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化”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挑战与策略研究
2023-11-27王萌
王 萌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随处可见的网络媒介使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攀升和全民皆网民的网络普及率增高,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越来越低门槛、实时性和开放性。以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网络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更趋向于形成较为封闭和独立的圈层。这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是极大地挑战。
一、圈层化的概念
网络圈层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具体形态,可以说是网络社群发展的延伸。网络社群因“自组织”形成聚集,伴随新媒体平台的话语表达催生、演化和变迁。网络社群不断聚集和分化以及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不断持续和深入,社群化逐渐被圈层化所代替。[1]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们不断地对圈层理论进行深化和拓展,将其应用在各行业各领域和理论研究中。进入网络媒介,信息的传播和网络社交具有延展性,用户在选择使用过程中,进行信息传递、社会交往等,会形成不同的社交网络群体和网络传播链。可以说,网络圈层是网络社群的延伸,作为网络社群的一种具体形态。网络用户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在信息的传播和社交圈层化明显,并且在网络圈层内,成员们又由于同质化的内容聚集,构成更为紧密的圈层,如今,网络圈层化属于已经形成规模,并且具象化。已经逐步从网络公共领域话题和事件的关注态度和表达等逐步深入到日常生活,现实与虚拟的界限逐渐模糊,尤其是在近几年,职场因为社会和自身选择开始采取线上办公模式,这使得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进一步捆绑在一起。
二、网络圈层化的主要表现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2]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对于信息的接收和选择具有多样化,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网络信息获取用户更容易形成聚集,从而形成圈层化。
网络信息圈层化。网络信息浩瀚如烟,用户在使用网络进行接收和搜寻信息时,往往是在大数据的预设之下运行的,尤其是现在多数信息平台推送方式均选用信息流模式,不同的个体和信息被划分在不同的信息圈层,数据信息经过圈层的筛选和分类,这对于用户来说无疑已经是在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或群体信息的前提下形成的特定的圈层中进行信息的选择。
网络社交圈层化。伴随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成熟,人们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社交的程度持续加深,生活、工作、社交日常的行为和互联网越来越分不开,我们在信息网络变革的过程中,在使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总是在特定的网络社区或者依托于某些特定的社交软件和平台,如微信、朋友圈以及现在用户规模急速正常的短视频,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尤其是像抖音、快手以及小红书等平台逐渐成了娱乐、社交、新闻、直播和电商的重要渠道。网络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关系网络、社交圈聚集在一起,在圈层中提高参与度,增加满足感和获得感,进而随着交往中的亲密程度进一步深化网络社交圈层。
三、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特点
“圈层”成员具有个体性。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渴求度、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各类网络平台的使用能力较强,他们对于网络信息有着充分的求知欲,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再加上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脱离不了网络,他们自身对于信息的获取和网络交往的范围有明显的需求导向。他们主要关注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和自己关系不大或者没什么影响的网络信息和平几乎不会深入研究,更不会主动去搜索相关内容。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生在选择网络信息的过程,即符合自身情感、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从而形成个体的信息圈层,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圈层以此铺就。
“圈层”具备稳定性。大学生相对学习、生活的环境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兴趣和关注的内容相对趋同性较高,对于彼此间同质化的信息接收和解读也较多。他们更热衷于接触兴趣爱好较为相似的主体,在共同爱好和相近的需要驱使下,迅速融入相同的“圈层”。通过相对兴趣较高和固定的圈层参与信息传递、表达观点、互动交往,并在圈层中获取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由于主动和自觉的参与性,圈层内成员会形成高度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所以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关系,成员之间由于身份和认同互动产生情感黏性,正加固了圈层的稳定性。大学生之间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大多具备泛娱乐化的特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很多,所以相对在形成圈层时会根据交友范围、兴趣主题和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圈层,甚至是根据在某种领域特定的关系而形成临时的圈层,但总的来说,圈层的形成和相对固定。
“圈层”具有排他性。由于在圈层化现象下,网络平台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服务都是根据和接收的信息类型相对固定,大数据通过用户的兴趣选择,精准推送各种信息服务,同时获取大量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循环往复,再次根据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结果进行投递。目前,大多数的信息平台和社交平台均选取信息流的推送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的信息提供模式逐渐加速用户形成对其他信息的主观排他性,“信息茧房”在网络圈层化之下进一步被加强。轻松便捷的信息模式使得身在圈层中的大学生不愿跳脱出舒适的网络空间,从而在信息渠道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圈层化加剧了大学生对于外来信息和用户的排斥心态,从而加深圈层的固有化和强度。
四、“圈层化”给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圈层化导致个体的选择能力被弱化
信息空间本身具备高度的开放特质,但大学生思想观念单一,视野狭隘,生活圈封闭,在已经形成的网络圈层化中,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相对较窄。加上自媒体、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信息流推送模式和大数据的精准投递,导致大学生在相对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选择和社会交往。也就养成了圈层内成员对于同质类信息的收获,主动去探寻其他信息或跨出圈子去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弱化。
在网络圈层中,由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成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的个性化强、适配度高、自由度广的信息服务,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大学生接触和吸收的信息经过大数据和圈层的筛选,变得更加碎片化,不成系统的信息乃至知识的学习获得相对变了,他们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对问题的研究挖掘能力,所以在网络圈层中,传播信息和对象局限,也压缩着大学生群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威被削弱
网络本身具备高度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便捷化,让在圈层中的大学生接受以自主需要为导向的信息,而对教育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与之形成对立,产生排斥性。网络社会的开放和包容本身就容易造成社会主流信息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传统的教育体系和话语的传播方式早已不适应。教育者主导进行的话语模式不再具备传播优势,同时大学生网络圈层中存在着在网络传播、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较突出的个体,他们将这些特质转化为话语权优势,从而催生出圈层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引领话语能力、掌握信息的主导权,在圈层中发表观点,引导圈层成员关于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讨论,控制圈层的舆论方向。但大学生本身还处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认识和观念还不是很全面,难免存在偏差和片面。在作为意见领袖发声过程中很可能会造成信息的误差,产生错误的信息和导向,甚至引起群体性事件。这不仅让在圈层内的大学生群体主动的、有选择地远离教育的主流信息,与教育着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和价值理念背道而驰,冲击着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削弱了教育者所具备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
(三)社会主流文化传达受阻
在自媒体平台盛行,大学生们追求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趋向于获取消遣娱乐性的信息,网络中的“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符合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兴趣爱好,他们在多变的网络思潮和舆论空间中,很少会主动选取主流思想,而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缺乏主动接收、搜寻和关注,对于主流信息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思考,而大学生的圈层中主流文化的声音传达相对较弱,穿透性不够。更有甚者,在网络圈层的传播中,大学生群体一旦吸收和主流思想相背离的声音,则在圈层中会不断地被传播、被扩大,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很有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五、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意见领袖
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理论指出,意见领袖是广泛存在各个阶层和领域之中的。所以在现如今自媒体盛行,短视频平台大行其道,网络圈层化导致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的作用尤为凸显。圈层中的成员为了避免边缘,往往会向意见领袖靠拢,从而加剧了意见领袖在圈层中的主导地位,他们对话语的控制、对意见的主导、对群体观念的影响都难以被忽视。所以想要改进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提升他们的网络文化素养,首先要从意见领袖入手。一方面,着重培养在大学生群体中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的学生个体,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这部分个体作为主流文化和话语传播的助推器。让他们首先具备高水平的网络文化素质和涵养,并能够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帮手;另一方面,则是强化这部分意见领袖在圈层中的影响力,让他们充分使用大学生更善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达正确的网络文化,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充当教育者的身份,让圈层中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督促他们主动获取主流声音,提高网络文化素养。
(二)融入圈层内部
想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水平,进行引导教育,首先要充分了解当下大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明白和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生力量主动拉近距离,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圈中,彻底在圈层化的效应下融入大学生内部,平等的和他们进行交往、对话,这对于达到对他们进行网络文化教育的目的事半功倍。只有完全的走进去,才能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主和尊重,学生们才会愿意说、想要说、主动说,从而将主流文化、正确的网络素养引导教育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利用和抓住一些热门的事件或话题,即使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破除信息障碍,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在接收教育的过程中达到自我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觉性。将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角色充分打破,消除圈层的隔阂,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网络素养的认知和实现。
(三)打破圈层障碍
在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不断更新的状况下,高校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大学生自身需求和网络交往的前提下,主动为学生探索和构建主流网络传播的渠道和空间。从圈层内部和外部同时发力,对于圈层内的大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拓宽大学生表达价值认同和情感需求的渠道和平台,激发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避免学生对主流意识和文化认识的缺乏,思想固化片面,对于正确的网络文化认识不足。高校应该逐渐模糊大学生网络圈层和主流声音的界限,甚至于重新建构高校网络生活的场景,充分利用社交空间打破大学生局限于圈层中的互动互联,将网络圈层对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表达的阻碍与隔阂充分破除,抓住网络文化的主阵地。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的打破圈层,走出舒适,积极去探索圈层以外的信息。
(四)强化平台监管
高校网络平台众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接触过程中,面相校内获取信息往往较少。对于校内的平台是作为高校去抓好大学生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网络育人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整合校内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矩阵,校内各级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小红书等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手段,表达方式进一步多元开放,赢得学生的请来,调动起他们参与到学校各级新媒体网络教育的活动中来,将优质的网络文化资源提供给广大大学生,利用校内媒体与学生距离近、传播快、关联度高、贴近性强的优势,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吸引他们的和参与,从被动的学习主流文化,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变为主动获取和潜移默化地得到教育。
(五)常抓学习教育
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使用网络和身处网络环境中,更充分展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网络文化教育不是单独的一张皮,而是围绕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中,现在的大学生所有的行为活动都离不开互联网,所以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想要深化,提高他们的网络文化水平和素养,首先就要学在日常、抓在经常,将大学的日常学习和平时的教育融在一起。不论是课堂教学、学校活动、报告、班会等,校园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充分提现着主流价值观念,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教育。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越是提要求,喊口号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逆反心理,他们作为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日常的学习和引导。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成长和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养成文明的网络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将网络文化教育由内而外的强化在大学教育日常,推动大学生自觉、自信、自立地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从方方面面提升网络文化教育的力度。
总之,网络圈层化具有一定的特性,圈层化背景下呈现的态势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是一种挑战,如何能在网络圈层形成的信息屏障和社交活动的封闭性中,找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对他们进行充分的网络文化教育,提升网络素养,以致力于加强网络圈层化的治理规范,大力优化主流文化传播生态环境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