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哲学的比较分析
——以庄子和柏拉图为例
2023-11-27姚恬
姚 恬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以哲学和道德思想为核心理念,并作为人类命运与自由意志的重要依托之一。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与儒家有极高的代表性。道家注重人生境界的巧妙转化和达到内外合一,并以修道和觉悟为人生使命;儒家推崇以伦理与道德规范为基础,在事务处理中重视其实际效果。[1]对于我国哲学与文化贡献而言,所谓“仁政”和“民本思想”都刻画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地位变化和文化传承情况。先进高深的哲学思想在取得自身影响力之外,不仅被作为统治全社会的永恒原则来看待,并且不断启迪着普通百姓的行为判断与实践。
西方哲学源远流长,也存在众多与价值观相关的关于生命意义讨论问题的文化遗产。西方哲学的系统化由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开始,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激烈反思和严肃思考。而直到今天,这些专业的思考,已经深深渗透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道德哲学中包含了多种哲学观念,如古希腊哲学、伦理学、康德的义务论和尼采的价值颠覆等。[2]这些思想造就了现代社会多样而错综复杂的价值观,并为全球人们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建立“基站”。
一、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善”和庄子的“无为”
在中西方两种道德哲学体系中,哲学家们对于善和美的认知和诠释方向存在着差异。在柏拉图哲学中,“善”是一种普世性价值,在其思想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善”作为一种形式被放置高层次上,是世界的真理与智慧的源头。通过致力于追求“善”,人将进入一个与神明相通的境界,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3]这种高峻而广泛的发展与磨砺将涵盖历程中的每个部分——经验、意志、感知等等,使人们能够接受一连串具有精深的知识根基的类型。
庄子的哲学思考中,对“无为”和“自然而然”的理解占有着重要地位。他认为,“无为而治”是最为完美的治理方式,它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形式上的主导权或支配力量,而是有意识地进入到与此处世界相连网的,周密、陶冶之境内,在其中去取得充分的心灵愉悦,并享受大师级的创造过程。[4]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建立长期和谐稳定的关系,感悟到生命中具有价值和美好的意味,与“善”可以说有着一定的吻合度。
柏拉图和庄子对于“善”和“无为”的理解都包含人们和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但路径和基础原则不同。柏拉图认为,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水平,消除欲望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便可以达到“善”的状态,而庄子则强调对人类天性以及自然的敬畏,并从中汲取生命的精髓才能达到“无为”的境地。两种哲学体系的不同点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当下所面临的价值决断。
二、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和庄子的“自由自在”
中庸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种合适的平衡状态。他强调需要避免极端的行为,不盲目追求一件事物而失去另一个重要价值,寻求温和、协调和均衡的方式。例如,在面对勇气和怯懦之间时,一个人应该在这两个极端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变得既有胆略又不至于冒风险。
庄子主张“自由自在”,即倡导个体能够真正做到与内在自然界相连贯通,放轻松地生活,不会因为外部物事所扰乱,达到自然和谐无定,从而获得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他认为天人合一,世界无限广阔,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保持心灵的纯净而平衡,并成就自己的使命。
亚里士多德和庄子都致力于找到人类行为规范中的理性平衡,但两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接受和重视的是不尽一样的。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先验的道德原则,来指引个体产生正确行为与判断;而庄子则强调心灵力量的转化与慧心知性的提升。同时,两个哲学家还有着基于不同经验细节的道德决策,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也影响了他们对规范和价值的选择。这种差异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涉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哲学性质。亚里士多德的关注点在于道德原则和伦理理论性的证明,庄子所说的“无为自然”的境界,则强调的是运用思想和态度上的全新角色,从而追求自由的哲学发展。
中西方古代哲学对于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文化下人们所追求的生命意义、关切和关注的焦点。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未减弱自身的价值或者真实性,而是反映它们在不同的时空和环境中最符合其所处特定文化情境的价值模式。掌握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以及加深我们本身的世界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协作共存。
三、庄子和柏拉图对于人类自身的理解
庄子通过对自然与人体的结合等现象的推导,提出了中国文化中深刻而富有亲和力的世界观。他主张,万物皆为大自然运转所产生,并能够完美地运行,这种运动的背后没有人工的操纵或者计划。因此在庄子看来,自然本身就存在“道”,并赋予个体以生命,为整个自然界提供了基础。庄子认为“天人合一”,即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个个体各司其职,既独立又相互连接,从而使整个宇宙成为一个有序、和谐的系统。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高的存在和能力,也是人类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核心。在《理想国》[5](也称《会饮篇》)一书中,他将灵魂分为三个层次:普通的灵魂层、喜好与愿望的灵魂层和理性的灵魂层。这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责和作用。首先,普通的灵魂层是负责感知事物和判断真假的。其次,喜好与愿望的灵魂层控制了欲望和情感方面的体验。最后,理性的灵魂层具备超越感性的能力,可以观察到客观真理。在柏拉图看来,“灵魂”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会死亡或消逝,而且是治理我们身体和情感的关键。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和精神性,它是真正的存在,超越了物质世界。柏拉图的“灵魂”概念对于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看来,人类灵魂的本质和价值与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息息相关。因此,在柏拉图哲学中,灵魂不只是个人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这种思想受到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化人物的重视。在基督教文化和传统中,“灵魂”作为人类的中枢和主导力量,被认为是能够救赎和拯救人类的最高力量。在现代哲学中,“灵魂”成了心理学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成了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要素。
庄子和柏拉图在人类自身的理解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认识。庄子通过察看自然界中物体流转运动之间的关联,将万物既离散又联系看做相伴结合,成其为“天人合一”的构想;柏拉图则通过对“灵魂”概念的深入探讨,将人类与超自然领域之间的唯一空间联系起来,并从这个联系中发掘出了我们内在灵魂的纯洁本质。
两位哲学家对于人类本质的理解虽然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实践方法和方式上又存在差异。庄子主张借鉴自然的模式哲学,去寻求一个脱离形制之外的自由状态,发掘人类天性中最宝贵、最纯粹的人性要素;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灵魂中都有一种“灵魂追求”的本质力量,这是向上通去的渴望—回归至人类人性、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心的召唤。
四、庄子“悟道”和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
庄子所强调的个体对于理解“悟道”的重要性,并揭示其对中国文化认知概念发展的贡献,强调在实现“悟道”的过程中,个体的内省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他主张通过“逍遥游”的方式,超越传统的事物观念和社会规范,发掘自身的天赋才能和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够获得超然的境界,与自然合一,在生命中实现上乘境界,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个体在“悟道”过程中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思想的源头和动力,以及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庄子在中国文化认知概念发展中的贡献也在于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神秘主义陷阱,提出了个体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观点,将人文关怀与个人价值交融而成,并在后世文化创新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拉图的哲学以及《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哲学家统治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应该由具有高贵品德、具有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的哲学家来领导,而不是被政治或军事将领所掌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观点逐渐演变为现代民主政治中的门槛问题,成为人们对于权力和领导者的观念依据之一。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后来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哲学家统治的概念也在政治制度和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接引发了法治、公民权利等许多法律、政治等制度改革,彰显了其思想的卓越性。其实,从今天来看,该思想的再次崭露头角,则是因为鲜明地对当今社会不满和对政治家品德之差异化观察所带来的“提醒”作用,从而再次引起了思想界、公众舆论以及智库学者之间广泛关于改革政权设计的争议。
比较庄子和柏拉图分别所见后来流传下来的中西方道德哲学的基础理念。不难发现,庄子的思想注重发现人类内在的本性和天赋才能,提倡个体主义和相对主义,以达到人的自由和平静的状态。他的思想后来对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柏拉图重视传统道德规范和精神生活的升华,认为哲学家应该统治大众,推行智慧治国,实现公共利益。他的思想则直接影响了古希腊的哲学文化和政治制度。
庄子和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对他们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受周朝之后伦理道德崩溃以及各国战乱的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庄子提出了放弃社会虚荣和个体追求自由的理论,与既定的社会制度保持距离,去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同时,庄子的哲学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等信念,这反映了当时受到自然主义理论影响的中国哲学思想。
柏拉图则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广泛关注。在当时欧洲许多区域尚未完全稳定并且面临着持续的冲突和战乱的情况下,柏拉图强调哲学的重要性和理性思考的价值。此外,基督教的产生也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从柏拉图派生出来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它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思想结合在一起。
因此,庄子和柏拉图的观点差异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下各自的思想互动。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道德哲学领域内在的区别,并说明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对哲学思想进行更为全面、完整的解释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中西方道德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中西方传统的基础哲学观念迥然不同:中国哲学注重道和自然的本质论述,从阴阳五行及其他相似理论构建其宇宙观,并多轻视逻辑表达和科学证明;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则强调逻辑思维和十分成熟的分析和论证能力。这导致了两种文化哲学的不同形态:东方主张“兼容并包”的和谐,西方主张权衡和公正。对道德价值观念的提出也受到了多样性的影响:在中西方哲学思想中,流传着诸如儒家、道家和庄子的思想,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影响。
无论如何,庄子和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思想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思考方式。他们各自强调的个体自由或道德理性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取得幸福的不同方式,揭示出东西方道德哲学价值观念分歧背后不同的文化认知优先级。这些差异表明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是必要且具有挑战性的。
中西方道德哲学有着许多明显的异同之处。首先,它们的根源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与背景。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注重礼、义、仁等美德;而古希腊文明则形成了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注重理性和道德规范。其次,中西方哲学在“自我”“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也存在差异。例如,中华文化强调“大我”与“小我”相互关联的全体意识,并主张一个优秀人物应该在实践中平衡个性与整体利益;而古希腊文明则强调个人观念和个人追求,提出理性、好奇心和智慧等核心概念。[6]
各国的道德哲学传承和发展有着差异,但所有文化都注重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人类尊严的保护。此外,研究中西哲学的比较还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重要的参考。尊重多元文化并尝试进行哲学对话和交流,会为推动文明和平发展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无论是程度上还是思维意义上,中西方道德哲学在其本质意义和独特贡献上都是平衡的。每个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观和生存问题,因此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好坏与高低之分,而是应该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的观点和状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全球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