应该如何安排在画面中,需要画家们认真思考。我们可以取长空桥全景安排在画面靠上位置,两旁的大、小尖山取边角之景,背景则以淡墨远山渲染出来,这样整个画面中长空桥处于高处,可以俯视背景的远山,凸显出长空桥的高。其次,描绘长空桥景象时,需要客观地对景写生,用具体的笔墨语言来表现,例如:大、小尖山处于画面近景位置,宜用浓墨中锋勾勒出山形的轮廓,运用积墨法来表现植被茂盛的山体,中景稍远的山可以用中间墨色来表现,可以勾多一些,皴少一些,与前景形成对比,容易拉开距离。远景远山则用淡墨来表现,可以简略带一下即可,若过多刻画容易吸引视线。长空桥桥体作为画眼,需要认真表现,宜用干笔浓墨,中锋行笔,表现出桥的质感与分量。通过以上几种处理方法,可以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最后,我们通过题写大尖山上的“长空桥”三个字凸显主题,同时将长空桥周围的喻示不屈意志的松柏也引入画中,借以表达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营造浑厚肃穆、庄严雄伟的意境来表现红色精神,如此,则可突出红色主题。
红色革命精神融入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德育价值:艺术自信升华人生学习中国画,连续的户外写生对于提高专业技法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学生可以通过革命老区的写生实践,学习很多当地革命故事,了解更多红色文化,在当地真真切切地感悟红色革命精神,被那些奋勇拼搏、无惧一切险恶的对党和人民的信仰精神所震撼,思想上受到洗礼,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学生不仅饱食精神食粮,还可以实实在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教室的临摹转变为实景写生,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描绘当代环境与人文风情,让画面更具有生活气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专业进步,促使学生更加热爱中国画、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艺高人胆大”,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生们对于未来的学习与就业就会更有把握,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