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引领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探究*
2023-11-27张橙朱蕾
张 橙 朱 蕾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一直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至关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全面增强国家、民族、社会文化自信这一要求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正确引领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主阵地,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切实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对此,本研究就立足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明确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将文化自信引领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实践路径作出明确论述,希望广大学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受到一定启发。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内在文化底蕴的诠释,以及一个执政党不遗余力践行文化自强思想和对文化生命力高度自信的一种直观表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个个体最广泛和最基础的自信所在。具体而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积淀出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之下,已经全面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阶段,而这也意味着新时代中华文化已经有了新的精神标识,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拥有了新的精神力动力。以此为契机,新时代的中国必然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文化自信的根本含义就是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一)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上具有共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表现则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心理素质过硬。而文化自信则是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蕴为核心,对人们形成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助其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1]。也就是说,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往往是精神教育的过程。结合上述观点不难发现,二者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上具有共通性,虽然教育的形式会存在一定不同,但是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同一性。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明确了“文化自信”的作用,引导公众树立文化自信显然既要做到正确引领人们的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同时还要在精神与文化层面加深人们的认知,让人们能够根据历史发展规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信念。因此,这也进一步说明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度契合,具有明显的同一性。
(二)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逻辑上具有一致性
毋庸置疑,人的文化自信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经过系统地引导过程和实践过程才能生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如此,需要经过理论引导和实践教育过程,让学生形成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道德认同,进而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正确形成的目标。通过以上关于文化自信的引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不难发现其实践逻辑的起点在于切实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强调教育引领与教育实践始终以“内化”为根本目标,由此才能确保文化自信的引领过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真正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植入教育对象内心深处,形成对思想文化的高度认同,而这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高度统一。
三、文化自信引领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稳固的文化根基
当今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而该时代的特点固然是文化具有多元性,并且人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变化。对此,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创新的教育引导方式全面加强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养,显然成为有效避免多元文化冲击当代人们价值理念和思维习惯的有效方法,进而为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构筑起稳固的文化根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仅要做到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形成正确引导,更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让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能够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立足点,让学生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历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刻感知为什么要秉承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什么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能全面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引领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发展方向[2]。在这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与实践教育之间形成合力,通过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其间,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要一改“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做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先进成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主要内容,结合课堂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之下,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从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够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作出客观判断,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同时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切实拥有较为理想的平台,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人文情怀也随之得到全面培养。为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理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开发,如组织开展文化大讲堂、经典诵读、文化辩论活动等,同时还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指导作用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不仅能够成为先进理论的传播平台和实践平台,同时还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平台,力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不仅能突出“政治性”色彩,同时还能充分体现出“文化性”色彩,充分发挥出对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的高质量引领作用。
(二)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趋于无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显然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之下,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共同为之付出努力,始终保持相互协同的姿态,在多方联动的状态之下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并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期间,高校党组织有关部门要积极将文化育人的理念渗透至党务工作中,最大程度实现教职工党支部构建和学生党支部构建始终以文化为先导,始终保持顶层设计的不断优化,切实做到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全面开展文化舆论的宣传工作,让先进的文化理念不仅可以浸入广大教职员工的内心,更能渗透至广大学生内心深处。另外,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出支点作用,让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能够在高校校园之内实现全覆盖,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行政部门还要将文化育人意识全面贯穿于各项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之中,切实做到通过文化引导促使组织部门、教职员工、学生实现自主管理。在这里,需要意识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以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力求能够为高校全面开展各项文化育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且学校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到以文化育人的思想去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无形中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学校教务处要全力配合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文化教育渗透活动作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各项人才培养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领,促进学生思想观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处则要定期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并且还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思想、价值、道德层面的启发;宣传部门则要致力于多种宣传渠道的挖掘,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渠道,全力打通各种宣传媒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为高校树立良好文化风气和打造理想文化环境的同时,在无形中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形成引领;高校图书馆则要立足不断强化“软件”和“硬件”水平,全面增强自身文化服务作用的同时,打造出学校专属的文化品牌,从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综合以上观点,不难发现在文化自信引领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始终保持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一个理想的文化环境,在该环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趋于无形化,就此也会形成高校“大思政”文化育人新格局[3]。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保持和谐发展必须有诸多理想前提条件予以保证,其中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责任意识固然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前提条件。就当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践行并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在此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道路中所要肩负的责任,以及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更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其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化育人目标。对此,在高校校园内建立大众文化氛围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其构建过程必须将两个方面视为重点。一是要始终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主旋律,确保避免庸俗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进入校园,确保广大高校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可以避免一切不良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二是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全面加强校园范围内的推广传播活动,让更多的社会主义正能量切实进入学生内心之中,从思想和文化方面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达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目标
从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出发,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基本的结构组成,而另一重要组成结构则是开展实践教育,这也正是教育领域中的“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自然也不例外。对此,在文化自信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运行过程中,要分析和洞察学生课外活动,并将其加以合理把握,通过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调研、文化表演等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同时帮助学生在文化实践活动中找出存在的思想困境和解决路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以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的发展,同时还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注重与校外组织或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走进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还能切实感受到民族智慧在现代社会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专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生交流平台,如开通专属论坛等,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还能通过科学采用算法技术,将与之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针对性推送,用于对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与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在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自主控制与修正意识的有效形成,最终达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目标。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观点不难发现,全面增强文化自信与切实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较为紧密,无论是在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还是在二者实践过程的逻辑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为此,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全面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等方法为中心,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以此为平台全面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无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效路径所在。然而,该路径要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予以拓宽,由此才能确保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道德观念得到不断增强,而这也正是今后广大学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