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屏时代的中小学影视教育生态*
——以河南省为例的调查研究

2023-11-27王晓丽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
关键词:影视孩子教育

王晓丽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

中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入。1996年由教育部等部委组建的“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开启对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并在京津沪三地设立试验点。2008年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1],指出影视教育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提出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2018年教育部和中宣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2]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当前,全国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开展形式多样的影视教育活动,不仅有多层次多样态的“全国中小学生影视周活动”“中小学校园影视大赛”“主旋律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中小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小学生影视研学活动”等,各省市中小学还广泛开设了影视校本教材课程和影视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这一方面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教育培养目标,昭示着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迈入新进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注重素质教育。

一、泛屏时代与青少年成长

泛屏和读屏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视觉为王”的消费社会时代,电影、电视、电脑、平板、手机等大屏、小屏、横屏、竖屏建构的多屏环境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像已成为司空见惯并且无可避逃的信息符号[3]”。信息的泛屏化传播对中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三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直接影响就是视频观看者越来越低龄化。

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待青少年观看电影电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禁止孩子观看。家长不买电视、不让上网、不让看手机,把影视和短视频看作洪水猛兽,阻止孩子接触影视的一切机会。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短期有效,但会带来不良后果。青少年心理教育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越禁止越好奇,容易诱发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二是放任孩子观看。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或者孩子爱动调皮,就让孩子无限制地沉迷于手机或电脑的动画片中。这样做的危害同样很大,会让孩子误入歧途,沉溺虚拟世界而失去现实行动能力。同时,长时间固定姿态观看会对儿童的眼睛、脖子、心肺等身体器官带来伤害,进而影响青少年身体的成长。所以,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危机迫使中小学影视教育主动承担起责任。

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好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践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影视艺术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而且综合性的视听语言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影视教育除了作为德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其媒介本体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即提升他们对影像艺术的鉴别能力,学会分辨影像的优劣,利用媒介去提升发展自我。“没有基本的媒介素养,没有对影像基本的审美判断,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素质缺失”[4]。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还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世界的图像”理论,认为人类会进入用影像建构世界、认识世界的社会形态。确实,影像重塑了人们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处理世界的方式。生动性、形象性、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欢迎。从小学到大学,图文并茂的PPT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方式。与此同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实践广泛推行,教师一方面采用现代技术和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将教学内容灵活化、适应化,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知识和信息的影像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影视教育无论在思想教育、文化传播,还是智能技术、媒介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地位。

二、中小学影视教育现状:不均衡、非同步

当前,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呈现出非均质、非同步的特征。不同城市、不同类别的学校影视教学的推行情况有很大差别。整体而言,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的中小学对影视教学比较重视,而中西部省市中小学影视课程开设并不理想。

为了解影响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原因和师资培养的困难所在,研发区域特色的影视教育教学体系,探求影视教育的多元化路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以及文献法等方式对河南省城市或乡村的30多所中小学展开调研。多区域、多层次的学校类型确保了样本选择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调研结果显示,河南中小学影视教育也呈现出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中小学影视教育程度高,一般城市及农村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不足或缺位现象。如郑州的一些中小学不仅开设有《美剧赏析入门》《红色经典影视》等影视校本课程和常规的影视欣赏社团活动,而且还开展了写影评、绘人物、设计海报、微电影拍摄等形式丰富的影视教育实践活动。新乡、安阳等地的中小学主要把电影作为知识的媒介,在语文、英语等课堂从人物传记、外国影片中选取的相关影视片段进行播放,为教学提供辅助手段。而一些偏远乡村学校因为缺乏硬件设施,缺少播放视频的媒介和平台,没有进行影视的欣赏和讲解。

除了经济、地区等客观因素和宏观原因,学校的重视和教师的兴趣也是影响影视教育的重要因素。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自2005年以来就致力于中小学影视德育教育体系的探究,2009年成立了晓琳影视课程工作室。学校历时16年,开发并建成涵盖小、初、高全学段“三阶九梯”影视课程体系,出版四本影视教学教材,实现了影视课程的系列化、规范化建设,在全国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影视课程一体化”的教育理念。[5]

河南省中小学影视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相对丰富与重复开发之间的矛盾

梳理当下中小学影视教育资源,可以看出,无论国家还是学校,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已生成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如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已经向全国中小学推荐了40批优秀影片,周星等高校影视专业的专家也出版了《影视艺术实践》(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读本)等教材;晓琳影视工作室出版《打开别样教育世界——小学创意电影课程的开发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等多种影视教材。但在访谈中,很多学校或老师依然面临缺教材、缺教法的困境,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教材、影片等资源。

(二)学生迫切需求与学校影视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

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学校开设影视教育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看电影写影评”的初级阶段。学生认为影视课程对自己的学生和生活都有帮助,喜欢老师播放的影视材料。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影视艺术的迫切需求。学生想要学习的强烈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不得不自己摸索,或跟着电脑学或跟着社会上的人学。如新乡某中学初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影视艺术制作,自编自导自演自剪的《吹响中考号角》《文明学生》等短视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呼应了学校班会的主题,获得同学们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

(三)时代发展需求与影视观念落后之间的矛盾

时代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5G技术引领的全媒体时代,影视和影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影视人才都很缺乏,如急需适应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人才、推动电影行业技术发展的科技人才、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对外传播营销人才等等。家庭和学校不能再固守“影视只是娱乐”的旧有观念,限制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窄化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提升中小学影视教育质量的实践路径

为实现《指导意见》的影视教育目标,全国各高校机构或教师个人与地方中小学联合开展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师培养等系列工作。2019年到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连续三年举办了四期“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班,服务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令近千名中小学老师受益;2019年7月由中国传媒大学牵头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实训教程”项目启动,标志着适应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的影视教育教程进入编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的“同道电影坊”2018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和锻炼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提供了新的平台;“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已成功举办四届;上海、浙江、陕西等省市的中小学相继推出多姿多彩的影视活动,如建立校园数字院线、拍摄课本剧、校内外联动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教育高质量和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都有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全面发展的机会。为克服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升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

中小学影视教育是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向教育改革实践落实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的有效路径。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好全局指导和总体协调的作用。

顶层设计应该更加具体。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相比于2011年的版本,对影视教学的课程内容、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学业要求都有了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划,有效推进了影视教学的常态化。但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师资、教材、考核的标准表述比较笼统,不利于教学的深入。

总体协调应更加及时。教育部门应该提炼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优秀资源和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还应该加强影视教育与已有的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互动,效仿其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加快推进影视教育的深入。比如可参考音体美课程的模式,招聘专职老师,一周一课时,期末进行考查考核。

(二)学校:深耕课程与厚培师资

学校是青少年培养的主要阵地,中小学应该从教材、课程、师资、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扎实有效的影视教学。

创新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注重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融合贯通。当下仍存在把影视作为单纯的思想教育手段,这与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育如出一辙,现代影视教育应该从审美、故事、情感、实践等方面入手,更关注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广开思路,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教师影视专业素养的缺失导致影视课堂形式单一,效果堪忧。学校应该与高校和影视机构主动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师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

(三)家庭:更新观念与积极引导

家庭教育在与学校教育互动共建的过程中,也应该主动调整观念,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泛屏时代,家长应该关注如何利用影视艺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采用或杜绝或纵容的偏激做法。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价值观还没有成型,具有很强可塑性,好的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伴随一生。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监护人,家庭教育伴随终生。家长要树立长期的教育目标,不应只追求短期的成才,更要把孩子培养成阳光、快乐的人。

主动引导,积极陪伴。家长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审美能力,对于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要给予积极的推荐。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家长在孩子观看的过程中,尽量陪伴,观察孩子的观看反映,主动引导孩子。在观看后,应与孩子进行交流,就孩子感兴趣或感触较大的环节进行讨论、沟通,让孩子畅所欲言,家长进行适度启发。这不仅是孩子享受艺术滋养的过程,也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为健全孩子身心颇有裨益。

中小学影视教育隶属于美育和艺术教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素质教育促进了人的现代化发展。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文科发展理念:立足新时代,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的现代化”的建设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了基础教育“面向现代化”的课程改革目标,推动中小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略向“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深入。中小学影视教育不仅要打通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合,而且还要与儿童心理相融合、要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从而培养出知识结构完整、生命健全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影视孩子教育
影视展
国外教育奇趣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影视风起
影视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