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四趣共生”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3-11-26陈爱娣
陈爱娣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文的趣味性。在诵读中能体会音韵之“趣”,在想象中能体会意境之“趣”,在分析典故中能追溯文化之“趣”,联系生活发表感悟能体会哲理之“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四趣共生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等特点。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关注知识传输和背诵记忆,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常常让意境优美的诗歌变得支离破碎,课堂教学气氛也单调枯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情况,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古诗文的意境中,感受其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沉浸吟诵,体验音韵之“趣”
吟诵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诵读,让他们沉浸在古诗文的音律中,调整节奏速度、音响音高,力求声情并茂地展现古诗文的语言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了解平仄、押韵等音韵学知识,体会音韵之“趣”。
教师可以围绕古诗文吟诵,设计一系列课程,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感受音韵之“趣”。第一个系列课程为“古诗文吟诵基础知识”,分别介绍“近体诗的平仄格式、诵读节奏、诵读方法”等内容。在这个系列中可以选择《惠崇春江晚景》等具有代表性的律诗或绝句,指导学生诵读,并将音韵学知识融入其中。如在诵读《惠崇春江晚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感。然后再標注出“枝、知、时”等汉字的拼音,看看它们的韵母具有什么特点,初步了解古诗词押韵的特点。此后再让学生分别标注出每一个汉字的声调,引入平仄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古诗文平仄交错的特点。此时可以再引入律诗、绝句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的平仄格律特点。第二个系列为“不同文体的诵读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诗、词、文”的顺序自主诵读,并体会它们的差别。他们可以从字数、平仄、押韵等角度入手分析。第三个系列为“自主诵读感受韵味”。教师给学生展示名家诵读的《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绝句》等古诗文作品,学生要试着自由运用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等语言技巧展现作品,并思考如何配合平仄和韵律运用这些语言技巧。他们还要思考怎样将眼神、体态律动也融入到诵读中,体现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美。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语感,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音韵学知识,而要提倡熟读成诵的教学方法,将音韵学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教学效果。
二、想象画面,品悟意境之“趣”
古诗文是高度凝练、概括的艺术,所以在词句中常常留有一些留白处。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故此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想象古诗文的画面,体会意境之“趣”。
学习《夜书所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第一步,先采用音乐、图画激趣的方法,让学生伴随音乐声诵读《夜书所见》,并试着找出能体现该作品意境的图画,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美。第二步,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展现想象。学生要找出“梧叶、秋风、促织、篱落”等意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并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境。学生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意象大多数都是展现秋天的意象,它们组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凄凉,这样就能体现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儿童挑促织”的场景,展现的是和谐的家庭生活,体现了活泼、欢乐的感觉,这些意象和“梧叶、秋风”等意象结合起来,能起到动静结合的效果,通过展现其他人家的动态场景,体现出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三步,学生要试着用补写的方式,写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他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创作。第一个角度是想象一下游子在他乡,看到了这些意象,心中产生了什么情感。他们可以用心理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游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个角度是思考还有哪些意象同时能体现秋天、思乡这两个主题,找出这些意象,自编一段文字,体现创造力。留白是古诗文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学生可以围绕留白处积极想象,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构筑了怎样的意境,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这样他们能进一步体会古诗文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深入挖掘蕴藏在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三、理解典故,追溯文化之“趣”
古诗文就是一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体会文言文美妙之处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典故,探讨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思考作者在诗文中引用此典故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学生还可以借此思考古人为何喜欢在诗文中融入典故,其文化渊源是什么。这样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追溯文化之“趣”。
在学生解读《墨梅》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典故,设计文化探究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追溯蕴藏在古诗词中的趣味。第一步,学生先阅读诗歌,找出其中的典故,并了解其内容,思考作者用该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该诗歌中有“吾家”,暗指王羲之家,因为王羲之和王冕同姓、同乡,故此作者借此自比。此外还有“洗砚池”,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作者用这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之情。第二步,学生要拓展阅读其他的古诗词作品,思考其中蕴藏了哪些典故,然后总结分析,说说古诗词为何要运用典故,常常使用哪些典故。通过探索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典故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分类,运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还可以整理表格,收录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并标注它们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第三步,学生要试着在自主创作中运用这些典故。学生可以围绕所写文章的内容,表达的主题思想深入思考,分析可以加入哪些典故。如“千金买骨”的典故展现的是燕昭王招揽贤士的故事,体现古代明君求贤若渴的状态。一名学生在写“多彩的活动”时,描写了活动的组织者,用了“千金买骨”这个典故,展现组织者十分渴望有才华的同学能加入自己的小组,与自己合作设计节目。在这“三步走”的活动中,学生探究了典故的来源,并学会了自主运用典故。
四、联系生活,感受哲理之“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要联系生活,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能全面调动学生眼睛、耳朵、手、嘴巴等各个感官系统,让他们在目视其文、耳悅其声、心醉其情的基础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辅助思考,感受蕴藏在古诗文中的生活哲理,从而感受哲理之“趣”。
《题西林壁》是一首具有理趣的古诗,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其中蕴藏的哲理美。任务一为“结合生活感悟体会庐山”,学生可以回忆一下是否去过庐山,又或者有过其他的登山经验。他们可以给同伴说说自己的登山感受,又或者展示照片,让其他同学也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觉呈现效果是怎样的。任务二为“游戏活动增感受”。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他们蒙上双眼,进入障碍物中间,通过触摸走出障碍物。在游戏活动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结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加以体会。任务三为“畅谈生活体会理趣”。学生要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迷途的经历,当时的感受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给了自己什么启迪。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感受到了作品中蕴藏的哲理美。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是否要完成任务四。任务四有A、B两个选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选择A的学生,要试着将生活感受写成一篇记叙文,并在其中嵌入《题西林壁》的句子,要求句子嵌入要符合语境,给读者耐人寻味的感觉。选项B则是自主搜索其他展现人生哲理的诗句,如《雪梅》,试着迁移运用学习《题西林壁》的方法,看看是否有助于自己解读古诗词中蕴藏的人生哲理。此任务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学会举一反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也要联系生活,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完成各种古诗文探究任务,帮助他们体会诗文中的理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诵读和想象活动激发学生的感受体验能力,通过分析典故和生活实践活动提升理解分析能力。这样能构筑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古诗文之“趣”,让他们在“四趣共生”的古诗文学习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艳萍.研究型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6).
[2]丁宏喜.依据课标 教考一致—古诗文考查的关键词解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2).
【课题项目】本文为淮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四趣共生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2021GHKT171。