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研究

2023-11-27

大众文艺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模式大学生

田 雨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

一、何谓沉浸式教学

(一)沉浸式定义

沉浸原指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被全方位包裹的状态,现也多指精神状态专注于某种状态。在心理学领域,心流理论亦被称为沉浸理论,即个人专注度完全汇聚于某种状态下。此外心理学中的具身理论,指人通过身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二者共同为沉浸式体验对人的身心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1]

沉浸式主要使通过构建仿真的虚拟环境,切身的故事体验感使服务对象在其中保持高度专注力实现服务效果。近年来,服务行业将VR(虚拟现实)、全息投影、3D打印、AI(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商业活动,同时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体验服务也深受青年群体欢迎。文化产业也积极拓展沉浸式云体验,开展数字化互动交流,借助媒体平台和VR技术,让大众足不出户也可以实现对艺术馆、纪念馆以及博物馆等场所的游览了解。当前5G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的进一步成熟完善使沉浸式体验服务已经从对硬件科技的追求向对个性化和优质内容的融合发展。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场域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育氛围的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在教育场域中率先应用在外语教学领域,教育对象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助力外语的学习和进步。沉浸式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与体验学习相结合,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讲授方法,并在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点与方法论的理解。

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VR等技术进行思政教学,部分地区与文化产业合作交流,以红色文化密室逃脱,红色历史故事剧本杀,互动式舞台剧编排等形式开展思政教学。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建成全国首所高校沉浸式虚拟仿真思政体验教学中心,通过虚拟场景构建,令学生“亲身”体会百年前五四运动的激情澎湃,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新时代的青年责任。电影《长津湖》上映期间,一些教师组织学生走进电影院并发放了冰土豆给学生。在观影期间,电影画面给学生带来视听输出,同时让同学们跟随电影情节推进,尝试啃一口冰冷坚硬的土豆,使学生体验到沉浸式的代入感。全方位的多维输出体验令学生对朝鲜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更为久远的教育效果记忆,对未来学生个人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沉浸式教学可以将“氛围感”由校园整体隐性教育大环境浓缩至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显性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特点在于通过非正式化的方式取代传统显性教育的固定性和强制性,打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抵触,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引用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化教学范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发展,深化思政教学效果,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现实要义

(一)沉浸式教学模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落实

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本质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客体,也是践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学习主体。高校思政课堂普遍存在“抬头率”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物质基础决定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和表达的变化,高校思政教学不能故步自封,“俯视”教育主体的精神成长。传统思政课堂单一的灌输理论难以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自发学习态度是对高校思政课堂效用的检验标准之一。目前高校思政课堂上大多仍采用传统灌输理论辅助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输出开展教学工作。传统灌输理论机械化的输出很难令学生产生共情感并投入极高的专注力,相对单一老套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实现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内驱力的推动。

沉浸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通过新颖的教授方式降低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逆反、抵触、排斥心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学习思政教学内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创异心理,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自主学习内驱力并促进教学双主体建设。沉浸式教学其多维立体化的信息输出模式可以通过关联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育主体在思政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高校思政课堂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大学生专注力的高度凝聚和内容刺激,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沉浸式教学模式通过科技或人文手段打造教育环境,例如VR互动、云游博物馆、历史剧本杀等,通过其感知技术和交互体验令教育主体自身角色沉浸代入体会并激发情感共鸣深化教育效果。沉浸式教学模式立体化输出形式,不仅兼顾教育对象的视觉听觉体验,从感触上全方位提升,达到教育对象从身到心专注于教育内容和精神传达。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自发学习思政内容积极性的调动并深化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宽文化资源宣传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中提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沉浸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进一步突破时空局限,实现宣传范围延伸和效果的深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宝库,但是当前我国文化资源宣传工作存在一定的“时代限定化”和“地域限定化”的现象,例如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红船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新世纪航空航天精神等,需要学习主体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大多是“00”后,其生长在和平富强的大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一线的动荡,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考验,社会经验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如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少必要的正面的积极的精神引导,大学生也容易在复杂混乱的舆论环境中理想信念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范围方面,以革命精神为例,北方的西柏坡精神和延安精神相对传播范围较广,但是广西的百色精神在北方地区的知名度较低,沂蒙精神背后故事的宣传范围也相对局限于山东地区等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在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中,滋生了贪图安逸、浪费资源的不良习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相悖,这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都是有害的。通过VR、历史小剧场等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跨越时间地理的局限性,模拟时代背景,让学生可以切身其境,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先辈在时代浪潮中的拼搏,同龄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青春理想。同时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社交平台云体验模式,利用VR技术实现云参观各地纪念馆,更加细致的了解各地各时代背景下的独具特色的悠久文化和革命历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深化大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三)与沉浸式教学模式的融合是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的时代要求

推动高校思政课堂信息化科技化是高校思政教学的时代使命。信息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加强学生政治认同的主阵地,要坚守主旋律阵地的同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主动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并引领时代进步。

从板书到多媒体,高校思政课堂实现了技术性的跨越,传输思政内容的方式得以更新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仅仅依靠多媒体扁平化的教育媒介存在着输出内容老旧、输出方式单一、输出范围局限等问题。[3]在传播方式上,文字、图片和视频分别作为一维、二维和三维信息,大众对更高维的信息接收速度和数量显著上升。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就是利用人脑对短、直、快的信息反应,实现迅速扩大用户数量,提升平台流量扩大影响力。但是通过图片、视频等传播信息,却很难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产生长远、深刻的体会。高校思政课堂需要迭代传统教育模式,赋能科技新赛道,以原有优势为抓手,打造新的思政学习生态。

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背后是科技与人文的交汇,既推动实现高校课堂科技化,也促进思政教育人文关怀。通过信息科技模拟虚拟空间进行思政教育和课堂人文互动活动可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由内化向外显的引导,使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更加客观全面,深化高校思政教学效果。

三、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路径

(一)教师人才队伍组建

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离不开人的努力,因此组建综合人才教师团队是融合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首先是思政教师自身信息化技能完善和创新意识提升。需要思政教师熟练掌握沉浸式教学模式的信息器材运用,以及运用思政教学内容开发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其次是多学科教师人才结合。各学科教师发挥其所长,有助于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效果最优化。例如,历史专业的教师可以协助历史文化素材的提供,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协助虚拟程序代码的开发和大数据信息捕获,艺术教师负责美工类的工作协助等,一门优秀的课程内容研发背后是专业化人才全心努力的结果。

此外对于参与课程开放的教师团队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促进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的融合深度。首先,完善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的评价机制。完善评价要素,既要评价客体多样也要评价主体多元,深化沉浸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堂融合。通过师生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教学体验等了解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点,调整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设置师生互评,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完善。其次,要对参与沉浸式教学创新开发的人员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探索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规范化管理,实现沉浸式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常态化。

(二)沉浸式课堂形式研发

首先,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科技化渲染,需要开发沉浸式教学专属空间,配套相应的硬件设施,接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互动从扁平化双向互动实现立体化全方位交互。对科技的运用和创新的采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教学活力的重要保障,情景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建设充分运用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启迪,以情感人,以景动人,使教育主体在感性的教育过程中升华深刻理性的认知。高校可以利用VR、全息投影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沉浸式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教育引领工作。例如通过VR、全息投影的方式,模拟红军长征过程,带领大学生重走长征路,切实体会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为理想信念而拼搏奋斗的精神。

同时,以思政教学内容为素材开发小剧场、剧本杀、舞台剧等并加入互动环节,丰盈沉浸式课程形式。优化教学端供给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受众数量和深化受众接受度,对教育过程的完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各地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融入思政课堂,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时,山东沂蒙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纪念馆进行深入了解,河北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西柏坡革命纪念馆,陕西地区高校也可以就延安附近开展实地学习等;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时,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小剧场或者舞台情景剧活动中来,让同学们以第一视角感受“觉醒年代”的澎湃热血。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和文化产业开展合作,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参与到当地文化建设事业中,规范化活动流程,实现沉浸式教学常态化。[4]例如组织大学生进行革命纪念馆参观活动、数字文化体验馆互动体验等既实现对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宣传作用,也可以促进当地文化资源整合。以临沂地区为例,高校可以与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进行合作,通过情景构建,令同学们以历史的亲历者的视角体会战争时期的艰辛苦难、沂蒙山区人民的伟大贡献、沂蒙红嫂的坚韧勇敢的精神等,产生情感共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在情感的链接下,推动大学生将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等优秀传统美德外化于行。同时扩大地域红色文化的宣传也可以推动当地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适当扩大沉浸式教学模式的相关课程占比,量变引起质变,对大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奋斗精神的情感共鸣起到深化强化作用。进行精品课程的开发并实现高校共享,构建体系化思政课堂沉浸式教学。对精品沉浸式思政课公开共享,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精神引领作用和影响范围。

结语

科技的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科技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沉浸式教学模式将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对时代进步的回应和引领精神任务的落实。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助力高校思政课程推陈出新,提供发展新思路,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和多样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沉浸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的需求想呼应,有助于促进思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模式大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